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在古代流傳最快,傳播最廣的媒介就是評書和戲劇。作為當時大眾最主要的娛樂傳播項目,自然要精選一些跌宕起伏、膾炙人口的故事,精彩才會吸引人。
為了故事的精彩性,抽絲剝繭,過度求奇,吸人眼球,驚人於不敢相信的事情。只是,渲染過度,未免對一些歷史上原本英烈清白、名垂青史的忠臣良將過於的不公平。我們應該還他們一個清白。
那麼到底有哪些歷史人物被嚴重抹黑了呢?有潘美、有龐太師、還有蘇定方、李道宗和張士貴。這五個人不光公忠體國,還都是民族英雄。真實歷史上並沒有什麼劣跡。那麼是什麼讓他們聲名狼藉的呢?
一,由來和背景 :
評書從宋朝開始流行,盛行於清末民初。在北方,叫評書;南方則叫評話。評書在唐宋時期叫「說話「,根據「說話」整理成文字書籍的叫「話本」。相比之前的「唐傳奇「的文言文早期小說,話本更加通俗易懂,更容易廣泛流傳。
而評書、戲劇選取題材的來由自是來自於有一些歷史背景,再被加工渲染的演義、小說之類。演義和小說的區別,就是演義一般都有歷史背景,而小說可以沒有。
有唐傳奇、清平山堂話本、三言兩拍(成書於明,部分是宋傳下來編入)、關漢卿的劇本、水滸傳、三國演義、鏡花緣等名著。也有說嶽全傳、封神演義、說唐全傳、英烈傳、楊家府演義、萬花樓、三俠五義等眾所周知的精彩評話小說。也有些鮮為人知的如九尾龜、綠野仙蹤、兒女英雄傳、韓湘子傳、于謙傳、平山冷燕、十二樓、呼家將等等,多不勝數。
這些古代文藝作品精彩紛呈,膾炙人口。非枯燥的歷史典籍可比。自是評書、戲劇的最好提取素材。
大眾老百姓大多沒有精研過歷史,了解歷史的來源大多數都是評書、戲劇這些媒介。再加上膾炙人口的精彩性,傳播之廣,可以想像。這些作品,使一些功臣名將蒙冤千古。
為了突出主人公的形象,使其更大的忠烈高大,就要使另外一些人物受些委屈。比如三國演義裡的周瑜,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跟歷史中的雄才大略、寬宏雅量完全不同。不過這個也只是受點委屈,沒有全面顛覆他的歷史形象。
這篇文章所要表述的,是那些完全由白轉黑、由善轉惡。由名垂青史的大英雄,成了千古唾罵的奸佞。
按被抹黑的程度和名氣排名,宋朝有潘美,龐太師還有唐朝的蘇定方,李道宗,張士貴。
二,潘美的真實面目 :
無人不知楊家將,亦無人不知潘仁美。從古到今的大眾心目中,潘仁美不擇手段,殘害忠良,甚至裡通外國、謀篡江山。簡直集古今奸臣於一身。以至於到現在雁北附近的老百姓,楊姓不與潘姓通婚的說法。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潘仁美的原型是大宋的開國元勳,戰功卓著的大將潘美,大宋第一功臣,民族英雄。其功勞之大甚至有震主之嫌。楊業在當時的官爵遠遠不及潘美。把潘美描述成如此不堪的形象,大概源於楊業之死。此事後述,先說介紹一下潘美。
1.開宋功勳 :
潘美和宋太祖趙匡胤亦君亦友。曾在陳橋兵變中立有大功。任潭州(今湖南長沙)防禦使時,南漢與溪峒蠻獠聯軍來犯,潘美不但將其擊敗,反而深入彝區,恩威並用,安定了湖南到廣西一帶的少數民族。
宋太祖開寶三年(970年),宋朝下令徵伐南漢。任命潘美為行營諸軍都部署、朗州(今湖南常德)團練使,率軍勢如破竹地從湖南經廣西打到廣州。水火併用,俘敵數萬。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大宋平定了南漢國。
2.蕩平江南 :
開寶七年(公元974年),任命潘美為昇州道行營都監先取江陵(今湖北荊州),與名將曹彬徵討南唐。南唐國主就是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後主李煜。
潘美以少數陸軍在采石磯奪取二十多艘巨艦。後率軍進至金陵(今南京),大破十萬水陸聯軍。與曹彬合兵一處,徹底滅亡了南唐,活擒了後主李煜。
