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球經濟:暫停,重啟

2020-12-14 金臺資訊

圖蟲創意 圖

圖蟲創意圖

2020年,世界經歷了一場大考驗。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不僅威脅人類生命健康,也讓全球經濟按下了暫停鍵。嚴格的社交隔離措施影響貿易投資活動,製造業、服務業陷入停滯,金融市場遭遇重創……

面對這場自二戰結束以來未曾有過的全球性系統危機,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重啟經濟、恢復發展成為各國政府的首要任務。

眼下,不確定性依舊存在,但得益於疫苗研發取得進展,以及各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及時「救治」,全球經濟復甦的樂觀預期在不斷升溫。

至暗後迎接曙光。年終歲尾之際,我們推出「復甦之路」系列專題,通過梳理全球經濟狀況,分析各國央行超寬鬆的貨幣政策與各國政府史無前例的財政政策,與讀者共同回顧2020這一年跌宕起伏的經濟復甦路。

宏觀經濟

2020全球經濟:在至暗中尋找微光

◎記者袁源

2020年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西方的萬聖節往往要渲染一些恐怖情緒。今年有一則熱門評論這樣說道:「今年萬聖節,比女巫、吸血鬼、食人魔更可怕的,是2020年。」

金融危機過去十年後,全球經濟依然低迷。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為10年來最慢,「如何控制下行風險」已然是一個緊迫問題。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世界被迫「大封鎖」,按下「暫停鍵」。「黑天鵝」突降,打了全球各國一個措手不及。

這一場被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稱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性危機」,對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構成威脅,隨之產生的經濟影響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經濟衰退。

多年來一直討論的經濟復甦問題,在2020年遇到了更大的逆風阻撓。全球經濟從新冠危機的深淵中重啟、復甦,困難重重,道阻且長。

但有效的政策對於防止糟糕的結果至關重要。各國為應對疫情迅速推出財政、貨幣和監管措施,已經避免了2008年那樣的金融災難。短期內,仍不可避免存在危機捲土重來的風險,不過遙望未來,仍可見一層樂觀的底色。

負增長危機

世界在2020年初發生巨大變化。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感染病例呈指數級增長,各國從第一季度開始實施隔離、封鎖和廣泛的關閉,對經濟活動產生嚴重影響。

各國內需和供應、貿易及金融都發生嚴重中斷,經濟活動的急劇下降對全球勞動力市場造成了災難性的打擊,政府財政壓力驟升。依賴於全球貿易、旅遊、大宗商品出口和外部融資的國家更是受到格外衝擊。

多家機構都警示了今年艱難的復甦模式,並且預測了特殊時期的負增長可能性。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通常每年在春季會議和秋季年會期間分別發布上下半年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並在年中和次年年初分別對兩份報告作出更新。

這是一份指示全球主要經濟體發展狀態的主流重要指標,其在2020年前的經濟政策討論已經將流行病情景作為一種可能性,實際情況到來後,預測增長數據迅速由正調轉為負,反映了全球經濟跌入衰退深淵的程度和速度。

2020年年初,報告對於新一年的定調為「溫和回升」。根據當時的預測,全球經濟增速預計從2019年估計的2.9%上升至2020年的3.3%和2021年的3.4%。在當時,疫情的因素並未考慮在內。

到4月,新冠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進入「大封鎖」階段。更新後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提示,疫情將嚴重影響所有地區的經濟增長,「全球增長預測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疫情因素下,2020年全球經濟預計急劇收縮,出現-3%的增長狀況,比2008年-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的情況還要糟糕得多。

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經濟在上半年交出一份糟糕的「成績單」。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下降6.8%。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中國經濟受到負面影響。美國的數據也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國GDP按年率計算萎縮5%。歐元區GDP環比下降3.8%,較上季度大幅回落3.9個百分點。

第二季度,美國GDP按年率計算下滑31.4%,降幅較修正數據收窄0.3個百分點,仍為有記錄以來最大季度降幅。19個歐元區國家第二季度GPD下跌12.1%,創歷史新低。

中國一枝獨秀,在第二季度開啟復甦。7月16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二季度GDP增長3.2%,然而,鑑於一季度6.8%的大幅萎縮,上半年中國經濟依然處於負增長,同比下降1.6%。

