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爆款的邏輯、淘小鋪的優勢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
才接觸淘小鋪的新人,通常會問:目前淘小鋪的貨品這麼少,怎麼和其它平臺去比?
一、認知誤區
首先,淘小鋪的貨品並不是真的那麼少,怎麼說也有上萬種,這已經遠超多數平臺。當然和淘寶、京東比,那的確還不在一個量級。其次,大家存在一個認知上的誤區。
傳統的電商模式,是人找貨——也就是你想買什麼東西,就去淘寶/京東這樣的平臺去搜關鍵詞,頁面上就會出現很多的選項。
這個時候你需要從品牌、價格、質量、款式等多個維度進行比較,然後才會選定下單,這種情況下當然是可供選擇的商品越多越好。
但是社交電商和邏輯就完全不一樣,它是貨找人——比如稀飯我有一樣或幾樣性價比超高的商品,分享給你,你感覺這件商品不錯可能就直接下單了,省略了中間眾多的選品行為。
像有些微商的產品做得挺好,可能貨品就那麼幾種,但是一年賣下來也能有幾個億的銷售額。所以在社交電商的模式下,數量並不是問題,高性價比的爆款才是核心,所以你看李佳琪幾分鐘就能賣掉1萬多支口紅。
二、爆款的邏輯
那麼如何打造爆款呢?
爆款和團購或者聚划算有點類似,就是通過走量來降低拿貨成本,實現賣家和買家雙贏。其實不管以什麼形式賣貨,說到底就是供應渠道和銷售方式。
從供應端來說,爆款需要保證品牌質量,價格還得低,物美價廉才有廣大的群眾基礎;從銷售端來說,爆款需要廣泛的影響力作為前提,你得把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達給消費者。
而影響力又可以分為個人影響力和團隊影響力。像一個千萬粉絲的網紅,他的影響力就能覆蓋上千萬人,只要一開播大家都知道有這麼個高性價比的東西,然後銷量就噌噌噌地往上漲,爆款就出現了;
而對於團隊來說,可能每個人的影響力只限於朋友圈的那麼幾百人,但若是有幾十萬人、幾百萬人同時推一個商品呢?影響力同樣能達到千萬級,如果有幾千萬人推,那影響力就更大了,忽如一夜春風來,滿城盡帶黃金甲。
可能對於一款商品來說,平時一年的銷售額才10億,通過爆款的方式幾天就到了5億,企業怎麼可能會拒絕。
而銷量的提高會使得平臺對供應端的議價權增強,採購價格更低,從而給消費者帶來更多實惠。與之匹配的就是更大的銷量,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我們稱之為「爆款模式」。
這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供應商憑什麼把質量好的東西低價供應給你呢?
你可能會說,剛剛說過的爆款模式呀,大家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但是仔細想想,其中的痛點就在於啟動階段,早期的影響力規模決定了商品的傳播速度,影響力不夠哪來的量,沒有量哪來的爆款。所以這就陷入了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死循環。
企業不是做慈善的,特別是品牌企業,不會為你的設想買單。
如果是一個小平臺,能拿到貨,可能是這麼回事。
供貨商剛好有一批尾貨,或者清庫存的貨,提供給你也能及時回款,省卻了給大平臺供貨的繁瑣流程,幾個月的帳期,當然實際情況會更複雜。
所以我們通常會看到,小平臺的爆款商品供應量很少,且供應不穩定,影響力的覆蓋範圍,可能也就是幾萬人到幾十萬人這個級別,甚至更少。
如果是阿里出手就完全不一樣了。試想,一個小平臺的採購負責人和阿里的採購負責人一起前往某個企業洽談,若你是企業老闆,怎麼決策?
