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纖維藝術的維度

2021-02-16 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

現代纖維藝術作為編織藝術的延伸, 是一種備受國內外藝術界、建築界關注的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門類。現代纖維藝術在藝術形式和語言的探索上具有獨特的方式和特點。它使用天然纖維、人造纖維、化學纖維、有機合成纖維,通過編、織、結、纏、繞、印、繡、扎、染、粘貼和縫綴等豐富的技法構成藝術作品,具有豔麗或淡雅的色彩、堅硬或柔軟的不同肌理的質感、層次凹凸複雜的型態、隨重隨輕或隨意曲隆的體量,且材質可具有吸聲、吸光、透光和熠光等特性。總之,其豐富的藝術語言,多樣的展示形式是其它藝術樣式所無法替代的,具有特殊的意味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從古老的擀氈工藝、地毯、掛毯的編織藝術、緙絲技藝的基因中,我們都能體察出現代纖維藝術的組成因子。纖維材料構成的平面織物如壁掛,立體織物如軟雕塑、裝置藝術,空間藝術以及在建築與自然環境中運用各種纖維材料表達造型的藝術作品都可歸屬於這個範疇。

法國 讓·呂爾薩 《土壤·空氣·火·水》

現代纖維藝術在造型藝術領域獨樹奇葩,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瑞士洛桑國際壁掛雙年展為舞臺,纖維藝術幾經變革,其實驗性的演繹歷程,直至今天仍展現出巨大的活力和影響力。我國對線代纖維藝術的研究是從1986年在中國美術學院建立的萬曼壁掛研究所開始的,特別是1987年穀文達、施慧、朱偉和梁紹基創作的三件壁掛作品入選國際纖維藝術最重要的展覽——瑞士洛桑國際壁掛雙年展時,在世界引起轟動,從而開始了中國現代纖維藝術研究的新紀元。

法國 讓·呂爾薩 《啟示錄》

現代纖維藝術的搖籃與舞臺

自20世紀中葉以來,纖維藝術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下,經歷著由傳統文化至現代文化的傳承、交融和演化,呈現出文化互動時代的繁榮景象。形態的多元化、藝術風格的多樣性、材料的綜合性等諸多因素,構成了現代纖維藝術的基本特徵。隨著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的影響與傳播,藝術家們逐漸發現纖維藝術中的各種材料可以創造嶄新的藝術形式和樣式。這種手段的運用,從本質上突破了傳統藝術形式中材料處於隸屬地位的觀念束縛,並促進了藝術家對現代纖維藝術觀念及形式上的深化認識,同時也促使纖維藝術家們對現代纖維藝術獨特語言進行廣泛的探索、大膽的開拓和試驗,使纖維藝術呈現出開放的多元化的風貌。

追溯現代纖維藝術的發展,法國畫家、著名壁掛藝術家讓·呂爾薩(Jean Lurcat 1892-1966)起了最重要的作用。他首先與傳統的精密複製繪畫式的壁掛藝術決裂,充分發揮壁掛編織在藝術語言上的個性,並倡導不斷的開發織物纖維的新材料、新技法、新語言。這標誌著人們已開始不再將「逼真」作為壁掛作品的首要評判標準,而是將壁掛藝術引向現代纖維藝術的觀念轉換,強調創新。 1962年,在他的倡導下,由瑞士洛桑政府、洛桑古代博物館和法國文化部共同創建了瑞士洛桑「國際古代和現代壁掛藝術中心」,次年創辦了第一個向世界公開展示的國際壁掛雙年展,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響。 洛桑國際壁掛雙年展成為了國際壁掛藝壇最著名、最享有權威性的展事。洛桑國際壁掛雙年展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因該項活動的資金贊助者離開人世而終止。洛桑雙年展的創建距今已有40餘年,創辦者的初衷是希望將壁掛藝術從傳統的由「畫」到「織品」的複製、轉譯的觀念中解放出來,形成具有壁掛藝術自我特徵的獨立藝術門類。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這種變革大踏步地超越了壁掛藝術自身,使全世界都認識到了纖維藝術在現代藝術中所具有的創作潛力。自六十年代以來現代纖維藝術在洛桑演繹出現代實驗藝術的奇異樂章,與此同時也造就了一批享譽世界的纖維藝術大師。有波蘭著名壁掛藝術家瑪格達蓮娜·阿巴康諾維茲(Magdalena Abakanoviz),前南斯拉夫藝術家雅科達·布依奇(Jagoda Buic),保加利亞藝術家馬林·瓦爾班諾夫(Maryn Varbanov,萬曼),羅馬尼亞藝術家瑞茲·雅柯比(Ritzi Jacobi),美國藝術家希拉·席克斯(Sheila Hicks)、莉諾·託尼(Lenore Tawney),哥倫比亞藝術家奧爾加·阿瑪羅(Olga de Amaral)等。

