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文化」的「雷」為什麼被這個年輕人引爆了?

2020-12-16 澎湃新聞

原創 維舟 維舟

1

一場洗稿風波,讓「活字文化」捲入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11月15日,「易瀟雨」在豆瓣發出檄文,聲討自己原先任職的「活字文化」,稱自己才是10月出版的《掬水月在手》一書的編著者,但書稿卻被公司「洗稿」,自己最終既沒有署名權,甚至也未得到任何報酬——因為她2018年11月開始投入做這一書稿時,都還未正式入職,原本是被這家出版機構董秀玉等前輩的「情懷」所感動才接下來的,零報酬,署名也只是口頭承諾。

此事爆發後,至少在出版、編輯的圈子裡看來已激起軒然大波。對這一事件,「活字文化」也隨即在豆瓣上發表《<掬水月在手>出版過程說明》予以回應,補上了線索:「易瀟雨」當初在交稿後就離職了,而接手編校的老編輯一看,覺得稿子不過關,組織人力重新改寫,但卻未通知已離職者;做好之後才跟人說,因為我們做了大量修訂,就不能單獨給你個人署名權了,因為那已經是集體成果(最終署名是「行人文化 活字文化 編著」)。

還有一位「小楊」寫了《<掬水月在手>編輯參與者的一點多餘的話》,則強調了在此書的編纂過程中,好幾個編輯的努力與付出,對事情走到這一步感到非常難過,引述其他編輯的話說是「人心難測」,覺得雙方只是「都缺少一次心平氣和的、有理有據的、坦誠的溝通和了解」。

《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現署名「行人文化 活字文化 編著」。經此風波,在豆瓣上遭大量一星劣評,評分已低至3.9分

理論上說,寫原創內容的確不是編輯的職責,所以很難說清楚這是委託作品還是職務作品。顯然,「易瀟雨」認為這原本應是委託作品,因而不給署名權就拒絕進一步溝通;而在公司看來,這是職務作品,因為所有素材都是公司給你的,我們有權隨時決定到底署誰的名字。

豆瓣上的輿論,在這次事件中幾乎是一邊倒地支持「易瀟雨」維權,辱罵「活字文化」的老編輯們PUA的,不計其數;而「活字文化」一邊的觀點則很難得到支持。

事件燃燒至今,已不再只是一家出版公司的危機公關,而變成了編輯們的集體維權,諸如試用期六個月之類的各種用人不規範,在共鳴作用之下,被翻了個底朝天。

我並沒有比別人掌握更多的內幕,也不是法官,無權裁決其中的是非,我所感興趣的是:這一事件折射出什麼樣的心態變遷,為什麼事件會引發如此激烈的社會反應?

2

發生這樣的事,恐怕不是偶然的。這不是好人壞人的問題,而是因為這一制度下權責不明。以往可能恰是因為「人好」,大家有委屈也不計較,但現在,你對別人的活不滿意又沒給夠人家覺得自己應得的,那就只有上法庭了。

往深裡說,這其實也是社會心態和文化行業轉型的縮影。雖然這次是「活字文化」爆出,但遠不是說同行的其它公司就不存在,相反,那更多是普遍存在的總體問題。就此而言,即便這次沒爆,那也是遲早的事。

對老一輩編輯來說,「權責不明」原本不成其為「問題」。這就像一個大家庭裡,彼此和衷共濟,無須明確權利職責邊界。老編輯和新編輯有點師徒傳授的手工業風氣,而非資方與社畜的剝削關係。有一些老派的編輯,一貫認為職務作品都是集體成果,甚至多少有點以署名為恥,對現在年輕人把一切都看作個人成果,要把文名帶在身上的文化心理其實既不了解也不理解。

現在看1978年之前二十年裡出版的很多書,都還會發現經常沒有署名,而只有某個「翻譯組」之類的集體署名。在當時這是常有的事,集體編纂、集體審稿被視為優良傳統和「已肯定了的好經驗」,個人不僅沒有署名權,甚至往往連稿費也沒有——1958年中科院對植物學家胡先驌批判的罪名之一,就是他居然「還爭稿費」。WG時期,全國取消稿酬,直至1980年才恢復。

