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聽到過這麼一個故事。
1995 年的一天,一個大塊頭的中年男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搶劫了匹茲堡的兩家銀行。跟其他的劫匪不同的是,他沒有戴面具或做任何偽裝。在走出銀行之前,這個傢伙甚至還對著監控攝像頭微笑。
結果可想而知,他很快就被逮捕了。晚些時候,在警方給被捕的麥克阿瑟·惠勒看當天的監控錄像時,惠勒難以置信地說:「可我塗了果汁。」他咕噥著。
原來,惠勒認為把檸檬汁塗在皮膚上會使他隱形,這樣攝像機就拍不到他。檸檬汁可以被用作隱形墨水,用檸檬汁寫下的字跡只有在接觸熱源的時候會顯形。所以惠勒覺得,只要他不靠近熱源,他就應該是完全隱形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似乎每個人周圍都有那麼幾個永遠迷之自信的人。不管談起什麼來總是信心滿滿,高談闊論仿佛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他不知道的。
但是往往是這些人,似乎在那些侃侃而談的領域中偏偏有沒有什麼建樹。更奇怪的是,這群傢伙好像完全不自知,而且從來也不覺得自己需要別人的幫助。
那麼究竟是誰給了他們自信的勇氣?
Image by Peter Fischer from Pixabay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做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eger Effect),有些地方縮寫成了(DK Effect)所以也被叫做達克效應。這是一種認知偏差。說的是:
在某一領域越是沒有經驗和能力的人越覺得自己能力過人;越是在某一領域有所造詣的人越覺得自己能力一般。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發現。發表這個發現的兩位學者大衛·鄧寧和賈斯汀·克魯格就是在新聞裡看到了我們文章開頭的故事受到的啟發去研究這一現象的。兩位學者還因為這個發現獲得了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
理論相對完整的描述應該是,隨著人在某一領域的經驗的增長,他的自信心有一個突然暴增到驟降的過程。(暴增的頂端叫做「無知的山頂」Peak of Mount Stupid)然後陷入一個自信心的「絕望之谷」,最後在緩慢攀升到「持續高原」。就像下面這樣:
由忍者貓 - 自己的作品,CC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86929278
兩人把這個現象歸咎於元認知的缺陷。就是說,能力欠缺的人無法認識到自己的無能。反過來,非常有能力的人認為他們的能力應該是每個人都有的。
當然這個現象不是突然才出現,只不過是由兩位學者觀測記錄並進行了學術性描述而已。歷史上就有許多名人描述過這一現象。英國著名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對,就是寫出《物種起源》的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人類的起源(The Descent of Man)》中就說道:
無知要比博學更容易產生自信:正是那些無知的人,而不是博學的人,篤定地認為這樣或這樣的問題不會被科學所解決。 (Ignorance more frequently begets confidence than does knowledge: it is those who know little, and not those who know much, who so positively assert that this or that problem will never be solved by science.
The Descent of Man (1871) by Charles Darwin這個就有點像是我們經常說的,你越學的多,就越覺得自己無知。比如我們下面的圖中看到的:
左邊是我們剛剛開始學習某一領域的知識的狀態。已知的內容只有很少一點,那麼你在自己的知識邊界能看到的未知知識很少。就會很容易產生「不過就是如此嘛」的想法。
但是當你在某一領域深耕很多年掌握了很多的知識之後,你的只是邊界就被打開。像圖中右邊,你的知識邊界會接觸到很多未知的領域。那麼你自然而然就會對未知產生敬意。
那麼,應該如何正確評價自己的位置,避免自己產生「迷之自信」呢?
這兒有兩個方法供你參考:
多多聽聽別人對你的反饋。多聽反饋意見總不是壞事。從第三方的角度來看你自己的位置總是會比你自己看自己要中肯得多。前提是,你要能認可對你的評價,因為如果你在這個領域還是新手的話,很多的反饋可能會讓你沒那麼好受。
努力成為領域的高手。像上面的圖中所描述的,努力充實自己在某一領域的知識,向著坐標的右邊不斷前進。雖然高手容易對自己有過低的評價,但總歸是要比沒有真學識愛誇誇其談的好。
Cover Image by Ryan McGuire from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