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修與木心:面對「現代」的兩種方式

2021-01-09 北晚新視覺網

2020年11月15日,坐落在浙江烏鎮西柵的木心美術館五周歲。此時距文學家、畫家木心先生辭世,將近九年。先生一生清寂,晚年始有毀譽參半的喧囂之聲,概以沉默對之。如今,無論如何喧囂與騷動,以「木心」命名的美術館已卓然成為藝術摯愛者的一塊靈地。每年一度的主題特展和音樂會,是它彰顯懷抱的方式,也是木心藝術靈魂的延伸。2015至2019年的展覽——「尼採與木心」,「林風眠與木心」,「莎士比亞與湯顯祖」,「木心的講述:大英圖書館珍寶展」,「塔中之塔:木心耶魯藏品高仿及文學手稿真跡展」,「古波斯詩抄本」,「文學的舅舅:巴爾扎克」,皆與木心創作有著或遠或近的關係,既可借之勘探這位藝術家的精神源頭,又可借他的眼,打量中西先哲的別一面相。

詩人木心(1927—2011)

今年的「米修與木心」特展有別於往年:二位互不「相識」——木心未曾提及米修,米修更不知木心;但其身份相同——都是詩人和畫家。他們的相通之處被遠在法蘭西的米修研究者認出,於是中法雙方策展數年,有了這場展覽。藉助它,我們或可更清晰地辨認:木心對我們的時代,究竟意味著什麼。

米修與木心:面對「現代」的兩種方式

「我們相互詢問,不知如何是好,我們誰也不比誰知道得更多。」

「這個人手足無措,那個人狼狽不堪,所有的人都心慌意亂。平靜消失了,智慧不比一口氣更持久……」

「我們的一切不過是凍結的休息和燃燒的熱情的總和。我們的路是喪家之犬的路。」

生於1899年的亨利·米修在《我從遙遠的國度寫信給你》中,如此寫道。這不是他的私人痛癢。這是他罹患現代精神之癌的痛喊。不隱瞞。不美化。覺得人不該如此,卻又不知該當如何。

「現代之前 思無邪 現代 思有邪 後現代 邪無思」

「無奈事已闌珊/寶藏的門開著/可知寶已散盡」

「米蘭·昆德拉以為歐羅巴有一顆長在母體之外的心臟。

有嗎,我找遍現代的整個歐羅巴,只見腎臟遷移在心臟的位置上。」

這是生於1927年的木心去國赴美,盤桓對比中西之間的文化、歷史與現實之後寫出的。這也不是他的私人痛癢。這是在故國三度坐牢的他歷劫重生的口哨。不喊叫。不哭泣。覺得人不該如此,曉得人該當如何。這「曉得」,源自他擁抱終生的文藝復興之夢:「雷奧納多說/知得愈多,愛得愈多/愛得愈多,知得愈多」。

問題是:誰知?知誰/什麼?誰愛?愛誰/什麼?

對米修而言,上帝隱匿,得救之路已斷,「知」與「愛」的主體和客體皆已沉淪——「我們的路是喪家之犬的路」。

對木心而言,「知」與「愛」的主體與客體,即是文藝復興式的「全人」;人要做的,無非是習得與超越。他堅信人能得救,得救之路即在他拒絕承認卻永活於心的神恩——美的創造與肯定中。

亨利·米修認為西方文明已到盡頭,於是尋路,來到亞洲,來過中國,自稱「一個野蠻人在亞洲」。他驚喜於漢字之美、書法之美:「一條線遭遇一條線,一條線避開一條線,線的奇遇。」「在書法——時間的藝術,線性的奔跑的表達——之中,令人起敬的(除了和諧、活力、控制力之外)是自發態,幾近爆破。」創造性的誤讀,造成他的畫。這些名為「無題」的塗鴉,像出自一枚中國書法的天真粉絲之手——不知其意、純形式地理解和總結中國書法的「語法」,並以這獨屬於他的「語法」,用踴躍、無序、濃淡和方向不一的「線」,勾勒能量的運動、內心的宇宙。這是一個拒絕交流的新天新地。一個現代主義者的意義閉環。