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前的二十年裡,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持續增長,但新冠危機使這些進展受到威脅。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在疫情中受到的衝擊已經遠遠超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影響。債務高企、經濟基礎薄弱以及結構性問題,甚至讓新興市場經濟體在疫情中面臨比發達經濟體更加嚴峻的挑戰。

緩慢的恢復

基線情景假設疫情在2020年下半年消退,防控措施可以逐步取消,在這一情景中,政策支持措施幫助經濟活動恢復正常。然而到下半年,全球範圍內的疫情仍未有好轉,許多國家放慢了經濟重啟進程,一些國家再度實施了部分封鎖措施以保護易感人群。

IMF6月底再次更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用「前所未有的危機,不確定的復甦」概括當前。和4月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相比,6月對2020年全球增長率的預測比之前低1.9%,為-4.9%。報告顯示,新冠疫情對2020年上半年經濟活動的負面影響比預期更為嚴重,預計復甦將比之前預測的更為緩慢。2021年全球增長率預計為5.4%,2021年GDP比2020年1月新冠疫情暴發之前的預測低6.5%。

到10月,全球經濟的復甦展現出相對樂觀的態勢。大型發達經濟體今年二季度的GDP負增長程度不如預期嚴重,而疫苗和療法上的進展,以及工作場所和消費者為防範疫情作出的調整,都可能在不引發疫情再度暴發的情況下,使經濟活動復甦。

與6月預測相比,《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在10月認為衰退的程度有所緩和,收縮幅度減小,2020年全球增速預計從6月的-4.9%上調至-4.4%,在2020年收縮和2021年復甦之後,預計2021年全球GDP水平比2019年略高出0.6%,為5.2%。

數據顯示,許多經濟體在走出「大封鎖」後,經濟復甦的步伐快於預期。中國最早實現了疫情防控常態化,將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降到了最低。在這一期報告中,IMF強調,中國經濟復甦快於預期,中國將是2020年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保持正增長的國家。聯合國報告也顯示,第三季度全球貿易僅中國實現正增長。

中國經濟在二季度GDP增速躍升至3.2%,三季度GDP增速加快至4.9%,多個指標實現年度首次轉正。

摩根史坦利近期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認為,相比西方主要經濟體,包括中國、新加坡等在內的亞洲經濟體將更早擺脫疫情影響,在2021年步入「金髮姑娘」階段。「金髮姑娘」這個名詞,通常被經濟界引申形容為一個經濟體保持高增長、低通脹的「剛剛好」狀態。

樂觀的分析人士將中國經濟的穩定復甦,作為全球其他國家的經濟也將趨於增長的證據。同期,第三季度美國GDP按年率計算增長33.1%。

但是,要保持發展勢頭並非易事。全球經濟活動恢復到疫情前水平依然道阻且長。疫情對潛在產出造成的衝擊嚴重,這使實現經濟活動恢復程度有限,一些經濟體存在結構性調整的需要,這是在疫情暴發之前多年積存已久的問題。各國為應對疫情迅速推出財政、貨幣和監管措施,但政策制定者還必須採取行動,在應對刺激措施支持近期增長的同時避免債務進一步積累等各項複雜的挑戰。

財政政策

全球12萬億美元財政「急救包」如何對症下藥?

◎記者周秭沫

2020年,全球經濟因新冠疫情受到巨大衝擊,陷入自二戰以來最嚴重的深度衰退。各國為提振經濟,陸續推出了非常規的貨幣寬鬆政策和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截至今年11月,全球主要國家通過的財政刺激政策已經達12萬億美元,約全球GDP的12%。上述財政舉措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增加支出或放棄收入(包括臨時性減稅),一類是流動性的支持,包括貸款、財政擔保和向公共部門注資等。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雙管齊下,使全球經濟在三季度開始逐漸復甦。IMF在10月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將萎縮4.4%,這一降幅略小於該機構在6月份預測的4.9%。

財政刺激規模空前

從各國的表現來看,今年發達經濟體的財政政策非常強勢,而許多低收入經濟體增加借貸的空間有限,處境極為艱難。從主題上來看,今年各國財政政策緊緊圍繞促進就業、發放福利、企業救助(包括減稅、信貸支持等一些列減負手段)、加大醫療開支等展開。

