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眼鏡、破襯衫,當代藝術就是一場騙局嗎?

2021-02-14 日談公園

今天的文章開始前,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你們去過美術館嗎?館中展示的名畫,是否看得懂?

 

我們一般都覺得,名畫代表著高雅藝術,就像高嶺之花一樣觸不可及,比如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畫中的女孩露出高深莫測的微笑。她到底在笑啥呢?

 

一萬個觀眾就有一萬個蒙娜麗莎,更何況,每天擠掉頭也要擠到畫前拍張照的人,有四萬之多。

 

《蒙娜麗莎》的參觀者

面對這些趨之若鶩的慕名者,名畫若是有生命,會怎麼想呢?他們會不會抱怨閃光燈太亮,眼睛都要閃花了?

 

這種腦洞,一般人開開也就算了,但打出生起就自帶幽默諷刺技能的法國人,可不止想想這麼簡單,他們將腦洞變成了紀錄片——《奇趣美術館》。

這部紀錄片現在還比較小眾,b站可以直接看

由法國著名喜劇演員化身畫中人物,在正經搞笑的臺詞和表演中科普畫家、作品的相關信息,讓冷冰冰的畫中人變成你隔壁的張大姐、李大哥,好好跟你嘮嘮那些年發生的事兒。

 

這部紀錄片目前出了兩季,每季介紹10幅畫,每幅畫3集,每集2分鐘。

 

畫裡的人吐槽自己一點都不嘴軟——

 

蒙娜麗莎給經紀人打電話,說自己不想再「傻笑」了。

 

搶戲的腮幫子

 

觀眾都是來拍照的,她太孤單了,想調到《最後的晚餐》裡,反正都是達·文西的作品。

 

 

還有的一本正經科普作畫背景——

 

第一集介紹的是格蘭特·伍德的《美國哥德式》,它是美國文化的五大象徵之一,表現了美國人直面慘澹人生的氣度。

 

這是原畫,畫裡原型人物是格蘭特的妹妹和牙醫

 

紀錄片裡是暴躁女孩,在線吐槽。中年男子一臉無奈的回應,從你來我往的對話裡科普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雖然紀錄片走的是搞笑路線,用解構嚴肅的方式科普藝術,但裡面的視角很值得玩味:

 

名畫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的確就是陽春白雪的藝術。

 

雖然看不懂,但還是有很多人前赴後繼地去瞻仰名畫,很難說他們瞻仰的到底是藝術本身,還是名畫背後的明星光環。

 

在瞻仰藝術和明星光環的加持下,一些過度解讀藝術,消費藝術的事也在發生。

 

 

荷蘭有一畫家靠賣贗品成了人民心目中的英雄,還被評為僅次於首相的,最受歡迎的人。

 

他叫米格倫,原來是學建築的,但比起天天畫圖紙建房子,他還是更願意和顏料、調色盤待在一起。

米格倫

雖然他畫工不錯,但因為沒什麼名氣,畫根本賣不出去。後來畫越來越多,錢越來越少,他一拍腦袋想到畫贗品賺錢。

不得不說米格倫是老天爺賞飯吃,他畫工很好,畫了幾幅贗品也沒被人發現,膽子也越來越大,開始「臨摹」荷蘭著名畫家維米爾(代表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作品,不僅沒人看出來,還賣出了高價。

米格倫的厲害之處在於不是照搬原畫,而是不斷研究維米爾的畫風、技巧等,創造出一幅全新的畫。

左邊是維米爾真跡,右邊是米格倫高仿

畫廊、收藏家……都買過他的畫,誰也沒看出來是贗品。米格倫靠著賣假畫最少賺了174萬美元,在歐洲買了好幾套房子,走上了人生巔峰。

都說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維米爾傳世的作品只有36件,收藏者都不願意賣。二戰時,德國納粹的空軍元帥為了討希特勒歡心,用幾百件藝術品跟一個畫家換了一幅「維米爾」的畫。

戰爭結束後,荷蘭政府發現就是米格倫把國寶賣給了納粹,覺得他賣國求榮,起訴了他。庭審的時候,一聽到會被判絞刑,米格倫馬上說這些畫都是假的,都是他偽造的。

為了證明自己說的是真的,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又畫了一幅維米爾的作品,很多鑑定師看過後,都覺得是維米爾的真跡。