前南斯拉夫 雅科達•布依奇 《向皮埃爾•泡利致敬》 1971年

保加利亞 萬曼 《阿波利亞》 1971年

波蘭 阿巴康諾維茲 《紅色阿巴康》 1969年

現代纖維藝術中的人文關懷

在當代造型藝術中, 作為杜尚之後西方現代藝術最有影響的藝術家,也是德國戰後最難理解的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是最早使用毛氈製作作品的。他的社會雕塑(Sozialen Skulptur)論中所傳達的信息不僅是藝術學的課題,也涉及其他學科,如社會學、哲學、醫學、經濟和政治。博依斯在1985年受到的採訪中曾說:「毛氈的另一種品性是它可以阻止外界的幹擾,因此它也是一種好的絕緣隔離材料,人們可以像蒙古族人一樣用它製成衣服和帳篷,它保護……保持溫暖,它是有機的。」

德國 約瑟夫•博依斯 《熱反應堆》

據馬可·波羅記載,毛氈在韃靼人和蒙古人心目中被視為具有宗教祭祀禮儀的、神聖意味的核心角色。博依斯使用毛氈是與他在二戰時期作為德國飛行員的經歷有關。當年他駕駛的飛機在前蘇聯地區被紅軍擊落後,當地韃靼人從荒原雪地中把他用毛氈包裹救治。在德國達姆施塔特市美術館的藏品中,由多層毛氈與銅板疊加在一起,如一座巨大的熱反應堆的作品是他從文化史的角度把身體與毛氈的關係進行了特別明確的推進,從而詮釋並突破了德國處於二戰後歷史陰霾中的沉重和壓抑。博伊斯將纖維材料賦予了生命的含義及社會和人性的意義。與博伊斯這種蘊涵過多文化史內涵不同的是美國藝術家羅伯特·莫裡斯(Robert Morris)和伯瑞·樂·瓦(Barry Le Va)自1967年的試嘗。伯瑞·樂·瓦把毛氈弄碎,回歸到毛氈的原生態,如作品《無形》。羅伯特·莫裡斯則通過其具有張力的藝術造型,展示毛氈圈筆直的、摺疊的或剪成條帶狀和角狀釘掛在牆上,如瀑布般地向下垂落到地面。以女性主義為創作主題的代表性藝術家包括製作壯觀龐大軟雕塑的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以及把毛氈升華為女性神話的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在奇奇·史密斯1994年的裝置作品《聖衣》(Mothers Coat)中,藍色的毛氈製成的大衣作為神聖的保護傘降臨,與一個幼小的痛苦狀的聖母瑪利亞組合,這種處於顯著地位的關於身體關係的作品,召喚觀者去享受視覺和觸覺的美感,去觀察和思考被賦予了特定宗教意義的圖像。但若從女性或普遍人性的角度出發,大量運用纖維材料,具有杜尚物質隱喻的路易斯·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其作品如《Cell》系列,則含蓄地從較為深層的維度,藉助纖維材料宣洩了對人性潛質的回味和追憶情緒。

法國 路易斯•布爾喬亞 《Cell XXV》 1993年

熱衷於選用織物為材料,應用在自然景觀中,把景觀包裹、異化,營造飄渺、空曠、綺麗、壯闊的空間奇觀的克裡斯多((Christo and Jeanne-claudé)夫婦,創造了許多新穎奇特的人文景觀。如果說阿巴康諾維茲引導纖維藝術從平面走向了空間,那麼,將纖維藝術由室內引向室外空間的則是自六十年代就利用纖維材料的可塑性進行藝術創作的克裡斯多夫婦。他們不僅把纖維藝術從室內引向室外,也引向城市公共空間和自然環境之中。 被稱之為「自然的雕塑」的《捆包海岸》(1968-1969年), 砂巖的顏色及質感在作品的周圍被奇妙地擴散;風的吹動使聚乙烯布膨脹並產生漣漪,這種動感使作品產生了與自然之間的生命聯繫。作品《山谷垂簾》(1970 -72年)則是以12780平方米亮麗的橙色尼龍布,垂掛於美國西部科羅拉多州的萊福山谷中(Valley of Rifle),作品寬度381米,高度從55米至111米不等。克裡斯多夫婦在此拓展了波依斯發展出來的擴展的藝術概念以及社會雕塑的構想, 其非博物館藝術的精神內核——藝術性、社會性與公共性的綜合一體性,是顯而易見的。

