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學院:一體六翼打造思政實踐「金課」

2020-12-22 人文四川

理論是冰冷的,而實踐卻是溫情的。只有讓理論觸碰大地,思想方可直抵心靈。新時代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要走近學生生活、融入專業元素、譜寫時代華章,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永遠難忘」。為了深入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打造思政「實踐金課」,在「322」大思政工作體系指引下,四川文理學院積極探索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構建「一線一體六翼三結合」實踐教學機制,將小課堂與大社會充分結合起來。

突出「一條主線」,傳承紅色基因

「一線」,即以「四史教育」為主線,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優良傳統,砥礪家國情懷。四川文理學院思政課實踐教學緊扣紅色主題,依託川東北豐富而又獨具特色的川陝蘇區紅色文化資源,運用現代教育與多媒體技術,以微電影、手抄報、繪畫、書法等形式,實現文字、數據、圖形、圖像、聲音、動畫的多種信息的交互傳遞,從而將抽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形象化而又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現出來,給同學們帶來情感互動和心理認同,牢固樹立理論自信。

2015年以來,學校就在思考如何緊抓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在思政課教學中滲透紅色文化,將秦巴紅色資源轉化為活生生的教學素材,讓紅色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生活」。為此,學校實施「紅色文化進課堂」工程,通過課堂教學豐富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弘揚老區精神,踐行革命品德。學校深入挖掘川陝蘇區革命舊址、石刻標語、紅色歌謠、革命戲曲等紅色元素,凝練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戰鬥事跡,將源遠流長的巴渠紅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中,著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思政課課內、課外實踐教學新模式。為了使學生能全面深入了解中國革命史和川東革命史,弘揚大巴山歷史文化,學校深耕巴山紅色資源富礦,組織編寫川內首部紅色鄉土思政教材《紅色巴山》《神劍鄉魂》,使學生深入學習了解紅色家譜、革命歷史、先輩風範,增強對川東這片熱土的認同感和親近感。

深化「一體」改革,築牢教學保障

「一體」,即以思想政治理論課「2.5+0.5」教學改革為主體。「2.5+0.5」教學方式是在學分、總課時不變的前提下,把過去3學時/周的理論課,調整為2.5學時/周的理論課和0.5學時/周的實踐課,實踐課通過品讀經典、社會調研、實踐創作和情景展示等途徑獲得學分。為保障實踐課不打折扣、不走過場、不走形式,學校制定了實踐教學實施細則,做到實踐課學期初有實施計劃、學期中有檢查驗收、學期末有考核評估,實踐課作為過程考核,同平時成績一同折合計入學生期末總成績。「2.5+0.5」實踐教學改革進一步突出了學校「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環境育人、社會合作」的「四圓同心」辦學思路,讓學生積極參與課程教學實踐,在實踐中增強感悟,運用學習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又通過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形成新的理論,推動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的現狀,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成長,增強了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中的「獲得感」。

創新「六翼」機制,激發思政活力

「六翼」,即以讀書報告、特色實踐、「文理思政」線上線下平臺、大學生思政課社會實踐調查課題、大學生講思政課、大學生紅色之旅等六種形式,切實將實踐教學落地落實。在實踐教學改革中,在全校學生中開展紅色經典著作閱讀實踐教學,撰寫讀書報告,進行優秀作品評選。為了更好地體現專業特色,因材施教、因「專」制宜,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結合不同學院和專業特點,分別制定和開展了特色鮮明的主題實踐教學。如在文學與傳播學院學生中開展「微電影主題創作」;在音樂與演藝學院學生中開展「紅歌演唱與舞蹈創作」;在美術學院學生中開展「美術作品創作」;在教師教育學院學生中開展「手抄報創作」「紅色家書抄寫」;在政法學院學生中開展「時政評論」「演講辯論」;在其他學院學生中開展「紅色知識競賽」「社會實踐(調研)報告撰寫」等。

