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
思之再三,五千字的胡謅,讀者要花不少寶貴的時間精力才能讀完,有點擔心「夜深花睡」,還是說點什麼吧。這篇習作是為「潁淮作家群公眾號」創刊號散文專欄創作的。考慮到潁淮作家群高手林立,敝人拙作未必採用,作了兩手準備:不作為應景之作,也可獨立成篇。在「潁淮作家群公眾號」發表之後,感覺文中有些說法尚需商榷或調整,目前所看到的是經過推敲、修訂割捨後的版本。
本文有三層拋磚引玉的意思:1、好多人認為「散文是最不需要花心思,不費成本的一種文體,會說話會寫字的人都能寫散文」。是的,沒錯。但往往我們做不到「不花心思,不費成本。」寫散文,很難進入「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發前人之所未發」的一般寫作狀態,這是不爭的事實;2、筆者有意提請(帶領)大家回頭看看2000多年1000多年前散文最原初的模樣;3、一同再認識一下莊子及《莊子》、司馬遷及《史記》這兩位鼻祖級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散文祖宗及其作品的本色兒。
此文是閱讀學習後的一些體會、認識,姑且謂之「謅議」。有不同看法或意見,敬請及時通知本公眾號以便取長補短。
謅議古典散文之一斑
漫話散文「話中有畫」
作者:李建達
各類辭書對「散文」一詞的定義性概述,都未涉及「散文是一種閒暇時光,興之所至,隨意抒發作者潛思默想的小品文」這一屬性。散文的閒散、自任的一種屬性,俗氣一點說,就是散文有「話中有畫,畫裡有話,話外有話。」的特徵,再俗氣一點說,經得起時間檢驗,成為經典流傳的散文,往往包容作者所有感受器官日常感知、認知的一切,是含蓄地,藝術地把這一切包裹一層「文藝」色彩婉轉表達出來的一種文體。
說散文話中有「畫」,我們自然會想到王國維《人間詞話》對「畫」更生動立體的描述,一個「境」字把世人心裡有,筆下無的意思活脫脫表達殆盡。並且進一步說「境」有「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本文所謂「畫」是俚語村言,俗氣,沒有「境」字有立體感,本文說到「畫」的時候不妨當做「境」看待。
散文「話中有畫,畫裡有話,話外有話」,較早給我們垂範的是被稱為「文學式的哲學,哲學式的文學」的《莊子》。莊子著作《莊子》絕對是「閒暇時光,興之所至,隨意抒發」,是寫出來自己玩兒的,不曾把寫散文兒、寫的散文當做敲門磚,換飯吃換錢花;諸多篇章從根本看,就是把觀察身邊的人身邊的事產生的奇思妙想,用很簡單,不複雜的文字表達出來。扯遠了,拐回來說正經的:《莊子》鯤鵬展翅翱翔藍天的「畫面」;庖丁解牛的精彩現場「視頻」;濠梁之辯堪稱古今中外點擊率最高的抖音短「視頻」;莊周夢蝶亦真亦幻的「夢境」;兩腿岔拉得像簸箕,鼓盆而歌的「神採」;把天地萬物日月星辰當做自己陪葬品的豁達「境界」等諸多篇章都是話中有「畫」,都是「畫」在說話,都是作者把想說的話含蓄在畫裡的話裡。
