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
政入萬山圍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
【詩人趣話】
楊萬裡,在南宋,與陸遊齊名,都是當世所稱的「中興四大詩人」之一。可是我們同學對於這一點,可能沒什麼印象。咱們就聊一聊楊萬裡與陸遊間的事,好有個印象。
1127年,金兵南下,攻破汴梁,擄走北宋的兩位皇帝,北宋滅亡。對於大宋的子民們來說,這就是「靖康之恥」,就是滅國之恨。抗金,北伐,是許許多多能人志士的心願,陸遊和辛棄疾是把心願表達的最好的兩位。
但北伐一事,對於孱弱的南宋朝廷來講,其實並不是憑嘴巴說說就能做到的。天時地利人和,國家實力等等因素都應該考慮清楚後再戰,如果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話,輕易發動戰爭,可能反而壞事。楊萬裡在給朝廷的建議中說,要時刻不忘備敵謀敵、禦敵制勝,又堅決反對一些人輕易用兵、盲目冒進,主張以「守而取」。這其實是高見,但是楊萬裡呢,卻只能提提建議,沒辦法讓自己的建議得到實施。
有拍板決策能力的當時宰相韓侘胄,卻與楊萬裡不和。韓侘胄獲贈一個宅第,修繕完成後,就以高官厚作為回報來請楊萬裡自己寫文章,好給自己臉上貼金。可楊萬裡因為韓侘胄的作為,一點都不稀罕,說「官可棄,記不可作!」堅決地拒絕了。可是,陸遊卻因為韓主張北伐,而接受了邀請。陸遊實在是太希望王師北定中原了,對於韓的人品、決策等其他方面都沒有更多的考量,他為韓寫下了詩一般的好文章《南園記》。《南園記》雖然寫得好,但陸遊的人品卻受到了人們的廣泛置疑。當然,這是冤枉了陸遊,陸遊只是因為韓主張北伐,去實現當時人們的普遍心願,所以才接受任務的。
接下來,韓侘胄北伐失敗,卻讓南宋再次陷於求和的境況之中。韓侘胄被殺,頭顱被投降派作為求和的誠意向金國展示了。但這件事情,楊萬裡卻又對皇帝不滿了,說韓侘胄可以殺,但卻不可以這般求和。
楊萬裡呢,就是這麼個有遠見,卻又剛直的人。朝廷因為他的剛直,不願意提拔他;卻又因為他的才華,多次要召他入朝。
在這種情況下,楊萬裡把思緒的重點放在了文學上面,一生寫了兩萬多首詩。其中,自然有許多大家都很熟悉的名篇。比如《小池》《宿新市徐公店》等。
楊萬裡年輕時謙虛好學,有過「一日而並得二師」的拜師佳話,這「二師」指的是南宋抗金名將張浚、胡銓兩人。除此外,楊萬裡還廣泛地向其它前輩學習。但楊萬裡向前輩學習,卻主張「筆下何知有前輩」,這是要立志超越前輩。楊萬裡善於捕捉稍縱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詼諧、平易淺近的語言表達出來,形成了「誠齋體」風格,成為一代詩宗,深受世人喜愛。
今天,咱們要讀的,就是這一代詩宗楊萬裡的《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詩文翻譯】
老夫子翻譯:
不要說從山嶺上下來就沒有困難,這句話使得前來爬山的人白白地歡喜一場。
當你進入到崇山峻岭的萬山之中,你剛攀過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將你阻攔。
老夫翻譯:
上山難,下山要容易些吧?不要這麼說,如果這麼一說,可能就讓下山的人白高興一場了。
正是進入了重重疊疊的山區,剛剛從一座山上下來,另一座山卻又橫在眼前。
【難點解析】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我們有的同學可能會認為,天天早讀,好麻煩。可你要知道,楊萬裡這個朝廷高官,也堅持早讀嗎?比如,這個標題,意思就是經過松源,在漆公店這個地方用早餐。松源是較大的區域,漆公店是松源這個區域裡較具體的一個地方。瞧瞧,楊萬裡在吃早餐的時候寫了一組詩啊。什麼?這不是在早讀,是在做什麼?嗯,不是在早讀,是在寫詩,寫了六首詩,這是其中的第五首。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上半句呢,翻譯起來,其實還是比較容易的。不要說下嶺就沒有難度了。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在這文字的背後,還有一個基礎的判斷。下嶺的難度是針對上嶺,針對攀登而言的,也就是說,還隱藏了個人們認識上的誤區:向上攀登較難,向下走較容易。也正是這個誤區,才讓下山的行人歡喜,嘿,下山,可要輕鬆多了。
然後,等下山後新的困難展示在自己面前時,行人才恍然大悟:呀,先前是白高興一場了。只有把這個誤區整理出來,上下句之間的承接,才是完整的。如果缺了這一個環節,那麼上下文的承接就有些晦澀了。
整個句子呢,既是敘述,敘述了行人大多在下嶺之際會感到輕鬆,等發現又一山攔住時又會感到失落的現象。同時呢,也是在發表議論,直接提出看法:不要說下嶺容易,否則可能白高興一場。
賺得行人空喜歡:賺得,是幽默的說法,明明是行人自己誤會了,卻要說成是賺了。
空,點出行人在明白自己誤解後的失落。
【重點品析】
敘議結合:第一句呢,敘議結合,卻重在議;第二句呢,敘述「空歡喜」的原因,為自己的論點展示論據。
寓意深挖:全詩以輕鬆幽默的筆調,來寫山行所見所感,但卻又富含人生的哲理。
下山的情景與海山的波濤頗有相似之處。海上的波濤,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下山的情況呢,是一山剛剛下,另一座山又橫在面前了。這種情況,在生活裡也會經常碰到:一個困難解決了,新的困難又來了。
所以,當我們在解決一個困難之後切不可被眼前的暫時性的順境所迷惑,而是要對新出現的困難有足夠的認識。只有目光放長遠一些,對未來的困難多一些預判,多一些準備,才會更好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才會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重點提醒】
深挖文字背後的信息,這是語文素養的核心。
楊萬裡的這首小詩,看似簡易,但若非深挖文字背後的信息,卻也可能理解不透。就以這首小詩,來磨鍊一下自己挖掘文字背后豐富信息的能力吧。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