木心不同。木心似乎站在米修尋索的答案中。他像是歷盡磨難重返伊甸園的孩子,毫無敵意和憤恨地擷取著一切美——內與外,真與幻,古與今,中與西……他在古中國文明和西洋藝術中浸淫深透,身體力行融貫中西的世界主義。他的轉印畫廢棄了中國的傳統筆墨,只在「印跡」的「偶然」與「心象」的「必然」之間作畫。單色。尺幅微小。物象浩瀚、神秘、氤氳而清晰。每個局部都易辨——無非是山、樹、雲、水、石、夜、光……但它們出人意料的全景式組合,卻構成幽深沉鬱、難以言喻的靈魂圖景。不似米修的畫,粉碎最基本的共識單位。

米修與木心,是兩種面對「現代」的精神方式。

木心「三維」:存在之雄心

11月15日下午,「木心美術館開館五周年音樂會」在烏鎮大劇院舉行。宛如一個家族聚會,在巴赫、貝多芬、舒伯特、蕭邦、聖桑、普契尼、拉赫瑪尼諾夫的樂聲中,間以木心的詩作朗誦,以及作曲家高平根據木心樂譜再編創的《敘事曲》。音樂會曲目都有著輕柔如風如月光的調性,演員林棟甫朗誦的木心詩作《〈凡·高在阿爾〉觀後》《歌詞》穿插其中,如此和諧,情同唱和,木心的文字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背景、色調和友伴。高平和史鑫演奏的《敘事曲》,主題和動機來自木心——婉轉低回的新古典風,閃爍著輕盈而憂鬱的懷想,與反抒情無調性的當代音樂異路。

傾聽時,想起木心的句子:「在文學上他是音樂家在繪畫上他是魔術家」。

文學,繪畫,音樂,是木心的三維,這也是為什麼稱他為「文藝復興式的藝術家」——只有文藝復興藝術家,才如此「全面地發展」人之潛能,才對人之存在抱有如此廣大的雄心,才會創造如此滋養靈性的藝術,才對人之得救抱有如此確切的希望:

「上帝把地球恩惠了人類,孩子們,你們要愛惜啊。鄰人即天堂,我們原先進的是地獄的前門,地獄已經走完,站在地獄的後門口,望見的是滿天的星星,每一顆都在恭候你,向你問好並且祝賀。」

