狂喜的灌湯包

2021-02-16 一大口美食榜

驚蟄,可能是二十四節氣裡最鮮活的一個了。

別的節氣:春分、小雪、穀雨、處暑,都像一幅風景畫,有濃有淡,靜靜佇立,而驚蟄,絕對是節氣中的雕塑,還是掙脫了理智的古典主義的那種,猙獰而激情,一個「驚」字,讓人感受到自然的脈搏,而在「蟄」裡,可以撫摸萬物出動的隱隱轟鳴聲。

如輕雷般可以在嘴巴裡炸開的食物,才配得上這個蠢蠢欲動的日子。

炸裂

入口即炸的食物,有深秋橘色螢螢的魚子、也有濃香勁道包裹著肉汁的牛肉丸。

而我最想在乍寒乍暖的驚蟄入口的,是江南初春的一枚熱乎乎的灌湯包。看似柔軟輕薄的外表,裡面蟄伏著濃鬱的鮮嫩香味,如春雷一般在口腔悶聲炸開,驚豔身心。

 

我愛灌湯包,也愛它既沉靜又隱藏激情的外表,好像一座潔白的大理石雕塑,光滑可人,好看的灌湯包,則像有靈魂的人像雕塑,七情六慾在表皮之下流動,雖然固定不動,但其實早已鉤破饞欲,情緒衝破閘口。

凝滯的湯汁在細細的麵皮裡是怎麼被熱氣蒸騰的,我們只能隔著那個竹屜想像,鮮肉和湯汁在麵皮中如何交融,沒有捅破的情緒和味道一樣,用食客的想像力給自己加碼,讓人慾罷不能。

入口的那一刻,是灌湯包靈魂附體的瞬間,吃的人,或者深呼吸、或者露出慈母笑,是跋山涉水後看到一件美妙作品後醍醐灌頂的滿足感。不管是用吸管啜吸,還是咬開一個小口吸入口中,肉汁都迅速在口腔中流動打前陣,像悶聲不響的突然一個春雷,炸動味蕾,而食慾隨著這轟轟雷聲,讓味覺如萬物復甦,清醒而狂喜。

雕塑

創作美食,和創作藝術沒什麼不同,都是在學徒期練基本功開始,日日模仿輪廓,在日復一日的重複中醒悟手中物質的性格和喜好,熟能生巧在這兩個行當之間毫無分別,炒菜好像用顏料畫畫,佐料和食材是各種顏色,用火候和時間疊加,再加上精心設計的擺盤,最終得到一幅斑斕的豐富風味。

而蒸烤的食物,則是雕塑,貝尼尼總愛誇耀在他手中「大理石變得像蠟一樣可塑,同麵團一般柔軟。」而灌湯包,反過來就是能工巧匠手裡似雕塑一般的麵團,柔軟的物質,塑造出有性格的形狀,不比在大理石中鑿出柔和的線條更簡單。

光潔白亮的一枚灌湯包,是最有雕塑感的食物了,褶子的肌理,其中的陰影,是讓每個渴望在石頭中發現靈魂的藝術家最夢寐以求的作品,褶子的線條流暢,在頂點匯聚,鎖住香氣,簡練,沒有一絲多餘的裝飾,最好的藝術品也不過如此,僅靠材質和手裡的工具,讓它呈現別人看不到璀麗景色。

麵皮的筋,就是這件雕塑的肌肉和表情,如果沒有捅破那一層薄薄的麵皮,夾起一個灌湯包,是下墜的豐滿滋味,在水汽蒸騰中,外皮光潔,而透亮的薄皮,好像藝術家古怪的嗜好,隱隱從外表中透露出來湯汁的精神內核,如果是蟹黃味的,顆粒感在隨著湯汁的爆破後在嘴裡,雙重鮮感奔騰而出,這時體會到到質感,才是食物真正的表情,是親眼親手觀看撫摸一件藝術品才能被震動的一刻。

狂喜

灌湯包這尊雕塑的表情,就是狂喜。灌湯包裡湯的顏色,可以說是「鮮」的即視版,先刷一層淡淡的肉色,再來一層半透明的油脂,光線在其中折射透亮,鮮的「暖」和濃鬱被彰顯的清晰可見。鮮的味道,在雕塑中,就是最難以描摹的形態,和單純的甜辣不同,無法用刻板的表情梳理,只有為雕塑裡注入靈魂般的肌理,才能體現。