3.威震北域 :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任北路都招討,進攻北漢都城太原。在汾河兩岸大敗北漢軍。楊業就是此時歸漢。三年後,潘美率軍蕩平北漢。後與楊業一同留下駐守北部邊境,屢立戰功。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趙光義下詔命潘美及曹彬、崔彥進等北伐,潘美率兵單獨攻下燕雲十六州的寰州(今山西朔州東)、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應州(今山西應縣)。
4.楊業之死 :
潘美一路,勢如破竹,但由於曹彬一路出兵不利,潘美一路有孤軍之憂。太宗下詔各路軍馬撤軍,並命令潘美與楊業在撤軍的時候,保護朔、朔、雲、應四州的百姓遷徙到內地。
潘美聽監軍王侁之言,命在陳家谷口布陣,派楊業去誘敵。在楊業沒有回來的情況下,王侁情報失誤,告潘美遼軍已退,潘美遂撤了谷口伏兵退軍,導致了楊業戰死。
說實話,這次失誤,潘美不是主要責任。但身為主帥,亦被削軼三級。數月後去世,終年六十七歲。追贈中書令,賜諡號為武惠。
5.光耀大宋 :
看看潘美名蓋大宋、名垂青史的功勳。再看看他即便是死後,各朝歷代皇帝給他加封的榮譽 :
到宋真宗年間,以章懷故,潘美美追封鄭王。鹹平二年(999年),配置於宋太宗廟附祀。
宋元佑年(1086-1094)間起,潘美以茂勳清徳的廣州官員,供奉廣州府學宮仰髙祠的「宋八賢堂」。
崇寧元年(1102),配享功臣之位,設於殿庭之次,潘美位於第二次。
紹興八年,繪輔弼勳勞之臣像於景靈宮之壁,鄭王潘美在其中。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潘美從祀於帝王廟。
潘美一生,東徵西討,功高蓋世。為大宋第一功臣,民族英雄。但由於文藝作品的過度渲染,潘美變成了十惡不赦的奸賊。
三,真實的龐太師 :
在中國古典小說以及評書、戲劇裡面,龐太師的出鏡率很高。潘美是專門陷害楊家將,龐太師則是專門跟各個忠臣良將過不去,與寇準、包公、高家、楊家、呼家還有三俠五義裡面的俠客鬥法。動不動就把忠良全家害死。專門幹各種損人利己、甚至損人也不利己的事情。仿佛當壞蛋上
龐太師在真實歷史上的原型姓龐名藉,字醇之。官至宰相,爵穎國公,封太子太保。死後追封司空,諡號莊敏。德高望重、公忠體國。曾在抗擊西夏上立有大功。還是個民族英雄。
1.德高望重:
龐籍當御史時有「天子御史」的美譽,當宰相殫精竭慮,知人善任,處理邊患和內亂也遊刃有餘。
他還是韓琦、範仲淹等人的好友。還是大名鼎鼎的司馬光、狄青等人的恩師。瞧瞧這四位的名頭,就知道龐藉的能力和威望了。
在評書戲劇中跟包公鬥法。但在德高望重、忠公體國的龐籍面前,包公是與之無法相提並論的。
在任開封府判官時,宮中尚美人派遣內侍聲稱教旨免除工人市租。被龐籍嚴詞斥責,詔令有司:「 從今以後宮中傳命, 不要接受。」朝廷有不法之臣,均正色彈劾。剛正之處,不亞於評書戲劇裡面的包拯。
2.抵禦外侮:
慶曆二年(1042年),龐籍復職任龍圖閣直學士、知延州, 不久兼任鄜延都總管、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名將狄青為龐籍部將。
西夏李元昊攻陷金明、承平、塞門、安遠、栲栳砦, 攻破五龍川, 邊境之民都被焚燒掠奪盡淨, 龐籍到任後,逐漸修葺治理。戍兵十萬沒有堅壁完壘, 都分散駐紮在城中, 由於畏懼龐籍,沒有一人犯法違禁。
龐籍率部將狄青率領萬餘人, 將所有失地全部收復。另號召百姓積極配合,新修新城十一座。在邊境置兵屯田,西夏多次文詐武進,均被龐籍是迫切打敗,無可奈何,只能與宋朝修好。
皇佑年間,嶺南儂智高叛亂。龐籍勸宋仁宗給予大權,一舉平定了叛亂。宋仁宗認為是龐籍的功勞。
3.歷史評價 :
孔道輔:言事官多觀望宰相意,獨龐醇之,天子御史也。
宋仁宗:青破賊,卿之力也。
