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影像學檢查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檢查手段,很多病人在臨床看病中會拍片、做CT或者超聲、磁共振等。不少人免不了擔心,檢查帶來的輻射對健康有傷害。那麼,到底哪些影像學檢查會有輻射,輻射量大不大,會有什麼危害?山東省立醫院醫學影像科專家宋國棟進行了詳細解答。
哪些檢查會有輻射?
通常的醫學影像學檢查包括X線(各種拍片、造影、骨密度測量)、CT檢查、核磁共振檢查(MRI)、超聲檢查及核醫學檢查等,可以明確告訴大家,磁共振檢查和超聲檢查是不存在輻射的。
而X線和CT檢查都要應用X射線,這些檢查手段是存在輻射的。另外,核醫學的檢查項目如PET/CT及SPECT檢查,需要使用特殊的放射性藥物,因此也是具有輻射性的。
那麼,各種影像學檢查的輻射劑量是多少?
宋國棟說,其實我們生活的環境中輻射就無處不在,例如存在氡元素、地表輻射、食物輻射和宇宙輻射等,我們每時每刻都會受到自然界的輻射。這種輻射稱為天然本底輻射,通常約為2.0-3.0mSv/年 (mSv為衡量輻射劑量的一種單位)。
對於醫學影像學檢查而言,不同的檢查方法、不同的檢查部位的輻射劑量都不同。可以把醫院裡各種影像檢查的輻射強度估算值,與天然本底輻射進行對照,就可以了解檢查的輻射強度。
一名孕婦正在做超聲檢查
比如,拍一張普通的胸部X線片,受到的輻射大約為0.1mSv,大致相當於在自然界中多待了10天受到的輻射量。另外像做一次常規的胸部CT平掃,受到的輻射大約為7mSv,相當於在自然界中多待了2年受到的輻射量,而PET/CT檢查將會受到25mSv的輻射,相當於在自然界中8年的所接受的天然本底輻射。
那做影像檢查會不會致癌?
據宋國棟介紹,目前,輻射危害可以分為隨機化效應和確定性效應。隨機化效應是指,只要接觸了輻射(不管量多量少),就可能發生的危害,主要包括輻射致癌和輻射致基因突變。
確定性效應是指,接觸了輻射,但輻射量必須高到一個閾值,才會出現的危害,包括急性放射病、放射性白內障、皮膚放射性損傷和輻射致不孕症等。
在常規醫學影像學檢查中,醫療輻射量通常遠低於達到確定性效應的閾值,因此不會出現急性放射病、放射性白內障、皮膚放射性損傷和輻射致不孕症等確定性效應。但隨機化效應是可能出現的,而且沒有辦法預測和預防。
不過目前,沒有證據可以證明100mSv以下的輻射使癌症增加,所以說醫學影像學檢查致癌的說法是不確切的。但是,我們還是要減少輻射的暴露。此外,與成人相比兒童對輻射的敏感度會更高,受到醫療輻射後發生致癌效應的概率約為成人的3-5倍。因此,在給兒童做檢查時會首選沒有輻射的項目。
總而言之,超聲檢查和磁共振檢查(MRI)沒有輻射,X線檢查、CT檢查和核醫學科檢查雖然存在輻射,但輻射量並不大,其危害在可控制的範圍內。因此,如果是為了病情的需要,應該坦然接受相關檢查;如果沒有必要,那麼請儘量避免接觸醫療輻射。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小蒙 通訊員 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