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虛極,守靜篤,你讀懂老子的智慧了嗎?

2021-03-01 圈層健康科技

痛苦是人生的主色調,窮其一生,我們都在塵世浮塵中掙扎,聖人亦如是。不過,聖人之所以為聖,在於他們找到了使自己心境澄明的方法。老子生活在一個「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的時代,除去己身之痛,更有時代之苦。於黑夜在荊棘中行走,眼盲、身傷,但老子卻如同立於雲端,扶搖而上,飄飄乎,似羽化而登仙。究其根由,在於老子找到了自己的道:致虛極,守靜篤。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人生在世,這八種苦,每個人都很難躲過。但細細想來,這些苦難卻無不都來自於人的欲望。貪者,執著於內心喜好的外物;嗔者,執著於內心厭惡的外相;痴者,執著於不明事理的實相。好像只有徹底的擺脫這些欲望,才能達到心靈的寧靜。老子面對這紛繁複雜的世界用致虛守靜四個字,保持心態的平和。生命總是馬不停蹄的向前奔走,想要保持生命的平和順暢,不如學學老子,半斤八兩的形似或許都可達到令人驚喜的效果。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想要通曉致虛極,守靜篤,不妨先了解下老子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於老子而言,萬物的變化是循環往復的,變來變去,又回到它原來的出發點,等於不變,所以這個世界是靜的。萬物循環往復歸根於虛靜,就像種子破土而出吸收養分長成參天大樹,最後又零落成泥碾作塵,重歸於土。所以對老子來說,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和天地、萬物之所共適。那麼,於己身而言,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靜。靜,使自己的呼吸、生命和天地萬物相一致之,歸於道的境界時,自然也就擺脫了煩惱和痛苦。

在老子對世界循環往復認知的基礎之上,他認為,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想要保持心態的平和就必須要:致虛極,守靜篤。只有追求虛空達到了極點,堅守清淨達到了志誠,就可以回復心靈的清明。而人生的修養就是為了復歸其根,讓人的心靈超越塵世,歸根於宇宙之道。「惟有收斂浮華,歸於篤實,凝神於虛,養氣於靜,才能複本歸真。」

先不論老子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觀點,也不必去追究老子究竟想要表達的是怎樣的思想。不妨單單就其致虛極,守靜篤六個字,談談怎樣使自己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需要先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痛苦是我們人生的主色調,我們和它難分難捨。而造成痛苦的根源就是人的欲望,欲望難以消除。看朱熹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受到世人詬病就可以明白,欲望只能克制,不能消滅。而克制欲望的途徑就是,致虛極,守靜篤。明白這世間萬事萬物都是虛無,「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越是放不下,便越是掙扎,可掙扎到頭不過一場空罷了。生亦何歡,死亦何苦。人的生死,不就像四季的輪轉,循環往復。生於斯,長於斯,最後就像塵埃歸於天地。那麼,死生又有何懼,還是虛空罷了。既然,所求所願所思所想到頭來終將歸於虛無,那麼又何必執著呢?不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就像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的和這個世界和解,和這個世界相處。精神自足、安貧樂道、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不過這裡的虛指的是人的欲望最後都如同夢幻泡影,而不是這個世界是虛無的,人所在這個世界沒有任何的意義可言。在陷入痛苦掙扎中,不如告訴自己,致虛極,守靜篤。讓自己追求虛空達到極點,堅守清淨達到志誠,排除物慾的誘惑,回歸到虛靜的本性。使自己暫時和痛苦和解,達到心靈的解脫。

我們不是聖人,也無需成為聖人,所以我們不必讓自己的生活時刻都致虛極,守靜篤。陷進去這個境界,若出不去,便是一場悲劇。我們只需在痛苦、迷茫時想到它,用到它,讓自己得到救贖和解脫就好。在潛移默化中,或許會領略到自己的道。

