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開始前,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你們去過美術館嗎?館中展示的名畫,是否看得懂?
我們一般都覺得,名畫代表著高雅藝術,就像高嶺之花一樣觸不可及,比如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畫中的女孩露出高深莫測的微笑。她到底在笑啥呢?
一萬個觀眾就有一萬個蒙娜麗莎,更何況,每天擠掉頭也要擠到畫前拍張照的人,有四萬之多。
《蒙娜麗莎》的參觀者
面對這些趨之若鶩的慕名者,名畫若是有生命,會怎麼想呢?他們會不會抱怨閃光燈太亮,眼睛都要閃花了?
這種腦洞,一般人開開也就算了,但打出生起就自帶幽默諷刺技能的法國人,可不止想想這麼簡單,他們將腦洞變成了紀錄片——《奇趣美術館》。
這部紀錄片現在還比較小眾,b站可以直接看
由法國著名喜劇演員化身畫中人物,在正經搞笑的臺詞和表演中科普畫家、作品的相關信息,讓冷冰冰的畫中人變成你隔壁的張大姐、李大哥,好好跟你嘮嘮那些年發生的事兒。
這部紀錄片目前出了兩季,每季介紹10幅畫,每幅畫3集,每集2分鐘。
畫裡的人吐槽自己一點都不嘴軟——
蒙娜麗莎給經紀人打電話,說自己不想再「傻笑」了。
搶戲的腮幫子
觀眾都是來拍照的,她太孤單了,想調到《最後的晚餐》裡,反正都是達·文西的作品。
還有的一本正經科普作畫背景——
第一集介紹的是格蘭特·伍德的《美國哥德式》,它是美國文化的五大象徵之一,表現了美國人直面慘澹人生的氣度。
這是原畫,畫裡原型人物是格蘭特的妹妹和牙醫
紀錄片裡是暴躁女孩,在線吐槽。中年男子一臉無奈的回應,從你來我往的對話裡科普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雖然紀錄片走的是搞笑路線,用解構嚴肅的方式科普藝術,但裡面的視角很值得玩味:
名畫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的確就是陽春白雪的藝術。
雖然看不懂,但還是有很多人前赴後繼地去瞻仰名畫,很難說他們瞻仰的到底是藝術本身,還是名畫背後的明星光環。
在瞻仰藝術和明星光環的加持下,一些過度解讀藝術,消費藝術的事也在發生。
荷蘭有一畫家靠賣贗品成了人民心目中的英雄,還被評為僅次於首相的,最受歡迎的人。
他叫米格倫,原來是學建築的,但比起天天畫圖紙建房子,他還是更願意和顏料、調色盤待在一起。
米格倫
雖然他畫工不錯,但因為沒什麼名氣,畫根本賣不出去。後來畫越來越多,錢越來越少,他一拍腦袋想到畫贗品賺錢。
不得不說米格倫是老天爺賞飯吃,他畫工很好,畫了幾幅贗品也沒被人發現,膽子也越來越大,開始「臨摹」荷蘭著名畫家維米爾(代表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作品,不僅沒人看出來,還賣出了高價。
米格倫的厲害之處在於不是照搬原畫,而是不斷研究維米爾的畫風、技巧等,創造出一幅全新的畫。
左邊是維米爾真跡,右邊是米格倫高仿
畫廊、收藏家……都買過他的畫,誰也沒看出來是贗品。米格倫靠著賣假畫最少賺了174萬美元,在歐洲買了好幾套房子,走上了人生巔峰。
都說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維米爾傳世的作品只有36件,收藏者都不願意賣。二戰時,德國納粹的空軍元帥為了討希特勒歡心,用幾百件藝術品跟一個畫家換了一幅「維米爾」的畫。
戰爭結束後,荷蘭政府發現就是米格倫把國寶賣給了納粹,覺得他賣國求榮,起訴了他。庭審的時候,一聽到會被判絞刑,米格倫馬上說這些畫都是假的,都是他偽造的。
為了證明自己說的是真的,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又畫了一幅維米爾的作品,很多鑑定師看過後,都覺得是維米爾的真跡。
米格倫作畫證明清白
米格倫一下從賣畫求榮的叛徒變成了戲弄希特勒、保住真跡的英雄,他畫的贗品,如今也成了珍品。
如果脫掉名人效應的外衣,米格倫和維米爾的畫在品質上幾乎一模一樣。
但維米爾之成功之處在於創造,他把美好的世界投射在畫板上,這才有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倒牛奶的女僕》等傳世之作。因為他和少女面對面,捕捉到了畫中人最美好的一面並傳達給世人,這是他的畫成為不朽的地方。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裡女孩雙唇輕啟,似乎想訴說什麼
而米格倫只是看畫臨摹,在那個戰火紛飛的特殊年代,他的贗品保住了維米爾的真品。
希特勒本身很熱愛藝術,他早年還在維也納當過畫匠,就連他也分不清真假,這才是最諷刺的。
換句話說,大部分所謂崇拜藝術的人,在面對能以假亂真的贗品時也渾然不覺。在他們眼裡真品和贗品沒有區別,但真的沒有區別嗎?可謂天差地別,讓真品不朽的是作者創造它時的人文價值,這是贗品不具備的。
被專家奉為珍品的畫作,其實是普通人畫的,這有夠諷刺,但如果一個大師級人物創作了一副誰也看不懂的作品,又該如何理解呢?
