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長學:「以食啟智」「以食養生」「以食育德」「以食立美」

2021-01-07 澎湃新聞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食品安全報社社長、總編輯朱長學出席2020中國優生優育大會:

「以食啟智」「以食養生」「以食育德」「以食立美」

10月17日,由中國優生優育協會舉辦的以「科學生育,強我民族」為主題的2020中國優生優育大會暨第五屆母嬰產業高峰論壇在長沙萬家麗國際大酒店召開。全國人大常務會原副委員長何魯麗向大會發來了賀信。中國優生優育協會會長戴旭光作了《科學育兒,強我民族》的主旨演講。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食品安全報社社長、總編輯朱長學應邀參加會議並發表了主題演講。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食品安全報社社長、總編輯朱長學作主題演講

優生優育離不開食育,沒有食育就沒有優生優育。朱長學在演講中介紹了食育概念的提出和完善過程。通常所說的「食育」,最早由日本著名養生學家石塚左玄在他的《食物養生法》中提出,他認為「體育、智育、德育即食育」,提倡「身土不二」「一物整體」等將環境、食物與人的身心健康聯繫起來的「食育食養」之道。在全世界處領先地位的日本「食育」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已得到規模化的發展,2005年日本政府還將食育定位為教育的三大支柱「智育、德育、體育」的基礎。發展到今天,食育的概念已經趨於完善,即在和食物打交道的過程中,插入教育的目的、思維的引導,通過有趣有益的飲食教育和食品安全教育,以及飲食相關過程中的多維教育,來促進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同時培養孩子掌握保持健康的能力、獨立生活的能力、創造幸福的能力等,實現一個兒童教育的健康循環。

朱長學認為,只有將食育融入到孩子們的日常生活體驗和感受,甚至矛盾中,深入到兒童的飲食文化情感、情境、意志和理念中,才有可能形成和實現真正幫助兒童健全知識和素養的飲食生活。這一項工作有必要從家庭教育開始,在孕產婦和嬰幼兒營養方面即給予科學指導,培養兒童形成良好的基本生活習慣和食物營養認知,確保全體國民的身心健康基礎紮實到位。

朱長學社長同時建議,要珍視並繼承我國優秀的飲食文化傳統,並致力於實現與世界眾多民族優秀飲食文化傳統之間的對話、交流與借鑑,做到「以食啟智」「以食養生」;要形成以人為本和尊重自然發展規律的飲食文化理念,做到「以食育德」和「以食立美」。

作為食品安全教育的先行者,中國食品安全報與教育部體育衛生和藝術教育司、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聯合主辦了目前國內唯一公開出版的《食育》周刊,是專門針對學生食品安全早期教育專業媒體,倡導食品安全從娃娃抓起,主張食品安全科普應從學校抓起的社會共治理念,不斷為食育鼓與呼。食育和優育高度契合、互為融合、呼應相依。《食育》周刊旨在讓越來越多的受眾開始了解食育、關注食育並參與食育。(記者 陳賽)