這段話印在木心美術館序廳的牆上,選自木心遺稿。這是「人」的廢墟之上,一位漢語詩人—藝術家孤獨的修補與重建。他是一廂情願,還是會喚來更多的後來者?未來必給出答案。

(原標題:木心:一個人的「文藝復興」)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李靜

流程編輯:u00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米修與木心,當兩個孤獨靈魂的相遇
    1933年,青年米修造訪中國,並來到上海這座城市。1948年,青年木心盼望留法未果,用其文字描繪著夢想中的巴黎。兩位素未謀面的人,因為機緣巧合,於日前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相遇——一場名為「米修與木心」的展覽拉開序幕。
  • 87年後再次「來到」上海的米修,在黃浦江邊相遇中國詩畫
    9月9日至10月11日,展覽「米修與木心」在黃浦江畔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展品包括米修與木心的近50件畫作,以及兩人的詩集。澎湃新聞獲悉,這是法國詩人與畫家亨利·米修的畫作首次在中國展示,同為畫家與詩人的身份讓兩人相遇,而在展覽的中方策展人董強看來,透過他們的文字與繪畫,重要的是讓人去反思,在今天的世界,個人如何擁有屬於自己的精神空間。
  • 一周申活方式|賈樟柯榮宅直播;木心畫作首次亮相上海;去現場get...
    木心畫作9月首次亮相上海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和烏鎮木心美術館聯合舉辦的「米修與木心」展,將於 2020 年 9 月 9日至 10 月 11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PSA木心展>>>亨利·米修是20世紀重要的法國詩人及現代主義畫家,而木心則是死後聞名的中國畫家與詩人。展品包括兩位作者近50件畫作,以及各自的詩集。
  • 跨越時空的「文化相遇」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和木心美術館聯合舉辦...
    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和木心美術館聯合舉辦的「米修與木心」展,於9月9日起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展品包括兩位作者近50件畫作,以及各自的詩集。據悉,此次展覽是亨利·米修畫作首次在中國展示,也是木心畫作在上海首次展示。該展策劃人是弗朗索瓦·米肖與董強,旨在呈現其米修與木心的內在關聯和迥異之處,構建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相遇。亨利·米修是20世紀重要的法國詩人及現代主義畫家,而木心則是死後聞名的中國畫家與詩人。
  • 木心的詩與思
    所以,或許可以簡單地說,詩性思維是一種直覺加詩化的思維方式。 二中國古代的哲學並不像西方哲學那樣邏輯嚴密,清晰可辨,而是混沌的。西方的哲學思維主要是基於頭腦,是邏輯的,線性的;中國古代哲學,譬如《道德經》,則是以體悟為主,是空間的,意象的,訴諸於心靈的感悟,而非頭腦的分析,具有無言意味,所以很多時候需要讀者心領神會。
  • 木心算得上「大師」嗎?如何評價木心依舊是文藝界的懸案
    但是,在文章的後半部分,郭文景直接指明木心在文革歷史中所受牢獄之災或為木心的杜撰。這一歷史虛無主義的論調,很難說是在討論音樂,也不像是如他本人所說「我其實懟的不是木心這個人,而是一種文風和宣傳方式」。關於木心文革入獄的證據,如木心出獄前後為自己平反所寫的材料,早已陳列在木心美術館和木心故居紀念館。
  • 夜讀|在魯迅與木心之間
    那天第一次得知了木心的名字,陳丹青說起他,有點興奮的樣子,他認為文壇還不知木心這個人,很有點可惜。那一番感嘆,給眾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陳丹青峻急的魯迅與飄逸的木心當時大陸還沒有出版過木心的作品,對於其人其文,無從判斷。
  • 陳丹青:木心,這個死不悔改的人
    喪事過後的一天,清理母親床邊的衣櫃——但凡至親亡故而面對滿目遺物的人,明白那是怎樣的心情——在昏暗壁角,我意外看見了那塊小小的黑板。 聽課五年,我所累積的筆記共有五本,多年來隨我幾度遷居,藏在不同寓所的書櫃裡,偶或看見,心想總要靜下心再讀一遍,倏忽近二十年過去了,竟從未復讀。
  • 木心的訪談技巧(組圖)
    《木心談木心》作者:木心 講述版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5年8月  兩年前陳丹青根據聽課筆記整理的木心《文學回憶錄》出版,抽出了木心談自己創作的兩萬多字,現在這部分單獨成書,可以說是木心的文學私房課,公開了自己的後臺。