胡先驌(1894-1968),中國植物分類學奠基人,1948年發現並命名水杉,同年入選中研院院士,也是普洱茶種命名第一人

在1949年後,各立門派的學術競爭被視為「宗派主義」,而強調自己則被看作「本位主義」,這些勢力、私利均應消除,統屬於正確領導之下,全力合作。雖然有一段時間還是承認個人研究的,故有「集體和個人並重」之說,但個人工作其實已漸漸處於次要地位。到1953年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之後,個人主義受到批判,「集體研究」也就成了唯一被肯定的方向,所有知識分子應由散漫、無組織、無紀律過渡到服從組織制定的集體研究中來。

老一輩知識分子是真心信從這些的。植物學家錢崇澍選拔陳守良等人追隨耿以禮,即要求他們不為名、不為利,只是跟隨學習,隨後加入編寫禾本科植物志的幾位,也都以此為榜樣,只顧積極工作,不計個人得失。書成問世,稿費1萬多元,在當時相當可觀,每個年輕人僅拿到百餘元,也毫無怨言。其後耿以禮落難遭批鬥,有人勸陳守良以稿酬不公,揭批耿以禮,但陳守良說她沒有理由出來,因為不為名、不為利是自己當初許下的承諾。

這些在當時都被視為美談,體現出一代學人的高風亮節,個人知識積累也毫無保留,否則屬「知識私有」、「資料壟斷」的資產階級思想。公平地說,尤其在許多需要多人數十年合作才能完成的大部頭著作上,這也確實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市場經濟轉型之後,一些雖有價值、但市場銷量不高的著作就很難開出稿酬讓人不計回報地投入了。

這些還是「集體研究」或「集體創作」,而在編輯這樣的行當,原本就更理所當然地覺得這些都是彼此團隊合作的工作的一部分,雖已歷經市場經濟三四十年的洗禮,但整個行業的轉型比之更商業化的領域要慢不止一拍。特別很多老編輯都是從體制內出來的,也不懂市場化機構的管理。

早些年,我一直將出版業看作是文化殿堂,直到前些年逐漸有機會和一些出版業的朋友接觸、交流,才驚愕地發現這個按說是高級知識分子雲集的行業,在商業規範上竟存在著許多問題,權責不明、口頭承諾、人情關係大過合同約定的事,比比皆是。這些「雷」一直埋著,但現在終於被一個年輕人引爆了。

2

這事之所以防不勝防,是因為老一輩早已習以為常、不覺得有什麼問題的事,忽然發現,在年輕一輩眼裡它變成了「問題」。

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不是簡單的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兩種理念的衝突。可能也正因為這樣,所以即便在事發之後,「活字文化」方面可能也沒覺得自己做錯什麼,因為出版界一貫以來就是這麼做的。許多老資格的文化人也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盛年被迫重新進入市場,恐怕也很難理解為什麼以前那麼做沒問題,現在同樣這麼做卻遭黑了。

然而從年輕人的角度來說,如今收入少、壓力大、流動大,自己做任何一點事都是想要帶走的,這有什麼錯?伴隨而來的則是一種強烈的權利意識:不管我的工作怎麼樣,我事先應有知情權(你們要我做什麼、是否要改我的稿子),事後應有合理的報酬和權利,不能容忍我的勞動得不到承認。簡言之,「我要得到我應得的」。

這是中國社會在轉型期不可避免會出現的現象。作家鄧安慶在事後也曾回憶:

我2006到2011年這五年時間,在不同的城市工作,沒有一家給我繳納過社保,而且都是單休,工作從最一開始的六百到後面的一千八……年輕時代真是被壓榨得夠狠,那時卻不覺得,認為有工作就很好。各家公司給我的感覺也是「你什麼經驗都沒有,我們招你來都要教你,能發工資就不錯了」的信息。

