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唐代的常服

2020-12-22 小姐姐說文化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唐代的常服儘管有了冕服、朝服、公服這名目繁多的一系列服式,但在日常起居中,上自帝王,下至百姓,都願意穿一些隨便舒適的服裝,這就產生了平日裡經常穿著的燕服,又叫常服。在江南,一般平民多以裙襦、頭巾為常服,而在北方,就吸收了較多的遊牧民族服裝式樣。特別是唐代,西域風俗對內地的影響增多。袍服、褲褶、皮靴、渾脫帽等,成為平民經常穿用的衣著。隋、唐都是北方人士建立的政權,北方習俗比較盛行。隋代從帝王到臣民都穿黃袍子,戴烏紗帽,穿黑皮靴。

唐代官服

北周時期,圓領窄袖的袍服曾經是普遍穿著的衣裳式樣。晉公宇文護為了使官員們有所區別,命令百官在袍服的前襟下擺加綴一道橫瀾。這種衣服叫作瀾衫。隋唐時期保留了這種袍服。隋煬帝更明確下詔,限定各類人等衣袍的顏色,用以區分高下。唐代初年,皇帝的常服沿循隋代制度,仍採用赤黃色的圓領窄袖袍衫、向上反折的頭巾、九環帶和六合皮靴。在唐人繪製的唐太宗畫像。上,就可以見到這套常服的全貌。官員們的常服也仿照帝王,採用圓領襉衫。這時的斕衫比較短,下及小腿,露出靴子。現在可以見到的唐代壁畫、陶俑、石刻等食物中,官員們穿著的大多是這一類型的常服。例如唐代名畫《步輦圖》、敦煌莫高窟,窟南壁的《觀音經變相圖》和西安唐代韋洞墓壁畫。

北周服飾

武官和軍士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穿著類似式樣的常服。楊思勖墓中出土了兩件生動的石刻武官侍俑。這兩個武官都頭戴幞頭,身穿圓領寬袖長袍,東黑色革帶。袍服的前襟撩起,掖在腰帶內,露出褲子和黑色長靴。這種做法可能是為了奔走方便。他們身上佩戴著全套武器,有彎刀、弓袋、箭筒等等唐章懷太子李賢墓中壁畫上有眾多的侍衛武士,他們身著圓領窄袖襉衫,頭戴幞頭或抹額,腰懸箭袋、刀劍等兵器,足著長筒黑靴。這些武士中有不少人頭戴紅色或白色的抹額。它是用一塊短巾從前額向後束緊,包住頭髮,但是將髮髻露在外面。《新唐書●婁師德傳》中記載,當時招募勇士徵討吐蕃,武人們戴紅抹額應詔。看來紅抹額是武士們的習慣裝束。李賢墓壁畫上的武士還在腰間佩帶虎尾或豹尾,它也是近衛士兵的一種裝飾。

唐代服飾

由於胡服的影響,唐代男女有一種翻領的袍服式樣。有些武士也仿照此風,將圓領讕衫的領子解開翻在兩側,露出裡面的內衣。李賢墓中壁畫上,有一位手扶長劍的侍衛就採用了這種穿法。唐代常服是男子普遍穿用的服飾。它的主體一襉衫 是在北方胡服的基礎上加以定型推廣的新款式,而頭上衣飾一幞頭更是新產生的重要事物。幞頭的定型和演變,是唐代以及宋元時期服裝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幞頭來源於用巾帛裹頭的習俗。在漢代,已經普遍採用一幅方巾包裹頭髮,「羽扇綸巾」成為文士們瀟灑自得風貌的體現。晉代時流行一種「角巾」,可能是把方巾作了一些加工。