3月27日,美國總統川普籤署了價值2.2萬億美元的新冠經濟刺激法案,這是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項援助計劃。其中包括:向公民直接發錢;發放失業救濟金;超3000億美元支持中小企業;5000億美元救助受衝擊最嚴重的行業;1500億美元支持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至少1000億美元支持醫療系統等。4月,參議院又通過一份價值4840億美元的追加刺激法案。這些刺激在短時間內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就在美國第二波疫情愈演愈烈之時,新一輪的刺激方案卻受困於兩黨之爭而遲遲無法出臺,至今難產。有觀點認為,經濟刺激救不了美國,穩住疫情才是關鍵。

日本方面,該國今年前後推出了三次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第三輪於12月8日公布,計劃總規模達73.6萬億日元,財政支出部分達40萬億日元。今年4月和5月,該國兩次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規模超過230萬億日元。

歐洲方面,義大利、德國、法國等歐元區國家多次推出不同規模的財政刺激措施。歐盟陸續推出5400億歐元的抗疫救助計劃和7500億歐元的歐盟復甦基金計劃。12月10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歐盟27個成員國領導人已就2021年至2027年歐盟長期預算方案達成共識,總額1.8萬億歐元(含7500億歐元復興基金)的長期預算將用於打造一個更具韌性、更加綠色和數位化的歐洲。

英國今年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邊是「硬脫歐」的風險,一邊是愈演愈烈的疫情。BBC稱,英國的經濟表現比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都要差。根據英國財政部在11月25日發布的《2020年支出審查》,為了應對新冠疫情,英國政府今年已經花費了2800億英鎊。政府貸款預計在本財政年度達到3940億英鎊,相當於英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9%,遠遠超過本財政年度的水平。

疫情拉大了富裕國家和貧困國家的經濟鴻溝。作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之一,印度的復甦步伐蹣跚。今年為重振經濟,印度一共推出了三輪刺激計劃,總額達到GDP的7.2%左右,但當局一直強調穩定的財政政策,規模十分有限。

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一方面應對了危機,給經濟復甦帶來希望,但另一方面也使全球財政赤字率問題突出。根據IMF近期的測算,2020年,全球財政赤字率要比2019年高出9%,達到12%。美國問題最突出,今年9月底財政赤字率達到15.2%。

各國應對症下藥

目前,主流經濟學家和國際組織都呼籲採取更多的財政刺激措施,在「全球同此涼熱」的時代,各國政府應在政策方面繼續加強合作與協調,從而支持富有韌性、可持續、具有包容性的經濟增長。

此外,IMF財政事務部主任VitorGaspar表示,明年全球財政政策首先應重點支持公共醫療體系,這將有助於解決公眾的健康問題,促進人們恢復信心,從而有利於經濟活動和促進就業。因此,政策制定者必須繼續將公共衛生作為第一要務,同時保持以靈活的方式實施支持性的財政政策,為可能會發生的經濟轉型做好準備。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世界經濟復甦來說,疫苗的廣泛分發與應用非常關鍵,但希望疫苗能夠拯救經濟是不切實際的,政府、市場、投資者都要警惕「疫苗樂觀主義」。在疫苗廣泛使用後,各國才算能夠真正地擺脫大封鎖,所以有關於疫苗的財政支持也該繼續,只有在國際範圍團結一致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公民才能平等地享有疫苗和相關治療。

IMF還指出,財政政策的制定者還應當著力解決貧困和不平等的問題,要想達到更強大、可持續的經濟復甦,現在就需要堅定的政策行動,確保將錢提供給受到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的群體。為此,政府可以繼續保證弱勢群體的收入,改善就業計劃,促進社會就業,確保勞動力市場的穩健;加大對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確保人們能普遍獲得醫療和教育服務;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幫助其進行融資以及一系列的稅收優惠政策等。各國政府還應當積極主動支持氣候友好型投資,促進更有利於環境、有助於創造就業、由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

最後,IMF在10月發布的《財政監測報告》表示:各國在針對自己國家的問題時,也需對症下藥,經濟刺激措施的範圍有多大、財政調整的適當節奏如何,這些問題都因國而異,尤其是取決於該國的經濟衰退程度、失業的規模以及獲取融資的難易程度。相對而言,擁有財政空間且受危機長期影響的國家應推出公共投資等臨時性刺激措施。財政空間有限、融資渠道較少的國家應保障公共投資,同時提高稅收的累進性,確保對高利潤企業適當徵稅,以期實現有利增長、有益公平的調整。

