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螵蛸,婦女帶下崩漏之聖品!

2021-02-12 中醫羅華昌

海螵蛸即烏賊骨。其味鹹澀,性微溫,屬補益藥範疇。海螵蛸能入肝腎之血分,有通血脈、活經絡而補肝血、祛寒溼之功,並能止血止帶、固精而制酸之效。對現代謂窄潰瘍病,或胃酸過多,或吐血衄血,或崩漏便血,或遺精滑精,或赤白帶下,或胃痛吞酸,或外治損傷出血,瘡多膿汁等彼有良效。

    《本草新編》謂海螵蛸,味鹹,微溫,無毒。主女子漏下赤白,經行血閉,陰蝕腫痛。又治婦人寒熱瘕症,驚風入腹,環腹痛,去目腫浮翳,收瘡口腐膿,治哮症最神效。亦藥籠中宜備之物。或問海螵蛸即烏賊魚骨,他本雲服之令人有子,先生何不言也?曰∶男子腎虛則精涸,女子肝傷則血枯,皆非有子之兆。烏賊魚骨雖入肝腎,不能大補其精血,徒藉此物,即終年飽食,又何能生子哉。                                                    《內經》有四烏 骨一蘆茹丸,治傷肝之病,時時前後血。方用烏 骨四蘆茹一丸,以雀卵如小豆大,每服五丸,鮑魚湯送下。                                                                            先賢張錫純有醫案曰,本邑一少婦,累年多病,身形羸弱,繼又下白帶甚劇,屢經醫治不效。診其脈遲弱無力,自覺下焦涼甚,治以清帶湯,為加乾薑六錢、鹿角膠三錢、炙甘草三錢,連服十劑全愈。統以上經驗觀之,則海螵蛸、茜草之治帶下不又確有把握哉。至其能消 瘕與否,因未嘗單重用之,實猶欠此經驗而不敢遽定也。

    餘取先賢之驗,小兒慢性腹瀉:用海螵蛸24克五倍子15克雞內金炒甘草3克。水煎,每日一劑,分3次在飯後服,常取效。

  對各種出血,海螵蛸又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因入肝腎血分,而肝腎主下焦,故常用於   婦女血崩(子宮大出血),可配合人參白朮黃芪煅龍骨煅牡蠣山萸肉五味子菟絲子炭棕櫚炭等同用 。                  海螵蛸也常用於治療赤白帶下,多與山藥龍骨牡蠣等同用。                                       海螵蛸有通血脈,活經絡而祛寒溼的作用。前人常用此藥治療久年胃脘痛,吐酸泛水等症,有通絡活血而止痛制酸的效果。常隨症配合高良姜香附五靈脂丹參白芍當歸烏藥等同用。                                                                                      近些年來,海螵蛸配合白貝母甘草等,為粉末衝服,用於潰瘍病出血及潰瘍病的治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關焦點