大概率老闆接待阿里,下面的部門負責人接待小平臺。如果是去到某個城市,扶持當地的特色產業,可能接待阿里的是市長,而小平臺可能政府主要官員都見不到。
雖然淘小鋪還在發展過程中,可誰都知道阿里的體量和影響力,首先就信你有這個能力。再加上淘小鋪是阿里的親兒子,有了這個背書,更方面優勢佔盡,這個優勢具體是如何表現和運作的,我們會專門用一節課來講。
需要說明的是:在前期有太多的商品並非好事。商品數量有限,那麼掌柜推送的商品種類就會相對同步,對於前期入駐的供應商來說才有量的保證。之前已經說過,商品種類的豐富並不是社交電商的核心要素。
所以以阿里的供應鏈,從幾億商品中選幾百款作為爆款打造,並不困難,而且這種商品,完全可以做到持續、大批量供應。
況且阿里這些年在供應鏈上的積累,絕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比如阿里半年前又收購了網易旗下的跨境電商平臺網易考拉,如今看來劍有所指。
從銷售端來說,帶貨的可不止掌柜,還有眾多分發平臺、視頻平臺、網絡紅人,配合無人能及的媒體矩陣,那是非你我能想像的。
比如淘寶昨天就籤約了劉濤帶貨,首秀就帶貨1.48億,超過了李佳琪,直追淘寶一姐薇婭,相信以後這樣的事情會越來越普遍。
強大的供應鏈,配合流量明星、幾百萬上千萬的普通推手,共同推動,淘小鋪的市場佔有率自然會越來越高。
三、淘小鋪入場晚,優勢何在?
現在有些敏銳的朋友可能會反問了,淘小鋪能靠阿里的品牌背書解決商品供應的問題,但是構成影響力的人呢?淘小鋪入場這麼晚,現在還有什麼優勢?
1)從品牌印象來看,阿里依然是電商一哥,想到購物,萬能的淘寶是首選。
就像想到搜索,百度是首選;想到社交,騰訊是首選一樣。只要這種品牌印象廣泛存在,那麼推廣淘小鋪的群眾基礎就存在,因為阿里做任何形式的電商,大家都覺得正常,都能接受。
2)大家為什麼會覺得淘小鋪因為入場晚了,模式和別的平臺相比也沒有多大差別,從而沒什麼競爭力呢?
這是因為大家潛意識裡認為:淘小鋪是靠「賺錢概念」驅動的。當社交電商這套模式才出來的時候,大家的共識就是先做的有肉吃,慢了湯都沒了,才有很多人一窩蜂地湧入。
當然各大中小平臺,因為拿不出更好的方案,也就順應民意給與高額的回報,以實現快速跑馬圈地。你圈了,別的平臺就很難在不付出更高成本的情況下,來搶人。
但是這種靠高額回報來刺激的方式,是不可持續的,最終會回到供應鏈本身,關於這點的詳細闡述可以參考我寫的另一篇文章《以淘小鋪、芬香、拼多多為例,深度解析社交電商掘金之路(上)》。
由於這種模式盛行,使得大家誤以為,社交電商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才有淘小鋪入場晚了的錯覺。
其實正如剛才提到的,社交電商平臺的根本在於供應鏈的競爭,不管你在初始階段使用什麼招式、套路,你的落點一定會回到供應鏈,回到賣貨。而中小平臺在建立之初,是沒有供應鏈優勢的,只能選擇以利誘之。
但是淘小鋪不一樣,因為背靠阿里這個巨無霸,一開始就選擇了「供應鏈驅動」的模式,妥妥的富二代。
前陣子我做了一個美妝產品的調研,在淘小鋪上挑選了20款女生常用的美妝產品,這些產品均為海外直供。
統計以後發現,這些產品的價格大致是天貓旗艦店的6折,單款比代購便宜20~60元不等,和一些中小平臺的爆款價格基本持平。
大家也可以自己去搜相關產品,驗證我說的真實性。而且大品牌的定價策略是比較穩定的,這是小平臺和淘客伸手也摸不到的地方。
當平臺靠供應鏈驅動的時候,它的發展模式和軌跡就完全不一樣了。
第一批人,純粹是因為選擇相信阿里的實力,在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就加入;然後靠吸引同樣有遠見的人,一起把會員規模慢慢做起來,才有了如今淘小鋪的百萬掌柜。在多數人只看到淘小鋪不足的時候,這百萬人選擇相信未來,當然你加入以後也是其中的一個。
慢慢地人數多起來了,淘小鋪提供少量物美價廉的商品,通過這百萬人在朋友圈逐步地擴大影響力。
這個階段靠的是「人力驅動」,除了少數認知較高的人能看懂淘小鋪發展模式的潛力以外,多數人只能通過商品來體驗和感知淘小鋪。但肯定有一部分人在多次體驗以後,也轉化為淘小鋪的掌柜。
這個過程會比較慢,所以不少人會在發展團隊的時候,感覺比較難受,沒有跑馬圈地的那種快感。但是隨著掌柜數量的增加,一定會到達一個臨界點,量變產生質變。
