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發射極地衛星

2020-12-23 大洋網

12月3日,記者從在中山大學舉行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圖片說明:衛星軌道及目標示意圖

中山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程曉在論壇上介紹,由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推動的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SAR衛星是一顆具備全極化工作模式的X波段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運行於720公裡高度的晨昏太陽同步軌道,可以實現北極大多數地區每兩日的重複觀測。

據介紹,這顆極地衛星由中山大學負責設計,衛星發射升空後可實時監測全球氣候變化和北極海冰融化情況,並實現全球數據共享。

「這顆衛星具備全球觀測能力,但我們重點關注北極海冰變化。」程曉說,「與其他國際類似衛星相比,該衛星能對北極大部分區域做到24小時內重訪,觀測精度和頻率都將優於現有極地衛星的水平。」

出席論壇的多位專家表示,極地衛星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應用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衛星能夠準觀測北極海冰變化,為海洋災害、環境災害提供支持。同時基於對北極海冰融化準確觀測,判斷航道是否暢通,商船就能快速通過航道,衛星將為航道安全保障提供重要數據。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表示,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是中山大學與航天工業部門開展緊密合作的深化,希望聯合中心構建科學、技術、工程緊密耦合的衛星研發新模式,積極推動全球變化系列衛星計劃變為現實。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林霞虹 通訊員 吳立堅、趙現廷
圖片由通訊員提供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林傳凌

