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雲南省昆明市呈貢區鬥南村的空氣裡,滿是鮮花的味道。
這個歷史上有名的魚米之鄉如今以花聞名:中國第一個花卉類馳名商標「鬥南花卉」在這裡誕生,中國第一套鮮花等級標準從這裡起步。被稱為「亞洲花市」的鬥南花卉交易市場裡,每秒交易1.56萬枝鮮切花,牽動著中國乃至亞洲鮮切花市場。
從鬥南村出發的鮮花,讓無數人的沉悶生活變得充滿詩意。和這些花朵一起盛開的,還有鬥南村人的生活。
一束束花長出了花農致富的希望
在鬥南村,花農奮鬥的起點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此前,他們的地裡只種蔬菜和糧食。改革開放的大幕拉開後,已有上百萬人在鬥南花卉產業裡謀生。
1987年,24歲的鬥南村村民華明升從自己的責任田裡留出一分地,試種劍蘭。這些用90元從雲南省林木種苗站買來的劍蘭種球開花後,賣了160多元。華明升嘗到甜頭,年底再接再厲,借錢蓋起了大棚,繼續種劍蘭。
那是華明升的鄰居王秀華第一次看到這種花,「當時覺得真好看」。她也學華明升,借錢買種苗,騰出自家1/3的菜地種下劍蘭。「當時真是冒著風險來種花,家裡有孩子要照顧,公公婆婆也有顧慮。」王秀華回憶說,自己像伺候小動物一樣,精心伺候這些新生命。
這些闖入農田菜地的「新物種」,自此在這片日照充足、土壤溼度適宜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試種劍蘭成功後,王秀華又在田裡種下康乃馨、玫瑰、滿天星……
第一批試水鮮花市場的人取得成功後,效仿者蜂擁而上。1990年,鬥南村95%的農戶都把自家菜地改成了花田;到2003年,鮮花盛開成為鬥南村的「豐收」景象。當年,鬥南村花卉種植面積超過3萬畝,產量達14.51億枝。
「賺了多少錢不好說,反正我在2005年蓋了6層新房,沒借錢。」是否借錢成為王秀華和同代花農衡量積蓄多少的指標之一。在她印象中,當時,很多鄉親靠種花賺到第一桶金,「誰家的地多,種的花就多,蓋的新房就更漂亮」。
30多年過去,57歲的華明升仍沒離開花。他還會在家裡插花,向外行科普球根花卉與宿根花卉的區別,「種花不需要天賦,需要熱愛與勤勞,如果不喜歡這行,只為了賺錢,那不會做太好」。
他讓兒子加入自己的農場,「只有我們的小孩才能被稱作『花二代』」。他的兒子從小看花長大,如今,把農場裡的小盆栽、空氣鳳梨等花卉銷往全國各地。
鬥南第一代花農大多已告別種花,但他們關於花的記憶依舊鮮活。已經「準備迎接退休生活」的王秀華笑著回憶起過去奮鬥的日子,「苦是真的苦,但賺錢就是這樣,要勤勞才會有錢掙。」
實際上,在鬥南初代花農轉型的改革開放時期,勤勞致富的故事時時刻刻在發生。特有的時代氛圍與開放的政策環境裡,一束束花開出了花農的致富希望,也連起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用華明升的話來說,生意最好做的時候,「花就是大家的生活必需品」。
買花人的品位高了,對花的品質要求也高了
雲南玉溪的李德敏趕上過賣花生意好的時候。「只要你搶在別的攤主前面,率先喊出高價,就有批發商來買。」
20多年前,李德敏剛到鬥南花卉市場賣花時,「這個地方就是個沒有名字的市場,攤主多了,就把原來的鬥南村菜市場佔下,擠走了原來賣菜的人」。
從1995年擴建為12畝的花市,到2015年佔地面積286畝的「花花世界」新市場投入運營,李德敏見證了鬥南花卉市場的不斷擴容與轉型。如今,這裡已擁有11棟主體建築,從單一的花卉交易市場發展為「花卉+農業創意+文化創意+旅遊創意」融合發展的國際花卉產業園區,入駐各類花商2000餘家。
花市在升級,老花商面臨的競爭也在加大。20多年來,李德敏經歷過「一紮滿天星賣40元」的好光景,也體會過「自以為手握新品種,但其實市場都在賣」的失落。在人頭攢動的「花花市場」主場館裡,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即便賣了這麼多年花,「還是會摸不清規律,每次交易都像在賭運氣,有的花突然就火了」。
仍操持著農場花卉生意的華明升記得,品種的變化既來自昆明植物所研究員等科研人員的引種,又有進駐鬥南花卉交易市場花商的推薦。
目前,鬥南花卉市場每天上市鮮花有117個大類1600多個品種,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專類花卉批發市場。20多年來,交易量、交易額、現金流、交易人次均居全國之首。2018年,69.87億枝鮮切花經鬥南花卉市場銷往全國,佔全國70%的市場份額。
「市場裡花商最多的時候,每一排都是滿的。」每晚8點守在攤位的李德敏發現,競爭慢慢催生出了對花卉品種、品質的高標準,「這些年,一些1元一枝的花也慢慢要求品相、色澤,以前能便宜賣出的花現在根本賣不出」。
曾向昆明植物所研究員請教花卉種植技術的華明升也看到了買花人品位和要求的變化。「以前種花的、買花的對花卉的質量標準都不太認識,要求也沒有那麼高,但現在用花的人品位高了,質量等級標準也出來了。」
如今,在鬥南花卉市場的拍賣區,玫瑰、康乃馨、非洲菊、百合洋等雲南花卉主打品種的產品,都是按ABCD不同等級擺放在待拍區的貨架上,這得益於鬥南花卉市場2000年首次引入的國際花卉標準關鍵指標與理念,其對標荷蘭花卉拍賣協會標準(VBN),最終形成關於鮮切花產品登記分類分級的中國標準體系。
花賣得更遠,日子也過得更好
在鬥南花卉市場裡奮鬥的,還有緊盯拍賣鐘的花商。
在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花店老闆鄭軍每年至少有300天準時坐在拍賣大廳裡,在與其他近千名花商的競爭中,以平均0.001秒的手速,拍下符合心理價位的鮮花,「不過節的時候,每天開一場,從下午3點開始,結束時間不等。過節的話開兩場。」
2015年,鬥南花卉電子交易中心啟動運行,註冊為會員的鄭軍獲得了當時306個交易席位中的一個,依循「荷蘭降價式」拍賣方式參與拍賣。到2017年12月,面向2萬餘名花卉供貨商和3100個花商的,已是兩個拍賣大廳、9口交易大鐘、900個交易席位。2018年,這裡的交易總額達12億元,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花卉拍賣交易中心。
拍賣大廳裡,每天300萬-350萬枝的花卉交易量在鄭軍眼前刷新。在這裡,鄭軍能拍下市面上買不到的品種來補充貨源。8月18日,熬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鄭軍,共拍下總價1.5萬元的紅玫瑰,「七夕一過,60元一枝的紅玫瑰就會掉到四五元一枝」。
5年來,這個已在雲南昆明安家的湖北人,見證了買花人的收貨地逐漸從浙江、江蘇等,擴散到海南、陝西、內蒙古等地,花卉的銷量也從日均五六百紮增長到三四千紮。
「消費水平在提高,消費觀念也在改變,鮮花消費已經成了很多場景的標配。」在鮮花走進更多家庭的今天,鄭軍想繼續在「花花世界」奮鬥,讓花賣得更遠,自己的日子也過得更好。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朱彩雲 記者 孫慶玲 張文凌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