這些哲學層面的「話」用現代漢語不大容易說明白,翻譯成外語更難;這些妙不可言的經典故事被後人籠統地用「寓言」一言以蔽之,未免失之籠統。海鯨將鯨尾豎出海面,其巨大的尾鰭,形狀極似鵬鳥之翼。莊子所說的鯤鵬,並非完全是神話、寓言,至少我們可說莊子的散文創作是有生活(依據)的。從庖丁解牛的「視頻」畫面中我們也可大膽推測,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前,皖西北莊子的家鄉養牛業就已經很發達了,不是作者十九年間千百次地觀察宰牛現場,與庖丁們親密溝通交流,哪來「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這一「高手兒在民間」的神秘境界!《逍遙遊》比畫「半天」,不由人不神乎其神,原來是想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些個意思。
莊子講述梁惠王請個良庖諮詢養生之道,一不留神弄一大篇《庖丁解牛》的傢伙事兒;哦,原來養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像解牛一樣,剔骨頭不傷骨頭,剔骨刀用了十九年還跟新磨的一樣,剩下一大堆剔骨肉啊。我不知道寫到梁惠王一本正經地說「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時莊子會不會為梁惠王的「智商」噴飯(偷著笑)。至今,皖西北城鄉仍有對「窮浪漫」一族「羨慕嫉妒恨」的口頭語「看你浪擺的(di)耶!」「看你騷擺的(di)耶!」莊子夠窮,也夠浪漫;《莊子》中諷刺挖苦嘲笑調侃人以及揮灑自如任性不羈的小故事大約200個(宗);用咱們皖西北普通話說,莊子真是夠浪擺的,夠騷擺的,是我們皖西北真正「騷不服」的老祖仙。
如果你曾多次用心觀察過宰牛現場,你也會很有把握地說,莊子「庖丁解牛」這篇散文並不誇張,幾乎是寫實。
我觀察宰牛的機會不多。故鄉凱叔,四季宰羊。剝羊皮比脫秋衣秋褲利索;刀尖一點,羊蹄旋即擰掉;剔羊肋骨用牙拽,如女人梳頭時玉齒銜簪噙釵,隨面頰左右輕擺,羊肋骨如彩帶飄落。一隻羊,一支煙功夫,齊活兒,秤桿一撅,凱叔嬉皮笑臉把羊肉給人志好了。凱叔皮膚紅潤,身高,走路似羊抻頭,碎步急驅如花旦蓮步點水;遇無賴逢官僚,彎腰急驅如太監迎駕。善飲不醉,喜月下裸體散步,心不在月;前磕後仰東倒西歪左右搖晃,痛罵清影;罵不過癮,左右開弓扇耳光,長歌當哭,先低回婉轉,及至高潮,如小寡婦夜哭,尾聲疑似老嫗夜半自語,痛數君子小人,幸與不幸。天明或問凱叔,夜(昨)晚月下涼快不?心虛,立正,一本正經辯駁:「大白月亮,你看不清白褲衩子,黑補丁嗎!」
凱叔活瀟灑,死浪漫。老以為對自己微笑的女人都想與之接吻,常因少要幾個錢推來搡去,把女顧客拿捏拾掇得雲銷雨霽,雙頰霞飛。六月十三半夜,悶熱難耐,凱叔悄然斷氣兒。天意,還是凱叔掐算?暴雨如注,路面水深三尺。鄉民不約而同,莊嚴肅穆,按常規五花大綁棺材,八槓十六抬。水深,棺材漂浮,捧棺後生談笑風生,長者戲曰:「凱叔吃香喝辣,寅吃卯糧,醉生夢死;常九天攬月,今又五洋捉鱉;不慕浮財,棺材卻浮;生的輕鬆,死的自如。」全村男女擁護、把持棺材,不想再讓凱叔特立獨行,浪跡天涯,笑不起來,恐唐突凱叔一本正經風範。
哦《莊子》裡沒有「凱叔解羊」,筆者嘗試佐證莊子離我們不遠,莊子散文接地氣,有生活,深入大道於庸常淺出。
莊子散文樸素浪漫源遠流長,司馬遷散文寫實造詣彪炳千古。
筆者曾多次向人說起,粗通《史記》為數不多的文言實詞虛詞,《史記》大部分作品完全可以當作當、現代散文、傳記文學、紀實小說來讀。從藝術角度看,《史記》幾乎是各項文學藝術事業的鼻祖,是一部流血漂櫓的「紅」寶書。幾乎每個漢語語言學習者、使用者,其意識形態和審美情趣裡都有《史記》造成的情節和影響。
