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誦 | 老子的智慧

2022-01-30 我們的精彩人生

點擊上方 藍字  ▲  關注訂閱 我們的精彩人生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一直不敢觸碰《老子》,因為他太有高度,怕踮起腳尖用盡全力也無法企及,哪曾想打開書後就再也放不下,那撲面而來的大智慧、大通透、大謙卑、大洗鍊……時時把人震懾,將人裹挾。讀了老子才知道,他思想的生命力,延展性無極,伸縮性無限,已緊貼時空褶皺,濡養了兩千五百餘年的天地人心。說他扛起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哲學重擔,一點也不為過。《老子》的妙就妙在,任何人讀他都能找到心靈歸宿,小到自我修行,大到理家治國,五千餘言,每一個字都有質感,都有溫度,都是風景,都是光源。時而斬釘截鐵,鏗鏘有力;時而低調開闊,暖意蕩漾。不管哪種,都以最直接素樸的方式,用一「道」字在高處引領,幫人找到回家的路。是的,《老子》五千字,一言以蔽之,曰「道」。此「道」既高貴如光,又卑微如塵,無影無蹤又無處不在,既在茫茫天地,又在具體生命。他實在博大精深,我戰戰兢兢,嘗試提煉汲取一些思想精華,滋養自己,也讓大家窺一斑而知全豹。老子的養心之道,著實令人著迷,平易而感性,可以歸結為三個核心詞:至靜,至簡、至柔。老子告誡人們要「守靜篤」,即達到「靜」的極致狀態,因為唯靜才能歸根,歸根才能心明,心明才能做成一切事情。關於簡,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爽』在此處乃』傷』意)。」這話真是令人醒豁,他認為極度繁複繽紛的東西終會造成各種感官的麻木、疲頓、傷害,所謂淨氣無臭,明光無色,真水無香。一切簡淡的東西才最久長,最養人,像空氣、陽光和水。而柔就更生動了,「致柔,能如嬰兒乎?」在老子心中,如果人能始終保持嬰兒的純真、柔和、無欲,這個世界就健全了。此柔不是懦弱,反而是有生命力的象徵,你看,人活著的時候是柔弱的,死了就僵硬;草木活著的時候是柔韌的,死了就枯槁;舌頭是柔軟的,卻長久于堅硬的牙齒。因此,「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老子的修行之道,既醒目又易行,讓人一見入心,心動而後行動。他為我們提出一套行為方式,首先做事要「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不是無所事事,而是不要有凌駕自然與規律的作為,哪怕不是「胡作非為」,也不行;除此之外,別的都可以做,各行各業出入自由。其次做事要遵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以及「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的規律。當然做事時若能不表現、不鬧騰,那就太好了,因為一表現一鬧騰,就走向了浮華虛誇;若能知足而後止,就太智慧了,因為知足就不會有屈辱,知止就不會陷入困境,「禍莫大於不知足」。老子的處世之道,讓人分外感動。他說:「對於善者,我善待;對於不善者,我也善待,這就得到了善。對於信者,我信任;對於不信者,我也信任,這就得到了信。」生活中,善與不善,信與不信,都存在明顯的區別甚至裂痕,但老子覺得可以用自己的善良與信任把它們彌補。而對於德與怨,老子主張以德報怨。很多人會問:對於不善、失信、失德之人不應該「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嗎?老子回答說,聖人不會那麼做,如果凡人也不那麼做,就靠近了聖人。同時老子還說,聖人絕不標榜自己的善與德,而是注意「方正而不割人,銳利而不傷人,正直而不壓人,光亮而不耀人」,聖人總是那麼顧及他人,又從不與他人爭高下,「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的治國之道,又再次回到靜與柔上,很溫和、接地氣,同時又頗具警醒之力。他認為不見痕跡的虛靜統治,才是最高等級的統治方式。以他最愛的水作喻,最好的灌溉,不是開閘放水,不是暴雨傾盆,而是「潤物細無聲」,只見滿山葳蕤、滿谷繁花,卻沒有灌溉的痕跡。所以最好的統治,人們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清靜為天下正。」然後就是善用「柔」的調節功能,老子說柔的力量就是彈性的力量,調節的力量,「高了,壓低一點;低了,抬高一點;過了,減去一點;不足,補上一點。」這就是天道的「損有餘而補不足」,能把「有餘」奉獻出去,人是有道之人,君是有道之君,國是有道之國。老子之所以能成為頂級哲學家,與他「逆向思維」的貢獻密不可分。他經常指出約定俗成背後的逆向因果,讓人們建立另類思考,建構立體思維,從而走向成熟。比如他的「大道廢馳,才倡道義;家庭不和,才倡孝慈;國家昏亂,才有忠臣」,的確,「道義」「孝慈」「忠臣」這些美好而正面的詞彙背後,體現的恰恰是人們在困境中掙扎,因為陷入困境,所以才提倡,才呼籲。再如他說戰爭「即使打勝了,也要以兇喪儀式來處置」,「得勝了也不要得意,如果得意,那就是以殺人為樂」,這些睿智而慈悲的思想認知,確實發人深省。兩千五百餘年已過,老子的音容笑貌卻依然清晰可見,在漫長的時空裡,有這樣一位老人和這樣一種文化陪伴左右,長久滋潤,是一種驕傲與幸福。老子及其思想,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值得後人代代護惜。