貨幣政策

超寬鬆貨幣政策浪潮下的「危」與「機」

◎記者李曦子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各國陷入水深火熱。全球經濟活動被迫中斷,恐慌情緒引發市場大規模拋售,國際金融市場劇烈震動。

為了穩定經濟,以美聯儲為代表的各國央行實施了前所未有的超寬鬆貨幣政策,為市場注入流動性。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球範圍內已有超過50家央行降息或多次降息,全球超60%的經濟體利率不到1%,部分地區和國家進入負利率。超低利率環境為全球經濟復甦提供支撐,保證了金融市場相對穩定,但是大規模寬鬆政策帶來的副作用和後遺症也不容小覷。

全球央行「放水」

今年3月,新冠疫情開始在全球蔓延,恐慌情緒引發市場拋售,美股十天「熔斷」四次,原油價格出現負值,傳統避險資產黃金等也大幅下跌。

為了穩定市場,全球主要央行多措並舉,開啟超寬鬆貨幣浪潮,其中既包括直接利率調控和前瞻性指引,還有創新發展的一系列針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政策工具,如資產購買、央行向銀行提供緊急信貸、針對不同金融機構分門別類提供流動性支持方案等。

美聯儲率先在3月連續兩次緊急降息,將利率降至0-0.25%的超低水平,降息速度和幅度均超過市場預期,也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水平。隨後美聯儲開啟了無上限的量化寬鬆政策,同時重啟次貸危機時的貨幣工具,向市場釋放大量流動性。美聯儲還通過貼現窗口和定期貼現窗口等工具直接向銀行提供短期信貸,以維持銀行的流動性。8月,美聯儲宣布修改貨幣政策框架,將就業指標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此外,將通脹考核更改為「平均通脹目標2%」,允許「一段時間內」物價漲幅超過2%,更加關注經濟恢復的持續性和全面性,小幅提升對通脹的容忍度。

歐元區由於已經處於負利率狀態,三大利率下行空間有限,所以歐央行在貨幣政策上的主要應對方案是擴大量化寬鬆,開展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TLTRO)。3月,歐央行推出了緊急抗疫購債計劃(PEPP)。6月,擴大PEPP購買規模6000億歐元至1.35萬億歐元,延長購債期限至2021年6月底。12月10日,將PEPP購買規模再增加5000億歐元至1.85萬億歐元,並至少延長9個月至2022年3月底。第三輪TLTRO優惠利率將持續至2022年6月,此前為持續至2021年6月。

與歐央行類似,由於無法再度下調政策利率,日本央行也加大放寬貨幣政策力度,調整前瞻指引,允許無限量購債。日本央行不斷擴大緊急抗疫注資計劃,規模從75萬億日元增加到110萬億日元;上調交易所交易基金和日本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購買目標,將其將年度購買目標分別提升至12萬億日元和1800億日元;無上限地提供充足的日元、外匯資金。

據彭博經濟研究的數據,美聯儲、日本央行、歐洲央行與英國央行光是今年在量化寬鬆政策上就投入了5.6萬億美元。

新興市場方面,俄羅斯央行、巴西央行以及印度央行等多次降息,採取有限的量化寬鬆政策,來應對疫情衝擊。

與多數國家不同,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並不是那麼擴張性的。中國監管層多次強調「維護正常貨幣政策空間」,意味著貨幣政策寬鬆空間有限。

今年上半年,中國央行釋放極度寬鬆的流動性支持,三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釋放1.75萬億元長期資金,兩次下調MLF利率,1年期LPR隨之在3個月內下調了30個基點,5年期LPR下調了15個基點。5月以來,隨著我國疫情防控效果逐漸顯現,經濟恢復趨勢逐漸明朗,總量寬鬆政策不再加碼,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實施中小微企業貸款階段性延期還本付息政策等直達性政策工具開始得到重用。

維穩效果顯著

超寬鬆貨幣政策給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為家庭和企業提供信貸支持,避免了全球金融市場產生強烈波動進而引發更大範圍的經濟動蕩甚至危機。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趙雪情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總體來看,面對疫情衝擊,全球主要央行推行超寬鬆貨幣政策,反應迅速、力度超強,取得了必要的政策效果。

