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去濟南,每次都去大明湖走走。我喜歡圍著大明湖畔漫步,欣賞那裡的夏日雨荷,或煙雨柳巷,然後去曲水亭街感受老濟南人的生活。也許太過於痴迷,我居然沒有發覺大明湖畔,曲水亭街以東別有一番天地。
從大明湖南岸牌坊往南走不了幾步,在曲水亭街的東面有一個湖,四岸是蔥蔥蘢蘢的柳樹,柳條如線般地垂掛下來。湖面泛著清波,倒映著岸邊的柔柳,如臨水照花人。湖的東北角有一片荷葉,嫩黃的樣子像豆蔻少年。
這汪湖水的北面有一個小公園,園內泉水縱橫,水中央放置一塊石頭,刻著三個湖藍色的大字「百花洲」。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任齊州知州時,曾在大明湖築百花堤,堤旁有一個小島為百花臺,就是今天的百花洲。那時百花臺很大,後來幾經變遷,小島消失,周邊住滿了人,但是泉水依然在,這裡就成了今天的百花洲,人們又叫它百花汀,或者小南湖。
湖水往東有一條小路,路面一半是青磚,一半是條石,左面是櫛比鱗次的青磚房,右面是悠悠流淌的泉水,水邊有一排樹。畢竟是秋天了,樹葉已經變黃,仿若仙女從天上潑下來一盆黃金,灑在樹枝上。然而地上沒有落葉,路面很乾淨。
樹下偶爾放了一盆荷花,偶爾放置一輛花車,偶爾有一條長凳,一切看似那麼隨意,卻又恰到好處。遊人不多,有時三三兩兩,有時三五成群,但並不喧囂。
鏡涵池畔垂柳輕抵著水面,湖心停泊著一隻小船,船上沒有人,有一種「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意境。兩隻鴨子似乎感覺到小船的孤寂,緩緩地遊到小船的旁邊,悠然而玩起水來。
岸上的有人也很悠閒,不論是品茶聽曲,還是賞景拍照,都很從容。這裡是北方,卻又南方水鄉的情韻。
流杯池子裡長著睡蓮,街邊高大的柳樹像一個婀娜的舞女,舒展著四肢,柳絲從枝頭掛下來,如流水一般。柳樹下放置了一些黃木老式桌椅,人們坐在柳樹下,小憩或者聊天,都好不愜意。
在濟南,最容易被漠視的就是泉水。因為濟南的泉水太多了,簡直可以用滿天繁星來形容。你走在濟南的街頭,腳下踩著的永遠是泉水。
然而,因為多,泉水成為了濟南的名片,也讓濟南變得靈動鮮活起來。濟南人的生活離不開泉水,就如做茶湯,他們也是順手採用泉水。走在巷子裡,隨時可以看到店鋪前或樹幹上,挑著「泉水茶湯」的幌子。
有人把茶湯做到極致,比如明末嘉靖年間的董空壺,他的後人在民國時期為避免茶湯失傳,傳給了鄰居,後來茶湯越傳越廣,成為濟南美食。
然而,茶湯不是茶,而是用小米熬成的粥,與甜沫一起號稱濟南二怪。
這裡的泉水取之不竭,不僅做茶湯用它,做豆腐也用它。泉水豆腐也成為濟南一絕,甚至還成立了一個泉水豆腐博物館。
轉角遇到一組雕塑:幾個小朋友在壓水機井旁邊玩水。壓水機井太重,小朋友們壓不動,就互相協作,一個孩子用力,一個孩子掛在井杆上,壓出水後另一個小朋友用瓢接來喝了。
百花洲最吸引人的,還是泉水間幽靜的小巷,和藏在這些幽巷裡的故事。
選擇一個明媚的清晨,坐在街邊的桌椅前,要一份泉水豆腐,喝一碗泉水茶湯,或者在安靜的午後去老巷子走走,聽聽濟南老故事,是很有情調的事。
後來我在夜裡去了一次百花洲,九點之後已經歸於寧靜了。燈光倒映在湖裡,微風吹來,層層飄散。沒有喧囂的百花洲的夜,真的好美!
旅行小貼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