 

米格倫作畫證明清白

 

米格倫一下從賣畫求榮的叛徒變成了戲弄希特勒、保住真跡的英雄,他畫的贗品,如今也成了珍品。

 

如果脫掉名人效應的外衣,米格倫和維米爾的畫在品質上幾乎一模一樣。

 

但維米爾之成功之處在於創造,他把美好的世界投射在畫板上,這才有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倒牛奶的女僕》等傳世之作。因為他和少女面對面,捕捉到了畫中人最美好的一面並傳達給世人,這是他的畫成為不朽的地方。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裡女孩雙唇輕啟,似乎想訴說什麼

而米格倫只是看畫臨摹,在那個戰火紛飛的特殊年代,他的贗品保住了維米爾的真品。

 

希特勒本身很熱愛藝術,他早年還在維也納當過畫匠,就連他也分不清真假,這才是最諷刺的。

 

換句話說,大部分所謂崇拜藝術的人,在面對能以假亂真的贗品時也渾然不覺。在他們眼裡真品和贗品沒有區別,但真的沒有區別嗎?可謂天差地別,讓真品不朽的是作者創造它時的人文價值,這是贗品不具備的。

 

被專家奉為珍品的畫作,其實是普通人畫的,這有夠諷刺,但如果一個大師級人物創作了一副誰也看不懂的作品,又該如何理解呢?

 

前幾天藝術界發生了一件大事,讓原本隨處可見的香蕉當家作主,一躍成了和豬肉比肩的「奢侈品」。

 

義大利藝術家莫瑞吉奧·卡特蘭創作了一作品叫《喜劇演員》,由一根香蕉和一段防水膠帶組成。

 

香蕉本蕉

 

卡特蘭有個習慣,每次出門旅行,都會隨身帶一根香蕉,貼在旅館牆上尋找靈感這件作品的想法也是這麼來的。

 

他去附近的超市花0.3美元(≈人民幣2塊)買了一根香蕉,用膠帶貼在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的展區。

 

這個展品一出立馬爆紅,很多人帶著香蕉去打卡。

 

參觀者帶著香蕉打卡

 

卡特蘭本人並沒有解釋作品想表達啥意思,一些藝術家分析,可能是暗示藝術界的財富不平等,也有人覺得這就是一諷刺藝術,沒必要深究。

 

我盯著這個作品看了半天,立意沒看出來,倒是想起來網上流傳很廣的一個段子:

魯迅:「晚安!」
語文老師:「晚安」中「晚」字點明了時間,令人聯想到天色已黑,象徵著當時社會的黑暗。而在這黑暗的天空下人們卻感到「安」,側面反映了人民的麻木,而句末的感嘆號體現了魯迅對人民麻木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魯迅:我只是想睡個覺……

不管什麼立意,大師的作品就是好作品,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

 

這件作品一共3組,前兩組已經以12萬美元(≈人民幣84萬)的價格賣掉了,最後一組的價格更漲到了15萬美元。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蕉有旦夕禍福。前幾天一個行為藝術家去看展,當著眾人的面把香蕉從牆上摳下來吃了,還把自己的行為命名為「飢餓」。之後畫廊換了根新的香蕉,還增派了一個隊的警衛守護香蕉。

藝術家的行為藝術

 

很多人都在新聞下留言,感嘆自己不懂藝術。

 

 

著名收藏家郭慶祥說過,「很多當代藝術作品已經脫離了藝術的本質,作品中觀念性的東西超越了藝術性的含量,他們好像『擔負』起了社會或政治的批判責任。」

 

如今對藝術的理解五花八門,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種藝術,就出現了很多看不懂的藝術和不懂裝懂、故作高深的藝術欣賞者,隨手放在牆邊的眼鏡因為身處展覽這個環境下,成了競相追捧的藝術品,即使沒什麼作品簡介,觀眾也能給它腦補出痛斥現代社會的500字小作文。

 

