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樂都區洪水鎮的李家壕村來了幾個北京人,流轉土地、招聘人員、購買樹苗,一場轟轟烈烈的櫻桃產業在這裡展開…
能不能行?種了櫻桃賣不出去怎麼辦?在這裡工作不給按時發工資怎麼辦?可是因病致貧,靠著靠著政府發放的低保金勉強度日也終究不是生活的出路,再三權衡之下,村裡的貧困戶邢克梅最終還是來到了產業基地,種起了櫻桃。
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的邢克梅因為能吃苦、肯付出成了櫻桃基地裡的勞動能手,剪枝、施肥、摘果……沒有她不會幹的活。也因為這樣的付出,邢克梅的家裡徹底摘掉了「窮帽子」。「因為工作的地方離家近,我既能掙上錢又能照顧好家裡生病的老公,孩子也很爭氣,在外地的學校學習按摩,等他學出來又能為家裡減輕不少負擔。日子總算有了希望和盼頭。」邢克梅說。
春季賞花夏摘果,隨著初夏氣溫節節升高,櫻桃基地裡,成千上萬株櫻桃樹枝頭掛滿了果實,三三兩兩的遊人分散在櫻桃園的各處進行採摘品嘗,在成為旅遊新玩法的同時,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推動脫貧攻堅向高質量階段邁進。記者了解到,李家壕村千畝櫻桃示範基地是青海省海東市最大的櫻桃示範基地,基地種植樂都大櫻桃約5萬株,年產大櫻桃約30萬公斤,年收益達400餘萬元。在邢克梅的介紹下,記者了解到,在這道工作的員工基本上都是當地的村民。「從櫻桃示範基地建設開始,我們用的勞動力全部來自附近的村莊。每年村民的收入除了流轉土地的費用,還有一部分來自我們發的工資。」櫻桃基地的負責人馬紅凱介紹。
「這裡的櫻桃看起來太誘人了,孩子們非常喜歡採摘新鮮水果,一家人在這裡可以玩一天。」遊客周先生告訴記者。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是李家壕村櫻桃成熟的採摘期,遊客在採摘櫻桃的同時,還可以感受農耕文化,在周邊的農家樂就餐並且享用櫻桃果實製作櫻桃酒、櫻桃罐頭等各類產品。作為當下流行的休閒方式,綠色生態遊近年來正在我省普及開來,我省越來越多的鄉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產業,不少農業基地、生態園區、綠色鄉村等通過栽種規模化蔬果、建設旅遊基礎設施、創新旅遊業態,推進農旅融合發展。在為遊客提供生態新潮旅遊體驗的同時,也有效地促進了當地旅遊經濟快速發展。本報記者 王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