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 我注意到一個事實, 國內對於西方藝術理論的研究,做下了不少工作, 但基本還停留在現代主義的理論課題上。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和「當代藝術」是兩個不同的東西,理論也一樣,現代主義理論和當代藝術理論談論的是兩個不同的美學類型,而當代藝術理論目前在國內尚未開始研究,至少是沒有被當成一個專題來進行討論。由此而來在許多人心中,一直都沒有把現代主義藝術和當代藝術分開,現代藝術、當代藝術這兩個稱謂在國內是混著用的,甚至對理論家也如此,這是不可以的。因此我極願意來對於西方當代藝術理論作一點介紹,以正視聽。這項工作可以從兩個人下手,一是德國學者貝爾廷(Hans Belting),【1】一是美國學者丹託(Arthur C. Danto),他們兩個該算是這個領域中的旗手,是他們先於所有的西方藝術史論學者在80年代同時提出:現代主義藝術終結了。那時,所有西方藝術史學者都還沉湎於現代主義的成就中,為此寫出一本又一本專著,而對於60年代後種種離奇出格的藝術創作,他們寧可認為它們是現代主義的延伸而已。可丹託和貝爾廷卻共同看出,一個截然不同於現代藝術的新事物出現了:當代藝術。如今在西方藝術史中, 「現代藝術」(Modern Art)和「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已經從原先只表示時間的概念轉化成藝術類型的專有名詞了。在英文中,這兩個詞若不大寫,還是當普通名詞,指涉時間,但它們一旦與「藝術」連用,而且開頭用大寫時,則是作為專有名詞,指兩種不同的藝術類型。雖英文中用大寫來表識「當代藝術」 尚未被最終確定,但丹託就已經建議說,可以把「當代」一詞用大寫的方式--「Contemporary Art」—來作為特殊名詞使用。因為在實際使用上,並沒有被大寫的「當代藝術」一詞已經越來越成為一個專有名詞在藝術範圍內通行。比如你在美國問一家畫廊:你們經營什麼藝術,畫廊可能告訴你,我們畫廊主要是經營「當代藝術」的,隔壁那家是經營「現代藝術」的。那麼立刻就能知道,被問的這家畫廊經營觀念藝術作品,隔壁則是經營形式主義作品。區別就在這裡。這就是說,「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在西方清清楚楚地指向兩種不同的東西。我們須知道,西方現代藝術一路發展過來,在某個時期,某個地方開始分叉,然後生長出另一種東西--「當代藝術」。於是,縱觀西方藝術,它從開始發展直到今天,就大分類而言,有三大類型:古典藝術,現代藝術,當代藝術。
古典藝術指的是從希臘開始並繁茂昌盛的寫實藝術,雖經過中世紀沉寂,但到文藝復興再度繁榮發達,乃至成為西方的固定標準(學院派)。它延續千年,成為西方藝術屹立於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特色。
現代藝術主要是指從1860年到1960年這一百年中出現的藝術。這個分期是被寫進了英美大學的「20世紀藝術」的教材中的,就像西方學者哈瑞森(Charles Harrison)在其中所指出的:「到60年代後期,現代主義理論和批評發現他們已經舉步唯艱,或者已經遭致濃厚的敵意。現在用事後的聰明來重看那段時期,那時的各種突發事件,宣言聲明,傾向於連接在一起而成為一個標識:現代主義的衰退和後現代主義的崛起。如今在英語的藝術史和批評史中,對於現代主義已經有了明確的結論,無論從西方藝術的潮流還是從歷史階段來看,它都被定義成從1860年代開始到1960年代結束。」【2】現代藝術結束之後,自然就是
當代藝術(起先被稱為「後現代藝術」)的開始。我們在了解這樣的分期時,同時也應該知道,分期是為了書寫歷史的方便,在現實中並不存在截然的界限,並不就意味著到1860年時,古典藝術就消失了,或者到1960年時,現代藝術就徹底終結了。直到現在,不光現代藝術還在,古典藝術也一樣可以存在,只不過它們已經不是主流了,而是作為一個品類存在了。三者的分期如此,其定義是:古典藝術的特徵是寫實,美學定義是美。它是一項集體主義的宏大事業。現代藝術的特徵是脫離寫實而走向變形抽象,自由地創造各種個性化風格。因此它的美學定義是個性—從發展藝術家的個性,到強調藝術自身的個性,即讓藝術獨立。而當代藝術的定義卻不能用三兩句話來打發,因為它實在是邊界模糊,而且手段任意,它不僅沒有一個屬於自身的風格,也不存在共同的美學主張。