「一方面,平抑流動性困局,避免滑入新一輪金融危機。以美聯儲為首的發達經濟體央行吸取上輪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進行全面流動性幹預和灌注,避免流動性系統問題引爆新一輪金融危機。另一方面,與其他政策形成組合拳,發揮託底救助效用。在應對疫情衝擊、紓解實體經濟困局方面,貨幣政策更多是發揮協同支持作用,與公共衛生政策、財政政策形成組合拳。」趙雪情說。

瑞銀資產管理資產配置基金經理羅迪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短期來看,量化寬鬆政策主要起到的作用是提供足夠的流動性,穩定金融市場。3月份,全球金融市場的大崩盤體現的就是流動性不足,以美聯儲為代表的全球央行為市場提供大量流動性,才能出現後續全球金融市場反彈。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不光是QE,整個全球央行流動性支持在短期來講作用是非常明顯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進入三季度,全球經濟有序復甦,投資者風險偏好回升。全球股市重拾上升動力,多國股市創下歷史新高,道瓊工業平均指數更是在日前突破30000點高位,國際黃金價格此前一度突破2000美元/盎司。

11月份全球製造業PMI為53.9%,雖較10月份回落0.6個百分點,但連續5個月保持在50%以上,表明當前全球經濟復甦態勢沒有改變,只是增速有所波動。

中國作為今年全球唯一增長的經濟體,目前經濟社會已全面恢復發展,消費、投資、出口等經濟指標全面向好。一、二、三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速分別為-6.8%、3.2%和4.9%,且仍在恢復中,預計四季度增速能回升到正常軌道的6%。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仍將深度衰退,但與6月預測相比衰退的程度有所緩和。

經合組織最新報告預測,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世界經濟將萎縮4.2%,這一預期好於今年6月份和9月份的兩次預測。報告認為,未來新冠疫苗的投入使用以及中國經濟持續加快恢復,將有助於提振市場信心,推動世界經濟復甦。

副作用與局限

儘管,IMF對各國史無前例的貨幣政策給予肯定,稱這些政策「減緩了對全球經濟的打擊」,但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同時表示,「更多貨幣寬鬆已不太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全球利率水平始終維持在低位狀態,歐洲央行以及日本央行實行負利率政策已有多年。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全球貨幣和財政當局在利率下限和債務上限的長期約束下超常規寬鬆,為穩定經濟起到了關鍵作用,但也極度透支了本已受限的政策空間。

「我們的計算表明,自美聯儲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後首次加息(2015年12月)以來,G20新興市場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的加權政策利率最高分別僅上升0.73和0.92個百分點,但在2020年的全球降息潮後,截至10月底,其加權政策利率較之於五年前反而分別下降了0.14和1.87個百分點,且受到利率下限約束,發達經濟體用非傳統貨幣政策急劇擴張資產負債表,2020年前10個月,美、歐、日三大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之和就從14.7萬億美元驟增至21.8萬億美元。」

趙雪情也認為,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深度捆綁。部分發達經濟體深陷財政赤字貨幣化困局,將扭曲市場價格與資源配置,帶來長期負面影響。

此外,趙雪情表示,疫情始終是經濟運行的最大挑戰,本輪衝擊更多源於經濟層面,而非金融層面。超寬鬆貨幣政策有助於對衝一定的經濟下行壓力,但無法填補整個經濟體系的損失,難以支撐經濟金融從根本上走向復甦。長期無限量貨幣寬鬆還可能助推金融「通脹」。無限量流動性灌注,金融市場持續處於低利率乃至負利率環境,催生道德風險,鼓勵冒險行為,助長金融資產價格泡沫。若有一天泡沫破滅,全球經濟將由此遭受沉重的打擊。

最後,程實表示,低利率、高赤字時代貨幣當局的「財政主導」傾向可能會助長通脹預期,但新冠疫情對供需的限制,對貧富差距和消費心理的改變也會負面衝擊收入、償債能力、邊際消費傾向,疊加之下中長期的全球通脹前景將面臨很大不確定性。

