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關於第九批「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擬表彰人選的公示公告》及《第九批「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擬表彰人選主要事跡》出爐。公示公告稱,為大力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表彰在首都經濟社會發展中做出積極貢獻的優秀青年人才,北京開展了第九批「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評選表彰工作。經過提名推薦、專家評審和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審定等程序,提出61名擬表彰人選。
61人中,至少51人從事科研工作、參與科研活動,佔比超83%;至少20人為醫護人員或從事醫學相關研究工作,佔比近三成。另外,擬入選名單中還包括企業家、媒體從業人員、教師、禁毒民警、法院工作人員等。
擬表彰人選主要事跡——
第九批「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中醫護人員或從事醫學相關研究工作擬表彰人選主要事跡
(按照姓氏筆畫排序)
1.於丹(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 副研究員
主要從事病原菌致病機制及基因轉錄調控等方面的研究。首次通過dCas9/sgRNA-反向染色體免疫共沉澱聯合質譜技術篩選與HIV-1啟動子區域互作的宿主蛋白,為研究宿主調控病毒基因轉錄提出新思路。整套研究技術流程有望加速抗HIV-1潛伏藥物靶標篩選,也為其他病毒相關研究提供技術參考。主持或參與國家及省部級課題3項,發表論文4篇,獲國家發明授權專利1項。
2.王娟(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 醫師
主要從事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發生機制及早期預警、急性心腦血管事件早期預測評分體系的研究工作。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面上項目等;主持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及北京市醫管中心培育人才計劃各1項。發表SCI文章23篇,其中第一或通訊作者8篇。
3.王晗 清華大學 助理研究員
主要從事適用於在體檢測的新型微納生物傳感技術研究。首次實現基於功能化納米電極的核酸生物標誌物重複性高靈敏度檢測,可對目標游離DNA等核酸生物標誌物進行重複性檢測,以評估相關生物標誌物的動態變化,分析疾病發展趨勢,為臨床診治提供依據。發表SCI文章12篇,授權專利1項。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帶領志願者參與北京市核酸檢測信息錄入服務,累計完成9萬餘人核酸檢測信息採集。
4.王雷明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主治醫師
主要從事神經系統腫瘤及分子病理學研究。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5項,省部級課題1項;獲得北京市高創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和北京市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青年拔尖人才等項目支持;參與國家自然基金項目4項、首都醫藥衛生發展基金1項。以第一作者發表腦腫瘤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相關論文5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加入宣武醫院方艙核酸檢測團隊,參加新冠肺炎一線抗疫核酸檢測工作。
5.朱奎 中國農業大學 教授
主要通過獸醫藥理學與毒理學、化學生物學和微生物學等手段全力在耐藥性致病菌控制領域開展系統的科研工作。主持「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4項。構建良好的耐藥性防控科研平臺,近五年以通訊作者(含並列)發表SCI論文30餘篇,其中影響因子大於10的7篇;獲授權專利1項
6.劉珏(女)北京大學 副研究員
主要從事傳染病預防與控制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專項子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等9項。研究成果首次基於大樣本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向世界證實了我國B肝感染已從既往的高流行水平降低至中流行水平。獲中華預防醫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全國婦幼健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發表論文62篇。作為全國新冠肺炎專家組唯一的「80後」成員,參與撰寫各類疫情防控政策建議及專項報告100餘份。
7.李寅青 清華大學 教師
主要從事基因組醫學和工程學的交叉領域的研究。首次追蹤和解析了成年健康脊髓中神經再生的罕見過程,對脊髓神經修復的研究有重要意義。發表論文17篇,申請專利11項。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完成手持式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設備的研發,可為家庭、機場、火車站、集市和海關等非專業場景核酸檢測提供核心技術支持,推動常見感染性疾病的診療模式從集中化院檢逐步向分布式基層檢測、乃至家庭檢測轉化。
8.李琳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 助理研究員
主要從事人類不孕不育疾病的遺傳學與致病機制、胚胎幹細胞體外分化為生殖細胞等研究工作。在國際上首次報導TSGA10雙等位基因突變可導致無頭精子症,發現SPAG17雙等位基因突變與嚴重弱精子症發生有關。主持或參與國家級課題5項,省部級課題2項,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著25篇,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
9.楊瑩韻(女)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 主治醫師
主要從事內科臨床醫療、醫學教育和科研工作。在教學研究方面進行勝任力為導向的臨床實踐評估反饋、遞進式分層培養、學習過程檔案建設等3項試點工作。在科研方面,主要開展基礎-臨床轉化研究及醫學-工程交叉學科研究。發表論文5篇,主持國家級課題2項、作為骨幹參與國家級與省部級課題各1項。獲中國醫學論壇報「最佳臨床實踐獎」。
10.肖盟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 助理研究員
主要從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診斷、流行病學監測及相關機制研究工作。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北京市科技新星等項目10餘項。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發表論文23篇,總影響因子171分。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榮獲「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稱號。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參加協和醫院援鄂醫療隊,在重症病房建立床旁檢測室,協助患者臨床檢測。
11.張維敏 北京腫瘤醫院 副研究員
主要從事分子腫瘤學研究,圍繞食管鱗癌和乳腺癌發生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問題,重點研究細胞周期調控與微環境重塑、代謝重編程之間的分子機理。主持國家級課題3項、省部級課題3項。在Nature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論文近20篇,總被引用數830;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5項。
12.張玥(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 副研究員
