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兒童沒有自己的專屬著裝嗎?談談唐代的兒童服飾

2021-01-10 曉媚聊歷史

眾所周知,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底蘊,除了出名的文化遺產如墓葬、古建築、古書籍、古文物等,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也表現在中國人民最常見的衣、食、住、行上。

比如中華傳統的特色美食有東坡肉、獅子頭、佛跳牆,在服飾上,各朝代也有不同形制的服裝,在住上面,北方有四合院、南方有蘇州園林,在行上面,中國也有馬車、牛車的代步歷史。

不過最近幾年,中國古代服飾逐漸走進普通人民視野,吸引了大眾流量,甚至有專門的同好來宣傳中國獨有的漢服文化,並因此產生了「漢服圈」。現代流行的大眾漢服服飾除了產出成年男性、女性的服飾以外,鮮少有漢服店出售兒童漢服服飾。難道中國古代兒童沒有自己的專屬著裝嗎?他們只是穿著改小的普通男、女服裝嗎?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古代兒童服飾問題,以服飾特點較為成熟的唐朝為例,根據出土實物、文字記錄、兒童畫作來概括性探究古代兒童服飾的發展狀況。

一、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唐時兒童髮飾

不同於現代大眾常常看見的男孩短髮、板寸與女孩馬尾、麻花辮,古代兒童髮式和髮型叫法可以稱得上是多種多樣。更何況對於古人而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斷髮如斷首,所以古人將頭髮看得尤為重要,男子也是一頭長髮,漸漸地古人的髮型便與他們的服飾逐漸混為一談,古人在裝扮自己的同時也會把自己的頭髮梳理整齊。

比如我們現在可以參考的古代成年女性服飾,很多朝代中的女性都有很多不同的髮髻,比如唐朝女性的半翻髻、驚鵠髻、雙環望仙髻等。

而唐代成年男性也有自己的髮型樣式,比如男子弱冠後可以梳戴平巾幘、通天冠等。當然唐代孩童也有自己特色的髮型樣式,只是相對於成年來說就有些粗糙了。而且就古代男女兒童髮型樣式來說,還是有些區別的,比如男孩在滿月之際會進行剃髮,因為古人普遍迷信,他們認為生產這個過程是不潔的,會把晦氣帶給男孩,於是對男孩進行剃髮。

同時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個道理的束縛,人們不會將頭髮都剃掉,反而會留下幾撮頭髮,叫作鬌,如《玉篇·髟部》:「鬌,小兒翦發為鬌。」

而女童一般實行留髮,紮成小抓髻或小辮。就像86版《西遊記》「險渡通天河」一回中,孫悟空和豬八戒變化得男孩、女孩那樣。裡面的男孩頭式就是在剃髮後留下了三撮頭髮,額前一撮,左右各兩撮,而女孩也是將頭髮紮成了兩個角,這就是古人口中所說的「垂髫、總角」。也正是因為古代兒童髮型較為單一,所以孩童的髮型還可以用來代表他們的年齡,比如垂髫是指孩童三四歲到七八歲的年紀,而總角則是代表孩童七八歲到十三四歲的年紀。

當然古人對兒童髮式的包容也是很大的,所以在現在保存的一些畫作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一些畫中的男童頭髮是全剃掉的,比如唐朝莫高窟中就有這樣的畫面。當然除了孩童的髮型以外,古代一些孩子的父母還會給他們的孩子佩戴帽子,那時候的帽子不僅僅是用來美觀和防寒的,更會被當作驅邪的象徵。

父母會在帽子上繡一些虎和鳳凰等花樣為自己的孩子祈福,於是就在民間盛行起了虎頭帽的風俗。據記載,這種虎頭帽的歷史悠久,已有了六七百年的歷史。除了虎頭帽以外,孩子們還有名喚「觀音兜」的風帽,因為與觀音頭上的飾品相似,所以有了這個稱號,常用保暖和裝飾,可惜這個風帽並沒有傳承至今,反而在明清時期就斷了傳承。以上就是唐代孩童的頭型樣式,雖然樣式簡單,卻帶有中國獨有的文化特色,從古人傳承以及寓意上就能看出。

二、粲粲衣服——唐時孩童的專屬服裝

在現代人的眼中,古代孩童似乎並沒有自己專屬的衣服,所以現代在製作兒童版的漢服服飾時就完全照著成年男女的樣式來。但實際上古代孩童是有自己的專屬服裝的,只是為了便利穿戴,所以小孩子的衣服一般都是由自己的母親縫製。

比如孩子剛出生時需要穿的「襁褓」就是由母親製作的,這種襁褓的發源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在有布制的年代,人們就有了專門包裹嬰兒的布料,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縫製技藝的進步,這些布料也逐漸變得精緻,被縫上好看的花紋裝飾。

