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藝術》「軟雕塑」在中國的來世今生 —李青纖維藝術的價值和意義

2021-02-19 世界藝術


1985年李青在日本留學時

          「八五美術新潮」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啟蒙的節點和代詞早已成為一個時代精神的動力和引擎。在頻繁翻看的藝術家的名字中,繁星璀璨,碩果纍纍。而在藝術形態上曾被稱為纖維藝術的多位藝術家整體被忽視中。現代纖維藝術是從傳統壁掛中脫胎出來的藝術門類,在當代世界美術中一枝獨放。從20世紀60年代起,纖維藝術首先在歐美地區興起,此後波及東南亞和日本等國,從而形成了以瑞士「國際現代纖維藝術展覽」(CITAM)為中心的世界纖維藝術運動。上世紀的1938年,被稱為「現代纖維藝術之父」的法國藝術家讓·呂爾薩(JEANLURQAT)創作出以幾何色塊來表現自然的現代纖維壁掛意味這現代纖維藝術的誕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現代美術的發展現代纖維藝術運動蓬勃發展。1962年在瑞士開幕的第一屆國際壁掛展覽會成為現代纖維藝術發展的一個裡程碑。這次展覽的宗旨是企圖使纖維藝術從繪畫的複製中解放出來,強調作品的形式因素,通過纖維的材質和色彩來創造新的視覺藝術,同時亦提倡藝術家不僅僅是纖維藝術的創意設計者,還應該是纖維作品製作的參與者。自此之後,纖維藝術作為現代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在世界各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產生了一系列著名的藝術家和流派綿延在藝術隊伍的序列裡。 


1985 年在日本製作《生命禮讚》時的實景


1987年在陝西千陽縣製作《涅槃》時的場景

        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是中國現代纖維藝術發展的時代。1985年保加利亞藝術家萬曼開始在中國實施教學實踐活動。在西方,這種藝術形式被稱之為現代編織藝術、纖維藝術或現代壁掛,而非軟雕塑(softsculpture)。萬曼曾於1953年作為首批保加利亞留學生來華學習,先後在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習七年。回國後,他開始從事壁掛藝術創作。藝術聲望的不斷提高,使他最終被法國文化部邀請到巴黎,主持國際藝術城的壁掛工作室。1985年5月3日,功成名就的萬曼回到曾給他以藝術營養的中國,希望能給中國的壁掛藝術輸入新鮮血液,進而推動整個中國藝術現狀的變革。他結識並看中了從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畢業不久、被分配在北京藝術壁掛中心工作的穆光、韓眉倫(女)、趙柏巍三個人。1986年10月6日,穆、韓、趙三人在中國美術館舉辦「軟雕塑·86展」。作品擺脫了第一次展覽模仿六七十年代歐洲風格的痕跡,個性化、個人風格初步形成。1986年初,由浙江美術學院、浙江美術地毯廠和於年初按協議赴浙江美術學院執教的萬曼聯合組成的萬曼藝術壁掛研究所開始工作。施慧、谷文達、朱偉、梁紹基等是第一屆學員。1987年夏在瑞士洛桑舉行的「第十三屆國際壁掛雙年展」而創作的七件作品。谷文達的《靜則生靈》、梁紹基的《孫書之意》、施慧與朱偉合作的《壽》等首次代表中國入選該展,谷文達的《靜則生靈》獲高度評價。這是中國纖維藝術在國際舞臺首次亮相。2000年後中國藝術家林天苗、施惠、陳慶慶、趙浥、王雷、王立偉等眾多人不懈努力均取得重要成就。軟雕塑的概念逐步被大家認同,以材料的柔軟性和多變性成為許多雕塑家喜歡使用的材質。尤以施惠為首的中國美院對纖維藝術大力倡導多次舉辦纖維藝術節,使當代中國纖維藝術的發展步入到了成熟化和國際化的軌道。而西安美院李青先生是一位在日本學習並最早從事纖維藝術創作的藝術家。

 
林天苗/自轉公轉

施慧 朱偉/壽/ 560×400×7cm /麻毛絲/ 1986 年

        