【作者簡介】

蕙子,教育工作者,自由寫作者,《紅袖文學》執行主編。現代詩歌《鍾南山是一種精神》《平遙古城》《皇城相府》《中國四大石窟》等作品榮登小年糕大榜。作品散見刊物與平臺。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請註明作者簡介及轉自公眾平臺:wangxf2100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

相關焦點

  • 老子智慧-大巧若拙
  • 老子智慧-甘於平淡
    太不可思議了,我們理解的聖人一定是有崇高的理想,遠大的抱負,宏偉的使命,捨己為人,英勇不屈!怎麼可能只管自己吃飽呢?是的,真正的聖人,真是一個只管自己吃飽的人。老子一直在說,無為。得道的人要合於道,就要無為。如果無為,不就是只要自己吃飽,其他什麼事情都不用追求了麼?無為只不過好聽一點而已。我相信你已經有疑惑了,這怎麼可能,這種人怎麼能稱得上聖人呢?
  • 6個成語,洞見老子智慧
    老子,又稱李耳,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被道教尊為教祖。下邊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01.富在知足老子《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03.慎終如始老子認為:「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對任何事情、對待結尾都要如同對待開始那樣慎重,做到有始有終,就不會有失敗了。
  • 六個成語,彰顯老子智慧
    來源:詩詞天地老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被道教尊為教祖。
  • 學了老子的智慧,再來看杜甫的《望嶽》,就知道老子真高明
    如果能夠對詩詞進行好好的理解通讀,不但能提升一個人的氣質和自信,還能大幅度的增長自己的智慧。老子的道家文化,就是一門智慧之學,老子的《道德經》告訴我們,道是先天地生的,是天地之母,道的形體的虛無縹緲無形無狀的,道的作用是生生不息能生萬物的,天地萬物都是道所生的,虛無縹緲的道體有著生生不息的道用。
  • 智慧人生: 《老子》思想與做人做事做官
  • 杜淑芳朗誦《祖國到底是什麼》
    祖國到底是什麼 朗誦:杜淑芳 作者:路 遙她是孔子、老子、莊子的思考,是屈原、李白、陸遊的詩,是韓愈、柳宗元、蘇軾的散文,是李煜、李清照、辛棄疾的詞,是八大山人、鄭板橋、齊白石的畫,是米芾、黃山谷、林散之的書法,是我們先輩中那些最智慧的人的創造,是我最尊崇的那些大師們的勞績。祖國是什麼?她是一次次的屈辱,她是一次次的抗爭,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奮起。她是戰士手中的槍,志士頸上的血,是勝利後的狂歡,是史書上一頁頁不朽的篇章。
  • 老子道德經的三個最高智慧,柔、靜、慢!
    在此時,我們不妨讀一讀《道德經》,用老子的大智慧,獲得精神上的大清涼。老子的「清涼」主要表現在三個字上面:柔、靜、慢。這三個字是人生的大修煉、大修行。人生如果能做到這三個字,不僅能從容不迫,更能很好地養生。
  • 老子的「以柔克剛」思想,和老子的霸氣
    《老子》中的逆轉性思維,是最為豐富的,那些「大智若愚」、「大器晚成」等膾炙人口的語詞,最早就是老子的創造。老子的思想,特別推崇柔弱,這又是一個反轉性思維,老子認為,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那些可以攻擊堅強的,卻沒有一個可以超過水的,因為水滴石穿。「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可是這樣做有多高難度!
  • 致虛極,守靜篤,你讀懂老子的智慧了嗎?
    老子生活在一個「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的時代,除去己身之痛,更有時代之苦。於黑夜在荊棘中行走,眼盲、身傷,但老子卻如同立於雲端,扶搖而上,飄飄乎,似羽化而登仙。究其根由,在於老子找到了自己的道:致虛極,守靜篤。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人生在世,這八種苦,每個人都很難躲過。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15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 夜讀丨6個成語,說盡老子一生的處世智慧