胡服

南北朝後期,使用巾帛包頭的風氣從庶民中進入上層社會,從而產生了許多新奇的式樣。幞頭據說就是周武帝設計的一種式樣。 它在頭巾上面綴有四條系帶,當時稱之為腳。戴用幞頭時把巾子覆蓋在頭頂上,四條腳攏在腦後。其中兩條腳系成一個結,垂在腦後。另外兩條腳反折到頭頂髮髻前束緊,使幞頭的後部籠緊髮髻,並且向前彎曲,所以人們又叫它「折上巾」。戴上幞頭後,頭部顯得圓整美觀。由於幞頭巾子是用紗絹等輕軟質料製成,所以戴起來舒適輕巧,比起各種冠弁來,更,顯得方便簡易。這些優點,使幞頭很快便風行起來。在隋代,由於帝王貴族多喜愛戴烏紗帽,幞頭還只是在軍旅和平民中流行。到了唐代初期,太宗李世民把幞頭作為常服中的頭衣。上行下效,社會上無論貴賤都戴上了幞頭,冠、巾很快就被式樣繁多的幞頭代替了。

唐代頭飾

唐代,幞頭是最普遍的一種頭衣。在唐代遺留下來的人物形象上,時時處處可以見到它,因此,幞頭的戴法也在各階層人士的創新下,有了不少花式。唐代初期,都採用平頭小樣。武后時期,有了一種頭部高高束起的幞頭式樣,稱為武家樣。唐中宗時,幞頭高而且向前傾斜。又有一種後部高高隆起。唐玄宗開元年間,時興圓頭的式樣,垂在腦後的幞腳也逐漸縮短。有些人還把垂下的幞腳反折上去,插入另一對摺上束結的幞腳下面,或者插人腦後的結中。楊思勖墓中的石刻武官俑頭上,清楚地刻畫出了這種幞頭束法。

幞頭用柔軟的紗巾包束而成,沒有固定的外形。有人為了使它的前部圓整好看,便用木料製作一個弧形的「山子」,襯在額前,再包纏幞頭。這種創造,使幞頭向有固定外形的硬式幞頭邁出了一大步。晚唐時期,宮廷裡又在幞頭的垂腳上大做文章。有些做成圓形,有些做成寬條,更有不少是在垂腳中加上鐵絲骨架,使它可以翹起來形成各類式樣。後人稱之為「硬腳」。

唐代服飾

唐代末年,藩鎮戰亂,農民運動接連不斷,宮廷之中如驚弓之鳥,時刻準備著出逃。宮人們為了著裝方便,想出了一個方法,即把幞頭內加上薄木板制的圍襯和紙、絹、銅鐵薄片等製成的骨架,製作成形狀固定、類似帽子的硬幞頭。戴時直接放在頭上,不必再一步步纏裹,結系。據說因兵亂多次出逃的唐僖宗很喜歡這種幞頭,便把它推廣開來。自此,軟腳幞頭逐漸減少。五代時期,蜀國國王孟昶發明用漆紗製作的硬腳幞頭,又開始了幞頭歷史的新一頁。那是後話了。