         1985年李青先生公費留學到日本京都造型藝術大學學習。師從日本著名纖維藝術家小名木陽一教授。小名木陽一教授是日本最早參加瑞士國際纖維藝術展的作者之一。自二戰以後,隨著歐美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及現代纖維藝術運動的發展和影響,日本出現了一批具有當代意識的纖維藝術家,從而形成了日本現代纖維藝術流派。李青先生1987年日本留學期間創作了一些纖維藝術作品。回國之後,在西安美術學院又陸續創作了多件壁掛和現代藝術的抽象、拼貼類抽象作品,1989年3月,陝西美術家畫廊舉辦的《李青現代藝術作品展》雖然受到了各界的關注和廣泛好評,但此後由於學術環境等原因,他無奈放棄了現代藝術的創作,這在他看來是個終生遺憾。曾經的藝術闖將成為絲路美術的研究者。如今那個時期所作的纖維作品大都遺失,僅留下了一些圖像資料,個別作品甚至連圖像資料都沒有留下,這也成為他藝術創作歷程中的一段遺憾而感傷的記憶。


陳慶慶/作繭自縛/ 90×52×44cm / 2000 年


王雷/無中生有/《大河報》2013 年1 月1 日至12 月31 日報紙撮線及編織技術/

120×60cm×12 個/ 2014 年

        本刊重新發表這些歷史的記憶作品,企望得到大家的關注和認識,在被遺漏的藝術個案中重新認識李青在當代藝術領域的價值和意義。同時,筆者深知,在中國像李青這樣默默創作,不被當代藝術界認知的藝術家還有很多,依然潛行在河床深處。如成都的朱澄、柏林,北京雕塑界的甘少誠、貴州的朱祖德等名單將會有一大串待我們去挖掘、發現。我們將由此開始系列追蹤這些被紛亂的偽學術和市場炒作忽視的真誠藝術家和作品,以恢復或張揚藝術本真的價值和意義。