    綠標收聽朗讀音頻文/民生周刊老子,又稱李耳,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他所著的《道德經》雖然只有5000字,但字字珠璣,句句哲理。下面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富在知足「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擁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對外物的渴求是人的本能,衣食住行,皆是欲望,沒有欲望,就沒有人生。但是慾壑難填,索求太多,卻是人一生悲劇的開始。
  • 老子的智慧——功成而弗居
    功成而弗居老子接下來說:「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這段話的意思是,萬物任由其生長變化而不加幹涉,生養了它們卻不佔有它們,培育了它們卻不仗恃、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了它們卻不自居有功。
  • 讀懂老子十大經典名句,品味人生十點經典智慧境界!
    不如放慢生活節奏的腳步,先靜下心來感受一下老子十大經典名句,品味人生十點經典智慧境界!尋回心靈的寧靜,感悟生命的真諦!一,難得糊塗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道德經.第二十章》【解釋】眾人光輝自炫,唯獨我迷迷糊糊;眾人都那麼嚴厲苛刻,唯獨我這樣淳厚寬宏。
  • 老子的人生智慧,把無用變成有用,讓無心成為有心
    在道德經第十一章中,老子講到了無的大作用,無是怎麼用的,本篇就和大家分享下這個有和無的話題,我們先通讀下第十一章全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三十根條幅集中在車輪的周圍,車輪中間有了穿軸的空間,才有車的作用。
  • 老子的「無知無欲」和佛學的「般若智慧」其實具備同樣道理
    老子通過這種形式,說人類的無知無欲,應該放下貪婪欲望,一切道法自然。達摩祖師面壁九年後機緣成熟,升座說法,倡言無相、直心頓悟,度眾無數,成為中國禪宗的始祖,留下許多著作,如:血脈論、無心論、四行論等等,成為後世修行人的參考。其中「二入四行觀」,是最為核心。「二入」,指「理入」與「行入」。
  • 做事太滿易招損,讀懂老子1句話,就能開啟你的智慧把握人生禍福
    老子在第九章開頭,就提醒人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只要你讀懂這句話,就能做事遊刃有餘,用智慧把握自己的禍福。首先說「持而盈之」,意思是說手捧著一個碗或杯子,你非要把裡面裝滿了水走路,那麼水就會溢出來。所以老子說「不如其已」,就是不如你把水先放下,輕裝前進。這句話體現了中國人的大智慧,從古至今,人們在做事情的時候,都忌諱「滿」這個字,人們常說凡事別做太滿了。
  • 老子智慧—老子說的虛靜在生活中如何運用?
    像老子這樣,將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永遠不被攪進去,永遠這麼淡淡地活著。心靜下來,淡淡地活著,你的氣就會調和,就會清淨。這時,你就會出現「道貌」。道法的智慧,提供我們認識自己的方向,並為探尋時所升起的疑惑,提出最切實的建議。關注白雲仙院,從這裡開始遇見你的信仰!
  • 有一種智慧,叫做平常心,老子:「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與世無爭也就是不爭,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要想理解這句話所蘊含的智慧,那我們就繼續看看後來發生了什麼事情。原來大約二十年後,張懷素密謀造反,東窗事發,供出一些與他有關係的名人以藉此脫罪。
  • 朗誦藝術家溫玉娟朗誦畢淑敏散文《造心》
    造 心(節選)作者:畢淑敏 朗誦:溫玉娟溫玉娟朗誦畢淑敏散文《造心》04:44來自四季美文心為血之海,那裡匯聚著每個人的品格智慧精力情操,心的質量就是人的質量。有一顆仁慈之心,會愛世界愛人愛生活,愛自身也愛大家。有一顆自強之心,會勤學苦練百折不撓,寵辱不驚大智若愚。有一顆尊嚴之心,會珍惜自然善待萬物。有一顆流量充沛羽翼豐滿的心,會乘上幻想的太空梭,撫摸月亮的肩膀。造好的心,如同造好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