本微信號內容同步在以下平臺發布

稿件整理:中國食品安全報社

全國食品安全監管信息辦公室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朱長學:「以食啟智」「以食養生」「以食育德」「以食立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關注丨朱長學:「以食啟智」「以食養生」「以食育德」「以食立美」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食品安全報社社長、總編輯朱長學出席2020中國優生優育大會:「以食啟智」「以食養生」「以食育德」「以食立美」10月17日,由中國優生優育協會舉辦的以「科學生育,強我民族」為主題的
  • 食育體驗營:邀請20位「知食少年」,一起玩轉寒假!
    利用土豆、麵粉等普通食材,結合自己喜歡的味道,設計一個獨特的可食餐盤。《了不起的小飯桌》是食話針對家庭食育場景推出的一款親子桌遊。以大眾熟悉的飛行棋為核心玩法,以專業的膳食金字塔為設計基礎。在遊戲之間就能學到很多有趣又有用的知識,深受小朋友們的喜愛。
  • 【西幼食育】以食啟智 以食傳承(12月2日——12月6日)
    西幼食為天性,全然給吃者一種美的感覺與感受,吃食是一種幸福,品味是一種情趣,而透明墨香感受文字中的麻辣鹹甜更是一種快樂。能吃者,可以得到一份暖胃的享受;會吃者,更是找到一份沁心的平靜。「幼兒園營養室」食知每個菜系中,該菜品的烹製方法不盡相同,起源也說法各異。比如,川菜認為芙蓉雞片是川菜大師史正良創製的,他還創出了"菊花魚"等300餘道新川菜。而京菜認為,芙蓉雞片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上海雲樓開創的一道海派北京名菜,是以雞茸和雞蛋清調成"締子",在豬油鍋中氽成柳葉片狀烹製而成的。
  • 醫食同源 - 龜甲萬公司的「食育」之路
    上海2017年11月3日電 /美通社/ -- 11月3日,世界著名醬油和調味料生產廠商 -- 龜甲萬集團旗下的崑山統萬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龜甲萬(上海)貿易有限公司與同樣所屬於集團旗下的日本龜甲萬株式會社(Kikkoman Corporation)在上海大學舉辦了一場題為《龜甲萬的食育》的互動活動。
  • 精燉淨煮,食養派的食髦範|卡梭IH智能玻璃養生壺正式上市
    淘寶全球購在去年3月發布的《2019養生消費者畫像》中指出,一二線城市的85後女性已成為養生產品的最大消費群體。對精緻且自律的中產女性來說,時刻保持好狀態似乎是自我的基本約束,「以食養顏」已然成為她們的生活常態。而養生壺對食養派們來說,除了是煮食器具,更是美容秘籍,和生活儀式感的體現。
  • 養生:常用飲食——滋陰食方
    例如牛奶對大多數人是理想的營養食品,但少數人體內缺少乳糖酶,食後就會出現不適及腹瀉;食用同量的桂圓肉,有人食後能安眠,有人則上火失眠。在對體質虛弱的老人進行食補時,要注意區別陽虛還是陰虛,陽虛宜多選用羊肉、狗肉等進補,而陰虛則宜食龜肉、鱉肉、蛤蜊肉等滋陰食品。(2)根據所患疾病的性質、表現選食。按照中醫理論,食療過程中應遵循寒者溫之、熱者涼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原則。
  • 養生:常用飲食——利尿通便食方
    此外,《隨息居飲食譜》用「蜜炙蘆菔,細嚼,任食食之」治「反胃噎食,沙石諸淋,禁口痢疾,腸風下血」。海帶含有大量的碘,兩者同食可提高營養效能。羊肉—生薑 羊肉補陽取暖,生薑驅寒保暖,相互搭配食用,可驅外邪,治療寒腹疼痛。雞肉—粟子 雞肉補脾造血,粟子健脾,兩者搭配食用有利於機體吸收雞肉的營養,造血機能也會隨之增強。鴨肉—山藥 鴨肉可補陰,具有消炎止咳之效。山藥的補陰之力更強,與鴨肉同食,可消除油膩,補肺效果更佳。
  • 探秘辟穀養生 以「空氣」為食
    先秦時,集秦漢前禮儀論著的《大戴禮記·易本命》中有文:「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 算是辟穀術最早的理論根據。道教認為,人食五穀雜糧,在腸中積結產生穢氣,阻礙修行。
  • AWE 2019|食話創始人Cindy分享「從傳統烹飪文化到現代生態文明」過程中所蘊藏的食育理念
