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我都被鬧鐘叫醒。八個起床鈴,從六點到七點,此起彼伏、鍥而不捨地在我耳邊響起,我總會不停關掉鬧鐘,賴到不得不起床,才匆匆開始一天。而每一天的行動也基本上遵循著既定行程表,完成一項任務,就在此項後面打個鉤。
把時間線拉長,我們的人生何嘗沒有「行程表」,無形的「鬧鐘」也隨處可見。
小時候我們盼望長大,長大後卻總被催促著進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
身邊很多朋友,年齡超過25歲還未結婚,就面臨長輩的花式催婚;結婚了的,又被催著要孩子;至於已婚已育,二胎可以安排上了……一步一步,也許還沒有準備好,我們就在種種催促聲中匆匆進入了新的階段。
這種催促,也許有「父母愛子女,必為之計深遠」的因素,同時也來自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人生的「行程表」和「鬧鐘」,在許多時候是出於外界原因而非內心意願,這樣的選擇,真的符合我們自己的需求嗎?
匆促中,若和一個跟自己並不愛的人——退一步說,並不適合自己的人——組建一個家庭,隱藏著多少矛盾與風險?人生逆旅,旅伴能否跟自己保持同樣的步調,能否相知相扶?選擇錯的旅伴,所付出的代價可能不僅僅是多了口舌之爭。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單位,家庭的不穩定勢必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
如果一時錯眼,悔恨終身,為何不在可以選擇的時候,慎重、從容一些呢?外界的催促,真的那麼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