相關焦點

  • 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後年升空
    為從國家重大需求和科學目標出發,開展原創載荷的論證、研究與開發,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下簡稱「聯合中心」),將聯合推動創新型通量衛星、冰衛星等全球變化衛星系列工程立項,獲取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原創性科學觀測數據,致力產生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科技成果。
  • 中國首顆商業SAR衛星搭載長徵八號發射成功,研發方「天儀研究院...
    北京時間12月22日中午12時37分,由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天儀研究院」)研製的「海絲一號」衛星和「元光號」衛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兩顆衛星正常進入預定軌道,遙測參數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 剛剛,中國電科38所研製國內首顆商業SAR衛星發射成功
    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島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中國電科38所和天儀空間研究院聯合研製的國內首顆商業SAR衛星「海絲一號」送入預定軌道。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了解到,「海絲一號」歷時1年研製完成,具有輕小型、低成本、高解析度特點。
  • 蒜泥科技與星眾空間聯合打造微小衛星聯合研發測試中心
    重點摘要: 近日,蒜泥科技和星眾空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打造微小衛星聯合研發測試中心,主要進行微小衛星部組件研製生產、整星組裝集成、整星測試、電氣聯調、衛星環境試驗測試,如:振動試驗、高低溫試驗等。
  • 搭載長徵八號,廈大海絲一號衛星發射,在太空助力海洋研究!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起飛(宿東 攝)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由廈門大學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海絲一號衛星可用於為全球變化背景下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的遙感反演、海洋災害監測、洪水監測和地表形變分析等提供有力支持。近年來,隨著微電子技術、快速低成本發射和衛星模塊化等技術的不斷成熟,全球微小衛星產業正處於蓬勃發展期,發射數量逐年大幅增長。
  • 銅川「絲路衛星」星座首發星「智星一號A星」成功發射
    12月22日12時37分37秒,銅川市發射的第二顆衛星——銅川「絲路衛星」星座首發星「智星一號A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成功升空,13時00分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標誌著由36顆衛星組成的「絲路衛星」星座啟動實施。
  • 這些中國公司正將鞋盒大小的衛星送上太空
    6月23日,北鬥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北鬥三號系統完成全球組網。同時,在商用領域,儘管面臨著技術、政策法規等諸多問題,中國的企業家們正在將數以百計的低成本衛星送上軌道,太空商業的市場才剛剛拉開帷幕,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 我國成功發射亞太6D衛星 刷新國內同類通信衛星多項紀錄
    7月9日20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亞太6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新華社發(郭文彬攝)7月9日20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亞太6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亞太6D通信衛星在載荷重量、通信容量、設計複雜程度等方面,刷新了國內同類通信衛星的紀錄。
  •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發射成功,研發方之一的國星宇航最快明年登陸...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衛星產業技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徐揚生教授表示,此次研製發射的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是太赫茲通信在空間應用場景下的首次技術驗證,標誌著我國航天領域探索太赫茲空間通信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業界之所以對太赫茲如此重視,主要是因為太赫茲技術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包括太赫茲將是6G或者7G通信的基礎。
  • 產融世界觀·「深圳星」成功發射,航空產業大城崛起!
    ▲ 圖為亞太6D衛星成功發射前的景象亞太星通是深圳市政府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共同設立的企業,這次發射的衛星,被命名為「深圳星」(商業通信衛星)。▲ 亞太6D衛星成功發射亞太6D衛星是深圳的企業(亞太星通)全球高通量寬帶衛星通信系統的首發星,全系統預計將包括3-4顆衛星,組成覆蓋全球的空間網際網路通訊網絡,也標誌著這個自2016年建設至今,這4年時間終於完成了衛星的發射
  • B站將用重金髮射衛星,「後浪」將在「入海」之後發射「上天」
    在這個可愛的日子裡,B站還準備了一份禮物「嗶哩嗶哩視頻衛星」,並對「願你們永葆童心,和B站一起探索更大的世界」許下心願。如此大規模的行動讓網友驚呼:「不得了,嗶哩嗶哩真上天了!」,「嗶哩嗶哩無限礦業公司?」據悉,遙感衛星已於送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計劃於下旬推出,屆時BiliBili將進行現場直播。
  • 剛剛,「海絲一號」衛星搭載長徵八號,發射升空!
    其中,由廈門大學 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等單位聯合研製的
  • 我國成功發射第三十、三十一顆北鬥導航衛星
    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第三十、三十一顆北鬥導航衛星。梁珂巖攝中青在線北京3月30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記者從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獲悉,今天凌晨1時56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徵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三十、三十一顆北鬥導航衛星。這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我國北鬥三號第七、八顆組網衛星。
  • 天儀研究院商業小衛星助力「極光計劃」
    華聲在線5月17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張福芳 通訊員 陳紅微)5月11日,清華大學天文系馮驊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自然·天文》雜誌發表封面文章,公布了以清華大學為科學總體、長沙高新區企業天儀研究院為衛星工程總體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最新成果。
  • 中國資源三號03星發射成功 衛星技術再上新臺階
    【中國資源三號03星發射成功】7月25日,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的資源三號系列衛星又添一名新成員——資源三號03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與資源三號01、02衛星等其他測繪衛星組成立體測繪衛星星座,更快更好地完成國土測繪和全球測圖,進一步推動我國民用測繪事業快速發展。
  • 我國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監測器衛星
    據新華視點報導,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以 「一箭雙星」方式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由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空間科學(二期)部署,2 顆小衛星採用共軛軌道星座布局,將對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特殊伽馬暴和磁星爆發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進行全天監測,研究中子星、黑洞等緻密天體及其併合過程。此外,衛星還將探測太陽耀斑、地球伽馬閃和地球電子束等空間高能輻射現象,為進一步研究其物理機制提供科學觀測數據。
  • 填補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能力空白 為火箭重複使用探路 長徵八號...
    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點火升空,將1顆新技術試驗衛星和4顆實驗小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飛圓滿成功。  長徵八號由中國航天科技(000901)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作為我國一款新型中型運載火箭,它是怎樣誕生的?與其他現役型號相比有哪些特別之處?記者在文昌航天發射場,近距離了解了這位長徵家族的新成員。
  • 長徵六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2020年11月6日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NewSat9
  • 以北京地名命名的衛星成功發射,引力波伽馬暴等被監測
    昨天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新華社發(任暉攝)這是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的首個科學衛星發射任務,該衛星也被命名為「懷柔一號」
  • 北鬥衛星全球組網之後,將如何影響你我生活?
    為實現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星地一體化管理與控制,中國電科攻克多項關鍵技術,研發多項創新性成果,最終實現全網衛星的跟蹤測量,解決了幾十個系統、上萬臺套設備的控制難題。  為確保北鬥衛星發射任務安全發射、成功入軌和穩定運行,中國電科陸、海、天全方位布局地面雷達、地面測控站、海上測量船以及中繼衛星,打造出一張全覆蓋的測控網,為北鬥衛星的航天測控提供隨時在線服務。  天上地上「都有網」 地基增強來幫忙  不僅是天上的北鬥衛星組網,在地面還有北鬥地基增強系統來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