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還是滅絕: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開始了?丨文化客廳

2020-12-18 新京報網

記者 | 徐悅東

 

在人類歷史上,作為所謂的「高級動物」與野生動物之間的關係是很複雜的。人類脫穎而出,號稱自己是大自然的主人,而後馴化動物。但是,病毒也會通過野生動物傳播到人類身上。在人類文明史中,野生動物是否做出了貢獻?我們應該與野生動物保持什麼樣的關係和距離?我們為何要保護野生動物?

 

3月13日,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世紀文景,疫期線上特別策劃第四期「演化,還是滅絕?——野生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簡史」,邀請了上海自然博物館自然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生態學博士何鑫,給大家講講野生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史。


 

究竟什麼是野生動物?

 

何鑫認為,究竟什麼是野生動物,本身就是一個很複雜的話題。在生物學裡,動物是一個很大的門類。單個細胞構成的動物叫原生動物。那原生動物算不算野生動物?我們首先需要釐清野生動物的概念。

 

對於人類來說,受人飼養,能穩定繁殖的動物就不是野生動物。野生動物應該不受人類幹預地生活在自然環境當中。但是,其實人類對自然的幹預已經非常大了,很多野生動物也在適應人類所改造後的棲息地。

 


當我們說到保護野生動物,往往指拿下大型的、高等的脊椎動物。這些動物跟人類的親緣關係更近。《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裡面所列出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單中絕大多數是陸生的脊椎動物,包括鳥類、獸類、兩棲類和爬行類。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無脊椎動物,比如一些昆蟲。

 

因此,在野生動物保護法之外的動物,人們很可能會忽略掉它們。人類給野生動物的定義的背後是蘊涵著一定的社會價值、科學價值和重要生態價值的,所以大家稱它為「三有動物」。「三有動物」曾經還有一個定義,是指它們都是有益的。這些詞彙其實都有些模糊。因為不同的評價體系裡,有益、社會價值、科學價值和重要生態價值的定義都是不一樣的。大家在水塘裡看到的小蝌蚪,大多是中華大蟾蜍的蝌蚪,這也屬於「三有動物」。抓蝌蚪拿回家養實際上已經觸犯了法律,這說明在執法上,難度是比較大的。

 

對於全世界來說,我們想到的著名的野生動物,大多數是一些陸生脊椎動物。大家在宣傳保護野生動物的時候,更多的時候會宣傳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動物,這些動物是明星物種或旗艦物種。它們就像一把傘一樣,罩住了其他重要的野生動物。比如中國在保護大熊貓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實際上,在野生大熊貓的保護區裡的其他動物同樣的也能受到保護。

 

人類所說的野生動物,並不是指所有沒被馴化的動物

 

何鑫提到,地球是46億年前產生的,在35億年前已經產生了生命。在35億年前存在著生命的證據就是疊層石。疊層石是來自那些具有光合作用功能,能夠沉澱碳酸鹽並建造疊層石的細菌和其他原核生物所產生的。這些生命活躍在距今35億年前到7億年前。在那個時候,它們在生物圈中佔統治地位。有一種說法認為,距今20億年前,它們甚至可能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唯一形式。

 

疊層石

 

如果地球生命的演化用24小時來計算,最早的生命在早上凌晨四點左右就出現了,但這些生命長時間裡保持著單細胞的狀態;有性繁殖的生命,要到晚上六點多才出現;恐龍出現在地球上的時間,已經是接近晚上十一點;而哺乳動物稱霸地球的時間,接近晚上的十一點四十分;人類的出現,是在這24小時的最後一分半裡。

 

地球生物的演化時間表。

 

而在這最後一分半裡,是人類從演化初始開始計算的。人類所屬的智人,其實只存在了短短的20萬年。而智人走遍全球,也是從最近的6萬年前開始的。文明史只有一萬多年的時間。這些時間跟地球的46億年相比,都是非常短暫的。而我們熟悉的陸生脊椎動物,也是較晚出現的。

