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李青在日本留學時
「八五美術新潮」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啟蒙的節點和代詞早已成為一個時代精神的動力和引擎。在頻繁翻看的藝術家的名字中,繁星璀璨,碩果纍纍。而在藝術形態上曾被稱為纖維藝術的多位藝術家整體被忽視中。現代纖維藝術是從傳統壁掛中脫胎出來的藝術門類,在當代世界美術中一枝獨放。從20世紀60年代起,纖維藝術首先在歐美地區興起,此後波及東南亞和日本等國,從而形成了以瑞士「國際現代纖維藝術展覽」(CITAM)為中心的世界纖維藝術運動。上世紀的1938年,被稱為「現代纖維藝術之父」的法國藝術家讓·呂爾薩(JEANLURQAT)創作出以幾何色塊來表現自然的現代纖維壁掛意味這現代纖維藝術的誕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現代美術的發展現代纖維藝術運動蓬勃發展。1962年在瑞士開幕的第一屆國際壁掛展覽會成為現代纖維藝術發展的一個裡程碑。這次展覽的宗旨是企圖使纖維藝術從繪畫的複製中解放出來,強調作品的形式因素,通過纖維的材質和色彩來創造新的視覺藝術,同時亦提倡藝術家不僅僅是纖維藝術的創意設計者,還應該是纖維作品製作的參與者。自此之後,纖維藝術作為現代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在世界各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產生了一系列著名的藝術家和流派綿延在藝術隊伍的序列裡。
1985 年在日本製作《生命禮讚》時的實景
1987年在陝西千陽縣製作《涅槃》時的場景
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是中國現代纖維藝術發展的時代。1985年保加利亞藝術家萬曼開始在中國實施教學實踐活動。在西方,這種藝術形式被稱之為現代編織藝術、纖維藝術或現代壁掛,而非軟雕塑(softsculpture)。萬曼曾於1953年作為首批保加利亞留學生來華學習,先後在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習七年。回國後,他開始從事壁掛藝術創作。藝術聲望的不斷提高,使他最終被法國文化部邀請到巴黎,主持國際藝術城的壁掛工作室。1985年5月3日,功成名就的萬曼回到曾給他以藝術營養的中國,希望能給中國的壁掛藝術輸入新鮮血液,進而推動整個中國藝術現狀的變革。他結識並看中了從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畢業不久、被分配在北京藝術壁掛中心工作的穆光、韓眉倫(女)、趙柏巍三個人。1986年10月6日,穆、韓、趙三人在中國美術館舉辦「軟雕塑·86展」。作品擺脫了第一次展覽模仿六七十年代歐洲風格的痕跡,個性化、個人風格初步形成。1986年初,由浙江美術學院、浙江美術地毯廠和於年初按協議赴浙江美術學院執教的萬曼聯合組成的萬曼藝術壁掛研究所開始工作。施慧、谷文達、朱偉、梁紹基等是第一屆學員。1987年夏在瑞士洛桑舉行的「第十三屆國際壁掛雙年展」而創作的七件作品。谷文達的《靜則生靈》、梁紹基的《孫書之意》、施慧與朱偉合作的《壽》等首次代表中國入選該展,谷文達的《靜則生靈》獲高度評價。這是中國纖維藝術在國際舞臺首次亮相。2000年後中國藝術家林天苗、施惠、陳慶慶、趙浥、王雷、王立偉等眾多人不懈努力均取得重要成就。軟雕塑的概念逐步被大家認同,以材料的柔軟性和多變性成為許多雕塑家喜歡使用的材質。尤以施惠為首的中國美院對纖維藝術大力倡導多次舉辦纖維藝術節,使當代中國纖維藝術的發展步入到了成熟化和國際化的軌道。而西安美院李青先生是一位在日本學習並最早從事纖維藝術創作的藝術家。
林天苗/自轉公轉
施慧 朱偉/壽/ 560×400×7cm /麻毛絲/ 1986 年
1985年李青先生公費留學到日本京都造型藝術大學學習。師從日本著名纖維藝術家小名木陽一教授。小名木陽一教授是日本最早參加瑞士國際纖維藝術展的作者之一。自二戰以後,隨著歐美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及現代纖維藝術運動的發展和影響,日本出現了一批具有當代意識的纖維藝術家,從而形成了日本現代纖維藝術流派。李青先生1987年日本留學期間創作了一些纖維藝術作品。回國之後,在西安美術學院又陸續創作了多件壁掛和現代藝術的抽象、拼貼類抽象作品,1989年3月,陝西美術家畫廊舉辦的《李青現代藝術作品展》雖然受到了各界的關注和廣泛好評,但此後由於學術環境等原因,他無奈放棄了現代藝術的創作,這在他看來是個終生遺憾。曾經的藝術闖將成為絲路美術的研究者。如今那個時期所作的纖維作品大都遺失,僅留下了一些圖像資料,個別作品甚至連圖像資料都沒有留下,這也成為他藝術創作歷程中的一段遺憾而感傷的記憶。
陳慶慶/作繭自縛/ 90×52×44cm / 2000 年
王雷/無中生有/《大河報》2013 年1 月1 日至12 月31 日報紙撮線及編織技術/
120×60cm×12 個/ 2014 年
本刊重新發表這些歷史的記憶作品,企望得到大家的關注和認識,在被遺漏的藝術個案中重新認識李青在當代藝術領域的價值和意義。同時,筆者深知,在中國像李青這樣默默創作,不被當代藝術界認知的藝術家還有很多,依然潛行在河床深處。如成都的朱澄、柏林,北京雕塑界的甘少誠、貴州的朱祖德等名單將會有一大串待我們去挖掘、發現。我們將由此開始系列追蹤這些被紛亂的偽學術和市場炒作忽視的真誠藝術家和作品,以恢復或張揚藝術本真的價值和意義。
趙浥作品
監製:李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