兩漢時《史記》一直被視為離經叛道的「謗書」。為什麼呢?因為司馬遷的文筆太好了,敘事和寫人藝術太絕妙了。其「話中有畫,畫裡有話」令人拍案叫絕。如此一來,導致好多思想對立的雙方都把司馬遷當做「指責、對抗漢代正宗思想的異端代表」這是曲解司馬遷用同情心、同理心包裝起來的治世明君、名臣良相等人物。誤解史筆、文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本質。
筆者在研讀《史記》有關章節後,反芻回味過程中隱隱感覺到整部《史記》是在圍著一個「勢」在做文章。無論是哪朝哪代,哪家哪族,英雄豪傑、仁人志士、皇親國戚、三教九流,還是地痞流氓、雞鳴狗盜之輩,在《史記》裡都是從無到有,從根兒到梢兒,慢慢起家,逐漸強大(上升),勢能發展壯大到極盛,然後慢慢走下坡路,直至勢能歸零。從黃塵古道、烽火邊城、刀光劍影、鼓角錚鳴、四面楚歌等等激昂慷慨、悽風苦雨的畫面反映的「話」中,我們不難體察所謂成王敗寇,無非是善不善於發現、開發、利用「勢」。
基於以上揣測,這裡不得不說《史記》的一個十分顯著的藝術手法,筆者姑謂之「互襯」法(有些資料說是「互見」「互補」)。試舉三例,以佐證「勢」的起滅和「互襯」手法。
鴻門宴之後,劉邦真正吃透了自己的對手項羽。兩軍對壘,項羽扎著架勢要烹劉老太公,脅迫、嚇唬劉邦躺槍。這個舉措充分暴露了項羽人困馬乏、強弩之末之「勢」的徵兆。在劉哥面前玩這把戲,項羽是嫩了點兒。劉邦眼都不眨,行啊項老弟,別忘了江湖人都知道我們是兄弟相稱,太公是我爹,也是你爹,烹你爹你別忘了分給我一碗。借項羽的蠢材薄面襯託劉邦老於世故的黑臉。
劉邦當皇帝後,為削弱韓信的「勢」力,把當時是「齊王」的韓信徒封為「楚王」,使其遠離自己的發跡之地,然後又有人適時告發韓信「謀反」劉邦又再將他貶為「淮陰侯」",不出幾個月皇后呂雉又以謀反之名將韓信誘至長樂宮。韓信在臨刑前發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浩嘆。此浩嘆本是範蠡託人捎給老戰友大夫種的私房話,今又「讓」韓信吟嘆,借韓信之口烘託劉邦兩口子的嘴臉。司馬遷真乃銷勢造勢、互襯藝術的大師,滴水不漏,讓對手百口莫辯。
《史記》對管仲幾乎沒有一句差評,只在《管晏列傳》最後借孔子的看法和「語曰」微妙而幽默地調侃一下。原文是:「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管仲臨終遺言耐人尋味,管仲對易牙、豎刁、開方等人的為人、品性把握十分準確,作為齊國三四十年的行政一把手,臨死才向桓公攤牌。管仲死後不久,五公子互相殘殺,桓公連病加餓,死了六十七天,屍體腐臭,蛆蟲爬出門外沒人過問。幾百年後,做為秦朝廷行政一把手兒,李斯對老同學韓非挺狠,但對宦官趙高卻是心照不宣,終致尾大不掉,指鹿為馬,始皇屍體與鮑魚比臭;李斯身遭「五刑」,咎由自取。同樣的行政一把手兒,差別在哪兒呢?
太史公超一流的造(攝)影造(攝)像大師,讓畫面裡的人物自編自導自演,通過一件件鮮血淋漓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面容,讓真善美自動發光,熠熠生輝,令假醜惡自曝其醜,自掌嘴臉。其「話中的畫,畫裡的話,話裡含蓄的言外之意」的文字藝術讓後人嘆為觀止!
