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老子》第十六章
大概意思是:有道的人,會把致虛和守靜的功夫做到極致。世界萬事萬物同時在運作,我只看其往復的規律。
什麼是致虛極?其實很好理解。虛到極點是什麼?虛到極點,是什麼都沒有,就跟我們理解空一樣,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指的是你內心,內心什麼都沒有,意味著可以接納任何事情。修行的人講契入空性,也是致虛極的一種。沒有身體的束縛,體會到浩瀚的虛無,不只是體會,而是成為虛無,就是致虛極了。這裡不是講迷信,這是修道的一種狀態。
什麼是守靜篤?這個靜,不是指沒有任何聲音,也不是沒有任何想法,而是你能清晰看見所有的念頭和表象。所有的念頭起落,就像你在黑夜裡點亮了火柴一樣,有起有落。篤,也是定的意思。如果你能守靜到極致,也一定能定。生活中處事不驚,是一種定;禪定,是一種定;面對生死之事,泰然處之,也是一種定。
一談到老子的《道德經》,很多人就會提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以表示自己有文化。但這個太俗了,沒有任何新意,就像評價一個姑娘,要麼是漂亮、可愛和有氣質,總是這麼幾詞。今天教大家一個新的裝高大上的方法,以後有人跟你談道德經,你就說「致虛極、守靜篤,這兩句包含了老子思想的精髓!」保準讓對方覺得你很高深,就好比你形容一個姑娘:眉如翠羽、肌如白雪。
老子講修行的方法,只用了這六個字:致虛極,守靜篤。其他地方還講過更加貼近生活的話,也是說的這個意思: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總體的意思就是,向內觀,逐漸排除外界的影響,最終達到致虛極守靜篤的狀態。
有人說,我又不想修道,講這些跟我生活有什麼關係不?
關係大了去了,學會了致虛極守靜篤,你就可以自我調節。哪天你煩躁了,工作壓力大了,覺得不順了,覺得生活沒有希望的時候,你試著做做這個動作:致虛極,守靜篤。老闆教你兩個簡單的方法來實踐:
致虛極:
把內心所有擔心的事情用一個列表列出來,第一條是什麼、第二條是什麼……看看你能列多少。然後一條一條看,最壞的情況是什麼樣子,就當最壞的情況要發生了!我還可以做什麼?想清楚後,列出來,就不再管了。把一條一條全部搞定後,試著讓自己不要再擔心,逐漸變空。如果還在擔心,再來一遍……
守靜篤:
坐著,閉上眼睛,去觀察自己的念頭。不要隨著念頭深入,知道是念頭就好,然後看下一個念頭。聽見的聲音,是個念頭;身體某個地方有疼痛,是個念頭;出現某個想法,是個念頭.只要知道是個念頭就好,然後看下一個。持續半個小時。你能持續更長時間也行…….
這個兩個辦法,簡單實用,如果有人按照這兩個方法做多了,也就是修行了。
工作也好,生活也好,都離不開這兩個修煉方法。我們平時在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總想著要去求個佛抽個籤上柱香,或者找老闆來幫助一下,老子怎麼做呢?老子提倡的方式是向內求。
什麼是向外求?為了讓自己有安全感,追求更多財富、名譽、外貌、房子、車子等,這些都是向外求。有人說我有信仰,我拜了上師,或者我每天向上帝做禱告。這也是向外求。因為你希望有個上師或者大師能寄託,或者能引導你,讓你達到某個你想去的地方。比如我媽,她每天念佛,但不求甚解,我問她,你向佛學到了什麼?她只說,求他保佑你們身體健康。這是一種寄託,也是向外求。
那什麼是向內求?反求諸己,回歸到內心,看清欲望,看清真相。通過觀察自己,而達到自然而然的改變。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真正明白了外界一切連接都是內心的投射,改變內心,就能改變看到的世界。致虛極,守靜篤,就是向內求。
咱們接著往後看:「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科學講,世界萬事萬物都有其規律。如果我們要識別所有的規律,基本上不可能。但規律背後是什麼?規律的背後還有更本質的東西。就像我們知道每個人有情緒的時候,都會表現不正常,有人發火,有人自殘,這些都是規律。但規律的背後還有更本質的東西。我們看物體下落是規律,背後更本質的東西是萬有引力。
我做命理學研究,做風水方面的研究,一直在探索背後更本質的東西。順境逆境是表象,窮通壽夭也是表象,更本質的東西是人的欲望;山環水抱是表象,來龍去脈青龍白虎也是表象,更本質的東西是人性。這方面我寫過幾篇文章,介紹我們為什麼要算命,如何知命以制命,你在公眾好後臺回復「八字」可以查看。
說一些更加實際的。每個人都有情緒,各種原因都能產生多種情緒,這就叫「萬物並作」。有人說我「忍」!你能一直忍嗎?忍不了的!情緒總需要一個宣洩口,就像洪水一樣,一旦爆發,總要有個出口,否則就一直積累,一直積蓄力量,等待下一次爆發。忍得越久,下一次爆發破壞就越大!
那怎麼辦?如果想解決情緒,解決方法就是:「吾以觀復」。你只要理解兩句話,就可以解決所有情緒的問題。
第一句話:
一切問題,都來自於自己。
有人對我不好。如果他對別人好,而對我不好,問題在我,一定是我有什麼東西讓他對我不好;如果他對所有人都不好,他就是這樣的人,讓他有機會對我不好,也是我自己找的。更進一步。別人只是做了一件事情,你判斷這個對你是好還是不好,這個判斷本身就是標籤,標籤來自於自己。如果你看的足夠清楚,你希望自己開心,你就能開心,你希望自己有情緒,你就能有情緒。有人說:還有不希望自己開心的麼?當然,人的本性上其實更喜歡跟痛苦連接的,這個以後再講。
第二句話:
一切痛苦,都來自於「正確的」觀念。
這句話好像不好理解。舉個例子:有人從小就被教育應該孝順父母。長大了背井離鄉去創業,但他很痛苦,他覺得遠離父母了,沒有盡孝道。這個人的痛苦,就來自於「孝順」。有人一直認為夫妻就應該忠貞不渝,有一天發現她老公有外遇,於是她非常痛苦,從此對世界失去信心,甚至要自殺!她的痛苦不是來自於老公,而來自於她頭腦中有個「正確的」觀念:忠貞。
觀念越正確,越理所當然,越根深蒂固,痛苦就會越大。明白了麼?如果你觀察所有的情緒,背後都有一個東西。清楚了這個東西,情緒的表現就一清二楚。這就叫「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如果你能做到「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這也是致虛極守靜篤的一個應用。
我們平時說空杯求學,也就是致虛極的過程。當內心沒有任何偏見和芥蒂,很容易理解接納對方的觀點。當你致虛極,你不會做任何經驗判斷,所有的事情,都像新鮮的一樣,就像你跟小朋友玩傻遊戲一樣,對他來說每一次都是新的。生活難道不是如此麼?這個世界時時刻刻都是新的,看待當下的一刻,不帶任何積累任何判斷。
致虛極,守靜篤。再念一遍,致虛極,守靜篤。
寫給深處痛苦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