  • 中藥介紹之【海螵蛸】
    1、海螵蛸: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清水漂洗至無明顯鹹味,乾燥,去硬殼。砸成小塊。2、炒海螵蛸:取淨海螵蛸細塊,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微黃色,取出,放涼。3、醋海螵蛸:取淨海螵蛸加醋拌勻,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顯微黃色,取出,放涼。每海螵蛸100kg,用醋10kg。具有固精止帶,收斂止血,制酸止痛,收溼斂瘡的功效。
  • 【中藥學堂】海螵蛸
    功長收澀,尤善止血止帶,治崩漏帶下效佳,堪稱婦科之良藥。此外,內服又善制酸止痛,外用又能收溼斂瘡。功效收斂止血,固精止帶, 制酸止痛,收溼斂瘡。主治病證(1)崩漏下血,肺胃出血,創傷出血。(2)腎虛遺精,赤白帶下。
  • 【每日一藥】海螵蛸(烏賊骨)
    【現代炮製方法】1、海螵蛸: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清水漂洗至無顯著鹹味,乾燥,去硬殼。砸成小塊。2、炒海螵蛸:取淨海螵蛸小塊暨勢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微黃色,取出,放涼。生海螵蛸擅於制酸、收斂,多用於胃吞酸,出血證。制後增強收斂止血,澀精止帶作用,多用於血崩,赤白帶下,溼疹瘙癢。
  • 中藥科普———海螵蛸
    功長收澀,尤善止血止帶,治崩漏帶下效佳,堪稱婦科之良藥。此外,內服又善制酸止痛,外用又能收溼斂瘡。功效收斂止血,固精止帶, 制酸止痛,收溼斂瘡。主治病證(1)崩漏下血,肺胃出血,創傷出血。(2)腎虛遺精,赤白帶下。(3)胃痛吞酸。
  • 海螵蛸(烏賊骨)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有奇效,天然安全,無副作用
    秋季是豐收之季,也是舊病易發之季。因此秋有四養,即為,一養津液二養胃,三養心臟四養肺。這是入秋後的重要養生環節。
  • 醫案 | 清帶湯
    生山藥(一兩) 生龍骨(六錢,搗細) 生牡蠣(六錢,搗細)海螵蛸(四錢,去淨甲搗) 茜草(三錢)單赤帶,加白芍、苦參各二錢;單白帶,加鹿角霜、白朮各三錢。帶下為衝任之證。而名謂帶者,蓋以奇經帶脈,原主合同束諸脈,衝任有滑脫之疾,責在帶脈不能約束,故名為帶也。然其病非僅滑脫也,若滯下然,滑脫之中,實兼有瘀滯。其所瘀滯者,不外氣血,而實有因寒因熱之不同。此方用龍骨、牡蠣以固脫,用茜草、海螵蛸以化滯,更用生山藥以滋真陰固元氣。至臨證時,遇有因寒者,加溫熱之藥,因熱者,加寒涼之藥,此方中意也。而愚擬此方,則又別有會心也。
  • 艾灸斷紅穴 婦女崩漏和子宮出血立竿見影
    功能性子宮出血簡稱「功血」,中醫稱崩漏,認為系由衝任不固所致,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
  • 治療實熱崩漏的方劑
    2、實熱崩漏的原因脾虛:素體脾虛,或勞倦思慮、飲食不節損傷脾氣。脾虛血失統攝,甚則需而下陷, 衝任不固,不能制約經血,發為崩漏。腎虛:先天腎氣不足,或少女腎氣未盛,天癸未充,或房勞多產損傷腎氣,或久病,衝任不固,不能制約經血。血熱:素體陽盛血熱或陰虛內熱,或七情內傷,肝鬱化熱,或內蘊溼熱之邪,熱傷 衝任,迫血妄行,發為崩漏。
  • 斷紅穴止崩漏,女福穴通閉經
    位於手背部,當第2、3掌骨之間,指端下1寸,握拳取之。主治月經過多,崩漏。毫針針刺加灸法:沿掌骨水平方向刺入1.5~2寸,使針感上行至肩,留針20分鐘。起針後灸之,以艾條行雀啄術灸法,灸10~15分鐘,灸時患者自覺有一股熱氣直竄至肘者良。
  • 宮血不止(崩漏)案例分享