鮮味,是灌湯包的主題,如果味道有感情,那鮮味的感情則充沛的像有點要掙脫沉重的底座的雕塑。畫作色彩易逝,而雕塑的形態堅定不易,讓人一見,痴迷神往。

咬開一枚灌湯包,你會發現一種食物竟然有如此驚人的戲劇性,「先開窗,後喝湯」,咬開的瞬間,就是開窗見得一片風光的開始,舌尖在湯汁中蕩漾,等這一陣鮮浪過後,再接住後面滾滾而來的鮮嫩餡料和薄軟麵皮,好像聽得到揚州市井嘈雜熱鬧的叫賣聲,綠色綴著露水的青菜和粉白相間的肉塊在竹簍間穿行,瘦西湖的水波蕩漾,清風撲面,灌湯包鎖住了讓人狂喜的揚州味道,感官被濃鬱的幸福感包圍。

最能表達灌湯包驚蟄一刻的,就是貝尼尼聖特雷莎狂喜的表情了

蟄動

夾起灌湯包,在光線下端詳,光線可透過淺肉色的湯汁,在大氣和光線中,面、湯和肉三樣物質,融為一體,如果說藝術家是第二個造物主,那好的廚師何嘗不是,操控食材,如操控天地間的元素,融合為飽含情緒滋味的新物種,喚醒沉默的胃口。

蟄是靜,煮好的肉湯在寒冷中凝固,默然在肉餡裡積蓄能量,快速被裹挾入包子皮中,經過熱烈蒸汽的雷動,才能等到驚豔出場,若沒有蟄伏的時日,也無法凸顯在嘴巴裡爆裂肆放的雷鳴滋味。

驚蟄的味道,靠「鮮」奪人,是先靜止後灑脫的抑揚感,細啜湯汁的聲音,如陣陣春雷,讓味蕾和精神都為之一振,驚蟄,就是讓春天這個大包子一戳而破的口感,暖意開始喧洩,在寒意裡攻城略地,好吃的可以上街橫行。

還有半個月,即入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日子可待,蟄伏的人,想著一口灌湯包的滋味,想在揚州尋常街巷的的早茶一解相思,想的淚流。