主要從事感染免疫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研究方向為天然免疫細胞在抗感染中的作用及機制,尤其關注中性粒細胞的功能。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6項,發表論文5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積極投身於疫情防治一線工作,參與新冠標本的分類整理、入庫、鑑定、分析等工作。
13.金爍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主治醫師
主要從事醫工結合研究、醫療人工智慧轉化研究及肝膽外科臨床研究。主持或參與國家及省部級項目7項。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5篇,其中SCI論文3篇,中華系列雜誌2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主持研發的清華COVID-19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在10秒內完成診斷、分型和定量,顯著提升了新冠肺炎診斷效能,為近10萬名患者提供迅速精準的智能輔助診斷,獲全國信息化防疫抗疫優秀案例一等獎。作為國家遠程醫療隊赴鄂專家組成員,攜系統設備赴武漢、鄂州一線抗疫。
14.鄭三多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研究員
主要從事G蛋白偶聯受體(GPCR)信號快速脫敏以及受體信號轉導的分子機制研究。首次揭示和報導了抑制性神經遞質受體GABAB(C家族GPCR)的信號脫敏機制即負調控機制、smoothened受體(F家族GPCR)激活的分子機制以及Sigma-1受體識別配體的分子基礎,為研發治療癲癇、痙攣、抑鬱症等神經疾病以及抗腫瘤藥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近年共發表SCI文章18篇,其中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10篇。
15.段軍超(女)首都醫科大學 教授
主要從事心血管毒理學及顆粒物毒理學研究,圍繞大氣顆粒物心血管毒性及其生物學機制這一關鍵科學問題,開展了心血管毒理學系統研究,在大氣顆粒物心血管毒性研究、生物學機制探討和評價方法建立方面取得了創新性學術成績。主持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發表SCI論文85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含並列)發表55篇。參編教材和專著5部,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項。獲中國毒理學會優秀青年科技獎等。
16.保肇實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腦膠質瘤的分子分型和分子機制研究。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2項、省部級3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6篇。研發的「高效通過血腦屏障、高特異性MET單靶點抑制劑PLB-1001」獲美國發明專利1項。2019年入圍英國《自然》雜誌出版社評選的全球高影響力青年科學家前十名。
17.施海韻(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 醫師
主要從事消化系統疾病,尤其是炎症性腸病的臨床和基礎研究。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首都臨床特色應用研究1項。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10篇。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計劃、北京市醫管中心「青苗」計劃、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計劃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積極投身發熱門診等抗疫一線工作,並完成1項腸道菌群與呼吸道病毒感染相關研究。
18.高霏(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副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方向的臨床診治及研究。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前瞻性隊列研究及首個薈萃研究證實冠心病合併房顫患者介入治療術後三聯抗栓治療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研究結果現已成為冠心病合併房顫患者介入術後標準治療方案。主持或參與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5項,發表相關學術論文2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論文10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堅守臨床一線工作,並加入安貞醫院核酸採樣隊,第一時間赴疫區進行核酸篩查。
19.黃偉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副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嚴重創傷救治與周圍神經再生相關的臨床和科研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作為骨幹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教育部重點實驗建設等多個項目。以第一作者發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0餘篇。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5項。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作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參與援鄂工作,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評為新時代「最美逆行者」。
20.靳路遠(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口腔醫院副主任醫師
臨床上主要從事口腔急診的診療工作,科研上主要從事牙周炎的基礎及轉化研究工作。發表SCI論文6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北京市醫管局「青苗計劃」等資助;研究成果獲國際牙科研究會(IADR)中國分會青年學者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主動承擔急診工作,積極開展新冠流行期間口腔急診病種及應對策略研究分析,對流行病流行期間的口腔急診診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公示公告全文:
關於第九批「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擬表彰人選的公示公告
為大力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表彰在首都經濟社會發展中做出積極貢獻的優秀青年人才,我市開展了第九批「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評選表彰工作。經過提名推薦、專家評審和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審定等程序,提出61名擬表彰人選。根據《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評選表彰辦法》相關規定,現就擬表彰人選予以公示,廣泛徵求意見,接受社會監督。公示期間,任何單位和個人均可通過來電、來信、來訪等方式向評選工作辦公室反映公示對象存在的有關問題。
公示時間:2020年12月11日至12月17日
聯繫地址:北京市通州區運河東大街56號院4號樓317室(郵編:100743)
聯繫電話:55568317,55568343,55568344(傳真)
反映情況和問題應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為便於核實、反饋有關情況,反映人應提供真實姓名、聯繫方式和工作單位,我們將嚴格遵守工作紀律,履行保密義務,逾期或匿名不予受理。
特此公示。
「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評選工作辦公室
2020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