孩子哺乳期的時候,家人還會為他們準備圍嘴兒,套在孩童的脖子上,墊在衣服上面,用來保證孩子們的衛生,雖然是衛生用品,但是圍嘴兒也算是孩童服飾的一種。夏季,一些孩童還會穿著豔麗顏色的兜肚兒,肩部、腰部有帶子可以系,一般後背是裸露的,所以天氣炎熱的時候成為了孩童解暑必備的神器,繡工精緻的母親還會給自己孩子的兜肚兒上繡上花紋。

約莫四五歲的時候,唐朝孩子父母還會給他們的孩子準備「套頭衫」、「背帶褲」、「小袴」等。套頭衫一般是圓領的,分為長袖和短袖,因為便利穿戴,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風靡唐朝各地。背帶褲雖然是唐朝的流行服飾,但是這並非唐朝本土興起的服飾,反而由番邦傳入中原地區的。小袴則類似於現代孩子的開襠褲。

當然孩童成年之前的服飾可不止於此,在孩子七八歲懂事後,就可以穿類似於成人衣服的服飾,男孩穿戴袍子,女孩穿戴襦裙。

可見古人孩童服飾還是有一定變化和新意的。

三、楚筍結成鞋——唐時孩童的鞋子

說到唐朝孩子們的服飾,不得不說的就是孩童們的鞋子。

正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遊歷在古人眼中是十分重要的大事,同時一雙好鞋更能夠給人們帶來新的體驗,所以古人除了發明合身的服飾以外,更願意在鞋子上面動心思。比如謝靈運曾經就為了登山而發明了一種謝公屐,李白還曾在自己的詩中描寫過這個典故。所以對於孩童的鞋子,唐朝人們也是煞費苦心,創造條件讓自己孩子穿得舒適。

除了孩童較小,父母領其赤足和穿襪以外,其他大一點的孩子都會穿著當時的孩童鞋。比如與上文中我們所說的虎頭帽相對應的虎頭鞋。虎頭鞋狀似虎頭,被人們繡上了虎紋樣式,一般是在百日過後才給孩子們穿,也帶著父母的美好願望,帶有驅邪的意味,如果孩子們穿了就會有一個好兆頭,不過更多的唐朝父母也會因為虎頭鞋的顏值而買。孩子會走路後,家人們會給他們穿上靴和履。

靴子較長屬於長筒鞋,常見於富貴人家,最初並非中國人發明創造的,是由番邦傳入,最早是由皮革製作而成的,後期發展成布制,一般是硬質布料,男孩多穿這種普通的長筒鞋。而女孩則是穿著軟底靴,一般家庭的孩子鮮少穿著靴子。除此之外,唐朝孩子還會穿戴步履,履是中國傳統的鞋子樣式,多半用皮革、絲布製作而成,而有的人家還會對步履進行加工,使其更加美觀,不過越美觀便越貴重,不是一般家庭能夠消費的。

所以古代的窮苦人家的孩子就只能穿著草鞋,用專門的硬質草的莖來製作,不同的地區還有不同的草類。如果家境貧寒,有的家庭的孩子連草鞋都沒得穿,只能赤腳。

可見唐代孩子們的鞋子樣式和他們的家庭有很大的聯繫。

四.小結

這就是唐代的兒童服飾,可見古代孩子們並不像我們曾經想像的那樣沒有自己專屬的服飾,相反孩子們也有自己特有的服飾。這些服飾的產生、起源和發展也與唐代的時代特徵和文化氛圍息息相關,有的還與中國最傳統原始的文化氛圍有關。

比如我們所說的起源於商周時期的圍嘴兒和襁褓就是在中國特有的文化氛圍中出現的產物。以及虎頭鞋等,這些帶有驅邪樣式的服飾就是古時候中華文化內涵的表現。其中也有一些服飾是根據西域、番邦人的改編而製作的,比如靴子,這本就是西域遊牧民族的服飾,只是因為唐朝時期有「絲綢之路」,商路亨通,商人往來長安頻繁才會造成西域服飾的傳入局面。

唐朝人根據自身民族特色將靴子等西域服飾進行改革因此形成了當時的靴子樣式。當然這些兒童服飾的演變和發展以及傳播還受到了時代、地域、貧富差異的限制。一些繡工精緻的服飾只能流傳在富貴人家中,很多貧苦百姓沒有機會穿戴。

