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纖維藝術的新境界,讓工藝美術走進生活

2022-01-02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手工藝源自民間、來自生活,幾千年來中國的手工藝生產、加工和使用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脫離生活的手工藝就像是「溫室裡的花朵一樣無法真正融入自然的懷抱。要振興傳統手工藝最根本的問題還是要回到當下生活本身,要讓手工藝真正融入社會」。這是纖維藝術家覃大立對當下傳統工藝美術創新發展所一直秉持理念。

覃大立是廣州美術學院的教授,是我國纖維藝術領域成果豐碩、辛勤耕耘的藝術家和實踐者。他早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纖維藝術專業,師從保加利亞纖維藝術家萬曼(Maryn Varbanov,1932-1989)和中國纖維藝術家施慧教授學習染織設計。畢業後他曾在服裝工廠從事打板放樣,後進入廣州美院建築學院裝飾藝術專業任教。大學期間,覃大立接受了較嚴格的傳統編織工藝的訓練。一次廣交會的偶然相遇,給他提供了一個探索纖維藝術新境界的難得機會。國外客商希望開發籃筐這一類材料編織的產品。雖然當時覃大立還沒有研究過這類材料的編織技術,但他對這一課題抱有濃厚的興趣。大學時代受到的傳統編織技藝訓練使他更容易進行這種轉變,他開始嘗試用柳條、藤條、木皮等材料進行設計和創作。

傳統籃筐編織技法主要是對圖案的編織,但都是平面延伸,並已相傳了數百年,加上使用方式也無任何改變和創新,致使這種產品模式已不太符合當今時代的需求。今天,人們更希望藝術能夠創造新的形態、新的生活方式,作為籃筐藝術理應也要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下展現出新的模式。覃大立曾看到過一些國外的高級編織工藝品,這給了他開發中國新式編織工藝產品的靈感。在學校時,他的老師就曾經強調手工藝設計應當表達觀念和表現材料本體美,通過編織本身創造思想及滿足功能需求,由此才可能讓營銷創造利潤。今天看來,這在當時已經是一種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觀念。

 圖3為企業提供的產品設計,由覃大立指導設計的贊助企業提供

這一理念對滿足國外廠商的「需求」是一種有實用價值的思維方式,只有「強調編織本身,找到其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傳統編織基礎上衍生出新的編織和介入思想。這就好比油畫家的創作不應是在模仿以前作品的形象,而應是利用油畫的工具、材料和語言創作出新的有思想的作品,即不強調技術本身,而是對技術延伸進行表達」。他認為,與其花費時間思考抽象的創意,不如直接將精力投入對材料特點和語言的研究中,最大程度發揮出材料的特性。如柳條長度不長,表面光滑,每一根的粗細均勻,但收口效果不佳,更適於編織一些富有轉折和造型粗獷的產品;藤條柔軟而富有韌性,更適於製作一些細膩的形態;竹子用大漆處理之後適於永久保存;而木皮則更為柔軟,可以製作出各種起伏、旋轉的樣貌。根據這些特點進行的相關技術和造型的開發,將產生出不同於以往的新的編織形態。他的這些思考和實踐很快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一系列突破傳統的嘗試在籃筐、生活實用品、裝置藝術、纖維藝術之間跨界轉換,形成了新的藝術形態,以一種新的語言呈現出來。 

圖4《北極熊》,廣州美術學院,作者:魏可凡、張浩鑫、馮嘉琳,指導教師:覃大立
 

圖5《大魚》,廣州美術學院,作者:蔡曉君、潘裕暉,指導教師:覃大立

 圖6《書海》,海南三亞瑰麗酒店大堂藝術裝置,作者:覃大立,材料:藤條

覃大立創作出的作品很快在展會上吸引了不少客商的注意。隨後,一些國內的廠商也開始尋求與他合作,進行人員培訓和新的編織藝術品的開發。這也帶給他更大的信心,在更廣泛的領域和更深入的層面進行現代編織藝術和傳播的實踐探索。

「今天復興傳統手工藝的真正核心應該是『自救』,以『自救為主,扶持為輔』」。覃大立說,現在不少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總是停留在理論或不斷複製的層面上,這並不能使傳統手工藝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反而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延緩了傳統手工藝產業的復興。只有那些真正具有使用價值、能夠為市場所接受,並創造出經濟效益的手工藝術,才有可能在市場的洗禮和考驗中繁榮發展。因此,手工藝要在今天的社會存在和發展,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成為一種「空間」。他在這裡所說的「空間」並不是平常人們所說的物理的空間,而是一種「有承載能力的空間」,手工藝的生產和藝術要成為一種能夠承載現代人的情感和文化的「空間」。

