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實而精彩的寒假裡,孩子們樂了,寶爸寶媽們卻開始頭疼,特別是家有二寶的家庭,該如何處理兩隻或多隻「神獸」之間的關係呢?如果他們發生了爭執,又該怎樣解決?
其實,所有踏入二胎時代的家庭,起初都心懷一份美好的憧憬,想要給孩子添一個「伴兒」,讓孩子未來路上少一份孤單。但是,這份憧憬,是基於「同胞互助」的觀念,是對同胞關係的一種美化。與此同時,很多人都忽視了同胞關係的另一面,那就是「同胞競爭」。特別是當孩子們較長時間處在同一個環境中,就更容易出現一些「狀況」。
作為父母,要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注意平衡孩子們的關係。
在很多二孩父母的心裡,常常會無意識的對某個孩子有所偏愛,但是父母們,請儘量別在對待孩子的具體行動上,表現出明顯的偏愛或不偏愛。因為過於明顯的不公,會讓手足關係緊張。比如兩個孩子打架了,需要客觀地找到打架的原因,而不是偏向於原諒那個被你偏愛的孩子。因為孩子們總有可愛和不那麼可愛的時刻;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去創設一些「團隊性的事情」。比如一起收拾玩具、一起幫父母疊衣服,一起反抗某個小頑童的欺負,一起參加接力賽跑……這些「共同的目標」,也能幫助孩子們的關係變得親密。記得有一次,姐姐看到我和姥姥正在包餃子,興奮地跑過去幫忙,和我們一起有說有笑的擀皮兒、填餡兒,我們的聲音被一邊玩小車的弟弟聽到了,他也跑過來湊熱鬧,一會抓起一塊麵團當橡皮泥玩,一會蘸著麵粉往鏡子上抹,看到幫倒忙的弟弟,姐姐向他發出了邀請:「一起來幫忙包餃子吧!」「好噠!」於是,弟弟承擔起了擺放餃子的「重任」。看著小傢伙滿臉儘是麵粉卻還認真擺著造型的樣子,可愛極了,我也瞬間感受到孩子們之間合作的快樂。
但是面對柴米油鹽的生活,兩個孩子的相處也是難免會出現磕磕絆絆,大孩子會明顯地表現出與弟弟妹妹爭奪父母的重視和疼愛;更有甚者會表現出行為退化,如:吃飯要餵、用奶瓶喝奶、吮吸拇指;如果兩個孩子年齡差距比較大的,處於青春期前後的大寶會表現出焦慮、抑鬱,變得愛哭、孤僻。遇到此類情況,父母千萬不能盲目的護小,孩子們之間在爭吵後,往往有自己的辦法解決衝突,父母儘量少幹涉。當一個孩子向你學舌時,父母要靜靜地聽他說完,等孩子的情緒慢慢平穩下來,可以這樣引導孩子:你覺得怎麼解決更好?還有別的辦法嗎?引導孩子獨立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比直接給孩子辦法,對孩子的成長更有意義,這也是父母賦予孩子教育所擔負的責任。如果倆人抓著物品誰也不鬆手時,父母可以先把物品拿過來交給大寶,把教育引導的主動權給她,讓大寶自己分配或處理,培養她的責任感,這樣更容易促其成長。而當二寶因為年齡小,調皮不懂事,影響到大寶正常的學習生活時,父母更不能一味遷就。最近,一直處於緊張複習階段的姐姐就會時常受到弟弟的「騷擾」:小傢伙趁我不注意,溜到姐姐的房間裡,求姐姐陪他玩會兒,或是在房間裡摸摸這兒看看那兒……看到這種情況,如果僅是嚴厲地訓斥、轟趕肯定是適得其反的,可以嘗試對弟弟說:「你看,姐姐在用心學習呢,我們先不打擾姐姐。姐姐一會兒休息時會給你講更有趣的故事、拼更好玩的樂高,好嗎?」其實,很多時候,小孩子是比較好哄的,稍微轉移下興趣點、注意力,用商量的語氣,他就會「自愈」的。
父母的話是把「雙刃劍」,只有「會說」才能「愛聽」。
孩子其實非常在乎父母對自己的評價,如果一個孩子從父母的語言中明顯感覺到自己的劣勢,為了突出自己的存在感,他可能會做出一些極端的報復,比如欺負自己的同胞,或偷偷做些破壞行為……父母也不要輕易給兩個孩子的關係貼「標籤」。有調查結果告訴我們:只要是多子女家庭,基本上沒有完全和平相處的,大多數兄弟姐妹其實都是「相愛相殺」,所以父母要知道,孩子之間有衝突是很正常的事情,千萬不要因為孩子之間的小衝突就擅自給兩個人的關係下定義,覺得「兩個人關係不好」。因為孩子長時間的生活在這種心理暗示下,自然而然地就從心底認為自己跟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是不好的,這種心理建設下的孩子就不會認為彼此之間的小矛盾是兄弟姐妹之間正常的矛盾衝突,久而久之,這種「關係不好」的種子就種在了彼此心裡,長大以後也難以複合;當然,更不能打壓一個,成就另一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打壓一個而去捧另一個,孩子的思想是非常單純的,她不會認為你是想用這種方法激勵她上進,只會認為你因為她的缺點而不喜歡她,更喜歡弟弟或妹妹一些,長久下來會形成她的自卑心理,也會讓她開始嫉恨兄弟姐妹,從而造成孩子之間的矛盾。
英國評論家戴維·弗羅斯特曾說過:「當你只有一個孩子時,你是一個家長。當你有兩個孩子時,你就是一個裁判。」家有二胎,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平衡好大寶和二寶的關係,這樣才能讓兩個孩子一起健康、快樂地成長。
李寧,濟南市經五路小學教師,是學校家庭教育工作室成員。從教近20年來,曾獲濟南市優秀班主任、市中區優秀教師、市中區優秀班主任等稱號,所帶班級獲濟南市優秀班集體、濟南市少先隊紅旗中隊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