趙浥作品

監製:李延

相關焦點

  • 現代纖維藝術的維度
    總之,其豐富的藝術語言,多樣的展示形式是其它藝術樣式所無法替代的,具有特殊的意味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從古老的擀氈工藝、地毯、掛毯的編織藝術、緙絲技藝的基因中,我們都能體察出現代纖維藝術的組成因子。纖維材料構成的平面織物如壁掛,立體織物如軟雕塑、裝置藝術,空間藝術以及在建築與自然環境中運用各種纖維材料表達造型的藝術作品都可歸屬於這個範疇。
  • 藝術的價值和意義
    這種嚴峻的情形,正如哲學家鮑德裡亞當初的擔憂:我們生活在一個廣告、媒介、複製和仿造出來的人工世界之中,我們的日常生活就像是處於一個巨大的迪士尼樂園裡。就連可貴的藝術,都無不參雜著商業用意主導的圖像和訊息,藝術正在死去,生活正在成為「楚門的世界」。
  • 纖維藝術如何在中國再生?
    1986年,萬曼踏進了中國美術學院(時稱浙江美術學院)的大門,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從事現代纖維藝術創作和研究的機構-萬曼藝術壁掛研究所。1989年由文化部命名為"浙江美術學院萬曼壁掛研究所"。2003年萬曼壁掛研究所與雕塑繫結合,創建了雕塑系第五工作室-纖維與空間藝術工作室。1963年第一屆瑞士洛桑國際壁掛雙年展開啟,作為最享有權威性的展覽,它在現代壁掛藝術的進程中起著導向的作用。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天壇和兵馬俑
    比如以前相信有神的奴隸,若身遊天壇,心靈就可能會被那些奇異和神秘的現象所支配,說不定更相信主宰世界的是神。但是當他獲得了科學知識,而成為時代的主人以後,重遊天壇,就會理解到那只是藝術和科學的變幻,因而又會產生另一種意趣。古蹟是作為傑出的藝術作品來吸引遊客的,所以美麗的建築和雕刻在古蹟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卓越的建築物正是智慧的寶庫。
  • 纖維藝術:「編織的可能」
    第一屆纖維藝術新銳展是在三尚當代藝術館開始的,而此次又回到了故地,除了再次強調纖維藝術的本體,策展團隊還希望對此進行深入地挖掘,在一種「編織」的限定中重新思考、重新開啟。自2017年開始,中國美術學院施慧教授為了更好地幫助青年藝術家發展,鼓勵他們在未來的藝術創作中堅持探索「纖維藝術」並開發其潛力,開啟了第一屆纖維藝術新銳展,與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形成了一種呼應,並彼此補充。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西方雕塑與我國古代雕塑
    在他的雕塑中通過人體肌肉的扭曲、張力的強調,來增添塑像的觸覺感。與立體主義進行平行探索的,未卷人任何流派的離塑家布朗庫西,通過對所謂「絕對」的追求,開創了一個還原單純性的過程。他集畢生精力探索卵形以及其他單純的形體,去掉雕塑中一切多餘的部分,將形的意義提高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沉睡的繆斯》是布朗庫西追求卵形表現力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個大理石面頰平靠的頭部,造型被簡化為一個表面極其光潔的卵形。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雕塑藝術的歷史
    從這一點我們可以這樣說:自那時起, 世界雕塑藝術史的序幕已經拉開。雕塑藝術隨著特有語言的確立,以它獨有的藝術魅力,而屹立於人類藝術之林,成為人類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媒介,並且是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代替的一種媒介。雖然在世界雕塑史上,數萬年前就已經產生了比較完整的雕塑作品。但是雕塑藝術真正得到空前的發展,是在兩幹多年前的古希臘時期之後。
  • 民間戲曲文化,構成了獨具特色的雕塑藝術
    戲曲藝術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部分包含的精神,審美情趣,人格魅力,悲劇藝術等等,作為文化的觀念層面,構成某一種文化特色的價值體系。唱戲人物雕塑,傳統文化雕像,人物銅雕像戲曲對於中國文化,意義尤其重大:不僅一般地形成中國文化的價值體系,而且最終鑄成中國文化的詩性特徵和人格魅力。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陶塑雕塑材料
    色彩在藝術形式美中作用非常大,色彩也是造型表現中重要的因素,不僅可以表達情感,還具有一定象徵意義。馬克思說過,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材料是色彩的載體,色彩可以加強作品的視覺感觀度,色彩不能離開材料而存在。色彩組合是陶瓷雕塑裝飾手法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可以說,無論陶瓷雕塑造型如何美觀,假如缺少色彩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必會減弱其視覺效果。
  • 第四屆纖維藝術新銳展在三尚當代藝術館開幕
    當日吸引了社會各界人士蒞臨現場進行參觀與討論,其間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纖維藝術系系主任黃燕發表了開幕詞,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雕塑系張克端教授、纖維藝術系阿薩杜爾·馬克洛夫教授與跨媒體藝術學院實驗藝術系系主任高世強教授也分別對此次展覽表示祝賀,並給予參展藝術家們極高的鼓勵,著名國際藝術家梁紹基也來到現場,感慨時光飛逝,並給予年輕藝術家們很多寶貴的意見,本次展覽的策展人石冰也簡略的概括了此次展覽的初衷與探討的內容