司馬光:①文武從容兩有餘,公板將幕往來居。已安四海如三傑,欲散千金比二疏。今日監邊親跪轂,他年入殿賜乘車。武侯暫為蒼生起,長憶隆中臥舊廬。②平安候火出雲間,區脫無塵刁鬥閒。漢相威聲遙制敵,胡兵遠跡夜開關。赤松雅意思輕舉,黃閣群心望復還。玉帳牙旗空壯觀,謝公高興在東山。
龐籍公忠體國,功在社稷。一身剛直,德高望重。一生未什麼見作奸犯科之事。與評書戲劇裡面人人唾罵的龐太師大相逕庭。我們應該還其本來面目,受後世敬仰。
四,被歷史嚴重忽視的一代名將蘇定方 :
廣為流傳的《說唐》中,有三個奸賊:蘇定方、李道宗和張士貴。蘇定方陷害羅家將;李道宗和張士貴陷害薛仁貴。
尤其是蘇定方。是歷代被嚴重忽略的一代名將、民族英雄。他的戰績遍布大唐的東南西北,擒王滅國,戰無不勝。
1.北驅突厥 :
貞觀四年,蘇定方隨李靖出徵。在突襲頡利可汗王帳時,就是蘇定方的先鋒。僅僅率兩百精騎,突進幾萬人大營,直取頡利可汗王帳。使其大驚失色,來不及部署,倉皇逃遁。被埋伏的唐軍所擒。
永徽六年,蘇定方隨程知節徵討西突厥,他率五百人,追斬一千五百多人。
兩年後,蘇定方獨領一面,討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以一萬餘人同十萬西突厥軍展開戰鬥,斬突厥人馬數萬,隨後踏雪兼程,掩襲金牙山(今吉爾吉斯斯坦託克馬克以西),再敗賀魯。賀魯率殘部逃亡,被蘇定方俘獲。至此滅亡了西突厥。
2.開拓西域 :
顯慶四年(659年),思結闕俟斤都曼連同疏勒(今新疆西南部喀什一帶)、朱俱波(今新疆西南部葉城一帶)、喝般陀(又稱蔥嶺國,今新疆西南部塔什庫爾幹一帶)等三國反叛,蘇定方奉命領軍西徵。他抵達葉葉水(今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內的錫爾河)後,挑選精兵強行進軍三百裡,突襲都曼軍。又進逼馬保城,最終迫使都曼開城投降。唐朝西部疆域至此直抵鹹海(一說裏海),臻於極致。
3.滅百濟國 :
顯慶五年(660年),蘇定方任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大軍十萬人徵討百濟。唐軍橫渡黃海,直抵熊津江口(今朝鮮半島南部錦江口),大敗百濟。蘇定方乘潮而上,率步、騎兵夾江並進,直逼泗沘城(今韓國忠清南道扶餘郡)。百濟全城出動,被唐軍擊敗。其後,百濟國王扶餘義慈及太子扶餘隆投降,百濟滅亡。
唐朝攻滅百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罕見的跨海兩棲作戰,體現了唐朝初年強大的水軍建設和先進的航海造船技術。此役使唐朝以百濟故土為戰略據點,對高句麗形成南北夾攻之勢,為後來高句麗的最終滅亡打下堅實基礎。
4.徵討高麗 :
顯慶五年(660年),蘇定方以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之職與浿江道行軍大總管契苾何力等分道進擊高句麗。次年,蘇定方被調為平壤道大總管,改與契苾何力、任雅相統軍討伐高句麗。八月,蘇定方在浿江(今朝鮮大同江)大破高句麗軍,進圍平壤城(高句麗首都)。但因北路唐軍回師、高句麗寒冷的氣候及新羅無法按期支援等因素,蘇定方只得於龍朔二年(662年)二月班師。
蘇定方的軍事造詣,放在歷史上也很少有人可以匹敵。蘇定方這樣的絕世名將,為大唐的天威和遼闊的國土立下了卓越的功勳。評書戲劇中,蘇定方陷害羅家將。但恰恰可笑的是,羅藝在真實的歷史上,卻反而是一個不光彩的角色。
五,敦仁寬厚、軍功卓著的李道宗 :
在歷代相傳、膾炙人口《說唐全傳》中,李道宗這個肆無忌憚、百無一能的親王,身無寸功,還專門跟受國家重用、百姓擁戴的薛仁貴過不去。
但真實歷史上,李道宗拋開卓越的軍功不說,其為人謙恭低調、敦厚寬容。還為漢藏兩個民族的友好做出過重大貢獻。
