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是傳統的中醫療法,傳統針灸是用針刺,並通過捻轉等手法刺激穴位,再用艾絨點燃後進行燻灼。隨著發展,現在還出現了電針,用脈衝電流代替捻轉,達到刺激穴位的效果。和其他傳統療法一樣,針灸的有效性始終是個謎,目前少有的臨床試驗結果也不盡相同。相比臨床試驗,機制研究就更少了。
雖然現代解剖學不支持經絡和穴位的存在,但是自主神經系統,也就是末梢神經系統或許可以解釋。所以,針灸或許有證可循?最近發表在《細胞》雜誌子刊《神經元》上的一項研究給出了解釋[1]。
圖片來自pixabay.com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秋富教授聯合復旦大學和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經絡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小鼠中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電針刺激確實能夠激活交感神經,調節炎症,而且存在一定規律,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刺激強度,激活的神經通路是不同的,而且在炎症發生前後,刺激同一個穴位,效果也是不同的。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就有研究發現,揉捏或者電針刺激小鼠腹部和後肢,可以激活與胃動力控制相關的神經通路[2],後來,隨著膽鹼能抗炎途徑的發現,又陸續有幾項研究發現,肢體穴位刺激可以抑制全身性炎症,這種效果和激活迷走神經有關[3-5]。
但這些發現還不夠「細」,其中還有很多問題沒有搞清楚。因此,為了更加細緻地揭示其中的神經學機制,研究人員設計了這項實驗。
圖片來自pixabay.com
以前的研究人員缺乏工具,沒辦法選擇性地操作不同亞型的交感神經元,這次,他們開發了一種交叉遺傳工具,可以調控嗜鉻細胞和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前者是存在於腎上腺髓質、交感神經節等部位的分泌細胞,可以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等激素,後者的名字已經說明了一切,就不多解釋了。
這兩種細胞在過去的研究中被發現了和全身炎症的調控有關[6,7]。研究人員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究了它們如何參與炎症調節。
他們把小鼠翻過來,對腹部ST25,也就是天樞穴進行電針刺激15分鐘,再用脂多糖誘導小鼠的內毒素血症,作為全身炎症的研究模型,模擬人體內的細胞因子風暴。
只插入電極,但沒有通電的小鼠,血清中促炎細胞因子,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水平迅速飆升。而提前進行過電針刺激的小鼠,體內「風平浪靜」。電流為1mA大小時,相比小鼠血清中TNF-α的水平降低了38.5%,3mA時,降低了71.5%,而且3mA大小的電流還導致了IL-1β和IL-6水平的下降。
小鼠天樞穴的位置(A)及實驗流程和不同強度的電流刺激下TNF-α的水平(B)
研究人員發現,對天樞穴的刺激激活的是脾臟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可以激活兩類受體——α2和β2腎上腺素能受體,這二位對免疫的調節方向剛好是相反的,一正一負。
先電針刺激再誘導炎症時,激活的是β2腎上腺素能受體這位負責負向調節的,剛好起到了抑制炎症的作用。
那假如先誘導了炎症,再進行電針刺激會如何呢?小鼠會告訴你,炎症水平更高了!這是因為注射脂多糖後,正向調節的α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活,促進炎症,而且α2腎上腺素能受體與去甲腎上腺素結合的親和力高於β2腎上腺素能受體,所以再進行電針刺激,不但拉不回飆升的促炎細胞因子水平,反而還添了一把火。
除了天樞穴,後肢穴位足三裡ST36在電針的刺激下,也可以激活神經通路,不過它激活的是迷走神經-腎上腺素能神經,只用0.5mA刺激15分鐘,無論是在炎症發生前還是發生後,都可以顯著降低小鼠的促炎細胞因子水平,小鼠的存活率也提高了至少一倍。
從以上的實驗中,奇點糕總結出了三點:第一,電針刺激不同的穴位,可以激活不同的神經通路;第二,同一個穴位,不同的刺激強度,對神經通路的激活效果不一樣的;第三,同一個穴位,同樣的刺激強度,但不同的時機,有不一樣的效果。
看到這,我想有讀者要問了,天樞穴和足三裡我也知道,可是人的穴位怎麼套到小鼠身上的呢?雖然研究人員們天天和小鼠打交道,對小鼠的了解恐怕比小鼠自己都多,但這靠不靠譜啊?
別說,編輯部的奇點糕們一開始也挺疑惑的,本糕搜索了一下,發現還真的有一些資料,比如說中國獸醫針灸學,還有比較解剖學,就是用解剖的方法比較不同綱生物的器官、系統形態和結構,歸納總結其中的共通之處,以此為基礎,將人的穴位模擬到動物上。國內也有《實驗針灸學》之類的教材,歡迎學過的讀者朋友在評論裡交流~
再說回這次的研究成果,馬教授認為,他們的發現說明,電針灸有神經解剖學機制,這是針灸神經解剖學方面的一個重要進步,但同時也要注意,如果不正確地進行針灸,可能會產生有害的結果,因此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在臨床試驗中得到驗證,一旦成功,會成為一種多功能治療手段。當然,到時候,針對不同疾病,可能也需要摸索不同的刺激參數[8]。
這應該是針灸的科學打開方式了,未來究竟能在哪些疾病中發揮作用,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編輯神叨叨
雖然2020年的ASCO已經結束了,但是它對未來幾年癌症治療領域的影響才剛剛開始。為了幫助大家快速抓住今年ASCO的重點,高效獲取前沿進展的全景認知,我們又全力打造了《ASCO2020趨勢解讀》。
全面梳理了9大癌種,300個口頭報告中的關鍵學術研究,幫你用90分鐘全面縱覽ASCO盛會的重磅進展。
參考資料:
[1] Liu S, Wang Z F, Su Y S, et al. Somatotopic Organization and Intensity Dependence in Driving Distinct NPY-Expressing Sympathetic Pathways by Electroacupuncture[J]. Neuron, 2020.
[2] Sato A. Neural mechanisms of autonomic responses elicited by somatic sensory stimulation[J]. Neuroscience and Behavioral Physiology, 1997, 27(5): 610-621.
[3] Huang C L, Tsai P S, Wang T Y, et al.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of ST36 (Zusanli) attenuates acute renal but not hepatic injury in lipopolysaccharide-stimulated rats.[J]. Anesthesia & Analgesia, 2007, 104(3): 646-654.
[4] Torresrosas R, Yehia G, Pena G, et al. Dopamine mediates vagal modula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 by electroacupuncture[J]. Nature Medicine, 2014, 20(3): 291-295.
[5] Zhao Y X, He W, Jing X H, et al. 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Protects Endotoxemic Rat from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Inflammation[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2: 627023-627023.
[6] Bratton B, Martelli D, Mckinley M J, et al. Neural regulation of inflammation: no neural connection from the vagus to splenic sympathetic neurons.[J]. Experimental Physiology, 2012, 97(11): 1180-1185.
[7] Torresrosas R, Yehia G, Pena G, et al. Dopamine mediates vagal modula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 by electroacupuncture[J]. Nature Medicine, 2014, 20(3): 291-295.
[8] https://www.genengnews.com/news/acupuncture-tames-cytokine-storm-improves-mouse-survival-via-specific-neural-pathways/
本文作者 | 應雨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