就編織藝術而言,覃大立認為,編織工藝最關鍵的核心並不是造型的創造,而是對當下社會人們的生活和使用方式的再設計。只有找到合理的使用方式,才能激發新的欣賞和審美認知,才能使手工藝產品具有不斷生發的動力和與社會結合的契合點。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將使用方式在其可能的方向上予以放大,形成審美趣味的延伸。事實上,審美也是一種現代功能的實現。今天,一些對審美的表達還停滯在書本的理論知識層面,並沒有和社會、和人們的生活發生關聯,其結果只能是一紙空談。

覃大立於是將其編織創作的重點集中在概念的提出和實現上。他嘗試研發新的編織技術去實現各種新的造型,進而展現新的審美「空間」。而要解決審美價值的延展問題,就必須對傳統的編織技術有所改變。他嘗試將傳統的編織地毯的栽絨技術運用到柳條、藤條等材料之上,改變了經線和緯線的穿插方式,以結構的造型變化催生出新的造型,實現了柳條和竹藤材料的立體造型編織的突破。除了像燈具、茶具這一類的實用物品,近年來,覃大立還創作了一系列大型的室內空間造型,將竹藤材料的特性演繹到新的藝術高度。

 圖7《樹巢》,覃大立教授指導其團隊共同完成,廣州美術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

在傳統手工藝復興的問題上,覃大立還特別強調營銷。他認為經濟效益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坎兒,尤其在當下更具有現實的意義。「只有創造經濟效益,才有機會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投入傳統手工藝行業當中,這個行業的生存和發展才有保障」。如他所言,今天的營銷模式和過去早已不同。作為設計者,今天應該有主動營銷的觀念,只有熟悉了當下的營銷方法和趨向,對設計的推廣才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圖8《勁柏》,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作者:覃大立,製作:山東工藝美院2-14級學生

覃大立提倡從編織本身入手,在編織製作中不斷發現,從而更好地發揮出材料的特性。「材料即天籟。」日本著名民藝理論家柳宗悅(Sooetsu Yanagi(1889-1961)曾經這樣讚美手工藝的材料,「材料中凝縮了許多人工智慧難以預料的神秘因素。工藝既是人工所為,則必然沐浴著自然的恩惠。民間器物保存了材料的天然美麗,也就承襲了天然的優良趣味。」的確如此,手工藝術中的材料本身就是有內容的。因此,在工藝和製作方式的選擇上也會隨主題的不同而各異。例如,「柳條本身就帶有自然符號的特點,而其加工方式則是有著人文情懷的傳統手工技術。將二者融入到現代生活當中,便形成了傳統與現代文明的對話」。覃大立通常會先帶領學生動手編織一些簡單的柳條或竹藤籃筐,在熟悉了這類材料的屬性和掌握了基本的編織技藝之後,再開始確定所要表達的主題。而後,進一步創造符號形象來表現主題,使其完善,成為具有思想的藝術形態或承載功能的形式。

在中國傳統手工藝繼承與保護的問題上,真正需要的是對手工藝的創造和生產投入實踐、腳踏實地去開發。只有創作出能夠為社會所接受,能夠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產品,傳統手工藝才有存在和發揚的機會,這才是今天傳統編織工藝的繼承和發展之道。

覃大立的實踐開創了纖維藝術的新境界,這種新的境界不僅體現在對傳統產品功能的創新開發上,也體現在纖維藝術語言、技術的創新發展上,更體現在把藝術實踐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上,真正體現了讓工藝美術走進生活、帶動產業發展,成為新時代高品質生活的推動者、實踐者。祝願他的纖維藝術跨界探索之路越走越寬闊。

 圖10《相擁》,廣州美術學院,作者:李園菲、黃靖,指導教師:覃大立

圖11《浮生若夢》,四川美術學院,作者:童曉、閆國進、廖美玲,指導教師:覃大立

 圖12《浮光》,中國美術學院,作者:黃相斌、胡屹峰、吳夏、何子、屠周儀,指導教師:覃大立

來源:《裝飾》,原文:《由技進道·知行合一:覃大立的當代編織藝術和教育》,
供稿: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與設計專業委員會