 

地球生命的演化用24小時來計算。

 

瑞典的科學家林奈提出了一套分類系統——界門綱目科屬種。這是最基礎的一個分類階元。其實,界門綱目科屬種,只是分類階元裡面比較明顯的一個類別而已,在它之間還有很多不同分類的單元。這些單元構成了整個生命世界的分類系統。

 

地球上不同的生物類型出現的時間和所佔的比例圖。

 

病毒,到底屬不屬於這樣的分類系統裡?科學家對此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病毒不屬於我們所說的生命分類系統裡,而是屬於更獨立的、類生命的類型。科學家把生命簡單化為細菌域、古細菌域和真核生物域。病毒並不在裡面。人們把病毒定義為具有蛋白質和核酸的能致病的簡單結構,亞病毒因子就是一些不存在蛋白質或不存在核酸的,但同樣能致病的簡單結構,比如朊病毒僅有蛋白質。

 

「界門綱目科屬種」只是相對基礎的分類階元,實際上生物的分類階元是很複雜

 

在早期的生命形式裡,細菌還和真核生物發生了強烈的聯繫。一部分細菌其實進入了真核生物體內,比如,線粒體和葉綠體,其實都來自於細菌。

 

原生生物是最簡單和初級的一種門類。它曾經被認為是動物,但其實它兼具動物和植物的一些特徵。草履蟲和變形蟲就是其中的代表。目前已知的原生生物有5萬種左右。真菌更像植物,但真菌跟動物的親緣關係要近一些。目前已知的真菌有10萬多種,還有更多的物種等待著我們發現,預計地球上的真菌種類有150萬種以上。

 

真菌的分類。

 

目前,人類已知植物有38萬餘種,還有更多的植物等待發現,預計地球上的植物有50萬餘種。目前,動物的種類有一百萬餘種,而預計地球上的動物其實有上千萬種。這個預計種類數量在不同的研究者眼裡是不一樣的,這也反映了人類對動物界的研究的發展。在動物界裡,脊椎動物門不過是一小部分。所以說,人類所說的野生動物,並不是指所有沒被馴化的動物。

 



植物的分類。


人類應該與動物保持什麼樣的關係和距離?

 

何鑫提到,在地質學裡面,科學家把生物出現的比較明顯的時代稱為顯生宙。在顯生宙裡面,科學家把它劃分為不同的紀。這些紀又被劃分為不同的代,不同的代之下又被劃分為不同的系。古生代擁有六個紀,分別是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中生代有侏羅紀、三疊紀和白堊紀。從6500萬年前到現在,就是新生代。整個新生代被劃分為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其中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當然現在有一個新的說法:如今是一個人類佔據整個地球的時代,這個時代可以被稱為人新世或者人類世。

 

在地球上,每種生命都有自己誕生、演化、擴展的一個時間段,也有最終滅絕的時候。從生命歷史的整個的角度而言,沒有哪種生命是能夠永存於整個世界上的,是都會滅絕的。但是滅絕都有一定的規律。在歷史上,還曾經出現過數次大滅絕事件,而這些大滅絕事件造成了極端的情況,出現集群式的滅絕,比如大家最熟悉的恐龍時代的大滅絕。

 

五次生物大滅絕示意圖

 

在歷史上,我們出現過五次生物大滅絕。有很多科學家認為,現在已經開始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前五次大滅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板塊運動等變化,使得地球氣候發生紊亂,導致物種大滅絕,或者是地外行星撞擊。而這個時代的大滅絕,是人類這一物種的行為引起的。人類不斷繁衍,人類也破壞環境,破壞其他物種的棲息地,最終使得很多野生動物消失。

 

地球歷史氣溫變化示意圖

 