日本演員齋藤工有一次在「櫻井有吉THE夜會」上說, 18歲時去窮遊,因為沒錢剪頭髮就一直留著長發。

 

18歲的齋藤工

 

結果在法國搭地鐵時,被一個醉酒大叔誤認成妹子想非禮他,倆人扭打的時候齋藤工的T恤被撕爛了,可能是沒錢也來不及買新的,他就穿著爛T恤去了巴黎時裝周的試鏡會。

 

 

當時看到這一段的我也是一臉懵,顏好果然是王道,窮的剪不起頭髮在別人眼裡都是放蕩不羈、充滿藝術氣息。

畫家陳丹青說「令我感動的常常是作者早期的作品,而不是譽滿天下的名篇,名篇總是被過度詮釋,沾滿評論家的口水。」

前段時間一個《揭開當代藝術的真面》的視頻火了,視頻主站在普通觀眾的角度解釋當代藝術,覺得它們是精英主義者的自嗨,借著看不懂的藝術標榜自己,嘲諷別人。

 

視頻截圖

 

就算跳出當代藝術和現代藝術的規範來看,現在社會逐漸產生了一種人人都能成為藝術家、隨手拿起一件東西就能變成藝術品的趨勢,很多人則故作高深,自以為理解了藝術的本質。

這些過度解讀藝術、消費藝術的人,他們把當代藝術變成了「皇帝的新衣」,觀眾則成了糾結著要不要說出真相的圍觀群眾。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旅美學者王瑞芸曾經說過,藝術帶給人的好處是自由,想飛沒有翅膀可以在畫裡給自己畫一雙。但藝術被固定下來後就有了標準,這個標準就成為權威,有了權威之後就沒了自由,像一個循環。


而問題就出在人對藝術的態度上,如果人們一直覺得藝術高高在上,藝術家的創作也會受到限制,只能創作些陽春白雪的東西。直到杜尚發現了這個問題,他沒有對藝術風格進行改變,而是選擇顛覆藝術本身,不是藝術做主而是他做主,他說藝術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因此當代藝術和古典藝術、現代藝術都不同,它注重的是觀念。

藝術一直都是顛覆的過程,古典藝術注重美,現代藝術注重形式,當代藝術重新解構了這些,提倡我們是誰,我們怎麼生活,不要被藝術或權威禁錮,就像「中國當代藝術教父」 慄憲庭說,「當代藝術原本來自大眾生活,大眾完全可以看得懂。……欣賞藝術作品,你不一定要弄明白他創作的是什麼,只需要感受到藝術家留在作品裡的情緒就可以了。」

「日談公園」是一個好玩又有料的播客節目,連續4年Apple官方Podcast官方「最佳播客」得主,在全網創造了行業領先的播放數據。暢談影視、音樂、動漫、旅行、喜劇等青年文化話題。