相關焦點

  • 帽子、襁褓、鞋子,談談唐代家長為孩子準備的兒童服飾百家發
    而關於服飾,現代人也只是對於各朝各代的款式進行了歸類劃分。漢服,明制,唐裝近年來的興起也能窺看出傳統服飾的復興。但是歷史上對於孩童服飾的記載卻屈指可數,在詩人的詩作中孩童一般都是扎著羊角辮沒有具體的穿著描寫,而在史料中更不會有專門的篇幅來詳細介紹兒童的服飾。
  • 古代「兒童」是哪個年齡段?
    《現代漢語辭典》「兒童」條稱:「較幼小的未成年人」,在括號中還特別附註「年紀比『少年』小」。國際《兒童權利公約》則界定為「18歲以下的任何人」。在中國古代,兒童年齡一般多大?古人是怎麼劃分「未成年人」的?「兒童」一詞是何時出現的?《列子》:「堯乃微服遊於康衢,聞兒童謠。」「兒」與「童」這兩個字如今意思相近,均是指年少之人。
  • 看唐代女子服飾思古代服飾鼎峰繁榮
    由隋入唐,我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的婦女服飾是我國服裝中最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唐代婦女在穿著襦裙時,為了突出身材的修長,常將裙腰束到胸部或是腋部,上面僅穿抹胸,外披紗羅衫,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這是我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足以看出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半臂是一種與襦裙相配的衣服,衣袖只到手臂的一半。在盛唐時期,上身穿短襦,外罩一件半臂,下身穿襦裙,成為唐代婦女一種時髦的裝扮。
  • 男孩著裝女性化:中世紀歐洲兒童的著裝為何大有特點?
    文 | 噗噗不同於今天的時代,兒童的服裝有專門的設計理念和風格,以展示兒童的風採和特點。在中世紀的歐洲,「兒童」只是一個向成人過渡的一個階段,他與成人有所區別,但又沒有必要以一個獨立特殊的個體來對待,因此兒童的服裝與成人應有一定的區別,但又無需專門設計和製作。
  • 論連環畫中古代人物的服飾表現
    中國繪畫注重線條運用,連環畫作為中國古典藝術的一部分,其古代人物的繪製表現,主要體現在服飾造型中,因為平面剪裁的寬襟大袖袍服包裹住了古人的身體,僅露出手與頭部,因此服飾造型和動態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物儀態造型的體現連環畫中表現古代人物服飾時,崇尚線條自然隨和。這裡所說的自然隨和,並非指線條一定要精緻流暢,事實上繪畫線條可精緻也可以粗放,但一定要與文本劇情相吻合。
  • 中國古代的兒童、年齡及其意義
    傳統中國對於年齡階段的劃分主要依託於兩套有關年齡的意義體系。其一為禮學教育系統,其二為戶籍賦役系統。根據《禮記·曲禮》的說法:「人生十年曰『幼』,學。……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由此可見,7歲是人生的第一個分水嶺。
  • 唐代服飾特點
    由隋入唐,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
  • 看宋代兒童圖像,根據繪畫特徵,如何辨識?
    導語:看宋代兒童圖像,根據繪畫特徵,如何辨識?唐滅亡後,中國經歷了短暫的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此時服飾基本延續前代末期的樣式。為題記天福四年的敦煌靖畫,畫面下方供養人中有一個未成年兒童,其下身著合體長褲及半截裙,上身著胡服領上衣,腰間系帶。
  • 中國古代服飾有多美?
    劉永華教授主要從事古代軍戎服飾、車輿馬具復原研究,以手繪的方式復原中國古代服飾,再現古代社會各階層的服飾特徵。為進一步了解劉永華教授的古代服飾復原研究和中國古代服飾史,我們連線了遠在澳大利亞的劉永華教授。Q:星球研究所A:劉永華教授 Q:您走向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契機是什麼?A:我在上海戲劇學院原來的專業是舞臺設計,曾擔任電視劇《封神榜》劇組的舞美道具設計。
  • 石陀螺、竹蜻蜓、竹馬……古代兒童的玩具什麼樣?
    古代的孩子們玩些什麼呢?六一國際兒童節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深入了解我省及外省多家博物館館藏,搜羅到眾多有趣的古代兒童玩具,呈現給讀者。唐 褐釉瓷哨宋 磁州窯羊哨中國古代三大益智玩具:七巧板、魯班鎖、九連環古代智趣類玩具頗多,有益於啟蒙開智,促進動手能力,七巧板、魯班鎖、九連環堪稱中國古代三大益智玩具。
  • 沒有Ipad和樂高古代兒童喜歡玩什麼
