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馮銘潮,觀眾們印象最深的角色應該是《我們的十年》裡超級暖男卓峰,或者《我為相親狂》裡的宅男江小魚,兩個角色一個以「暖」著稱,一個以「宅」聞名,其實都和戲外馮銘潮的性格不同。
初看形象,馮銘潮給人的感覺更像是雅痞不羈,從出道以來顏值一直在線。因此不論是最初的《快樂男聲》還是後面出演的影視劇,觀眾和導演們最看重的就是這幅「鮮肉」的皮囊。自從跨入影視圈一來,馮銘潮所出演的多是富二代、大帥哥、浪蕩公子之類的形象,其原因無非是顏值加上「雅痞」氣質使他天生地適合這類角色。
不過對於馮銘潮本人而言,他更想要出演的是與自己外形反差比較大的角色,或者是經歷差異極大的角色,比如說變態、家暴男、各種反派角色等等。其實,對於演員來說,同樣存在著「舒適區」的問題,當一個演員所接到的角色基本上都是同類型的, 自身的戲路也會受到限制。當演員選擇跳出舒適區,所遭遇的困難也和其他職業沒什麼不同,得不到機會、受不到認可也是家常便飯。
雖然入行有些偶然,但是進入演藝圈之後,馮銘潮的確將表演作為了一生熱愛的事業。不管是演暖男還是演宅男,他都以專業的態度對待,人格分裂般地「真聽真看真感受」。即使一個角色的性格經歷與本人相差甚多,為了演好它,也要去感受、去觸碰角色的內核,用想像的方式去體驗並表演「另一種生活」。對於馮銘潮來說,演戲時始終會存在兩面性:一個是表演的自己,去感受角色所感受的,去經歷角色所經歷的,與角色共同成長;也有一個「上帝視角」的「我」,時刻記住鏡頭前的自己正在表演,記住位置、燈光、鏡頭的運動等等……
可能是從小在父親的「嚴苛」中長大的緣故,馮銘潮其實並不愛聽「漂亮話」,他後來在演藝路上的「叛逆」、「求突破」乃至不服輸的態度,都可以從成長經歷上找到一些端倪。馮銘潮曾經和每個年輕人一樣迷惘,即使參加了「快樂男聲」的海選,當過男團的隊長,但早年的馮銘潮依然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他先是出國學了工商管理,後來又進入電影學院進修,學習了音樂、表演,水到渠成地進入了演藝圈,並最終將其當作了自己最熱愛的事業,希望能有所成就,感受到自身作為演員的價值。
不過,即使外形優秀,馮銘潮並沒有從一開始就大紅大紫。但他覺得,那些演藝道路上的開心快樂苦難迷茫最終都作為養料,給他未來的演藝之路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其實這些經歷反倒使得他與自己欣賞的演員們的距離更近了,不管是國外的傑昆菲尼克斯、黃政民,國內的周星馳等人,在其早年的從業經歷中也都經歷過不少的挫折打擊。《喜劇之王》甚至是周星馳將自己早年的經歷原封不動地搬上了銀幕,那種小演員都經歷過的被忽視、被搶戲的故事以及拍戲的辛苦,想必能引起同為演員的馮銘潮的共鳴。
在《我們的十年》裡,原本作為男二號的馮銘潮,一共拍攝了三十多場戲,但是剪輯之後只剩了不到十場戲 ,他對此抱之一笑,自嘲道「還有九場半的戲」。對他來說,只要觀眾能夠經常看到他的表現與進步就足夠了。作為演員,馮銘潮最大的希望無非是多出一些好作品,影響到世人,這就足夠了。87年出生的他,早已脫離最初的稚嫩,但少年心性依舊。不過作為演員的馮銘潮,前面的路還有很遠,那股「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精神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