地球歷史上除了五次大滅絕,還出現過七次大冰期。人類歷史上曾經歷過最後一次大冰期的最後一次小冰期。在大冰期中間,還會有小冰期和間冰期的說法。人類出現的時間點,恰恰處在地球第四紀大冰期的間冰期和冰期相互循環的時間段。人類最早出現在東非,因為冰期的原因,森林開始衰退,人類的祖先被迫從森林走到草原上,這也使得人類開始被迫發生演化。

 

過去65萬年間氣候變化示意圖

 

智人、尼安德特人、直立人、南方古猿和查德沙赫人距今所存在的時間是700萬年前到600萬年前。而根據分子生物學的手段,人類和黑猩猩所分化的時間也是600萬年前左右,但大家並不會認為黑猩猩是「人」。這反映人類認為自己是一種更高等的生物聚群。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人類和黑猩猩的親緣關係是非常近的。從新的分類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和黑猩猩都早已共處於人科。當然,整個人科不僅包括黑猩猩和人,也包括一些大猿,比如說大猩猩和猩猩。


智人、尼安德特人、直立人、南方古猿和查德沙赫人

 

生活在東非的南方古猿,距今生活的時間是550萬年前到130萬年前,它擴展到非洲的很多地方。科學家發現了很多化石。在有的化石裡,還能看到南方古猿被捕食的痕跡。比如南方古猿的頭頂上,有這種明顯被大型貓科動物的犬齒所咬穿的孔。恐貓屬於劍齒虎的家族,它跟豹的習性很像,他們喜歡把南方古猿拎到樹上去吃。這也是人類早期在地球生物鏈上的位置,是大型貓科動物的食物,而人類是被捕食者。

 

這都是人類從森林裡出來,在非洲草原上艱難演化的反映。那時人類雖然學會裡直立行走,但面對這些大型捕食者,人類缺少抵抗能力。人類在最早的演化過程中,不斷去學習,適應草原的環境。南方古猿已經成功地能夠形成一定的團體行為,去驅趕那些大型貓科動物,甚至去奪取大型貓科動物的食物,那麼這也是人類開始與大型食肉者進行競爭,使類在食物鏈上不斷地進行攀升。人類成功獲取更多的大型食草動物的肉,作為自己蛋白質的來源,使人類也在演化上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最終,人類脫離了野生動物這樣一個屬性,走出非洲,擴展到全球,並使得很多野生動物在地球上消失。

 


 

人類走進到不同的區域裡,對大型哺乳動物和鳥類進行捕殺,最終驅使很多動物走向滅絕。很多大型陸生動物走向滅絕是除了因為人類的捕殺,還是因為人類的競爭關係。在亞歐大陸,真猛獁象、草原猛獁象、披毛犀、板齒犀,劍齒虎、巨額虎、洞獅、碩鬣狗、洞熊都在同時間消失。大家只能在人類先祖的洞穴裡看到壁畫,這些壁畫呈現出人類曾經跟這些野生動物相處的一個主要模式,就是捕殺。

 

圍獵猛獁象

 

人類從狩獵開始,進入半定居生活,慢慢再進入農耕定居的生活。其中,人類和野生動物的關係發生了很重要的轉變,人類學會了馴化動物。人類馴化了狼,作為家犬。人類還馴化了許多家畜家禽,作為蛋白質來源,這些動物包括家豬、家牛、家山羊、綿羊、家馬、驢。人類在世界上所挑選的備選物種裡面,最能夠被人類所馴化的物種。但是,人類在馴化動物之後,依然有人想吃野生動物。這也是人類和野生動物之間還能共患病的原因。

 


在後來的歷史裡,人類為了吃的需求,還滅絕了很多野生動物,比如1681年渡渡鳥滅絕,1768年大海牛滅絕,1844年大海雀滅絕,1914年旅鴿滅絕,1936年袋狼滅絕。這些現象到現在依然存在。

 

人類到達各地的時間和該時間對各地物種數量的影響

 