所以現在更年輕一代的,不能再忍受這種事情了。我覺得蠻好,就是應該說出來。越來越多的聲音出來,一些想壓榨的企業就越不敢胡來。企業是不是成長中,是不是不完善,應該是企業的事情,不應讓員工承擔後果。

確切地說,有這樣問題的企業,往往並不是「成長中的不完善」,而是以往遺留下來的制度化問題——換言之,那不是「年輕經驗不足」,而是「太老而難改」。

更進一步說,這也體現出中國社會的轉型之難。毫無疑問,現代社會的很多項目,都需要集體合作,這也是為什麼幾乎所有外企文化都特別強調「團隊協作」(team work),但必須強調的是:那是一種個人權責明晰的基礎上的自願協作,而非要求個體「不計名利」地投入其中,否則就不要驚詫有人質問,憑什麼?

由此還可以反思,中國社會以往那種「集體成果」,除了個人屈抑自己權利訴求之外,真的效率夠高嗎?《中國植物志編纂史》曾說,這樣一部歷時數十年、80卷126冊的巨著,「所謂集體研究,只是各自領其任務,各自編寫,並未有相互揉和、滲透的過程,與過去個人研究並沒有實質區別,且還出現新問題。」

相比起來,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群星閃耀,被稱為「集體天才」(collective genius)——具有獨特能力的人相互關聯,各自對同一問題貢獻和激發一些原創性觀點,就能對個人和整個研究的突破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這樣,雖然每個社會的個體天才數量都是恆定的,但集體天才則因社會的學習和關聯水平呈現巨大的差異。

這無疑是全然不同的「集體」概念,「集體」並不以個體的自我犧牲為前提,反倒呈現出更強大的活力。從這一意義上說,現在年輕人權利意識的覺醒是一件好事,也只有在權責邊界清晰的基礎上,中國社會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出個人的主動性,在動態調整中爆發出整體的創造力。