前幾天藝術界發生了一件大事,讓原本隨處可見的香蕉當家作主,一躍成了和豬肉比肩的「奢侈品」。
義大利藝術家莫瑞吉奧·卡特蘭創作了一作品叫《喜劇演員》,由一根香蕉和一段防水膠帶組成。
香蕉本蕉
卡特蘭有個習慣,每次出門旅行,都會隨身帶一根香蕉,貼在旅館牆上尋找靈感這件作品的想法也是這麼來的。
他去附近的超市花0.3美元(≈人民幣2塊)買了一根香蕉,用膠帶貼在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的展區。
這個展品一出立馬爆紅,很多人帶著香蕉去打卡。
參觀者帶著香蕉打卡
卡特蘭本人並沒有解釋作品想表達啥意思,一些藝術家分析,可能是暗示藝術界的財富不平等,也有人覺得這就是一諷刺藝術,沒必要深究。
我盯著這個作品看了半天,立意沒看出來,倒是想起來網上流傳很廣的一個段子:
魯迅:「晚安!」不管什麼立意,大師的作品就是好作品,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
這件作品一共3組,前兩組已經以12萬美元(≈人民幣84萬)的價格賣掉了,最後一組的價格更漲到了15萬美元。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蕉有旦夕禍福。前幾天一個行為藝術家去看展,當著眾人的面把香蕉從牆上摳下來吃了,還把自己的行為命名為「飢餓」。之後畫廊換了根新的香蕉,還增派了一個隊的警衛守護香蕉。
藝術家的行為藝術
很多人都在新聞下留言,感嘆自己不懂藝術。
著名收藏家郭慶祥說過,「很多當代藝術作品已經脫離了藝術的本質,作品中觀念性的東西超越了藝術性的含量,他們好像『擔負』起了社會或政治的批判責任。」
如今對藝術的理解五花八門,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種藝術,就出現了很多看不懂的藝術和不懂裝懂、故作高深的藝術欣賞者,隨手放在牆邊的眼鏡因為身處展覽這個環境下,成了競相追捧的藝術品,即使沒什麼作品簡介,觀眾也能給它腦補出痛斥現代社會的500字小作文。
日本演員齋藤工有一次在「櫻井有吉THE夜會」上說, 18歲時去窮遊,因為沒錢剪頭髮就一直留著長發。
18歲的齋藤工
結果在法國搭地鐵時,被一個醉酒大叔誤認成妹子想非禮他,倆人扭打的時候齋藤工的T恤被撕爛了,可能是沒錢也來不及買新的,他就穿著爛T恤去了巴黎時裝周的試鏡會。
當時看到這一段的我也是一臉懵,顏好果然是王道,窮的剪不起頭髮在別人眼裡都是放蕩不羈、充滿藝術氣息。
畫家陳丹青說「令我感動的常常是作者早期的作品,而不是譽滿天下的名篇,名篇總是被過度詮釋,沾滿評論家的口水。」
前段時間一個《揭開當代藝術的真面》的視頻火了,視頻主站在普通觀眾的角度解釋當代藝術,覺得它們是精英主義者的自嗨,借著看不懂的藝術標榜自己,嘲諷別人。
視頻截圖
就算跳出當代藝術和現代藝術的規範來看,現在社會逐漸產生了一種人人都能成為藝術家、隨手拿起一件東西就能變成藝術品的趨勢,很多人則故作高深,自以為理解了藝術的本質。
這些過度解讀藝術、消費藝術的人,他們把當代藝術變成了「皇帝的新衣」,觀眾則成了糾結著要不要說出真相的圍觀群眾。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旅美學者王瑞芸曾經說過,藝術帶給人的好處是自由,想飛沒有翅膀可以在畫裡給自己畫一雙。但藝術被固定下來後就有了標準,這個標準就成為權威,有了權威之後就沒了自由,像一個循環。
而問題就出在人對藝術的態度上,如果人們一直覺得藝術高高在上,藝術家的創作也會受到限制,只能創作些陽春白雪的東西。直到杜尚發現了這個問題,他沒有對藝術風格進行改變,而是選擇顛覆藝術本身,不是藝術做主而是他做主,他說藝術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因此當代藝術和古典藝術、現代藝術都不同,它注重的是觀念。
藝術一直都是顛覆的過程,古典藝術注重美,現代藝術注重形式,當代藝術重新解構了這些,提倡我們是誰,我們怎麼生活,不要被藝術或權威禁錮,就像「中國當代藝術教父」 慄憲庭說,「當代藝術原本來自大眾生活,大眾完全可以看得懂。……欣賞藝術作品,你不一定要弄明白他創作的是什麼,只需要感受到藝術家留在作品裡的情緒就可以了。」
「日談公園」是一個好玩又有料的播客節目,連續4年Apple官方Podcast官方「最佳播客」得主,在全網創造了行業領先的播放數據。暢談影視、音樂、動漫、旅行、喜劇等青年文化話題。
投稿&商務合作請發郵件至
ritangongyua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