在過去的20年裡,許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減少殆盡,很多動物流離失所。這是因為人類未來獲取更多土地,開墾農田,種植經濟作物,原始森林消失殆盡。人類生活中所用的許多物品,都來自野生動物棲息地消失的代價。比如,大家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很多食品、化妝品或藥品裡作為添加劑的棕櫚油,其主要的種植地就是東南亞毀壞熱帶雨林之後所種植的油棕樹。

 

造成野生動物滅絕的原因還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除了捕殺、棲息地被破壞,還有氣候變化、外來物種、汙染和野生動物的疾病。人類處在人口爆炸的時期,每個人的需求都化身為整個人類的需求,最終要整個地球為此買單。因此,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許多野生動物的貿易可能是為了獲取一些動物的身體組織,作為奢侈品的一個來源,比如象牙,也有一些是為了獲取藥品,比如穿山甲、犀牛角。這些非法貿易,還帶來了次生性的災害,很多物種被引入到其他地區,外來物種入侵使得地球生態系統趨於崩潰。

 

全球各地瀕臨滅絕的物種數量

 

而且,人類濫殺野生動物,造成了野生動物和人更近距離的接觸。這種接觸本是不必要的。這使得一些病毒獲得了更多演化變異的機會,最終轉移到人類身上。病毒本身並沒有什麼錯誤。病毒和野生動物的演化,一直是一個協調演化的關係,它不會傾向於把所有的宿主都殺光,因為這會讓它自己沒有辦法繼續生存。長期的演化過程會趨於一種平衡狀態。但是很多時候,人類如果貿然去打破平衡,更新了宿主,就會使這些病毒可以轉移到人的身上。在病毒初期的轉移過程裡,它仍然保持了較高的感染率和傳染率,因此,人類不得不面對許多來自野生動物的瘟疫。

 

野生動物滅絕的原因分布。

 

從人和野生動物之間長遠的關係角度來看,人類現在正處於第四紀大冰期的最後一次冰期之後的小冰期的間冰期中,所以地球的氣候是十分脆弱的。全球變暖以及極端氣候頻繁出現。氣候變化使得很多野生動物無法適應。如此惡化下去,最終人類也是無法適應的。

 