法國 克裡斯多夫婦 《傘》 1984年

法國 克裡斯多夫婦 《山谷垂簾》 1971年

實際上,壁掛、纖維藝術的意義已超出了詞語術語的範疇,纖維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營造的公共性促使多學科走向整合,介入公共空間中的纖維藝術的發展潛力是巨大的。 日 本 藝 術 家 田 中 秀 穗 命 名 為 《 燒 焦 的 地 球 》的 作 品 , 1984 年 在 日 本 濱 松 中 田 島 砂 丘 展 出 ,制 作 、布 展 、燃 燒 、殘 局 ——過 程 即 是 作 品 的 全 部。而在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s)的色彩豔麗的實驗性作品中,纖維材料的獨特性被發揮到了極至,膨脹和開放的巨大構造對空間的結構產生了革命性的改變。

日本 田中秀穗 《燃燒海岸》 1984年

印度 安尼施•卡普爾 《瑪爾敘阿斯》 2002年

英國 因卡•修尼巴爾 《鞦韆》 2001年

巴西 尼託·埃內斯特 《雨滴》

新世紀開端以來,纖維藝術在威尼斯、卡塞爾等世界頂極藝術大展中獨佔鰲頭,因卡·修尼巴爾(Yinka Shonibare)的作品把後殖民政治語境進行赤裸裸的暴露。埃內斯託·尼託(Ernesto Neto)則運用纖維材料把空間進行夢幻般的營造。現代纖維藝術開拓了先鋒實驗藝術的視野,成為當代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