《莊子》《史記》的「話中有畫,畫裡有話,話外有話」這些較為原始的浪漫、現實主義文學藝術特色是後來歷代文化、文學藝術的楷模,散文創作受其啟發和影響的歷代散文名家數不勝數。
王羲之「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滿溢出世入世無限感慨的《蘭亭集序》,天下文人學士每讀一遍,宇宙萬事萬物又更新一次。
陶淵明「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源記》讓「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人們,心嚮往之,卻屢屢無一成行。
劉禹錫的陋室「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何陋之有?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東隅已逝,桑榆非晚。」之悲涼滄桑,把畫裡的話推向極致。
範仲淹《嶽陽樓記》三個畫面:全景,嶽陽樓之大觀也;淫雨霏霏,連月不開登樓看到的畫面;春和景明時節登樓看到的畫面。本文的高明之處在於,貌似因景生情,實則因情生景,境由心造。考慮到文章要刻在樓上,所以寫得簡潔凝練,想要表達的情感說出來了,畫面就關閉了。
相比之下,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顯得挺費勁,據說第一句「環滁皆山也」就沒少折騰字紙。架構有似《嶽陽樓記》,其話中的畫,畫裡的話略顯蒼白,境界差遠了。論境界,範仲淹的《嶽陽樓記》與周敦頤的《愛蓮說》可說是較為藝術,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可說略顯通俗。
唐宋以後以至明清,散文越來越偏向個人情趣、抱負、志向的舒散、排遣,諸如周敦頤《愛蓮說》、歸有光《項脊軒志》、張岱《湖心亭看雪》等等耳熟能詳的名篇;桐城派語言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公安派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發前人之所未發,等名篇佳作猶如簡筆素描,都是借畫說話的得力之作。
許久以來,好多人認為「散文是最不需要花心思,不費成本的一種文體,會說話會寫字的人都能寫散文」。是的,沒錯。但往往我們做不到「不花心思,不費成本。」寫散文,很難進入「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發前人之所未發」的一般寫作狀態;很少有「語言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的名篇佳作令人愛不釋手,常讀常新;要麼是兩個十分複雜的腦袋打架,要麼是深更半夜老嫗對著夜空數落前塵往事似的自說自話,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創作故事畫面的能力;扣除先天因素,歸根結底還是語言的生動,即語言的動畫效果有待提升。散文寫作者的成熟標誌就是用語言創作出生動別致,「形影神」三者兼備的藝術畫面。
寫,是創作過程;其實,讀,也是創作過程——與所讀書籍作者一起共同創作故事的「情境」。一個寫作者缺乏創作畫面的能力不要緊,假以時日可以日趨完善;帶上畫面感,帶著「形影神」的況味去欣賞、品讀包括音樂、美術、繪畫、書法、文學作品等諸多門類的藝術,才能品出點意思和味道。這個「品出點意思和味道」的過程,是學習創作的過程。同時,「畫面感」也是濾紙,「形影神況味」也是試紙。帶上這兩樣東西閱讀品讀作品,可以過濾、鑑別出自己想要、可要、可不要的東西。能讀出包括散文在內的文學藝術作品的「畫面」,品出作品的「形影神」況味,身臨其境,設身處地體驗、演繹一把,是有效輸入;寫出包括散文在內的文學藝術作品的「畫面」感及其「形影神」的況味,吸引讀者進入角色設身處地體驗、演繹一把,是有效輸出。
二〇二一年一月五日
本文值班編輯:張利君
值班律師:王 粱
來稿來信郵箱:ahlqjz@163.com或wdxq505@126.com或296569314@qq.com
微信搜索lqjz000(靜影沉璧)0是三個阿拉伯數字0零,不是英語字母。加好友
微信搜索「建達烹文學」加群或關注「建達烹文學」公眾號
QQ296569314(小園香徑)
非常感謝已經關注本公眾號的老師,請已經關注公眾號的老師加我微信或QQ,僅憑網名,我搜不到你們。「建達烹文學」作家微信群相當權重,群裡有資深編輯,有散文、小說、詩歌專業一流作家,有80、90穿越超萌作家、寫手,期待老師們進群交流。
歡迎來搞,文體、題材、篇幅不限。同意在本公眾平臺發表,作品所獲數字貨幣(讚賞),全額發給作者本人,本平臺分文不留,本平臺暫無保底稿費。
本平臺尊重遵守著作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