  • 什麼是現代纖維藝術?
    但你可曾知道,在那些充滿了金屬與灰石的建築和工業設計外,極具親和力的現代纖維藝術也產生於此嗎?其實,廣義的纖維藝術與我們的生活聯繫非常緊密,在各類文化語境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早在我國先秦時期,利用植物纖維製作的服飾與手工藝品便已非常普遍。而西方傳統的掛毯(Tapestry)工藝,則被視為纖維藝術的源頭。
  • 有今生,沒來世!(經典)
    有人說,人這輩子,有三生三世,前生前世,今生今世,來生來世。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但我一直認為,人這輩子,有今生,沒來世。不管有沒有前生前世,也不管有沒有來生來世,我們既然來到了今生今世,就要好好把握,好好珍惜,努力去活出自己的精彩,別讓今生今世,留下太多的後悔和遺憾。
  • 中國彩繪文化藝術,陶瓷雕塑,景德鎮陶瓷
    陶瓷雕塑由鄧白和楊永善主編的《中國現代陶瓷藝術一陶瓷雕塑》卷,收錄了廣東石灣、江蘇宜興、河南洛陽、山東淄博、河北邯鄲、江西景德鎮、福建德化、廣東楓溪等地的現代陶藝家創作的陶雕和瓷雕作品餘祖球、梁愛蓮編著的《景德鎮傳統陶瓷雕塑》,從藝術特徵、工藝特徵、分類、記憶方法和傳統文化幾個方面介紹了景德鎮的傳統陶瓷雕塑,偏重於陶瓷雕塑審美、成型、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在陶瓷雕塑的彩繪方面針對彩繪的具體種類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了介紹和論述,但只是作為裝飾手法的一小部分出現的。
  • 宗教雕塑、陵墓雕塑、裝飾雕塑,雕塑藝術在唐代是如何發展的?
    唐代的雕塑藝術,在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可以說是達到了輝煌燦爛的時期。不管是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還是裝飾雕塑,同之前的朝代比起來都有了極大的發展,並達到了空前的繁榮。那麼,這些雕塑藝術的繁榮,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面、動感和肌理雕塑構成
    ,作更多層次的藝術視覺傳遞。動感雕塑構成是依據物理學中的力學原理的科學構成法,它在嚴格的科學規律下展開藝術的才能,所以它的造型基礎是有科學成分而體現出來的,這個科學規律就是嚴格的力學平衡律,表現出三點位置變化中的平衡。三點是支點,重心點或懸掛點,荷重物承拉點。它的造型特點表現在三點位置變化所產生的平衡性。懸掛型動感雕塑,它體現了力的平衡美,體現了動感雕塑的豐富表現能力和結構的微妙,它顯示出平衡的審美規律。
  • 他創造了「雕塑」一詞,改變了中國人對雕塑藝術的偏見
    至今已整整一個世紀過去了,然而這部著作依然是學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書,其學術及文獻價值與時俱升。大村西崖是明治、大正時代的美術評論家、美術史家。他一生著述超身,其中最重要最能體現其學術水平的當數《中國雕塑史》(1915)、《密教發達志》(1918)和《東洋美術史》(1925)三種,分別代表西崖在雕塑史、佛教史和美術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 傳統工藝美術在雕塑設計中的應用-林榮泰雕刻藝術
    2傳統工藝美術在雕塑設計中的意義2.1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傳統工藝美術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古代先民對生活經驗的總結,表達了中國古代先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其在現代雕塑設計中的運用,不僅能夠豐富雕塑作品的藝術內涵,使其展現新的生命力,還能有效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雕塑藝術的交融
    ,範意的指,只要是放置在商業級的雕塑都算商業街雕塑,但是商業街雕塑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以商業為主題的,使不是明確和商業有關的雕塑,也是有著招財、吉祥的美好的寓意的,比如大象雕塑、鹿雕塑等這些和商業主題沒有直接關係的雕塑。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它的問題與繼承發揚
    我以為雕塑的最主要作用有三:一、用美的形式和形象裝飾環境,使環境變得更美麗;二、歌頌美的思想與崇高的理想,起潛移默化、移風易俗的作用:三、頌揚為被壓迫人民求解放而獻身的英雄,以及對人民有貢獻的人物。雕塑的總任務就是為人民服務,它應該為美的人物、美的環境、美的世界而奮戰。而雕塑必須具有美的形式和美的內容,才能完成這個任務。
  • 「東洋鏡」創刊號:中國雕塑藝術「四大名著」之一/中國雕塑史奠基...
    人們把它和沙畹的《北中國考古圖錄》(1909)、喜仁龍的《5—14世紀中國雕塑》(1925)、常盤大定與關野貞合著的《中國文化史跡》(1939—1941)合稱為海外20世紀上半葉有關中國名勝古蹟、文物藝術的「四大名著」。全書由正文和附圖兩部分組成,約60萬字、1000餘幅圖片。正文以時代為序劃分章節,上至太古,下至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