    又是一年兒童節,世界各地的少年兒童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在這樣的節日裡,小編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並不擁有Ipad、樂高、遊樂場、動畫片、電子遊戲(等等……)的古代兒童們,是如何慶祝兒童節的呢?你覺得古代兒童玩具就是一些奇巧的小物件兒?宋代的小朋友就已經玩上了如今風靡全球的「芭比娃娃」,宋代的版本叫做「磨喝樂」,其名字來自梵文,為音譯,所以有時又寫成「摩喉羅」、「摩侯羅」、「摩睺羅」、「魔合羅」。這些「磨喝樂」以土木材料製成,身材、手足、面目、毛髮栩栩如生,還配有漂亮的迷你服裝。「磨喝樂」可能還有固定的造型,以男女童子手執蓮花、蓮葉為特徵。
  • 唐代服飾的發展與特點
    由隋入唐(618-907),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產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唐代服飾美學思想
    出自這樣一種政治背景,文宗還在為民間的服飾浪費問題制定政策,加強管理,可見問題之嚴重。禁衣令是制定了到底實施得怎樣卻是另一回事。在中國古代社會,服裝顏色歷來是顯貴賤、辨等威的一種重要標誌。唐代服飾制度中也明確規定:「文武三品以上的服紫,四品深緋,五品淺緋。」「緋」 就是大紅色,是高官顯貴的一種標誌, 一般百姓是不能隨便穿用的。而在實際生活中連最沒有社會地位的妓女都穿上了石榴紅裙,足見當時人們在服飾用色方面的大膽與自由。
  • 兒童沙發有必要嗎 如何選購兒童沙發
    兒童沙發有必要嗎 如何選購兒童沙發 2018-04-24 16:05:22 來源:全球紡織網 兒童沙發有必要嗎?如何選購兒童沙發?
  • 唐代女子服飾對日本和服的影響
    到平安時代時隨著中國染織技術的流傳,和服面料發展成以絲、綢、麻為主。現今,和服面料可以分為純紡織物、混紡織物和交織織物。由此,可看出唐代的紡織、印染技術使日本的和服面料及加工更加細膩化。  二、服飾制度  服飾制度可以說是統治階級權利等級的象徵。根據某人的穿戴,我們可以看出其社會地位、職位等。
  • 美國iBonsir益邦臣兒童益生菌全球範圍內「專屬定製」,厲害了!
    再給孩子買東西的時候,家長們總是很捨得花錢,只要是對孩子好,哪怕是價格高一些也會照買不誤,特別是對於國外的產品,更是比較熱衷,覺得國外的會更好一些,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國外的益生菌真的適合自己孩子體質嗎?吃到體內之後能很好的被吸收嗎?估計對於這些點,是會有不少的寶媽是在擔憂的,就害怕花了高價買回來的產品最後發現根本不適合自己孩子,那就不值得了。
  • 深深父愛催生兒童專屬筆
    燕趙都市報記者鄧學軍    兒童座椅、兒童玩具、兒童車、兒童床……這些,我們習已為常,但對於初學寫字的孩子們來說,唯獨沒有一支專屬的筆!而慶幸的是,上海優姿教育創始人鍾謇鍾先生歷時六年研發出了一款兒童的專屬筆——優姿筆。    鍾先生投入600萬創設了「優基金」,並成立了實驗室。
  • 女扮男裝絕非戲說:唐代的日常服飾有哪些外來元素?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言:「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有蹀躞帶,長靴,皆胡服也……唐武德、貞觀時猶爾,開元之後,雖仍舊俗,而稍博矣。」大一統後,唐代服飾雖承北朝胡服舊俗,但有些「胡化」的風格在唐代是獨有的。唐之胡化衣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翻領胡服,另一種則是裝飾有各種外來紋飾的衣裙。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唐代的常服
    唐代服飾由於胡服的影響,唐代男女有一種翻領的袍服式樣。有些武士也仿照此風,將圓領讕衫的領子解開翻在兩側,露出裡面的內衣。李賢墓中壁畫上,有一位手扶長劍的侍衛就採用了這種穿法。唐代常服是男子普遍穿用的服飾。它的主體一襉衫 是在北方胡服的基礎上加以定型推廣的新款式,而頭上衣飾一幞頭更是新產生的重要事物。幞頭的定型和演變,是唐代以及宋元時期服裝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幞頭來源於用巾帛裹頭的習俗。在漢代,已經普遍採用一幅方巾包裹頭髮,「羽扇綸巾」成為文士們瀟灑自得風貌的體現。晉代時流行一種「角巾」,可能是把方巾作了一些加工。
  • 中國古代服飾有多美,古代女子如何穿衣時尚搭配?種類滿目琳琅
    現如今,各種古風服飾也在慢慢形成潮流,相信大家也經常看到很多女生都穿著漢服等古風附屬出現在大街上。大家知道服飾是怎麼出現的嗎?服飾的歷史可以追憶到原始社會時期。每個時代的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像顏色,樣式等等。在暢銷書《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裡也介紹了很多中國古代女子服飾的特徵。一個民族的服飾史,也同樣是民族的文化歷史變遷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