與此同時,值國慶慶典,每年舉行一次紅色主題徵文、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學校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活動形式,讓學生在紅色經典閱讀中,啟迪智慧,陶冶性情、溫暖心靈、充盈精神;在微電影主題創作中,感悟人生、砥礪情懷、傳遞正能量、激發使命擔當;在紅歌演唱和紅色舞蹈創作中,喚起紅色記憶,頌揚奮鬥歷程;在紅色家書抄錄和紅色美術作品創作中,追憶先輩英烈,傳承革命精神;在專題調研中,將思政課譜寫在中國大地,培育現實關懷,塑造公共品格;在演講辯論中,明是非曲直,懂黑白真假;在紅色知識競賽中,憶崢嶸歲月,識國家經緯……。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線上線下成果推介機制,將優秀作品分別彙編成《文理思政》系列成果等。另外,開通「文理思政」新媒體公眾號,將優秀實踐教學成果在公眾平臺發布,並推薦優秀微電影作品、紅歌作品和舞蹈作品等參加省級以上相關賽事。發布「大學生思政課社會實踐調查課題」,培養學生的理論研究能力和現實關懷意識。開展「大學生講思政課」活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喚醒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依據學年思政課程綜合成績,在各專業中擇優選擇優秀學生參加由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的「大學生紅色之旅」,學習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注重「三結合」,助推實踐育人

「三結合」,即實踐教學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相結合、實踐教學與專業特點相結合、實踐教學與學生成長相結合。

實踐教學與地方紅色文化資源相結合。四川文理學院地處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第二大蘇區—川陝革命老區,學校充分利用川陝蘇區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積極拓展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先後與鄧小平故居、張愛萍故居、將帥碑林、萬源保衛戰紀念館等一批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達成合作協議,利用黨員活動日、主題教育活動組織師生參觀,使師生近距離接受紅色教育洗禮,傳承革命信仰。開展「紅色故事會」,設立「紅色講臺」,利用課餘時間,讓學生輪流登臺講述自己知曉的紅色故事、革命史實、英烈事跡等,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浸染紅色文化。此外,根據實踐教學需要,學校專門組織學生成立紅色學生社團——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會,每學期由任課教師親自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深入「紅軍村」、「英雄村」等地,考察紅軍石刻,訪談健在老紅軍,記載大量的紅色口述歷史,將實踐報告彙編成冊,成為重要的史料文獻。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以實踐教學基地為陣地,組織學生開展紅色文化體驗活動,追尋紅色記憶,砥礪愛國情懷,激發奮鬥作為,自覺成為紅色精神的守望者和踐行者。

實踐教學與專業特點相結合。思政課實踐教學注重與專業特點相結合,依據不同專業特徵,開展與本專業緊密相關的特色實踐教學,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既能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專業元素,又能以專業為基開展思政教育,既起到了思想教育的效果,也提升了學生專業技能。如針對藝術類專業學生,為了充分體現他們的專業特長,學校以參加藝術教育為抓手,圍繞藝術活動主題,深入挖掘地方紅色文化、民俗文化、巴渠文化等資源,與專業教師聯合指導學生創作了一大批體現川東地域文化特色和巴山紅軍精神的舞蹈、聲樂、美術、攝影和微電影作品,提升紅色文化的育人成效。針對師範類專業學生,開展以紅色經典書法作品、紅色手抄報、紅色主題演講等為主題的實踐教學活動……學校以實踐教學為抓手,打破了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前行、相得益彰,構築育人大格局。

實踐教學與學生成長相結合。四川文理學院思政課實踐教學開展以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為目的,將「立德」與「樹人」相結合,既注重通過思想洗禮,培養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注重通過實踐鍛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應用能力。近年來,四川文理學院思政課實踐教學成果不斷斬獲重要獎項,促進了學生成長又成才。如取材於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英勇抗戰事跡編排創作的舞蹈《魂鑄巴山》榮獲第九屆中國舞蹈「荷花獎」銀獎;舞蹈《雨潤巴山》《背山背水背太陽》等數十件作品榮獲全國大學生藝術節展演一等獎。2017年12月,文理師生採用VR技術拍攝革命老區留守兒童生活的紀錄片《佳露》斬獲國內VR視頻製作最高賽事「青年之聲『濰坊杯』VR製作大賽」特等獎,《不被時光遺忘的老人》《巴山深處的女紅軍》《銘記歷史緬懷先烈》三部作品也榮獲全國最佳作品創意一等獎。2019年11月,四川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暨大學生藝術專場展演活動中,選送的《憶紅旗》《豐收鉸響》等節目均獲得了省級一等獎。在「我心中的思政課」微電影展示活動中,學校選送的《知返》《選擇》分別榮獲教育部和四川省二等獎。「大學生講思政課」獲得省級二等獎等。