李道宗(602年-653年),字承範,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唐朝初年的宗室,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李虎的曾孫,北周梁州刺史李璋之孫,追封東平王李韶之子,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唐朝初期重要將領、軍事家、外交家。
李道宗一生參與破劉武周,破王世充,滅東突厥、破吐谷渾,徵高句麗、敗薛延陀帝國等諸多戰役,為唐王朝的統一和開疆拓土立下赫赫戰功。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松贊幹布,唐太宗決定由李道宗前往護送。先進入吐谷渾境內。在此一行人受到河源郡王諾易缽和弘化公主的熱烈歡迎,住在早已建成的行館。經過一個多月的休息,又繼續西行。在吐谷渾和吐蕃邊界的柏海(今青海瑪多鄂陵湖和扎陵湖),松贊幹布率軍按約早已到此等候迎接。
見到前來護送的李道宗。松贊幹布非常恭敬,執子婿之禮。行過親迎禮後,李道宗告別文成公主和松贊幹布,回朝復命,勝利完成了他的歷史史命。文成公主入藏後,為漢藏兩族的友好關係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一切和李道宗都是密不可分的。
李道宗的封爵絕不是從親王的血緣關係上得來的。他身為關隴集團的中堅力量,在戰場上衝鋒在前,奮勇殺敵。唐太宗曾把他的軍功與李靖並列。
對內則低調寬容、公忠體國,作為一個皇族,被尉遲恭為了爭座位打了一拳,差點瞎了眼睛,沒有攜私報復,也從來沒有放在心上。也從來不知道小說作品中,他怎麼就成了這樣不堪的模樣,是因為他是親王嗎?是因為他曾經捱過大眾喜歡的尉遲恭的打嗎?
六,忠義智勇的張士貴 :
提起唐朝初期的張士貴,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聯想到通俗小說《說唐全傳》、《薛仁貴徵東》裡那個嫉賢妒能、冒領軍功的奸臣。因此張士貴在民間一直扮演著一個極不光彩的角色。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張士貴又是什麼樣的呢?
張士貴,字武安(586年到657年。享年七十二,追贈輔國大將軍、荊州都督,諡號為襄。又詔贈東園秘器,並給儀仗之榮、陪葬太宗於昭陵。家族之榮耀與顯赫達到了頂點。
隋唐之間,張士貴的名氣可是要比魏徵、李靖這些歷史名人的名氣大的多。據說有韓信之才,得之可得天下。王世充、竇建德爭相攬之。張士貴追隨了李唐,證明了其眼光獨到之處。
開唐之處,張士貴隨李世民東徵西討,參加了幾乎所有的中原之戰。為蕩平群雄,統一天下,屢立戰功。參與玄武門之變,為李世民的嫡繫心腹。李世民從自己的經歷中深知「玄武門長上」職務之重要,所以他稱帝後,立即任命張士貴為「玄武門長上」,成為禁衛軍的首腦。
後領軍西南平叛。參與擊敗薛延陀帝國的戰爭。在東徵高句麗戰爭中,立有大功。薛仁貴就是被張士貴慧眼識珠。不過跟演義不同,張士貴並沒有嫉賢妒能,始終對薛仁貴器重信賴,大加扶持。
東徵回師後,薛仁貴一直跟隨張士貴守衛玄武門。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張士貴致仕,薛仁貴接替了守衛玄武門的重任。
玄武門一直是非同小可的宮中鎖鑰。非極度信任的人,不可信任。由此可見張士貴的才能與耿耿忠心。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極其繁榮昌盛的時代,同時也是張氏家族大放光彩的時代。張氏家族中不僅有為唐王朝的建立和鞏固出生入死、建功立業的軍功世家,而且有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安邦治國的宰相望族。張氏家族的文治武功在唐朝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