因此理解把握當代藝術是一件遠比把握前兩者更難的事情。這個事做起來有多困難呢?西方學者麥克丹尼爾(Robertson McDaniel) 在他編撰的《當代藝術中的主題—1980年後的視覺藝術》(Themes of Contemporary Art: Visual Art after 1980.)一書的開頭很形像地描述道:「記住了,打算讀這本書,你得做好準備,你所期待的向來*慣的藝術概念--它的定義啊,意圖啊,宣言啊--轉向了一個新的方向。你想了解這一點,不下點力氣還真不行。我們要求你必需積極地投入,你若想掌握這部份新知識的話。你可別指望在讀這本書時,好像坐在雪撬上那樣,靠著地心吸力順勢滑動,就把你帶到終點了。這兒,如果你想看到新的思考視野,你得跟著我們爬山!千句話,萬句話,當代藝術最出色的貢獻是:一個全新的思考和視野。」【3】的確如此,當代藝術是全新的思考和視野。有一個事實我們應該人人都看得到,上個世紀60年代出現的波普藝術,其後的偶發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身體藝術,表演藝術,大地藝術……沒有一個是現代主義美學理論可以解釋的。因此,它只能是另一個東西了。這「另一個東西」被西方學者伍德(Paul Wood)概略地定義成:「這些不同的活動在整個文化中處於各種不同位置上,能把它們統一起來的唯有:它們都不同於現代主義繪畫雕塑對手段在意的做法,以及它們都共同強調觀念的做法。」【4】這個定義,也許太籠統,但問題不大。重要的是,讀者對於現代藝術,當代藝術無論有多少爭執,理論,說法,在心裡都最好要裝著這樣一個大圖像:西方當代藝術就是翻過一道山,把過去撇在了身後,眼前已經是一片新的風景。不能把握這個大圖像的人,只會在各種理論中跑來跑去,跑得氣喘籲籲,暈頭轉向,還不知道自己究竟站在什麼地方。這種事倍功半的事,千萬別做。要弄清楚西方當代藝術的大圖像,顯然有兩條途徑,一是從藝術實踐上去證明,另一是從理論上去闡明。藝術實踐的證明,對讀者比較容易,因為,中國已經大量介紹了西方在1960年之後所有各種奇怪的「非藝術」的藝術,除了俗物,商品,垃圾,瓦礫做成的「藝術作品」,乃至人的身體,日常行為,大地,表演等等等等都做成了「藝術作品」。我們都知道,藝術走到現在,早已經是把非藝術放進去了,甚至能把生活本身都放進去了。「藝術等於生活」成為一句時髦的口號,流行於藝術界已經超過半個世紀,藝術的不美,藝術的平凡普通,藝術的怪模怪樣,藝術的莫名其妙,已經是人人接受的現實。不管人們願意不願意,藝術已經不再只是創作一件美麗的,或者有趣味的物質對象的活動了—誠然,做美麗有趣之物在藝術的創作實踐中並沒有消失,但它們肯定已經被邊緣化,而藝術的主流卻是明明白白地往另一個地方去了。它去的那地方,而它之所以要去那地方,正是我們要花力氣弄清楚的。
【注釋】
【1】漢斯.貝爾廷(1935-)曾任漢堡大學美術史教授,海德堡大學教授,路德維格大學教授,並在美國的大學任客座教授。2002年退休後,擔任維也納「國際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後卸職。由於他學識淵博,成就卓著,在歐美擔任過各種學術團體的理事和成員。
【2】Themes in Contemporary Art, Edited by Gill Perry and Paul Wood,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p. 65
【3】Robertson, Jean and Craig McDaniel. Themes of Contemporary Art: Visual Art after 198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3.
【4】Themes in Contemporary Art, Edited by Gill Perry and Paul Wood,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p.11
作者:王瑞芸,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旅美學者。原文《西方當代藝術理論前沿(一)》,此處為節選。轉自雅昌藝術網。
藝術,讓人成為人。
THE ART OF BEING H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