相關焦點

  • 2020:體育大年的暫停與重啟
    2020:體育大年的暫停與重啟  時間之手顫抖著拉開了2020年的序幕:1月23日,武漢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城」,2月3日晚,湖北省體育局接到一則來自湖北省、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的指令:「將洪山體育館改造成方艙醫院。」
  • 美國實際感染數或超2000萬,多州暫停重啟經濟,美股大跌!瑞幸咖啡...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200個候選疫苗,其中15個正在進行人體臨床試驗。 美國多州暫停重啟經濟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疫情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6月27日6時30分左右,美國累計確診2453044例,累計死亡124891例。
  • 為經濟重啟擔當有為,2020第三屆世界布商大會「雲鏈」全球探尋產業...
    為經濟重啟擔當有為,2020第三屆世界布商大會「雲鏈」全球探尋產業價值路徑 發表時間:2020/10/26
  • 2020全球經濟:在至暗中尋找微光
    「黑天鵝」突降,打了全球各國一個措手不及。這一場被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稱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性危機」,對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構成威脅,隨之產生的經濟影響則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經濟衰退。多年來一直討論的經濟復甦問題,在2020年遇到了更大的逆風阻撓。全球經濟從新冠危機的深淵中重啟、復甦,困難重重,道阻且長。
  • 摩登地標與Slush China 2020共同 "重啟未來"
    此次疫情的爆發將影響中國經濟在第一季度下行,但其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將保持不變。第一季度既是中國經濟體的重創期,也是止損期,世界見證了同心協力的中國在如此之短時間內控制疫情向全球擴散的巨大成果,我們期待二,三,四季度快速回歸正軌,陸續恢復生產,補回損失,爭取下半年超長增長。
  • 新華財經年報|2020年全球經濟形勢分析及2021年展望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各國政府在「保生命」和「保生計」之間的艱難平衡,各國GDP跌幅普遍創歷史極值。預計全球經濟萎縮4.2%。2021年全球經濟將大幅反彈,但仍難以回到疫前產出水平,且各國復甦將很不平衡。
  • 全球主要郵輪公司暫停運營及復航日期匯總
    昨日,諾唯真集團宣布旗下三家郵輪公司暫停運營至10月31日,比早些時候CDC公布的禁止巡航命令截止日期的9月30日還要推遲一個月,看起來今年全球郵輪市場,特別是北美郵輪市場復甦的希望越來越小了
  • 滙豐、渣打受命取消派息 全球經濟進入至暗時刻?香港金管局緊急...
    不過,滙豐、渣打等銀行分紅何時重啟暫無下文。滙豐財務長邵偉信(Ewen Stevenson)在電話會議上說,滙豐目前不會承諾支付該年暫停的所有股息,但會在今年晚些時候對其股息政策做出決定。滙豐控股在公告中稱,在2020年底前暫停派發所有普通股的季度或中期股息或應計款項,亦不會進行任何普通股的回購。在更充分了解疫情的全面影響,以及環球經濟未來幾年的前景較為明朗之後,會重新檢討2020年的普通股股息政策及支付安排。
  • 長江期貨:海外經濟重啟國內需求較好 銅有較強支撐
    來源:新浪財經一、行情回顧進入4月後,各國政策刺激不斷加碼,市場寬鬆預期增強,月底歐洲部分國家開始放鬆管控措施,經濟開始正式重啟。國內下遊需求轉好,疊加供給端幹擾,國內電解銅去庫速度加快,滬銅一路震蕩上行,整體月度漲幅為9.71%。
  • 2020:人造瘋牛,2021:人民幣硬通貨化、華爾街國有化、全球經濟滯脹...
    2020年接近尾聲,在這動蕩的一年,全球股市也幾近瘋狂。隨著各國股票市場今年迎來集體反彈,目前自低點漲幅已超過1929年、1938年、1974年三大牛市時期,美銀美林牛市和熊市指標也從5.8攀升至6.6,接近「極端牛市」水平(8)。
  •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秘書長:中國旅遊業重啟給全球數百萬人帶來希望
    (2020年服貿會)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秘書長:中國旅遊業重啟給全球數百萬人帶來希望中新社北京9月5日電 (記者 王慶凱)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秘書長祖拉布·波羅利卡什維利,5日通過視頻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期間舉辦的