相關焦點

  • 纖維藝術如何在中國再生?
    第二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以下簡稱三年展)策展團隊為解決這個問題,預先以"什麼是纖維藝術"為話題對近百人進行了採訪,結果有人從歷史思路來思考,有人從現實生活直接回應。"你會發現纖維藝術有時會踩在設計和藝術之間,有時會踩在裝置和平面作品之間,有時踩到互動作品與架上作品之間,怎樣去平衡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劉瀟(三年展策展人之一)說。
  • 現代纖維藝術的維度
    總之,其豐富的藝術語言,多樣的展示形式是其它藝術樣式所無法替代的,具有特殊的意味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從古老的擀氈工藝、地毯、掛毯的編織藝術、緙絲技藝的基因中,我們都能體察出現代纖維藝術的組成因子。纖維材料構成的平面織物如壁掛,立體織物如軟雕塑、裝置藝術,空間藝術以及在建築與自然環境中運用各種纖維材料表達造型的藝術作品都可歸屬於這個範疇。
  • 《世界藝術》「軟雕塑」在中國的來世今生 —李青纖維藝術的價值和意義
    而在藝術形態上曾被稱為纖維藝術的多位藝術家整體被忽視中。現代纖維藝術是從傳統壁掛中脫胎出來的藝術門類,在當代世界美術中一枝獨放。從20世紀60年代起,纖維藝術首先在歐美地區興起,此後波及東南亞和日本等國,從而形成了以瑞士「國際現代纖維藝術展覽」(CITAM)為中心的世界纖維藝術運動。
  • 纖維藝術:「編織的可能」
    第一屆纖維藝術新銳展是在三尚當代藝術館開始的,而此次又回到了故地,除了再次強調纖維藝術的本體,策展團隊還希望對此進行深入地挖掘,在一種「編織」的限定中重新思考、重新開啟。自2017年開始,中國美術學院施慧教授為了更好地幫助青年藝術家發展,鼓勵他們在未來的藝術創作中堅持探索「纖維藝術」並開發其潛力,開啟了第一屆纖維藝術新銳展,與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形成了一種呼應,並彼此補充。
  • 什麼是現代纖維藝術?
    但你可曾知道,在那些充滿了金屬與灰石的建築和工業設計外,極具親和力的現代纖維藝術也產生於此嗎?其實,廣義的纖維藝術與我們的生活聯繫非常緊密,在各類文化語境中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早在我國先秦時期,利用植物纖維製作的服飾與手工藝品便已非常普遍。而西方傳統的掛毯(Tapestry)工藝,則被視為纖維藝術的源頭。
  • 「共生共存」— 第十一屆「從洛桑到北京」 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
    展覽海報21世紀初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承接國際纖維藝術的薪火,創辦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迄今為止在中國已成功舉辦了10屆,全球50多個國家的上萬名藝術家參與其中,已逐漸形成學術化、國際化、大眾化的國際知名展覽品牌,並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纖維藝術展覽盛事。展覽預告視頻 | 時長:56''
  • 經緯邊界與未來——2019「薪技藝」國際青年學術論壇·纖維藝術在...
    傳統纖維藝術在近代的一百多年間,藉由新藝術運動、現代主義、包浩斯教育理念及模式的推動,從材料到工藝的特殊價值被重新挖掘,拓寬,深化。現當代纖維藝術(Fiber Art)的生命力在新材料、新工藝與新技術的賦能下,如從原點被激活的觸角不斷蔓延生發到多個學科及領域,在強大的融合性背後是藝術學科概念邊界的交融與擴展。
  • 杭繡新象—工藝美術大師金家虹女士的刺繡藝術
    金家虹工藝美術大師首屆中國刺繡藝術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省級杭繡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 你可知纖維藝術,美在何處?
    纖維藝術最早起源於西方古老的壁毯藝術,它在發展過程中又滲透了世界各國優秀的傳統紡織文化,吸納了現代藝術觀念,融合了現代紡織科技的最新成果,因此可以說它是一種既古老又年輕的藝術形式。自20世紀上半葉以來,纖維藝術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影響下,經歷了傳統文化至現代文化的傳承、交融和演化,成為文化互動時代的藝術傳播紐帶。形態多元、藝術風格多樣、材料不受限制等特點,構成了現代纖維藝術的基本特徵。隨著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影響與傳播,藝術家在他們的作品中不斷嘗試使用新穎的材料去探索嶄新的藝術形式。
  • 鳳凰藝術 視頻 施慧:回到纖維藝術的源頭——「我織我在」第二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開幕
    作為杭州當代藝術城市名片的纖維三年展,此屆力圖打造一個深究纖維藝術的對話平臺,並邀請了20個國家的63位藝術家來參展。三年展開幕期間,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還呈現了藝術家梁紹基的個案研究回顧展「雲上雲」。以下是「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最新現場報導。