投稿&商務合作請發郵件至

 ritangongyuan@qq.com

相關焦點

  • 美術館漫遊指南:聊聊欣賞當代藝術
    比起強調歷史,還原,保存過去器物的博物館,現代美術館提供了一個讓人們親自欣賞現代藝術,甚至同時代藝術的平臺。 而在2020年,藝術早已不再是梵谷,畢卡索。由於國內的藝術教育發展起步較晚,我們的大眾審美標準與當代藝術逐漸割裂。當我們在談論藝術,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會是針筒書法,或者在直播間一直持續6個小時的互相問「您配嗎」。
  • 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世界性的當代藝術收藏
    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是坐落於美國舊金山的一座非盈利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其建於1935年,是美國西岸第一座收藏當代藝術的博物館。當前,博物館收藏了超過 33,000多件作品,涉及繪畫、雕塑、建築、攝影、設計及影像作品。
  • 阿基裡斯與龜:藝術就是個大騙局!
    藝術就是個大騙局。所以,他說自己「拍電影是一種純粹的浪費,但我就是喜歡拍電影」。在影片中,北野武借很多與藝術無關的旁觀者道出了藝術的虛偽之處,但是卻又借執著追求藝術的人們展現出了「為藝術而瘋狂」。有名氣和天才沒有關聯,一切只有藝術可談?去非洲,對饑民展示畢卡索和飯糰,每個人都會選擇飯糰。藝術對飢餓的人無用。藝術就是個大騙局。
  • 一根12萬美元的藝術香蕉,居然被人當眾吃掉了:還挺好吃的...
    話說,最近在外網有一根香蕉徹底火了。沒錯,就是這根用膠布粘在牆上的有些發黑的香蕉。
  • 眼鏡店加盟靠譜嗎?品牌連鎖店騙局有哪些?教你如何識別真偽!
    眼鏡行業相對餐飲等門檻略高,僅學驗配技術就是一道關卡,因此大家選擇加盟品牌連鎖眼鏡店,一方面藉助品牌影響力,另一方面希望平臺能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幫助,減少創業初期的困難,這個選擇本身是沒有問題的。關鍵地方在於,國內眼鏡品牌魚龍混雜,其中夾雜著諸多騙局,這裡幫助大家分析常見幾種情況。
  • 當代藝術就只能去美術館拍照嗎?|知物美術館
    其中有個展,我相信大家並不陌生,那就是由日本藝術團隊 teamLab 打造的新媒體藝術展。其團隊在過去幾年多次在東京、米蘭、矽谷、倫敦等地舉辦巡展,在中國的Teamlab巡展火爆程度盛況空前。在這樣的火爆票房和品牌知名度的誘惑下,此類展覽熱度持續火熱。
  • 一根香蕉12萬美元,還被吃掉了......網友:是我不懂藝術
    你聽說過一根香蕉標價12萬美元(合人民幣84.4萬)嗎沒逗你玩,是真的!
  • 當代年輕人如何與世界相處?讓生活入侵藝術
    別懷疑,這真的是一根隨便走進一家水果店都可以買到,甚至看起來稍微氧化的普通香蕉。當它啪地一下被貼在了美術館的牆上,就成為了「當代藝術」最為人熟知且頗具爭議的作品之一。《喜劇演員》,2019,香蕉、強力膠帶,尺寸可變。 攝影:澤諾 · 左蒂。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 左晉《中國當代藝術文獻》提名藝術家
    館長、C9藝術首席藝術家、北京油畫協會理事,中國動畫協會會員,美麗中國的十大慈善藝術家之一有色眼鏡 2018 布面油畫 146x146cm「真愛無邊·繡夢如畫 」個人藝術作品衍生服裝主題展,798國際時裝周展館,北京·中國2018 紐約當代藝術展,安迪畫廊,紐約·美國2018 「中國當代禪畫大師展」,福州世遺博覽會,福州·中國2018 「依仁遊藝」書畫聯展,中國近現代高僧書畫藝術館,莆田·中國
  • 辛德瑞拉和當代藝術
    本文主要記錄辛德瑞拉和美女和帥哥去看當代藝術展覽,並當場創作一些當代藝術的故事。
  • 西藏當代藝術肖像
    定日瓦紅牆拉薩的陽光,暴烈、公平而自由;輕易予人古銅色的膚色,這裡是年輕人嚮往之地,總會與時尚同步。時尚的一個本質就是對自由的嚮往,對個性的極度張揚。藝術的屬性是自由表現和想像漫散,要了解特定時代藝術的價值,不僅要判斷它與自身藝術傳統的關係,更要判斷它是否在觀念、題材、媒介和形式語言上超越約定俗成的社會文化模式和思維模式。要採訪的藝術家約在了撞球室,看見休息臺上的啤酒,還有翠綠的撞球桌。我看見年輕的藝術家喝了一口啤酒,抬起球桿。球桿擊打白球,白球撞擊黑球,入洞。