原標題:《權責不明的社會》

相關焦點

  • 活字洗稿事件:誰在吸年輕作者的血?
    1994年創辦《三聯生活周刊》,1996年創辦"韜奮圖書中心",2014年創辦"活字文化"。對所有出版人來說,甚至對所有文化工作者來說,董秀玉都是一個被仰望的存在。 被這種理想主義的光芒照亮的年輕人中,就有易瀟雨。 因曾經和活字文化有過接觸,印象頗佳,易瀟雨熱血沸騰之餘,給活字文化總經理李學軍發郵件表達了自己的求職意向。 李學軍同意了。 我相信那個時刻,易瀟雨是雀躍的,滿懷期待的。
  • 《掬水月在手》電影同名書陷洗稿風波,活字文化、易瀟雨回應爭議
    活字文化《說明》稱,經過討論,活字文化希望能由易瀟雨和其他幾個主要編輯署名「執筆」,易瀟雨沒有接受這個提議。而在雙方對署名方式無法達成一致的情況下,公司「被迫決定放棄第二稿中易瀟雨所寫的全部初稿部分,根據影片採訪文字稿,重構書稿結構,編寫出第三稿」。
  • 「活字印刷術」軟體公司的領頭羊
    目前,愛湃斯正在和國家圖書館進行的故宮傳統文化項目合作,一方面可以使得資源的運用更加合理便捷,另一方面也讓傳統文化更方便地走近尋常百姓。劉江和她的合作夥伴們利用他們的「活字印刷術」產品,讓神秘的傳統文化更接地氣,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普及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劉江熱衷於傳統文化的推廣的程度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她說,她崇尚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她生活和工作的很多細節處都能找到傳統文化的影子。
  • 回鶻文木活字: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實物
    吐魯番一帶成了回鶻文化的中心。楊富學說:「至於當時有無活字印刷,則不得而知,因為既無文字證據,又無實物來予以說明。有趣的是,活字印刷的實物證據在遠離回鶻文化中心的敦煌莫高窟中發現了。」宋元時期回鶻文流行,被廣泛使用以書寫詔告敕令、宗教典籍、文學作品、契約文牘和曆法醫籍,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獻資料,成為學者們認識與研究回鶻與中亞諸族歷史文化的取之不盡的寶藏。
  • 畢昇與活字印刷術
    其文化極為興盛,學術上理學使儒學真正哲學化;史學碩果纍纍,宋詞別具一格,堪稱一絕;古文、通俗文學及戲劇說唱藝術也發展迅速。而印刷、火藥、指南針,還有珠算的完成和發展是北宋時期科技飛躍的顯著標誌。活字印刷術發明家畢昇,是英山人。
  • 《掬水月在手》前編著者網曝稱遭「洗稿」,「活字文化」回應:作品...
    11月15日下午,微博網友「天涯日暮雨」在微博上發布署名為「易瀟雨」的文章,稱在編著葉嘉瑩同名紀錄片圖書《掬水月在手》過程中,遭遇出版方「活字文化」(傳世活字(北京)文化有限公司)「洗稿」,喪失了署名權。據記者了解,「易瀟雨」曾為「活字文化」編輯,在圖書《掬水月在手》出版前離職。
  • 活字文化《掬水月在手》被狂刷一星,豆瓣3.9分
    起因是日前,豆瓣網友「奎」發布了一篇署名「易瀟雨」的文章,稱曾參與編著葉嘉瑩同名紀錄片書籍《掬水月在手》,離職後遭遇出版方「活字文化」[傳世活字(北京)文化有限公司]洗稿,未被署名,著作權被侵犯;並聲稱在該公司被「文化前輩」職場PUA(即打擊員工的自信,以達到從精神上掌控員工的目的)。
  • | 活字電波023
    原創 吸溜奶茶的 活字文化拍個照、喝幾口,一杯奶茶的使命就結束了嗎?對有些人來說,夏天的命是奶茶給的,而一杯奶茶是如何折射現代人焦慮的?情緒茶、續命茶、嘗鮮茶、不喝茶,本期節目活字文化四位女同學開了個「茶話會」,盤點生活中的熱門奶茶,聊一聊奶茶、糖的歷史和廣告營銷。從要麼不喝要麼天天喝,人類沉迷奶茶的「迷惑」行為,剖析當代年輕人的心理、精神狀態和消費動因。點一杯奶茶,邊喝邊聽吧!
  • 博物館主題社教:孩子巧手扎染、活字印刷,家長:有傳統文化魅力
    #導語:7月31日--8月1日,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博物館將分別開展一期「墨印書香·活字印刷術」主題社教活動「巧手扎染·領略傳統文化魅力」主題社教活動,讓孩子和家長一起共同體驗活字印刷術和扎染傳統手工藝術魅力,感受非遺文化的精巧與神奇。
  • 黑茶做活字,能飲一杯無?
    黑茶活字 | 茶文化與活字印刷一樣,起源於中國,普及於世界。在西方社會,午後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給生活增添了一段美好的時光。為什麼能想出這麼奇妙的東西!而我更好奇的是,教導出這一屆屆學生背後的老師們,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呢?第一次見胡珂老師,是在象山校區的某棟教學樓裡。印象裡那一天好像下著雨,我們定了一個教室做採訪,聊關於傳統文化和現代設計相關的話題。胡老師給人的感覺非常親切,尤其是笑起來的時候,如沐春風。採訪過程非常順利,仿佛回到學生時代,聽了一堂很有意思的課。
  • 看「活字」的前世今生
    從北宋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到如今通過電腦實現雷射照排技術,黑、宋、仿、楷等字體「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成為如今的民族文化遺產。「活字生香」展現場7月20日,澎湃新聞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活字生香」活字文化藝術全國巡展將於24日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開幕。展覽將以「活字」為主題,通過解讀活字藝術背後的故事及系列互動,引發公眾對瀕臨失傳的中國古老工藝的關注。