記者丨徐悅東

錄音整理丨崔健豪

編輯丨餘雅琴

校對丨危卓

相關焦點

  • 閱讀|第六次大滅絕將包括我們?
    《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伊莉莎白·科爾伯特著在將其他物種推向滅絕的同時,人類也正在鋸掉自己所棲息的枝丫
  •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如果到來,科學家找到證據,人類可能是最大推手
    當然,這五次生物大滅絕都跟人類沒有任何關係,那個時候人類還沒有出現。>第三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這一次被認為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滅絕事件,百分之90%以上的海洋生物和70%以上的陸地脊椎動物消失滅絕,讓曾經風靡一時的海洋生物慘遭重創,陸地生物迎來來發展的時代,這次大滅絕原因是溫度升高、海平面上升;第四次生物大滅絕2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76%以上的物種滅絕,主要原因是海平面下降後又快速的上升
  •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 科學家:地球正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人類活動引起全球變暖是徹頭徹尾的偽命題,請問第四季冰川消融是恐龍造成的嗎?保護環境倒是沒錯,也不能這麼絕對,但是保護環境真的是人人有責感興趣的話跟著小編一起一趟究竟吧!
  • 人類真的在「引爆」生物大滅絕?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在地球上,生物的種群非常大,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們受到的威脅很小,而在人類一系列的活動之下,不少的科學家都在警告地球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已經出現,並且正在加速之中
  • 它安全度過三次生物大滅絕,和恐龍相處1.6億年,不是水熊蟲
    生命的演化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海洋生物會選擇來到陸地生活,陸地生物會選擇下海生活。不管做出了什麼選擇,都是為了更好地活下去。能迫使生物去一種完全陌生的環境中生存,不出意外的話,它們原來的生存環境都發生了巨變。那什麼樣的巨變才能讓這麼多的生物「背井離鄉」,選擇去陸地或者海洋生活?
  • 三眼恐龍蝦:3次生物大滅絕都活了下來,如今被當成家禽的飼料
    早期的生命出現在海洋中,經過漫長時間的演化才來到了陸地。從此生物進化出現了兩條道路,一條是海洋進化,一條是陸地進化。從生物多樣性來看,海洋生物比陸地生物要多一些。而且海洋生物有個優勢,它不容易受到生物大滅絕的影響。
  • 研究人員認為,地球正處於一場現代的、人為的、第六次滅絕之中
    地質記錄中的物種大滅絕指的是生物多樣性在短時間內(從地質學角度來說)大量消失,比如幾百到幾千年。古生物學家在化石記錄中發現了五次大滅絕事件。在大約4.43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估計有86%的海洋物種消失了。在大約3.6億年前的泥盆紀末期,75%的物種滅絕了。在大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迄今為止最嚴重的滅絕事件,滅絕率高達96%。
  • 小球藻居然是躲過地球五次大滅絕的生物之一
    都知道物種是在不斷演化的,理論上不存在一個物種5億年直到現在都不變化,基因不改變,不接受自然的選擇。但是如果把這個生物分類單位放大,放到科一級,屬一級,那麼光憑藉形態學上的證據,以一個較小的生物分類單元(科,屬)而活過五次生物大滅絕的生物是存在的,比如說小球藻,也就是綠藻。
  • 小行星不是恐龍滅絕的主因,它們曾經歷2次滅絕,氣候變化最可怕
    提到人類之前地球上的主人,很多人都會想到恐龍,恐龍從三疊紀時期出現後,一直到66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的地球遭遇了小行星的撞擊,恐龍一共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時間,至於它們滅絕的原因,都認為和小行星撞擊有關,不過,近日的一項研究卻表明,恐龍可能經歷了2次大滅絕。
  • 古蛋白質組學書寫已滅絕生物的「墓志銘」
    眾多的野生動植物滅絕,它們是大自然遺傳信息的原始圖譜,承載各個物種生命的秘密,記錄著地球及地球生命體系的進化信息。遺憾的是,這些無比珍貴的物種有很多已經在人類的濫砍濫伐、肆意侵佔森林、土地的過程中被滅絕。古蛋白質組學(palaeoproteomics)的興起,為研究已滅絕生物的生存演化之謎提供了可能。
  • 3.5億年前的古生物,熬過了3次生物滅絕,卻被拿來養雞