    無排卵型比較多見,約佔80%~90%,常發生在青春期和絕經期;排卵型功血多見於中年婦女。正常月經有賴於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系統的相互調節及制約,大腦皮質控制下丘腦的功能。任何內外界因素幹擾了此系統的完整性均可導致功血。功血的發病機理,主要為性腺內分泌失調,而不同時期發病機理亦不相同。因本病是激素失調引起的子宮異常出血,故多採用性激素及止血藥治療。
  • 【培培學醫記】(153)補腎固精常用藥——桑螵蛸
    說起螳螂,我們人類可是禍害禍害了不少它的子孫後代,因為它的卵鞘——螵蛸都被我們搞成藥來補身體了。有時螵蛸炮製不得當,來年夏天便會孵化出一堆小螳螂,揮舞著它們的小刀刀和你打招呼。▲桑螵蛸桑螵蛸最早出自《神農本草經》,使用歷史可是相當悠久。藥品各地均有產。
  • 程門雪遺稿一:崩漏篇
    而崩漏、帶下、胎前、妊娠、產後諸篇,短小精悍,內容豐富,匯而觀之,直可視為一部袖珍中醫婦科學。細而研之,於婦科臨證諸法,大有裨益。今將其五篇婦科專著,著錄於後,共同道參研。崩漏篇崩漏,重症也,輕者纏綿成損,重者立致殞生,其治可不審乎。昔人云:崩如山崩,忽然大下;漏如卮漏,不斷淋漓。
  • 月經過多 過期不止 不時漏下 張錫純一劑即愈的安衝湯
    安衝湯治婦女經水行時多而且久,過期不止或不時漏下。 白朮炒,六錢  生黃芪六錢  生龍骨搗細,六錢  生牡蠣搗細,六錢  大生地六錢  生杭芍三錢  海螵蛸搗細,四錢 茜草三錢  川續斷四錢 友人劉幹臣其長郎婦,經水行時多而且久,淋漓八九日始斷,數日又復如故。
  • 固衝湯,中西醫匯通的醫家創的方子,治崩漏,月經過多,療效確切
    今天我們來講下《醫學衷中參西錄》中的固衝湯。這個《醫學衷中參西錄》是近現代中西醫匯通醫家張錫純的著作,書中內容中西醫知識匯通,所以他的方子經常是兩種理論體系都有考慮。固衝湯由白朮,生黃芪,龍骨,牡蠣,山萸肉,生杭芍,海螵蛸,茜草,棕櫚炭,五倍子組成。組合起來就成了一個固衝攝血,益氣健脾的方子。主治的是脾氣虛弱,衝脈不固的證候。
  • 聊聊崩漏,和你所不知道的「補中益氣湯」
    出血停止後,又用了大補陰丸善後,這個婦女的崩漏之症到此就真正的治癒了,運用「此種辦法」女醫允賢還治好了五六個有相似疾病的人。病案說完了,各位看官都看懂了吧,那我又要提問了。首先,女醫允賢用的什麼辦法,止住了婦人的崩漏之症呢?
  • 程門雪編婦女經帶歌訣(重複運用,效果明顯)
    全篇內容如下「你刊發表的《程門雪編婦女經帶胎產歌訣》一文,對臨床很有指導意義。我們曾遇一段姓病人,43歲,經常出現黃帶,經多方治療,效果不顯,有時,來量更見增加。後採用文章中介紹的易黃湯加減,兩劑後,病情好轉;再進三劑,帶症皆除。此方重複運用,效果明顯。」文章中提到的文章,即是此篇。
  • 程門雪編婦女經帶歌訣
    帶下門易黃湯治黃帶是,山藥白果與芡實。鹽水黃柏酒車前,補任苦化溼熱旨。帶下色黃,此乃任脈虛而熱邪留戀於下焦,津液不能化精反化溼,溼與熱合,則帶黃,宜用易黃湯,見《傅青主女科》。山藥和芡實均炒用,用量宜重,為專補任脈之虛,又健脾利溼,白果引藥入任脈,黃柏、車前子苦化下焦之溼熱而治帶。
  • 中草藥材 | 山茱萸:主治頭暈目眩;耳聾耳鳴;腰膝酸軟;小便頻數;虛汗不止;婦女崩漏.
    主治:主腰頭暈目眩;耳聾耳鳴;腰膝酸軟;躚精滑精;小便頻數;虛汗不止;婦女崩漏臨床應用:主要用於肝腎不足而有滑脫證候者。(2)治崩漏、月經過多而屬氣血虛弱者。但單用力薄,需重用和配炭類止血藥,才能取效(著名之固衝湯即重用山萸肉),也可配熟地、升麻、益母草、阿膠等。(3)用於止汗,尤其是亡陽而汗出不止,有良好效果。對自汗(日間自行發汗,與睡眠、勞動、氣候無關,多由陽虛所致),配益氣藥,如黃芪、黨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