縱觀現代纖維藝術的發展淵源,她是伴隨人類文明進程走來的古老而又現代的藝術,是獨立而又與社會密不可分割的藝術門類。它醇厚的藝術底蘊、豐富的形式語言,多樣的表現技法以及其自古至今與人類生活休戚相關的優勢,使她呈現出其它藝術形式無法媲比的活力和開放的多元化風貌,可以預見在未來的藝術發展中,它將越來越綻放絢麗的光彩。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現代纖維藝術?
    但你可曾知道,在那些充滿了金屬與灰石的建築和工業設計外,極具親和力的現代纖維藝術也產生於此嗎?其實,廣義的纖維藝術與我們的生活聯繫非常緊密,在各類文化語境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早在我國先秦時期,利用植物纖維製作的服飾與手工藝品便已非常普遍。而西方傳統的掛毯(Tapestry)工藝,則被視為纖維藝術的源頭。
  • 纖維藝術如何在中國再生?
    很多時候,時間成為非常重要的評判標準,"如果這件作品花費了很多時間或精力,觀眾會很直接從作品中感受到藝術家投入的虔誠度和精力,工序和塑造方法也最終會體現在時間維度裡。而實際上,很多偉大的纖維藝術作品確實也包含了時間因素。"但恰恰,時間也是纖維藝術最大的敵人。作為世界性藝術,纖維藝術在不同國家、地域都經歷著由傳統至現代的傳承、交融和演化,呈現出文化互動時代的繁榮景象。"
  • 你可知纖維藝術,美在何處?
    纖維藝術最早起源於西方古老的壁毯藝術,它在發展過程中又滲透了世界各國優秀的傳統紡織文化,吸納了現代藝術觀念,融合了現代紡織科技的最新成果,因此可以說它是一種既古老又年輕的藝術形式。自20世紀上半葉以來,纖維藝術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影響下,經歷了傳統文化至現代文化的傳承、交融和演化,成為文化互動時代的藝術傳播紐帶。形態多元、藝術風格多樣、材料不受限制等特點,構成了現代纖維藝術的基本特徵。隨著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影響與傳播,藝術家在他們的作品中不斷嘗試使用新穎的材料去探索嶄新的藝術形式。
  • 纖維藝術:「編織的可能」
    第一屆纖維藝術新銳展是在三尚當代藝術館開始的,而此次又回到了故地,除了再次強調纖維藝術的本體,策展團隊還希望對此進行深入地挖掘,在一種「編織」的限定中重新思考、重新開啟。自2017年開始,中國美術學院施慧教授為了更好地幫助青年藝術家發展,鼓勵他們在未來的藝術創作中堅持探索「纖維藝術」並開發其潛力,開啟了第一屆纖維藝術新銳展,與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形成了一種呼應,並彼此補充。
  • 纖維|纖維藝術的新境界,讓工藝美術走進生活
    這是纖維藝術家覃大立對當下傳統工藝美術創新發展所一直秉持理念。覃大立是廣州美術學院的教授,是我國纖維藝術領域成果豐碩、辛勤耕耘的藝術家和實踐者。他早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纖維藝術專業,師從保加利亞纖維藝術家萬曼(Maryn Varbanov,1932-1989)和中國纖維藝術家施慧教授學習染織設計。畢業後他曾在服裝工廠從事打板放樣,後進入廣州美院建築學院裝飾藝術專業任教。
  • 《世界藝術》「軟雕塑」在中國的來世今生 —李青纖維藝術的價值和意義
    而在藝術形態上曾被稱為纖維藝術的多位藝術家整體被忽視中。現代纖維藝術是從傳統壁掛中脫胎出來的藝術門類,在當代世界美術中一枝獨放。從20世紀60年代起,纖維藝術首先在歐美地區興起,此後波及東南亞和日本等國,從而形成了以瑞士「國際現代纖維藝術展覽」(CITAM)為中心的世界纖維藝術運動。
  • 鳳凰藝術 視頻 施慧:回到纖維藝術的源頭——「我織我在」第二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開幕
    作為杭州當代藝術城市名片的纖維三年展,此屆力圖打造一個深究纖維藝術的對話平臺,並邀請了20個國家的63位藝術家來參展。三年展開幕期間,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還呈現了藝術家梁紹基的個案研究回顧展「雲上雲」。以下是「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最新現場報導。
  • 纖維藝術推動者:施慧的三種身份
    施慧,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早年師從世界著名壁掛藝術家萬曼先生從事當代纖維藝術創作,1987年,作品《壽》(合作)參加瑞士洛桑「第十三屆國際壁掛雙年展」,二十多年致力於纖維藝術教育,創辦纖維藝術工作室及專業,並在2013年發起杭州國際纖維藝術三年展。
  • 藝穗節煥新南頭古城 四個維度呈現多元藝術
    活動分為「日遊」與「夜玩」兩條路線,3天時間裡,17組藝術家團隊共20個節目在古城街頭上演,以「致敬經典·藝文創新、古蹟活化·城市舞臺、青春老城·持續共生、思想碰撞·社區參與」四個維度來呈現豐富的藝術活動,觸發舊城煥新的無限可能。 1700年的南頭古城,正是傳統與現代交織之地,藝穗節也帶來不少致敬經典、藝術創新的作品,組委會邀請了紙雕藝術家溫秋雯的作品《星卯》和《大良魚燈》。
  • 魯迅是現代木刻藝術拓荒者 裝幀設計「很現代」
    魯迅的藝術世界多姿多彩   ——2010魯迅論壇關注魯迅藝術作品和審美傾向   -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廣泛流傳,深深影響了幾代國人的精神世界。
  • 開放的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