    目前已知的是,人類是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這使得人類站在了地球生物的頂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開始探索生命的奧秘,浩瀚宇宙、自然萬物,人們總能從中發現生命的奇蹟。人作為地球生物的一種,自然也難以跳出這一法則。此前曾有科學家指出,太陽將在幾十億年後發生毀滅,人類將在地球脫水後走向滅絕。人們不由得想到,地球已經發生過五次生物大滅絕,像恐龍這類無法適應環境改變的生物都已經滅絕,但有一物種卻存活了近3億年,總共熬過了三次世紀大滅絕,現在卻常常被人們用來餵雞,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
  • 被宣布滅絕30年的生物都出現了,野生華南虎會重新被發現嗎?
    有很多被科學家認為已經滅絕的生物一再出現,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最好的解釋就是這些生物其實是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滅絕,少數的它們生活在更隱蔽的、人類找不到的地方。歷史上曾經有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第六次或許正在發生,但是我們卻「只緣身在此山中」,科學的研究表明人類的數量在過去的35年裡翻了一倍,但是蝴蝶、蜘蛛等無脊椎動物的數量已經減少了45%。非常多生物被人們擠到了瀕臨滅絕的角落,華南虎是其中一種,既然有的已經被宣布滅絕的生物,又一次出現了,野生華南虎還有可能會出現嗎?
  • 已宣布滅絕物種頻頻再現,地球在變好?
    已宣布滅絕物種頻頻再現,地球在變好? 在地球上面有生命的歷史已經達到了38億年,而在這38億年當中,一共經歷了5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每一次大滅絕,地球上面有80%以上的生物都會滅絕,但是每一次都重新崛起,在生命的不斷演化過程當中,誕生了成千上萬個完全不同的物種,而以此又構建出來了非常自然的食物鏈和生態鏈,促進了地球生態系統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 它誕生於3億年前,經歷了三次生物大滅絕,現在的命運卻不好
    可是這些生命基本都很難一直延續下去,它們在後來的一次次生態劇變中都先後滅絕了。那麼地球現在是否存在延續了數億年以上的古老生物呢?可能很多人都認為,6500萬年前的恐龍在地球延續了1.6億年,已經算是非常不錯了,可是後來恐龍也滅絕了。現在應該不存在比恐龍持續生存時間還久的遠古生物,事實真是如此嗎?
  • 如果食物鏈斷裂,人類會滅絕嗎?還是會出現新物種?結果讓人害怕
    可以說,如果沒有食肉動物,那麼地球很多地方環境將會變得不再適宜生物生存,人類也不能倖免。食草動物滅絕如果食草動物大量滅絕,那麼地球將會迎來一場生物大滅絕。假如,食草動物全部滅絕,那麼以人類為代表的頂級消費者,將會因缺乏蛋白質來源而滅絕,倖存下來的生物,也會演化出食草性生物。
  • 在地球上活了4億年,鯊魚開始「功能性滅絕」,人類是幕後黑手
    「功能性滅絕」。鯊魚是一種在地球上演化非常成功的生物,從4億多年前的志留紀至今,地球上發生了多次生物大滅絕,每一次都是非常慘烈的,至少會有70%的生物從地球上被徹底抹去,不過,鯊魚作為海洋中的「大塊頭」,它們每一次都成功躲過了,這是非常厲害的。
  • 寮國「老虎亞種」已滅絕?生物滅絕疑在重演 這些現象可證明一切
    但是接下來的數據令人悲傷不已,在山火的燃燒下,超過10億隻生物喪生火海中,其中不少生物瀕臨滅絕的邊緣,就連我們極為熟悉的澳洲國寶——考拉,有8000餘只死亡,當地政府正在考慮是否將之列入瀕危物種行列。生物滅絕,是一件多麼令人憤怒又悲哀的事情,它們本來是與我們朝夕相處的生物,然而第二天醒來,卻從媒體報紙上看到了它們滅絕的消息,這時你的內心會有何種感受呢?
  • 太陽2.2億年的公轉周期,是造成地球生命5次大滅絕的原因嗎?
    小到電子大到恆星,宇宙時空中的一切都在用無休止的運動,宣示著自身的存在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同時,太陽也在「拖家帶口」繞銀河系中心公轉,每2.2億年到2.5億年公轉一圈,所以按照「銀河紀年」,太陽其實才20歲左右,而在太陽這「20多年」裡,地球上一共發生了5次物種大滅絕。
  • 遠古時期的地球統治者,2.5億年前「發明」冬眠,還躲過大滅絕
    不過,在地球生命演化的不同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強大生物出現。一些生物統治地球,是由於自身過於強大,比方說恐龍,不過,也有一些動物統治地球,是由於當時地球的大環境導致除了它們之外,再也沒有其它更為強大的生物。
  • 丁丁越大,滅絕越快?
    不過,「大」也是相對整體而言的。根據其發現者的說法,這種動物全身長度不過五分之一英寸(約5.1毫米),但是就身體比例來說,它的陰莖確實稱得上「又大又粗壯」。雄性介形類生物的外殼要比雌性長,畢竟它們要安置一對大陰莖以及大得不可思議的精子。它們的精子完全展開的話,可以是自身體長的6倍!就某些介形類生物來說,雄性的生殖器甚至可以佔據外殼1/3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