文 | 大龍勉

圖 | 作者供圖,部分來自網絡

點擊下圖 立即進入

一大口美食榜

愛吃的人總會相遇。

相關焦點

  • 美味灌湯包的做法
    灌湯包子有了形式美,其內容精美別致,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將吃麵、吃肉、吃湯三位一體化,是一種整合的魅力。 灌湯包的皮怎麼做呢?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灌湯包的做法吧。灌湯包的做法一灌湯包的做法二:水晶灌湯包
  • 西安的經典麵食——灌湯包
    灌湯包的起源應該在江浙一帶,上海的「南翔」可能也是發源於那裡。 揚州灌湯包是江蘇省的名點。鮮香肉嫩,皮簿筋軟、外形玲瓏剔透、湯汁醇正濃鬱、入口油而不膩。西安最普及的面點就數灌湯包了,灌湯包本身南方的特色小吃,但是善於製作麵食的西安人,吸收了灌湯包製作方法引進了西安,並將它加以改良,使它成為一款備受歡迎的西安特色小吃。西安的灌湯包與南方的不同點在於:南方的包子要用到很好的肉湯,凍成肉凍然後包進去,這樣蒸之后里面就是一兜湯;而西安的包子是用肉湯打成肉餡,打的要稀一些,湯相對少一些,但是符合北方人的口味。
  • 兩種灌湯包你更喜歡哪個?
    在小的時候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灌湯包,我就在想好吃嗎?裡邊的湯為什麼不會漏出來?這湯是怎麼包起來的?三個大問號在我腦袋上直轉圈,節目太過囉嗦,我就沒有等到他說出真正的答案就換臺了。隨著一點點的長大,我終於知道了灌湯包的製作流程,肉湯成凍包到面裡。灌湯包的種類挺多。但是灌湯包的宗旨就是吃湯吃肉吃麵。大多數人都是喜歡吃這種灌湯包,就是有五花肉,肉皮,蟹肉,蟹黃的這種。接下來我可能要吐槽一下在吃灌湯包的時候,我就不明白了,難道不用吸管都吃不了了嗎?
  • ...他將小籠灌湯包從曲阜賣到上海!來看孫強和他的手工灌湯包的...
    小籠灌湯包對上海人來說,必須正宗純手工。而能夠將純手工灌湯包賣到大上海,則需要讓產品的質量經受最苛刻的考驗。曲阜市尼山鎮大湖村的孫強,做到了這一點。 來到孫強的曲阜憶家福食品有限公司的純手工小籠灌湯包加工車間,室內整潔衛生、一塵不染,許多工人帶著口罩,身穿工作服,聚精會神按照標準規格快速的擀皮包餡,熟練製作著一籠籠小巧玲瓏的灌湯包
  • 想做灌湯包的看過來:三種不同風味的純豬肉灌湯包餡任你選
    現在世面上的灌湯包大都用這種純豬肉灌湯包餡包製而成的。純豬肉灌湯包餡又分三種:一是肉泥攪入湯汁而成的灌湯包餡,二是肉丁調入皮凍而成的灌湯包餡,三是將豬肉和豬皮同鍋煮爛成凍而成的灌湯包餡。今天分別向你詳細介紹這三種餡心的調製秘法。
  • 孫強和他的手工灌湯包
    孫強和他的手工灌湯包----曲阜市尼山鎮大湖村孫強創業故事在大上海的眾多飯店裡,吃一個純手工小籠灌湯包兩塊錢,這是很正常的價格,能夠將純手工灌湯包直接賣到大上海的,就是曲阜市尼山鎮大湖村的孫強。來到孫強的曲阜憶家福食品有限公司的純手工小籠灌湯包加工車間,室內整潔衛生,一塵不染,許多工人帶著口罩,身穿工作服,聚精會神的按照標準規格快速的擀皮包餡,熟練的將麵皮包製成為小巧玲瓏的灌湯包,並且每個灌湯包上面都是
  • 老廚師透漏灌湯包秘訣,在家就能做正宗灌湯包,保證個個皮薄汁滿
    說到灌湯包我相信很多人還是比較陌生的,可如果到江蘇一帶旅遊一圈,那可能見到最多的小吃應該就是灌湯包了。並不是因為灌湯包有多貴,而是它的口感和吃法,絕對是是美食裡比較另類的。尤其是灌湯包的吃法,需要先輕輕咬一口,然後用嘴把湯汁先吸出來,再細嚼慢咽的品嘗,可以說是相當的美味又好吃,每次我要吃上兩籠才能解饞。那麼這時候肯定有人好奇了,既然灌湯包這麼出名,那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 開封不僅有個包青天,還有灌湯包
    請點擊上面藍字關注我們據傳,從前灌湯包是北宋皇家食品
  • 河南開封美食:灌湯包
    一、開封:灌湯包雖說小籠包子處處都有,但是每處的味道都是大不相同的。開封小籠包已有將近百年的歷史,風味獨特,是開封著名美食之一,還曾是北宋的御膳食品。和上海小籠的清爽和淡口感不同,開封小籠湯味兒更濃,肉餡鹹香鮮美,細白如瓷的外皮很有嚼感。