  • 紐約25000家餐廳倒閉 等不到經濟重啟
    (原標題:等不到經濟重啟 紐約25000家餐廳倒閉)
  • 歐市盤前:FED負利率預期升溫,黃金強勢依舊;澳洲推進經濟重啟,澳元...
    澳元大幅走高,創逾一周新高,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表示,今天繼續推進經濟重新開放,下一步是重建對經濟的信心,內閣同意分三步重啟經濟的計劃,爭取在7月實現新冠肺炎疫情下仍保持安全的經濟,財政部稱計劃將恢復85萬個工作崗位。同時,我國「五一」消費市場從疫情衝擊中快速復甦,這提振了商品貨幣的走勢,而更多國家選擇重啟經濟,這將促進全球貿易恢復。
  • 視界丨「團結和秩序讓中國快速控制住疫情並重啟經濟」
    國際人士看中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各地,單邊主義挑戰多邊秩序。  2020年,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經濟企穩回升,引領全球經濟復甦。  環球資訊廣播對話多國各界人士,請他們就2020年團結合作抗擊疫情的意義、各自國家與中國的互動以及如何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等話題進行解讀。  今天推出第十集:「團結和秩序讓中國快速控制住疫情並重啟經濟」  第十期嘉賓 馬識路 法國電力集團前執行副總裁  NO1:說到中法關係,中國人都懷有美好的印象。
  • 全球確診超374萬,美國單日新增超2萬,川普:必須儘快重啟經濟
    美國累計確診超122萬例川普:必須儘快重啟經濟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實時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5月7日6時30分左右,美國累計確診超122萬例,達1223419例,死亡73039例。川普推特截圖綜合《華盛頓郵報》、彭博社5日消息稱,美國總統川普日前接受採訪時罕見承認,重新開放經濟可能會犧牲更多美國人的生命,但即便如此,美國人也應該回歸正常生活,美國必須儘快重啟經濟。
  • 上海迪士尼樂園全球率先重啟,有什麼作為支撐?
    防疫「尖子生」保駕護航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截至3月中旬,全球6家迪士尼樂園相繼宣告暫停營業。此次上海迪士尼樂園宣布重啟,將成為全球第一家有條件重新開放的迪士尼樂園。 上海迪士尼有這樣的能力和魄力,離不開防疫「尖子生」上海在背後保駕護航,更離不開中國疫情防控取得的重大階段性成果。
  • 美國川普準備「重啟」經濟!花4億清洗口罩?社交隔離要到2022
    五一「重啟」經濟總統川普15日在白宮新冠疫情簡報會上表示,美國新冠肺炎新增病例數據顯示,疫情已過峰值。他稱希望5月1日前部分州能夠重新開放經濟。世衛組織回應川普「斷供」行為川普此前宣布,美國將暫停向世界衛生組織繳納會費,並稱美國要對世衛組織在疫情中的行為問責。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15日對美國決定暫停資助世衛組織表示遺憾。他同時重申,新冠病毒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只有全球團結才能擊敗病毒。
  • 重啟經濟後,美國新增就業連續兩月大漲,可相比付出的代價值得嗎
    文/龍小林因為對疫情控制不力,美國成了全球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國家。這也使得美國從3月份以來累計失業人口超過了4000萬人,創歷史之最。面對龐大的失業人口,美國不得不在疫情還沒得到有效控制下就重啟經濟。過去兩個月美國非農就業人口的大增,跟美國從5月份開始重啟經濟的關係密不可分,是重啟經濟後取得的重大成果。可取得這樣的成果也不是沒有代價的,而且代價還不小,甚至可以說是拿很多美國人的命換來的。
  • 洛倫佐今年外卡無望,MotoGP 2020賽季暫停外卡參賽
    今年MotoGP開賽至今,疫情除了對車手、車隊和車廠帶來巨大的損失之外,更讓MotoGP官方必須針對原本的規則作出不少改動,先前MotoGP規則制定委員會(Grand Prix Commission)已經宣布暫停2020-2021賽季的賽車開發,而近日GPC更追加表示將暫停2020
  • 剛剛,五大銀行突然暫停這類投資新開戶,發生了什麼?杜絕「原油寶...
    各家銀行給出的暫停新客戶開立帳戶原因均與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及新冠疫情等影響,貴金屬市場價格波動劇烈,投資交易風險加大有關。不過,與此前各家銀行風險提示不同,此次風險提示有兩大特點:一是多家銀行此次暫停新客戶開立帳戶,控制增量客戶,且並未提出何時會重啟。此前銀行僅是多就市場波動進行風險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