參考資料《衣冠五千年 中國服飾文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唐代服飾美學思想
    但是,不管是襦裙,還是垂髯雜裾裙,其基本的裁製方法以及緊身適體的特點是其共同的特徵,唐代的裙裝則有了較大突破,講究創新的社會文化氛圍以及無拘無束的審美心理,都在這一時期的裙裝上得到了充分體現。仕女圖從顏色上看,唐代婦女的衣裙一反以顏色辨身份等級的傳統,一般都很喜歡穿著色彩豔麗的服裝,很少受官方的服制約束。比如有一種石榴裙,十分受年輕女性的喜愛。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各國服飾
    漢朝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時期。對外,有張騫通西域之後,名揚天下的「絲綢之路」,勾通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對內,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華夏各族的交往密切。胡服進入中原,到東漢時更是上下盛行,連皇帝大臣都穿著胡服。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
    服飾用牲畜的皮毛製成,為了便於騎馬放牧,服飾一般都比較寬大結實、經久耐磨,衣袖長過手指。哈薩克族的傳統服飾,不但與生產生活方式有關,同地理環境及自然氣候相關,而且同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念、價值觀念相關,這些因素綜合地構成了哈薩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哈薩克族的服飾,實際上充當了這一文化傳統的一種最外在、最直接的表徵。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粟特人服飾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沈從文先生認為,唐代前期「胡服」和唐代流行來自西域的柘枝舞、胡旋舞不可分。而上述吐蕃人的此種常見服式,海瑟噶爾美的觀點是「原為中亞或西亞的」。兩者對這種胡服的來源所見略同。通過以上的描述對比,小編進一步推測,吐蕃人的這種常見服式大概與粟特人的最為接近,其直接影響可能和粟特人有關,聯繫粟特人在當時絲路沿線經濟、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以及他們對周鄰民族和國度政治的影響,此設想或非無稽之談。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入了苗族社會經濟中,新的科學生產技術和現代生活用品大量引入,苗族青年接受現代學校教育,這一切變化使得苗族原始巫文化對其服飾文化的主導作用逐漸削弱,而現代文化對其影響作用則越來越明顯。苗族服飾傳統意義的弱化表現在苗族服裝製作的傳承機制的沒落、傳統服飾禮服化、商品化等現象上。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漢服與少數民族服飾區別和關聯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地域環境不同而各有特點。在中國的56個民族中,其中漢族是人口最多的,而漢族以外的民族我們稱為少數民族。如果說中原地區是漢族人的主要聚集地,那麼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集中在中國偏遠的北方、西方、南方和西南方,以西、北方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胡夷文化和南方的南夷文化是其代表。當今穿著漢服的傳統習慣在漢族人中已不多見,除了特殊活動外,人們的日常服飾形制已經被現代西方服飾所取代。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美學思想的基本評價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服飾所體現出來以善為美的思想,將服飾的社會作用推到了第一位,也使得服飾在社會生活中獲得了很高的地位。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很多由官方制定的「服制」,卻沒有留下一部專門研究服飾觀念和製作技術方面的著作,不能不說也與上述情況有關。
  • 韓國文化丨傳統服飾
    中國有旗袍,日本有和服,英國有蘇格蘭短裙,韓國也有傳統服裝—韓服。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藝術形態,多民族服飾藝術語彙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一個時間跨度比較大的時期,也是中國服飾藝術內外交流比較頻繁的時期,異域風格的融人、民族傳統的整合,都為服飾藝術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機遇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絲綢之路的作用
    本文乃作者翟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進入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唐代,絲綢成了對外貿易的主要標誌。因此絲綢成了唐代對外貿易的龍頭產品,在唐朝的對外開放和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此時,絲綢古道的意義巳經遠遠地超出了絲綢的範疇,在這條漫長的古道上,不但交流著絲綢及其他許多產品,而且交流著各種文化,它不但是古代商旅貿易的通路,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大道。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絲綢為代表的服裝面料
    中國古代服裝能形成並發展為龐大的服飾體系,如果沒有傳統紡織業為基礎,是很難做到的。中國傳統紡織業及服裝生產有以下幾個特點值得我們注意是以絲綢為代表的服裝面料。中國古代普遍用於服裝的紡織品主要是麻和葛織物(古代稱之為布)以及絲織物(古代稱之為帛和錦)。棉布雖然在漢代的邊遠地區已有生產,但傳播到中原是宋末元初,以後才逐漸成為服裝的主要面料。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服飾的意義