  • 河南省當代陶瓷藝術研究展刷新傳統認知
    能講述黃河故事的陶瓷藝術,你見過嗎?  洛陽三彩營造出「層林盡染」的中國水墨山水意境,天青色的汝瓷以獨特造型講述許由故事,牧童站在青銅牛背上吹著嗩吶宛若「田園牧歌」,瓷質冰蓋上站著可愛的企鵝寶寶讓人憐惜……每一件作品似乎都在講述一個故事,吸引觀眾駐足深思。
  • 造謠CoinBene滿幣是騙局,實則本身就是一場騙局
    陷入爭議的CoinBene滿幣,被黑「服務不好」,被黑「是騙局」,但這並不是意外。這一切都是因為CoinBene滿幣今年增長太過迅速,合約日活交易用戶平均環比增長200%+,交易量環比增長47%+。其中僅五月交易量就達到4626億。交易所之間在對用戶的爭奪戰中,惡意競爭由來已久。謠傳「CoinBene滿幣是騙局」,本來就是一場刻意的騙局。
  • 85萬一根的天價香蕉,在展廳被遊客一口吃掉,最後是如何解決的?
    以前我們一味的藝術是《蒙娜麗莎》,是「斷臂維納斯」,是古典音樂,但現在什麼東西都能以莫名其妙的方式變成藝術,美國舊金山有個小夥子把眼睛放在藝術館的地上,路過的人覺得藝術館不會隨便放一副眼鏡在地上,心想這一定是藝術品就趴在地上對著眼鏡一陣猛拍。
  • 低地國裡的當代藝術:10件必須要知道的荷蘭藝術人事物
    眼鏡蛇藝術運動 Cobra Art Movement ( 1948 - 1951)國際化的藝術團體燦爛的顏色、暴力筆法、扭曲的人物,體現了非理性的表現方式與超現實主義方法的沿襲馬克·曼德斯 Mark Manders (1968 -)知名荷蘭當代藝術家1986年曼德斯便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從那時開始,他的藝術就一直圍繞著探索建築內在的核心精神
  • 薇薇安·邁爾:生活就是一場藝術
    2010年,薇薇安的作品開始在芝加哥進行展出,成為攝影圈中熱議的人物,並被認可為美國當代最重要的街頭攝影師之一。2013年9月,紀錄片《Finding Vivian Maier》在多倫多電影節期間首映,薇薇安·邁爾——這位攝影師的傳奇人生被搬上銀幕,得到廣泛關注。
  • 「一根香蕉一塊膠帶」的價格是美元,你知道香蕉的一切嗎
    我看了一篇新聞報導,說在美國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上,一隻天價香蕉被賣出,我們一定很好奇香蕉怎麼能以這個價格出售,讓我們看看上面的圖片。女士們先生們,當你們看到這個,你們會感到驚訝嗎?是的,這個差不多速斷香蕉是用膠帶粘在牆上的,價格是12美元,我想這個價格應該能買到香蕉園。這個香蕉是義大利藝術家莫瑞卡特蘭(MaurizioCattelan)的作品,名為《喜劇演員》,我不知道「香蕉」和「喜劇演員」之間的關係,我想這就是藝術家和我們的平民之間的區別。
  • 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有位名人說過:藝術是最沒希望、最沒前途的行業。耐人尋味的是這位名人是靠藝術起家,就像做藝術的家長,都不希望子女繼承自己的行業,囑咐後人不要當空頭的美術家。沒受過油畫的專業訓練,因此沒有條條框框,沒有束縛,創作時就可以天馬行空,任意揮灑。
  • 紅頂當代藝術中心,一場「後疫情狂歡」等你一起!
    保留了改⾰開放⼤⼯業時代⾼速建起的⼚房時代特徵,以藝術為核⼼介⼊,賦予它在當下肩負的新功能與意義。紅頂當代藝術中⼼(TCCA)是綜合性的藝術⽂化集成中⼼,主要包含兒童美術館、藝術陳列館,配套⽣活美學空間、KIDSART空間、美學教育空間、報告廳、藝術商店(實驗Lab)、咖啡廳等核⼼板塊。
  • 王瑞芸:古典藝術、現代藝術、當代藝術
    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和「當代藝術」是兩個不同的東西,理論也一樣,現代主義理論和當代藝術理論談論的是兩個不同的美學類型,而當代藝術理論目前在國內尚未開始研究,至少是沒有被當成一個專題來進行討論。由此而來在許多人心中,一直都沒有把現代主義藝術和當代藝術分開,現代藝術、當代藝術這兩個稱謂在國內是混著用的,甚至對理論家也如此,這是不可以的。因此我極願意來對於西方當代藝術理論作一點介紹,以正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