  • 千年梨墨,百年傳承,十年守護,共同感受中國活字印刷術十周年保護...
    11月28日、29日,以「千年梨墨 天瑞地安」為主題的「中國活字印刷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履約實踐十周年系列活動在瑞安舉行。 活動通過舉辦紀念大會、學術研討會、木活字印刷術十年保護成果展以及在平陽坑鎮東源村舉辦的木活字文化基因解碼展示、宗譜展、非遺文創集市等,向社會集中展示「中國活字印刷術」履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從唐傳承千年的凸版印刷: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一、手抄本雖然東漢出現了成熟的造紙術,但是這紙大面積能印書使用還是當屬宋代,雖然在唐代出現了雕版印刷術,但是僅限於印佛經,為什麼出現印佛經,唐代時候一個縣尉(副縣長級)掙的錢都不夠養家的。我們要公正地說,宋代是值得尊重的一個偉大時代,救助民眾、慈善、助學、積極做文化事業。
  • 穿越千年,將活字印刷智慧傳承至今,獨具匠心創意是如何做到的?
    畢竟,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事情,而讓傳統文化再重新煥發光彩那就更是不可多得了!有一個團隊,他們穿越千年的歷史,將活字印刷的智慧傳承至今,將漢字藝術與現代設計完美融合,將活字印刷與市場需求進行了完美對接,帶給了消費者獨特的文化體驗,他們獨具匠心的創意是如何做到的呢?
  • 也未艾VR課堂|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活字印刷術
    然後用火烘烤,將混合物熔化,與活字塊結為一體,趁熱用平板在活字上壓一下,使字面平整,待混合物冷卻凝固後,便可進行印刷。印刷的時候,將墨倒入墨盤,再取出棕刷蘸墨,覆上紙,均勻刷至活字版。印完之後,慢慢將宣紙取下,活字就印刷完成了。
  • 11.18夜訊|《掬水月在手》豆瓣評分3.9,「活字文化」回應
    2/ 書籍《掬水月在手》豆瓣評分3.9,前編著者稱遭「洗稿」,「活字文化」回應11月15日下午,微博網友「天涯日暮雨」在微博上發布署名為「易瀟雨」的文章,稱在編著葉嘉瑩同名紀錄片圖書《掬水月在手》過程中,遭遇出版方「活字文化」(傳世活字(北京)文化有限公司)「洗稿」,喪失了署名權。
  • 「中國活字印刷術」履約實踐十周年系列活動在瑞安啟幕
    古村墨香悠然,活字光影流轉。11月28日、29日,「中國活字印刷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履約實踐十周年系列活動在瑞安舉行。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葉菁,溫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湯筱疏,中國印刷博物館副館長龍文彬,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陸紹陽,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朱雲華,瑞安市人民政府市長秦肖,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李震,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四級調研員薛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吳延飛等領導;以及國內活字印刷術研究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
  • 溫大設計獨一無二木活字錄取通知書
    溫州木活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吳魁兆向記者展示錄取通知書。  本報訊(記者項武龍通訊員林瑞蓉)連日來,各大高校獨具創意的錄取通知書頻頻衝上熱搜。今年溫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也非常走心,以瑞安市東源村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活字印刷技藝為創意點,設計了獨一無二的「木活字」錄取通知書。
  • ...親手製作一本印有自己姓名的鉛活字印刷筆記本,體驗一個時代的...
    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了損失。直到唐朝,雕版印刷術才被發明並在唐朝中後期被普遍使用。這個六月我們將攜手【鍾書閣】帶你走進「活字印刷與書的奇妙世界」感受鉛字獨有的魅力體會書本裝訂之樂趣
  • 去長沙印博會體驗活字印刷
    除了印刷包裝設備區、數碼企業形象區、圖文廣告區等8大展示區外,展會還設置了湖湘百年印刷歷史文化演變展示體驗區。湖湘百年印刷歷史文化演變展示體驗區。在體驗區,市民不僅可以看到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電鍍銅版印刷和明代木雕版、60年代印燙兩用機、鉛字架、油印機、286桌上型電腦等印刷技術和設備,還可以動手參與活字印刷,體驗紙上文字從無到有的過程,不失為一個寓教於樂的好去處。現場,不少家長帶孩子前來「打卡」。市民可通過活字印刷術印出自己喜愛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