    ,他們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經在巴黎時裝界掀起了一股「東方風」,如惠英森常用裝飾有日本傳統花卉圖案的絲綢來製作服裝;三宅一生創作寬鬆褶皺衣;高田賢三將嬉皮士風格與日本傳統風格結合;川保久玲將日本傳統美學融合到幾何輪廓服中;山本耀司則強調服裝的自然內涵,主張用披掛式和包纏式的自然不對稱方法來設計服裝。
  • 你不得不知道的傳統文化知識——服飾文化,你了解多少呢?
    各學派的著作裡也不同程度地提到了「服飾」,例如,儒家提倡「文質彬彬」,道家提倡「被(披)褐懷玉」,「甘旗食,美其服」,墨家則是「節用,不必過分華麗」,「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而法家韓非子則在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時,提倡服裝要「崇尚自然,反對修飾」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服飾文化與政治思想緊密相連。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少數民族服飾
    1985年5月,他來北京舉辦作品展覽,在此期間,他說:中國一直吸引著我,中國文化、藝術、服裝、傳奇故事都令我神往。聖洛朗的表白是發自內心的,這是一個站在世界服裝潮頭的設計大師對於具有東方文明古國歷史的中國敬意。作為華夏民族的成員,我們更應當珍惜這份寶貴遺產,一個不了解自己過去的民族,將很難把握自己的未來。正確的態度當如毛澤東同志所倡導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服飾來說,本民族的傳統服飾對將步入21世紀的中華民族有何意義?在我們面前,繽紛斑斕的中華服飾,是陳列的文物?是流風遺韻?還是不滅的精神?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現代服飾文化,現代服飾的產生與演變現階段
    關於現代服飾,它更多地是以西方服飾文化為主的形制,雖然頗感遺憾,但它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從中國傳統服飾演變為現代服飾經過了幾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當時清政府要求在全國上下推行滿族服飾形式,所謂「剃髮易服令」,要求漢族人民穿滿服,實行滿族發制,並以武力強行執行。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中國古典服裝
    這種平面「十」字形結構以其原始樸素的面貌走過中國漫漫五千年歷史,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它看似簡單,但深人研究會發現其中隱藏著許多技藝秘密,凝結著古人的細密心思和卓越智慧。但是歷來對中國傳統服裝的研究多停留在形制、款式、圖樣等表面文化特徵上,涉及到技術層面的,也多是對包括服飾在內的紡織品的研究,如織造技術,刺繡技術等,而從來沒有人從裁剪、結構的角度對它們進行比較詳細的研究。
  • 唐代服飾的發展與特點
    時至隋唐,中國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形制更加開放,服飾愈益華麗。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唐朝的京師長安,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和唐朝政府有過友好往來的國家,曾經有三百多個。燦爛的中國文化,通過他們傳到世界各地。時至今日,東亞地區的一些國家,仍把唐朝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的禮服,可見影響之久。對異國衣冠服飾的兼收並蓄,使唐朝服飾的奇葩開得更加鮮豔奪目。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古典服飾結構總結
    保持紡織面料的原生態,是中國古人對物的愛護,對自然之物崇敬之情的流露。中國的服裝文化建立在絲綢面料的基礎之上,絲綢是中國傳統服裝的主流面料。因此,形成了完全不同於歐洲「羊毛文明」的「絲綢文明」文化特質。絲綢面料多爽滑、輕薄、柔軟,對它的最好利用就是發揮它柔軟、順滑、並不利於服裝「解構」的自然特性,依附人體而現成衣的文化狀態。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民俗
    本文乃作者劉雲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2000年6月、7月間,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舉行了中國服飾藝術博覽會,其主旨就在於充分展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由此次博覽會可以看出,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藝術是異彩紛呈、博大精深的,它們所反映出的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值得人們反覆玩味的。本次展示表明,每個民族的服飾都自成體系,它們在形制、色彩、飾佩、質料及工藝等方面所形成的獨特的形式和內容,都和每個民族的生產生活實踐歷史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寶貴財富,既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這促成中國古代服飾追求外在形象與內在精神、形式之美與內容之善的協調與統一,也使得中國古代服飾不僅具有珠玉璀璨、文採繽紛的外在之美,還具有表德勸善、文以載道的深厚文化內涵。同時,中國先民通過「四季花」與「節令物」等應景飾品進行情景模擬,構建出一幅生動和諧、時節有序、內外融合的生活圖景,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浪漫情懷和文化智慧,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在文化演進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參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