    攝影:徐偉傑 謝豐毅)「線場——纖維藝術的多向連結」講座現場(圖源自浙江美術館官微)藉由第三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的啟動,大眾得以超越現有經驗再測纖維藝術的未來。從詮釋、溯源到破局,走到第三屆的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開始「突圍」。若說第一屆主題「纖維,作為一種眼光」試圖詮釋,第二屆「我織我在」意在溯源,那麼第三屆「無界之歸」期翼的則是破局後的更大自由。首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以下簡稱纖維展)吸引了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45位藝術家參展,創造逾15萬觀眾量。2016年則有來自20個國家63位參展藝術家攜手呈現近100件展品。
  • 經緯邊界與未來——2019「薪技藝」國際青年學術論壇·纖維藝術在...
    但在前衛和現代觀念的作品背後卻是藝術家對於材料和工藝的不斷探索,藝術家帶著實驗精神,不斷的探索和打破藝術家和手藝人的認識邊界,讓我們重新審視通過藝術家之手、心、意識解讀和轉化之後的纖維藝術。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纖維藝術系主任、纖維與空間藝術工作室主持人、2019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聯合策展人黃燕作《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主旨演講美國費城藝術大學工藝與材料系主任、纖維與紡織專業負責人Mi-Kyoung Lee 教授,作為一位一直在西方從事纖維藝術方法與教學探索的學者,一直致力於在纖維藝術的教學實踐中尋找傳統與創新之間的關係
  • 這個秋天,相約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
    將掀起最神秘的面紗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將與9月26日隆重開幕與大眾正式見面西湖樹屋,懶人沙發,攀爬蜘蛛網,都在西湖邊這個展施慧專訪丨我與纖維藝術的30年,白潔如鏡,柔韌相間劉瀟專訪丨這場纖維的盛宴,就在九月
  • 王瑞芸:古典藝術、現代藝術、當代藝術
    如今在西方藝術史中, 「現代藝術」(Modern Art)和「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已經從原先只表示時間的概念轉化成藝術類型的專有名詞了。在英文中,這兩個詞若不大寫,還是當普通名詞,指涉時間,但它們一旦與「藝術」連用,而且開頭用大寫時,則是作為專有名詞,指兩種不同的藝術類型。
  • 美國纖維藝術家的編織,當代繩編藝術的先鋒,手工編結手藝人
    當代Macramé編織藝術的先鋒 - Sally EnglandSally England(薩莉·英格蘭),美國的一名纖維藝術家,目前定居工作在加州奧海,成長於美國中西部的她,在密西根州的大峽谷州立大學取得傳媒藝術專業學士學位,隨後攻讀位於波特蘭的太平洋西北藝術學院的應用工藝與設計專業的藝術碩士學位
  • 【文藝理論與批評】陳琳 靳立鵬 | 生態藝術的倫理維度——以 2020 年重慶生態藝術季培力城市社區為案例
    四川美術學院愈園生態美育與生態素養培育項目:昆蟲劇場要想理解一個藝術季是什麼,要從空間、時間兩個維度來觀察。先看空間維度。筆者通過調研發現,重慶生態藝術季並不是憑空冒出來的,而是在整合了始於2017年的「復歸藝術節」「長江上下公共藝術行動計劃」和「社區美育行動計劃」等藝術項目的基礎上發起的。這些藝術項目具有鮮明的藝術介入社會傾向。上圖大概展示出此次生態藝術季的時間維度。在這張圖中,具有時間維度的兩個隱藏行動主體浮出水面:公益藝術機構十方藝術中心和歸真藝術中心。
  • 【品鑑·話題】探索藝術新維度 - 科技帶來的全新藝術與造物實踐
    羊舍茶室羊舍茶室:現代與傳統融合之美在羊舍「虛山水」庭院水景的中間,採用同樣的結構設計了一間茶室。研究從過去、現代到未來,不同國家與區域手工造物的方法、技術與美學,及其不斷進化的歷程。在手工藝時代,手工造物的產品真實的反應了某個特定地域的材料物產、人文美學與生活方式。在全球化的工業時代,這一文化與設計的國家性與地域性,重新被人們所關注,並影響到了當代的設計。而在虛擬互聯的當下與未來,傳統造物技藝與新的材料工藝如何結合?這是羊舍造物博物館所思考的新議題。
  • 什麼是後現代藝術
    回到架上藝術 讓我們首先簡要回顧一下西方現代藝術史特別是藝術非架上化的歷程。 人們將後印象主義畫家塞尚稱為「現代藝術之父」,現代藝術史就是從他開始寫起的,然而這位老實巴交、不善言辭的法國人所發動的只是一場畫布內的革命,他要造反的對象是西方傳統繪畫的寫實主義。
  • 藝術的故事:現代藝術的勝利!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已經努力把藝術的故事敘述成各種傳統不斷迂迴、不斷改變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這故事中都既回顧過去又導向未來。因為在這個故事中哪一方面也不如這個方面奇妙可觀——一條有生命的傳統鎖鏈還繼續把我們當前的藝術跟金字塔時代的藝術聯繫在一起。
  • 現代茶空間融合大師藝術 小罐茶第三代品牌體驗店杭州開業
    該店創造性引入「世界大師藝術」概念,以現代、時尚的茶空間,融合達·文西、拉斐爾兩位藝術巨匠的經典畫作,為消費者提供別具一格的藝術品茗體驗。當天,華潤新鴻基房地產(杭州)有限公司招商部負責人鄔逸飛、小罐茶銷售中心總經理於暉等嘉賓共同出席品牌體驗店現場並剪彩,對新店開業送上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