來源:娛樂小院

院士酒——中國高端圈層茅臺思想酒。

秉承神秘茅臺精華,領悟陽明哲學思想。

向院士致敬,向大灣區獻禮,向祖國祝福。

每年限量3000瓶,謹贈為中國改革開放做出傑出貢獻的院士專家……

中國(深圳)名企市值戰略研究院醬香酒文化研究所評選監製,圈層健康科技(廣州)有限公司榮譽出品,澳門新葡京富盛押限量發售。

院士味道,陽明思想,圈層分享。

圈層健康科技(廣州)有限公司

友誼長久,人生長壽,事業長青

廣州市天河區智慧城科技園E棟五樓

體驗館:深圳福田區皇都廣場A座

電 話:0755-838 61666

版權聲明:圖文來源網絡,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只以信息傳播為目的,本公眾號屬於非贏利社會組織公共文化平臺,不做任何商業用途。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致虛極 守靜篤
    一談到老子的《道德經》,很多人就會提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以表示自己有文化。但這個太俗了,沒有任何新意,就像評價一個姑娘,要麼是漂亮、可愛和有氣質,總是這麼幾詞。今天教大家一個新的裝高大上的方法,以後有人跟你談道德經,你就說「致虛極、守靜篤,這兩句包含了老子思想的精髓!」保準讓對方覺得你很高深,就好比你形容一個姑娘:眉如翠羽、肌如白雪。
  • 「致虛極,守靜篤」是身心靈提升的妙法!
    人們的心經常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妄念,以致每個人都給自己創造了無限的輪迴,如果可以像《道德經》第十六章第一句「致虛極,守靜篤」那樣去自我訓練和提升,很自然的,妄念止息,當下清淨。如果能夠再深入和持久地虛極靜篤,那得到的自在和永恆就更加不可思議了。
  • 老子提倡致虛極守靜篤,栽了跟頭才明白忍耐是人生智慧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意思是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至極篤定狀態,不受外界的影響,用這種心態觀察事物循環往復的規律。老子當年寫《道德經》好辛苦,用毛筆在一個個竹片上,一筆一划地寫,如果沒有一種虛和靜的忍耐精神,又怎麼能讓他的思想流芳千古。適度忍耐是一種美德,也是人生智慧。
  • 「致虛極,守靜篤」,在特殊時期,更要保持一顆從容的心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是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使心靈達到空明虛無的境界,就會擁有清靜自守的狀態。萬物繁茂地生長起來,而我卻在平靜中觀看著它們循環往復。
  • 致虛極,守靜篤(深度好文)
    《書香雅苑》有思想的讀書微刊 摘要:靜是韌性的智慧。
  • 《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方能美滿人生
    此章節正是論述關於我們「心」的事情,虛極靜篤的功夫若是掌握好,任由外面世界怎麼變化,我們自己內心的世界不會有任何變化,知曉當前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就一直把這件事情做好,如此而言才能夠充分且具體的明白自己的心,明白自己應該要做的事情,這樣我們才能夠端正自己的心,才能夠迎接自己的未來。
  • 守靜篤追求「虛」,要達到極點,堅守「靜」,要達到至誠
    致虛極,守靜篤追求「虛」,要達到極點,堅守「靜」,要達到至誠。《道德經》中多次提到「虛」、「靜」,虛靜合一,萬物才能蓬勃生長。老子一直在強調空的作用,《道德經》第十一章中曾用較大的篇幅論證「空」的作用,「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而這裡面空的前提則是虛,虛之後才會產生空,空之後才會明。
  • 道德經中虛極靜篤告訴我們什麼實際道理?如何才能做到虛極靜篤?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六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六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
  • 致虛守靜 知常復歸——知知行合一學老子
    致虛守靜 知常復歸《道德經》有:「致虛極,守靜篤(du:三聲)。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老子修行的目的就是精神與道相合,「致虛極,守靜篤」是修行的方法,「常、容、公、全、天」是道的特徵。通過「虛」、「靜」的方法,以空明寧靜的心,明了復歸、包容、無私、周全萬物、自然而然等特徵的時候,就是明悟道的時候。「虛」和「靜是《道德經》的精髓。老子認為,道的本質和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虛」的極點、守住「靜」的極致。
