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這本書幾年前就已經看過了,當時只覺得福貴的一生太過悲慘。可這回二刷,感受截然不同。作者在序言裡面說,「旁人眼中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而對於福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
這似乎是一種悖論,福貴的一生都活在死亡的陰影之下,父親、母親、兒子、妻子、女兒、女婿,甚至最後孫子都先他而去,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幸福可言呢?
所以有人會覺得,福貴是在倖存而不是生活。這正是我第一次讀這本書所有的感受。可在作者看來,「生活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感受,而倖存往往是旁觀者對別人經歷的看法」。
是的,我們都是福貴人生的旁觀者,所以我們會覺得他這一生充滿悲慘。可福貴在經歷這些悲慘之後,逐漸達成了與命運,與苦難的和解,於是他會感到幸福。所以作者會說,這本書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
01.被命運裹挾著的人生
事實上,福貴的人生並不具有典型性,換句話說,他的遭遇並不真實。試想一下,一個吃喝嫖賭成性的人,哪會那麼容易地浪子回頭呢?再說,福貴身邊的人先後都離他而去,這樣的遭遇也未免太過刻意。
然而正是在這種極端的環境之下,作者探討的話題才有意義,作者想證明,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繼而得出許多人終其一生去尋求的答案: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我曾不止一次地見過這個問題,人到底為什麼而活?答案五花八分,但卻又似是而非,唯有餘華先生這個答案最能讓我頓悟,人活著或許並不需要什麼額外的意義,我們只是為了活著,僅此而已。
就像是小說裡的福貴,他的一生寫滿了悲慘,年輕時只懂得揮霍家財,結果讓原本富裕的家一貧如洗。
好在之後的福貴洗心革面,有了重活一次的想法,但生活不會因為你的回頭而手下留情。被抓壯丁,母親去世,女兒成了聾啞人,兒子被強迫獻血致死……
福貴的一生很短,但經歷的苦難卻無比漫長,他的人生似乎從來都由不得自己,一直被命運裹挾著走,直到生命盡頭。
02. 一生辜負看花心
二刷《活著》,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並不是福貴,而是家珍,那個用盡生命去愛護丈夫的女人。
家珍是城裡米行老闆的女兒,是上過學的女學生,無意間被遊手好閒的福貴看上,結果成了徐家的媳婦。
按照一般人的邏輯,家珍肯定無法忍受嗜賭如命的福貴,然而小說裡並非如此,家珍死心塌地的愛著福貴,就像張愛玲說的那句話,她的愛情低到了塵埃裡,但卻開出了花。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家珍大著肚子去賭場找福貴,福貴卻嫌她晦氣,讓人把家珍拖了出去,家珍獨自走了十幾裡夜路回家。
很難想像,走在夜路上的家珍,心裡在想些什麼,可以肯定的是,家珍沒有動過離開福貴的念頭。
福貴敗光了家產,徐家落敗了。家珍的父親大張旗鼓地來接家珍回家,不肯讓女兒受委屈。家珍回去了,但生完孩子,立馬又回到了福貴身邊,她有無數次機會讓自己離開福貴,可家珍從沒這麼想過。
要多愛一個人,才能像家珍這樣呢?小說裡多次寫到了一個細節。徐家落敗之後,福貴每次進城,家珍都會仔細地讓他穿戴整齊,不讓人小瞧了他。家珍對自己從來沒有這樣用心過。
當福貴外出找大夫,結果被意外抓了壯丁,在外漂泊兩年後回家時,家珍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你回來就什麼都好了」。
家珍沒有質問福貴是不是又去賭了,也沒有抱怨這兩年她是怎麼撐起這個家的,只是一句簡簡單單的「你回來就什麼都好了」,最偉大的愛情有時候就是這麼簡單。
或許正是家珍的付出讓福貴選擇了浪子回頭,敗光家財後的福貴確實稱得上是浪子回頭,以前的陋習全都戒掉了,也知道心疼家珍了,家珍患上軟骨病之後,福貴也全心全意地照顧她。
這個時候二人的生活,反而要比從前家財萬貫時好得多。但貧賤夫妻百事哀,生活的重擔不僅壓著福貴,同時也壓著家珍。
在兒子、女兒先後都離自己而去之後,家珍也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生命最後,她對福貴說,「下輩子我們還要在一起過。」
03.生活是自己的感受
序言裡面說,《活著》的靈感來自於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舊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作者因此寫了這本小說。
小說裡的福貴同樣遭遇了一生的苦難,但在生命的最後,福貴反而變得從容了,他可以笑著和旁人講述自己一生的遭遇。在一次次的講述中,福貴似乎就能重新再活一次,他對自己的生活充滿感恩和留戀,對自己的經歷充滿熱情,正因如此,他才能笑著走向生命的盡頭。
書裡面說,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生活的種種遭遇,只有親歷者才有評判的資格。
在孫子死後,福貴只剩下了自己一人,他後來買了一頭老牛,那頭牛有好多個名字,福貴,家珍,鳳霞,有慶……似乎家人們又用另一種方式回到了福貴身邊,經過過無數次死亡的福貴,在這頭老牛的陪伴下,平靜地走向自己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