    煌煌中華文化史,也是一部熱汽騰騰的蒸食文化史。明清以後,「蒸」更是大行其道。無論是報菜名中的「有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還是《水滸傳》中反覆出現的熱氣騰騰的蒸饅頭攤,都反映蒸食之盛行。在我們開設的感官食育課程中,結合食品科學的力量,讓更多的孩子們學會用「舌頭」思考,學會自主選擇健康的、讓身心愉悅的食物,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建立環保的生活理念,不讓孩子成為下一代「味盲」。
  • 修心、修身、居食——開啟「五福」臨門
    佛教養生分修心、修身、居食養生三部分。
  • 為什麼選擇輕食行業?輕食到底有什麼優勢?
    人們對健康生活的期待,養生的追求永遠不會停止。輕食,滿足了人們對健康養生的需求,高顏值的美食搭配,簡約時尚的就餐環境逐漸被消費者追捧,這也意味著輕食行業發展前景巨大。一、投資成本低輕食對店鋪面積要求不大,店面租金相對較低,標準化工作流程,降低了人工成本,綜合而言,提高了輕食的毛利率。
  • 【歐式創意裸食套餐培訓】夏日裸食舞輕盈、低溫食生醒能量
    又到一年仲夏日, 瘦身、消脂、塑形、換食種種養生招數紛紛再現江湖
  • 過午不食減肥法 過午不食減肥法一周瘦幾斤
    過午不食減肥法過午不食顧名思義就是中午過後,不進食。那麼這種過午不食科學嗎?根據網上調查以及中國首席健康專家王承奎表明過午不食是科學的。過午不食科學依據有晚飯不吃,餓治百病;具有養生的作息時間;具有減肥修身的效果等,下面具體詳解過午不食的科學依據,如下:一、晚飯不吃,餓治百病:在養生之道,晚飯不吃,餓治百病,也就是說,人不吃晚飯,人就會餓,其效果與喝開胃湯同功,這種飢餓的狀態相當於人體內的吞噬細胞保持飢餓狀態,能夠清理體內的垃圾,因此就具有餓治百病的功能。
  • 「過午不食」暗含10個養生作用
    過午不食其實是一項非常科學的養生方法,其中蘊含有非常大的生命科學智慧
  • 演繹輕食之旅 — 柿園輕食料理
    法餐講究保留食品的原汁原味、講究營養均衡和飲食搭配,日式飲食文化秉持原汁、少調味、重五感等烹調理念,兩者的諸多共性恰恰是輕食料理的根本原則。柿園輕食料理立本於此,為滬上食客們呈現健康愜意的全新飲食理念。
  • 過午不食
    《摩訶僧祇律》卷十七:爾時比丘日暝食,為世人所譏:「云何沙門釋子夜食?我等在家人尚不夜食,此輩失沙門法,何道之有?」諸比丘聞已,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告諸比丘:「汝等夜食,正應為世人所嫌。從今日後,前半日聽食,當取時。」
  • 探秘德小食堂後廚,尋找美味的初始地|食在德小
    在德傑實驗小學,這片「天」一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每一位德小家長高度關注的校園信息。學校對於任何關於健康和安全的問題皆採取零容忍的態度。歷經幾輪精挑細選、各種資質查驗、實地考察,我們選擇了品質可靠、來源有保障的供應商——黃馬甲配送。
  • 一人食火鍋、一人食水果、一人食電飯鍋……孤獨的「一人食」和...
    而隨著「一個人生活」成為一種流行文化,「一人食」的商機也隨之抵達。獨居女生便利店解決一日三餐民政部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的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人。其中有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這一數字會上升到9200萬。如今,在各個城市過著「一個人生活」的獨居青年並不少。
  • 食飲由「禮」 君子三戒 來看看孔子的養生見解
    2020-06-07 15:42 |中國中醫藥報、養生中國
  • 秋日飲食宜收不宜散,要儘量少食蔥姜等辛味——口識養生
    在口識養生方面,要多飲水,補充維生素B與C,多吃蘋果和蔬菜,增加滋陰潤肺類食物或保健品。因秋屬肺金,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所以秋日飲食宜收不宜散,要儘量少食蔥、姜等辛味,適當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