從可靠消息渠道獲知:目前淘小鋪的掌柜增速是每天2%左右。可能有人會說,那我就在臨界點到來的時候再做淘小鋪,省卻了大量的時間成本。
理論上是可以的,但是臨界點具體會在什麼時候出現,這是很難去準確預估的。即便你好運抓到了這個點,由於臨界點之後的發展是呈指數級變化的,有積累的人和團隊發展更快,你不一定抓得住紅利。
隨著平臺的掌柜越來越多,配合渠道宣傳,「爆款模式」的威力會初顯。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與小平臺的爆款不同,阿里有全球最大的雲計算平臺;通過對消費行為的建模,進行大數據的推送,消費者購買商品的體驗會更好。
再隨著供應鏈的完善,淘小鋪將由「人力驅動」全面進入到「平臺驅動」,我想那時候才是淘小鋪爆發式增長的時候。
有個比較奢侈的事,就是淘小鋪已經上線了全網比價系統,這個系統不是給買家用的,而是在後臺針對展示商品自動運行。
這個比價系統主要有三個維度:
該商品在全網的質量、口碑、熱度,符合要求才會在前端展示;該商品的實時浮動價格,特別是與主要競品平臺相比,是否有對比優勢,達標才展示;商品的服務體系是否達到要求,符合才展示。這也是平臺驅動的一個方面。因此我覺得現在已經加入淘小鋪的人,其實挺幸運的。
因為對於選擇了「供應鏈驅動」模式的淘小鋪來說,給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才是落點.發展團隊只是現階段的策略,現在加入的人客觀上吃到了這個發展的紅利,所以以後若是團隊模式發生改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四、供應鏈優勢對價格的衝擊
對於傳統品牌來說,從工廠到消費者手中通常要經過中國區總代→省代→市代→縣代→經銷商→終端銷售,每層至少加價10%,終端銷售加價30%以上,此時商品的價格相比出廠價翻了好幾倍.對於某些暴利行業來說,甚至可以達到8~20倍。
對於開網店的人來說,雖然也是從工廠拿貨,但是網店的經營成本可不低.人員工資、物料消耗、推廣成本、運營成本等等,都會體現在價格上,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大家都懂。
對於其它平臺來說,因為是靠「賺錢概念」來驅動,那麼利潤或者補貼一定要高,不然那些團長會不跑嗎?
反觀淘小鋪,賣貨利潤為10%左右,而團隊獎勵為利潤的20%,相當於售價的2%,一件商品從工廠到消費者手中,中間環節的成本僅增加12%,可以想像降價的空間有多大!
而這點利潤空間其實對掌柜的吸引力並不大,說起來還挺悽慘。大家會加入進來,大概率是看好淘小鋪未來的體量而已。
對於淘小鋪的消費者來說,僅僅花費400元就能代理全球所有的產品,自用省錢,分享賺錢。而且阿里顯然不會做幾年就倒閉了,這是一個長期的實惠。
因此等阿里開始搞大動作的時候,大家都會反應過來。同時隨著那時候的社交電商大戰,行業洗牌,眾多其它平臺的從業者,必定需要尋找新的棲身之處,淘小鋪也就是為數不多的選擇。
五、淘小鋪生態展望
當然,除了現階段的賣貨和發展團隊,稀飯我想等淘小鋪的體量大了,必然也會出現大量的代運營公司,以及其它附生在這條產業鏈上的節點。
因為傳統的淘寶開店流程:
店家需要自己找貨源;找到貨源以後得自己去拍照,當美工,發布商品;之後得自己去引流,不僅僅是阿里內部的直通車,還包括站外的抖音、微博的運營;來了客戶又得自己當客服;等客戶下單了,還得自己搞定倉儲物流,發貨填快遞單,在後臺上傳單號;出現了問題還得自己做售後服務。當這一些列工作壓在一個人身上的時候,其實對這個人的要求特別高。
所以代運營公司就提供一條龍服務,像天貓的代運營公司就上市了,市值200億。
以未來淘小鋪的體量,也必然會發展成為一個大生態,各種才能的人都有機會找到新的位置。對於現在加入的人來說,因為比較完整地體驗了淘小鋪的整個發展過程,可能會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當然這是後話了。
【特別提醒】千萬不要此刻就去下載激活淘小鋪嘗鮮,這可能導致你淘寶號連同身份證一起廢掉!不管你目前是否有意做社交電商,保留自己的參與資格是最基本的。
本文由 @稀飯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