  • 皮凍灌湯包的做法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灌湯包做法,以後我們在家也能吃到正宗灌湯小籠包了,首先準備原料,麵粉,鮮肉,豬皮,花椒,蔥頭,鹽,雞精,蠔油,蔥,姜,料酒。揉成麵團,面要稍微硬一點,不需要醒面,直接上板柔光,分成麵團,拿出一塊戳成長條切成均勻大小的小面塊,用手壓成圓餅,拿出小擀麵杖、擀成薄片中間厚外面薄的圓片,一切準備好以後我們開始包包子,拿出麵皮放入鮮肉餡,上面蓋上一層皮凍,用力把包子捏牢,包好以後我們上鍋蒸,冷水上鍋蒸15分鐘美味可口灌湯包出鍋了
  • 好吃的灌湯包做法
    難度:配菜(中級)時間:30–60分鐘主料五花肉400g蔥姜           適量老抽10g生抽           15g~20g蠔油10g鹽                適量雞精少許十三香          2g雞蛋1個肉凍           600g灌湯包皮或者餃子皮看自己家人數,上面的量夠六個人吃芝麻油          15g灌湯包的做法步驟
  • 生煎包和灌湯包有什麼不同,看看就知道了
    生煎和灌湯包有什麼不同生煎:又被稱作生煎饅頭,起初是茶樓、老虎灶的兼營品種,是無錫、蘇州、湖州、嘉興、上海一帶的漢族風味小吃。製成後形態飽滿、鬆軟適口。灌湯包:俗稱湯包,也稱灌湯小籠包,是漢族關西小吃,起源於北宋,流行中國各地。在市場售賣,被稱為灌漿饅頭或灌湯包子。
  • 發現·特色灌湯包燙嘴?那也阻擋不了我對它的喜愛!
    推薦菜品:灌湯包,醬脊骨,豬頸肉推薦理由:灌湯包,真心很美味。最推薦的是三鮮餡,豬肉香菇等也不錯,不過比三鮮餡差了一些。建議進店先點灌湯包,讓後廚先做著,因為做包子比較慢。推薦菜品:灌湯包,五香酥魚,自製風乾腸,叉燒排骨,溜肥腸,老式鍋包肉
  • 特色小吃灌湯包怎麼做,才能皮薄湯汁多,調餡是關鍵
    特色小吃灌湯包怎麼做,才能皮薄湯汁多,調餡是關鍵。灌湯包,產地開封,是一種地方特色麵食小吃,以其皮薄餡大多汁,湯汁濃鬱,味道極其鮮美,外形美觀而廣受歡迎,每個包子十八至二十四個褶,提起來極其像燈籠。那麼灌湯包製作需要什麼原料?餡料應該怎麼調?
  • 南京美食:從汴梁到金陵,皮凍與半發麵,灌湯包的奇幻漂流
    對開封灌湯包有所了解的你,是不是覺得這段描述有些眼熟呢?  比如「臥如菊花,提似燈籠」,這句在描述開封第一樓灌湯包中反反覆覆出現的話?    需要說明的是,現在開封廣為流傳的開封灌湯包,雖是第一樓創始人黃繼善師傅改良後的版本,但在第一樓開業之前,灌湯包這一小吃在開封地區流傳已久。  所以並不能以第一樓的開業的時間,來判斷龍袍蟹黃湯包和開封灌湯包的先後關係。如果僅以流傳久遠程度來看,也僅能判斷兩者出於同源而已。  但為什麼這兩種餡料和口味差距較大灌湯包,外形如此相似呢?
  • 吃麵、吃肉、吃湯三位一體化的灌湯包!
    說起包子,最先想到的,應該是灌湯包了吧,薄而透明的皮兒,內涵豐富的餡兒。一個將湯包工藝做成至臻至美,給味蕾帶來風暴衝擊般的感受,用筷子輕輕一戳就流出來的湯兒……簡直控制不住自己的口水!說起灌湯包,一下子想起熱氣騰騰,像燈籠一樣的小包子。
  • 長春最具人氣的6家灌湯包!今天我必須曝光它!
    開封灌湯包是一家在長春開了七八年的老店,手工現包的灌湯包有葷、素和三鮮等多種口味,他家的皮薄餡大,湯汁充足,麵皮勁道,多吃不膩~灌湯包湯汁特別足,能倒出三滿勺的湯汁!三鮮餡的灌湯包裡能吃到一個整隻的蝦仁哦~
  • 足不出戶吃到開封灌湯包,不用做皮凍,包子一樣湯汁濃鬱
    來到開封第一件事當然是逛吃逛喝,開封的灌湯包當然是必須要吃的美食之一,灌湯包與普通包子的差別就是,灌湯包的麵皮沒有經過發酵,外皮潔白,晶瑩剔透,能清晰地看到包子內部的湯汁,卻不會漏底。開封的灌湯包已經有百年的歷史,製作過程精細,選材也頗有講究。在開封不吃灌湯包等於白來了一次開封。
  • 自製家庭版灌湯包,做法簡單,皮薄如紙,肉嫩湯汁多,特好吃
    導讀:自製家庭版灌湯包,做法簡單,皮薄如紙,肉嫩湯汁多,特好吃說起灌湯包,相信大家都挺熟悉的,這是人人愛吃的一種食物,灌湯包吃起來皮薄餡多,咬一口滿滿的湯汁,裡面的肉餡鮮美又好吃,比餃子、餡餅還好吃,那麼你家吃的灌湯包
  • 充滿爭議的上海蟹黃灌湯包:20元一隻,每天萬人排隊買
    四個來自馬來西亞的華裔女孩,她們在上海的城隍廟吃蟹黃灌湯包。就這麼簡單?就這麼簡單。漂洋過海來看你,就為了一個——不對,叫一隻,上海的蟹黃灌湯包論只——就為了一隻上海蟹黃灌湯包。這就是上海蟹黃灌湯包。20元一隻。為了它,遠涉重洋到上海?對,不要讓xx限制了我們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