  • 木心的前半生,年輕的文學「魯濱遜」
    原標題:木心的前半生,年輕的文學「魯濱遜」   從1927年木心出生開始寫起,至1956年29歲結束,夏春錦的《文學的魯濱遜》為讀者講述的是木心從稚嫩青澀到初嘗世事的漸變之路。當作者將木心執意離鄉尋找遠方之後的諸多標志性事件串連起來,這部書就不可避免地散發出青春的獨特光芒。
  • 木心的詩歌《曠野一棵樹》賞析
    關於木心的爭論,近日文壇又陡起波瀾,郭文景懟之,陳丹青懟郭,而姜文憑一首七言絕句加入爭論中,明為勸架實為挺郭。文壇死水頓時有了一點生氣。甚好。木心是不是大師,其實不是任何人說了算得。現在看來,木心的大師名號樹得有些急躁,文壇的很多人頗不認同。從作品來看,木心的確和其它大師有一定距離。木心有些作品是很好的,尤其文字間透出的雅致情調兒,恰恰有種和現代生活懸河相望的彼岸美,比如《從前慢》。木心的詩歌,文字簡短冷硬,情感孤介、少柔情。
  • 木心,讓高曉松自慚形穢的大師?餘華:他的東西矯揉造作沒有人味
    木心,死後封神被包裝出來的大師?餘華:其作品矯揉造作沒有人味 大多數優秀的作品是因為他存在,成為多數需要,並不是因為多數需要,他因之存在,人也是如此。 關於木心這個人,在大多數的眼裡還不甚熟悉。
  • 如何定義木心——從「受難者」、「倖存者」到「自我救贖者」
    李劼認為,木心首先「美在洞見」,「最懂得自我救贖」,其出走與回歸體現了「高超的生存智慧」,這也是我看木心的一個基本的出發原點——就是他這樣一個思想者在離開,生存,回歸之間如何自處。他的生存策略中也有極強的自我控制力和謹慎。按李劼的批評性解讀,當這種自控體現在木心的小說創作中,他稍一生氣,又馬上超脫出來,因此無法像現代西方作家那樣帶著內心的極大張力和身體的病痛投入巨著的創作。
  • 木心的一些語錄品讀
    木心的一些語錄給人撲面而來的清新之感。時間不是藥,藥在時間裡。我們常說時間是治癒傷痛的良藥,而木心卻說治癒傷痛的不是時間本身,而是散在時間裡的某種東西,是謂「藥」。歲月不饒人,我亦未曾饒過歲月。顯然,作者留戀從前的「慢」愛情,不像現代社會,被壓縮的愛情好像只剩下乾癟的事,不如從前「慢」愛情必須經歷相思、守望,有愛情的滋味。我是一個在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啊!
  • 孤獨的木心,把古今中外的文學家,都稱為他的藝術親人
    在電子書架上搜索書目,看到了《文學回憶錄》這是木心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在紐約為大陸藝術家講文學課的講稿,謂之「世界文學史講座」。畫家陳丹青是木心的學生,他以聽課筆記整理成書。在大陸已經推出,引起了文學界和讀書界的轟動。這是一部木心版的文學史,輸出了木心對文學的純真感悟。木心,本名孫璞,浙江烏鎮人,中國著名畫家、作家、詩人。
  • 木心先生訃告
    2011年12月21日凌晨三時,詩人、文學家、畫家木心先生在故鄉烏鎮逝世,享年84歲。木心,本名孫璞,字仰中,1927年生於浙江烏鎮,自幼迷戀繪畫與寫作。1948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之後任教上海浦東高橋中學五年。五十至七十年代,任職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參與人民大會堂及歷屆廣交會設計工作。
  • 木心很現實的語錄,道出了「時代」一個不好的現象,振聾發聵!
    現代誰還願意種田?等我們上一輩人都老了,估計田地就沒人種了。為什麼沒有人種呢?因為種田不如打工,打工還能掙錢,辛苦種田,還不能養家餬口,打工卻比種田強,這是很多人公認的,至少很多農村都這樣思想。但凡現代讀了一點書的人,都不願意幹苦力,做苦活,更不願意種田。不種田的原因,大多數還是為了錢,為了賺更多錢。除了現代人太愛錢這個不好的現象,還有很多不好的現象。
  • 許志強 | 木心有著一個原始的抒情的靈魂
    詩人的存在是超本能的。在木心的身上又可以得到驗證。這首詩中,他試圖調和上帝與自我,把形式整體的可複製性也給撤走了,留下「一飲」和「一啄」之間彌散的虛無。   東方的古老哲學與西方的現代意識,在這個高度上彼此融合了在一起。
  • 木心 / 同車人的啜泣
    同車人的啜泣 文/木心(看的人多我們就會錄製的) 秋天的早晨,小雨,郊區長途公共汽車站,
  • led燈不亮了怎麼修,兩種故障的處理方式都在這兒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led燈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led燈就是一塊電子發光的半導體材料,憑藉自身高效節能和超長使用壽命的有點,將老式白熾燈徹底 K·O,那麼如果led燈不亮了怎麼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