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9月6日,「舊衣新『繡』」綠色公益活動在廣州市文化館舉辦。該活動由廣州市文化館、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MBA學生志願者聯合開展,分別邀請廣繡藝術大師梁曉曼和廣繡非遺傳承人譚展鵬作為嘉賓。
活動通過「科普」廣繡技藝,展現出廣繡之美,弘揚和發展嶺南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將民間藝術注入到當今綠色環保的社會主題中。
體驗刺繡技法現場
活動分為上午的「親子家庭場」和下午的「環保青年場」。
「親子家庭場」中,父母們帶著孩子前來體驗廣繡,並攜帶了舊衣服捐贈給舊衣新「繡」公益活動志願者。
在活動現場,廣繡藝術大師梁曉曼從廣繡的歷史說起,為在場的市民朋友詳細解說廣繡的發展過程,並現場展示廣繡的獨特針法。在手工製作的互動環節中,孩子與父母紛紛拿起針線,體驗廣繡刺繡技法。
寥寥數針,翻手間,蝴蝶圖案的雛形便在布料上躍然而出,孩子與父母們將一件件舊衣服變成了具有獨特點綴的環保袋。梁曉曼老師通過顏色、紋理、走線方向、作品完成度等,逐一點評了其中6幅作品,令孩子們受益匪淺。
梁曉曼(左)教大家廣繡刺繡技法
梁曉曼表示,孩子們通過本次活動,能了解廣繡的歷史文化,親身體驗廣繡的針法技巧,希望他們以後甚至能做廣繡的推廣大使,把廣繡帶到廣州以外的地方去。
參與「親子家庭場」活動的家長認為,參與這類公益活動非常具有意義,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幫助,特別是讓孩子們去親身感受,潛移默化的薰陶是最有效的啟蒙教育。
據介紹,舊衣新「繡」公益活動是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2020級MBA志願者對「環保」與「藝術」兩大主題的重新探索,用非遺為環保賦能,讓環保助力非遺傳承。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MBA舊衣新「繡」公益團隊志願者闕書琴告訴記者,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小朋友增強環保的意識,認識到像這些舊衣服還是可以變廢為寶。此外,舊衣新「繡」的平臺,能給廣繡這些傳統工廠提供一些現場推廣的機會。
父母與孩子齊齊動手體驗廣繡
【知多D】「四大名繡」之 粵繡
蘇繡、粵繡、湘繡、蜀繡,號稱「四大名繡」,各具風格。在四大名繡中,粵繡最重裝飾性,色彩豔麗奪目,構圖繁華熱烈,風格富麗輝煌,洋溢著南國明快濃烈的特色。粵繡又包括了廣州刺繡(廣繡)和潮州刺繡(潮繡)。
粵繡凝聚著歷代藝人的天才與智慧,在廣東具有悠久的歷史。從藝術風格到創作思維都充滿了嶺南特色,其成長曆程與嶺南文化發展的軌跡緊密疊合在一起。
粵繡工藝自成一家,其針法多變,針步均勻,能巧妙運用針法絲理表現物像的肌理。粵繡題材廣泛,色彩豐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諧運用,同時還能做到「工」為「藝」用,對繡品的藝術效果十分重視。
清《廣東新語》記載,粵繡以孔雀羽扭捻為線,繡制服飾等,金翠奪目,還有用馬尾纏絲,訂製在紋飾的輪廓邊緣,增強了粵繡的藝術表現力。(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易芝娜
審籤 | 張德鋼
實習生 | 王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