  • 多色彩纖+循環再生纖維,華欣讓纖維改變生活紮實落地
    本次活動以走進華欣工廠+紡織可持續趨勢講座+產品發布的創新形式,讓上下遊企業對紡織行業產品創新及可持續發展理念進行充分交流,有效提升了紡織產業鏈的高質量聯動效果。目前,華欣可生產50-600D範圍內5000多種顏色46000多種產品,並在色絲的基礎上添加功能性成分,形成彩色石墨烯改性、阻燃、抗靜電、抑菌、遠紅外、免上漿、吸溼排汗、涼感、高強、中空、異形複合、超細等多個系列產品,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下遊用戶的差異化發展需求。同時,華欣根據自身實際與市場需求,又自主開發出了循環再生功能性纖維。
  • 纖維藝術推動者:施慧的三種身份
    施慧,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早年師從世界著名壁掛藝術家萬曼先生從事當代纖維藝術創作,1987年,作品《壽》(合作)參加瑞士洛桑「第十三屆國際壁掛雙年展」,二十多年致力於纖維藝術教育,創辦纖維藝術工作室及專業,並在2013年發起杭州國際纖維藝術三年展。
  • 這個秋天,相約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
    策展人許嘉作為杭州當代藝術城市名片的第二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已於8月25日開展,為深掘纖維藝術的深度與打造纖維藝術對話平臺,第二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在9月26日至28日舉行「織物式思考」在將近100件展品中展出,其特色共有兩個方向: 一、走出展廳,進入公共空間的纖維藝術 傳統的藝術作品向來端然陳列於展廳中,很少進入公共空間,更少與室外環境發生關係,而纖維材料得益於自身的柔軟性、自然性和日常性,花園、露臺、廣場、走廊、門廳、過道,都可以成為纖維藝術的發生地。
  • 纖維與科技發出新銳混響:對話中美纖維展策展人嶽嵩
    11月23日,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國費城藝術大學共同策劃、主辦的「2020中美纖維藝術與科技創新交流展線上展」正式上線。本次展覽推出中美兩國各20位藝術家、40件具有學科交叉性、材料及技術創新性的作品。在新的科技時代,纖維藝術家們不斷探索並理解自己所採用媒介所含有的各種可能性,注重藝術與生活的廣闊關聯,探討其與人類境遇對話的巨大潛能。
  • 劉瀟專訪丨這場纖維的盛宴,就在九月
    內心看展的欲望蠢蠢欲動9月,攜三五好友走進這場纖維的盛宴這個大大的問號策展人劉瀟為您解惑纖維藝術,一種深植於我們生活的基因她不高冷,不難懂纖維藝術以它材料多變,富有質感,具備空間延展真正成為了一門來源生活,高於生活,卻回歸生活的可以觸碰的藝術抑或是我們身體自古就有的身體記憶
  • 開放的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
    攝影:徐偉傑 謝豐毅)「線場——纖維藝術的多向連結」講座現場(圖源自浙江美術館官微)藉由第三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的啟動,大眾得以超越現有經驗再測纖維藝術的未來。實際上,這次外來力量的介入無論結果,都展現了纖維展藉助外力釋放新可能的開放之態。在形容本次合作的感受時,馮博一用的詞是「糾纏」,這倒是很符合展覽特性。在他看來,纖維藝術是一種媒介方式,「實驗性、探索性與批判性是最終的歸宿或目的。」
  • 她以纖維印染時間,手藝替生活留下痕跡 | 夸克青年
    / 陳穎亭 /「 當代纖維藝術家,同時也製作日常裡的生活物件,日常物件裡使用天然的纖維材質,運用鐵鏽沁染及植物手染的工藝,成就每個日常物件。」作品曾獲選2018德國「BKV美術工藝競賽」、2016葡萄牙「當代織品藝術雙年展」、2014義大利「瓦奇裡納獎─國際當代織品/纖維藝術競賽」銅獎、2013 「SUAVE西班牙第五屆國際織品配件評選三年展」、 「美國新墨西哥阿布克奇纖維藝術雙年展」、「 2013高雄獎」首獎 、2012「從洛桑到北京─第七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德國「Talente 2012」。
  • 走進粘膠纖維的世界
    :分為棉型、毛型和中長型◆富強纖維:新型高強力粘膠纖維◆高溼模量粘膠纖維:新型粘膠纖維,與富強比,降低強度和溼模量,提高勾接強度、深度和耐磨性能◆其他:粘膠還可用來製作玻璃紙、海綿性能▶吸溼性和解溼性良好,織物透氣吸汗,穿著舒適▶染色性能良好▶纖維強度和伸長可滿足一般用途
  • 關注丨天然纖維、功能性纖維你分得清嗎?200多個纖維品種可到這個...
    大會以「新纖維 新時尚 新動能」為主題,舉辦線上展覽、線上高端論壇等活動。據介紹,雖然是線上舉行,但本次大會集中國內外100多個紡織原料供應商的200多個纖維品種進行線上展覽展示,涵蓋新型纖維、再生纖維、天然纖維、差別化纖維、功能性纖維等,部分新品是首次亮相。
  • 第四屆纖維藝術新銳展在三尚當代藝術館開幕
    2020年12月1日,第四屆纖維藝術新銳展在三尚當代藝術館開幕,本次展覽邀請了校內外十三位青年藝術家,她們的作品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纖維藝術的內涵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