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點一個國家一般只能擁有一支正規武裝,如果出現兩支或多支武裝力量那就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在中國,如果出現各諸侯、節度使手握重兵架空中央的情況那麼離天下大亂群雄割據也就不遠了。德國同樣也面臨這個問題,國防軍效忠於國家元首而黨衛軍聽命於希特勒。這是兩支軍隊的本質區別,一旦希特勒不再擔任德國元首兩支武裝力量就會同時聽命於兩個人。不過希特勒是典型的獨裁統治者所以這種事並沒有發生,但隨著武裝黨衛軍的不斷壯大和媒體的過分宣傳逐漸動搖了國防軍正規軍的地位。國防軍的高層很多都是歷史悠久的普魯士貴族出身,在他們眼裡那些黨衛軍軍官都是一些「非法畢業」的劣等生,然而黨衛軍的崛起無疑是對傳統國防軍的挑戰。而這正是希特勒想看到的,作為草根出身的他根本不信任那些貴族所統治的軍隊。他只有打造一支屬於納粹自己的武裝才會有安全感,所以黨衛軍的組建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防和削弱國防軍穩固希特勒的獨裁政權。雙方的矛盾從一開始就已經結下。
第二點是希特勒過分的宣傳自己的黨衛軍。在普通民眾眼中加入黨衛軍是件更為光榮的事,這些部隊擁有著獨特的番號是德國當之無愧的精銳部隊。這或許是希特勒的政治需要,但在軍事上國防軍卻並不比黨衛軍遜色。然而在國防軍龐大的編制下,數字番號的部隊雖然同樣在前線出生入死,參戰也比黨衛軍早卻很難被人記住。在普通的國防軍士兵眼中所謂的黨衛軍精銳不過是穿著不同制服表面耀眼而已,對於元首的偏袒行為他們表示不屑。自然也不會對黨衛軍有什麼好感。
第三點是裝備資源的爭奪上,德國工業能力根本無法滿足德國軍隊的需求。尤其是戰爭後期德國失去了對金屬石油等資源的控制,工廠也頻繁遭到盟軍空襲兵源也接近枯竭。可希特勒卻還在瘋狂的組建著新部隊(包括國防軍),直到戰爭結束希特勒共組建了40支黨衛軍部隊。這些部隊當然不能用拳頭打仗,如此一來那些在前線急需補充的部隊就只能得到很有限的資源。比如在坦克分配上國防軍26個裝甲師自己都不夠用又怎麼會願意分給黨衛軍,但元首發話組建的部隊又不能不給。於是只能優先補充自己的精銳部隊所以造成的現象是有些裝甲師在長時間戰鬥後得不到充分的補充,坦克數量連滿編時期的一半都沒有。而黨衛軍的裝備情況也是如此,「骷髏」師裝甲車少得可憐,「維京」師很長一段時間才會得到補充。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國工業能力的孱弱,可即便在窮的家庭也難免會兄弟反目相互爭奪家產何況是一個國家兩支軍隊,於是矛盾激化越來越嚴重。
第四點是到了戰後,曾經在國防軍服役的軍人將德國犯下的戰爭罪全都甩鍋給黨衛軍和希特勒,他們認為自己是為國家而戰,所作所為全都出於責任。對此不僅是黨衛軍的老兵們全世界很多人都不相信,國防軍雖然沒有納粹滅絕人種的思想但卻是實實在在的侵略者,無數無辜的平民因他們而死。其實歷史上的失敗者從來沒有洗白的資格,要怪就怪這個世界為什麼會有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