  • 《道德經》全篇精髓的6句話,讀懂好運自然來,知曉人生智慧
    道家講究的是道法自然,道家老祖——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於《道德經》。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寶藏。《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數近500種,《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道德經》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在《道德經》中,最精髓的有6句話,字數不多,讀懂參透,得人生智慧,養大格局,好運自然來!
  • 《道德經》最經典5句,讓你讀懂中國式智慧,領悟透了受益一生!
    充滿了中國式的生存智慧,被歷代君王和成功人士推崇。是一本法天地陰陽而作的經典,其中許多理念對於當今世人仍然很有幫助其中蘊含的哲理有著很深遠的意義,其中最經典的6句話更是包含了很多智慧,如果領悟了並去實行的話,受益終身!1.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 道家氣功之老子赤子功
    老子始將他們的實踐上升為理論,著有《道德經》一部,自此道家學說產生,並逐漸形成一個學派。後來又被道教奉為經典,老子便被抬上開山祖盯的寶座,而被稱為李老君。    《道德經》講了許多氣功理論,提出了「赤子」、「嬰兒」之說。要求人們通過練氣功,保持其象「赤子」、「嬰兒」那樣朝氣蓬勃的旺盛生機,使衰老的狀態「復歸於嬰兒」、赤子,即所謂「返老還童」。
  • 老子「知其雄,守其雌」,是常德,是天地乾坤之道,更是人生哲理
    老子《道德經》的自然哲學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文化傳承至今,以唯物的自然哲學詮釋著東方文化思想,也讓我們從中體悟出了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讓我們能夠不斷的在思考中得到人生的真諦。老子《道德經》中「知其雄,守其雌」的哲學,說出了天地乾坤之道的人生哲理,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生命了的意義。
  • 自勝者強——知行合一學《老子》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譯文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奮鬥的人是有志氣的。人最大的對手,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 《老子》:一個人保持神氣內斂,心念之事,終有所成
    《道德經》老子說得詳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一個人的精氣神,通過五官九竅外洩,當你跟著自己的感官和情緒走時,精氣神就在源源不斷地外漏,消耗人的真氣和活力。 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口氣。
  • 朗誦 | 老子的智慧
    是的,《老子》五千字,一言以蔽之,曰「道」。此「道」既高貴如光,又卑微如塵,無影無蹤又無處不在,既在茫茫天地,又在具體生命。他實在博大精深,我戰戰兢兢,嘗試提煉汲取一些思想精華,滋養自己,也讓大家窺一斑而知全豹。老子的養心之道,著實令人著迷,平易而感性,可以歸結為三個核心詞:至靜,至簡、至柔。老子告誡人們要「守靜篤」,即達到「靜」的極致狀態,因為唯靜才能歸根,歸根才能心明,心明才能做成一切事情。
  • 書畫相伴,歲月靜好!
    書畫,是最長情的陪伴,她像一位戀人,一生與你不離不棄!在書畫的世界裡,沒有顧忌,沒有管制,是浪漫啊,無限的浪漫;是美好啊,無限的美好;是自由啊,無限的自由……書畫相伴,歲月靜好!書畫陪伴,歲月靜好!書畫相伴,往往纏綿悱惻,一往情深;然而又超曠空靈,超以象外,是海德格爾所說的「此在」的靜好狀態。
  • 一本5000多字的《道德經》:讀懂經典4句話,才知人生真諦
    長大後,為人丈夫,做了員工、領導,再翻開,才發現「道可道,非常道」、「無為而治」……等等「中式智慧」的博大精深:20歲求生存,它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不要事事搶著爭先,因為,槍打出頭鳥;30歲求安穩,它說「上善若水」,但「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能包容萬物,也能水滴石穿,做人如此,才有力量;40歲求健康,它認為「致虛極,守靜篤」,養生的關鍵是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