實踐教學,讓思政課「活」起來

理論是實踐的眼睛,而實踐卻是理論的源泉。一切客觀真理均需從實踐中發現,並在實踐中證實、檢驗和發展。而一切客觀真理若讓人們從內心深處接納、認可,甚至願為之付出生命去維護,也需在實踐中塑造人的靈魂、激發人的情懷、改造人的認知。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傳播真理、塑造靈魂、締造生命、培育人格的重要功能,關乎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的重大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堅持理論育人和實踐育人相結合,既要打造「理論金課」,用科學理論培養人,也要著力打造「實踐金課」,在實踐訓練中鍛造人。「道不可坐論,德不可空談」。思想政治理論課如果只注重教師主導的「一元課堂」,或過於偏重理論學習,則會逐漸割裂教學主體和教學客體的關係,不僅難以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也可能會適得其反,學生會在頻繁而老套的理論說教中心生厭倦,進而選擇「不合作主義」,隱性逃課,開小差、玩手機、睡覺、看課外書等,「形在而神不在」;或者選擇刻意抵制,顯性逃課,不履行請假手續而曠課,「形神俱離」。在學生「不配合」的情況下,教師也越發無趣,逐漸喪失授課的獲得感和尊嚴感,不願意投入更多時間精力備課授課,教師在臺上要麼天馬行空、雲裡霧外、東拉西扯、吹彈逗唱、水灌課堂,「講者滔滔,聽者昏昏」;要麼了無激情、照本宣科、枯燥無味,故紙堆裡拖時間,「講者昏昏,聽者昏昏」。如此便易陷入學生與教師「相互傷害」的境地,教師以「水課」浪費學生生命,學生以「低頭」傷害師道尊嚴。

一碗酸辣湯,耳聞口講的,總不如親自呷一口的明白。——魯迅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外延和補充,但任何理論都不如實踐具體。思想政治理論課若要切實發揮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功能,還需從實踐教學中得來。實踐教學可以使枯燥的理論鮮活起來,讓乏味的思想有滋有味。豐富多彩的思政課實踐教學,使思政課堂既有溫度,又有厚度,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既能提升學生能力,又能塑造價值認同,堅定信仰信念,給學生靈魂上的觸動,思想上的啟迪,人生上的指引,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永遠難忘」。

供稿:四川文理學院

撰寫:羅大蒙 於貴

相關焦點

  • 共建課程思政育人大格局 高校打造「金課」有高招
    學校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進行系統設計,打造了思政鑄魂工程、文化育人工程、實踐育人工程,希望通過這三個工程能夠使我們的思政鑄魂工程有人文情懷、有生動實踐。」在朱泓看來,不同的專業和課程,自身的思政教育資源不同,不能簡單進行思政和課程的「疊加」,而應重視對案例及思政元素的挖掘。「我們要充分調動老師的積極性,讓他們深入挖掘。
  • 四川文理學院易班螢光夜跑活動再次啟動
    近日,由四川文理學院黨委網際網路思想政治工作部、共青團四川文理學院委員會主辦,易班學生工作站和體育學院承辦的「健康跑起來,追夢更精彩」易班螢光夜跑活動暨「三走」系列活動之夜跑開幕式在四川文理學院蓮湖校區田徑場啟動,來自學校各二級學院的學生及部分教職工共3000餘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 武漢紡織大學探索思政實踐、社會實踐、專業實踐「三合一」育人...
    原標題:武漢紡織大學探索思政實踐、社會實踐、專業實踐「三合一」育人——實踐育人激發思政課無限活力「這幅藝術作品表達了在疫情中全體中國人民團結在一起,正如同畫面中的金色一樣,匯成希望之光,點亮英雄之城。」近日,在武漢紡織大學第四屆「藝術思政」課程展覽上,藝術與設計學院學生王昱璇以藝術形式記錄下了她眼中的抗疫故事。
  • 「停課不停學」——中國人民大學打造線上「思政金課」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關於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中國人民大學把思政課程線上教學建設放在首位,馬克思主義學院在保障師生安全的基礎上,通過建設先進平臺、匯聚一流師資、共享優質資源、創新教學模式,將「思政金課」全面移植到網絡平臺上。
  • 四川文理學院:多措並舉打造線上「金課」
    為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目標,四川文理學院積極適應新形勢,成立教學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廣大任課教師參加線上教學培訓,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開展集體備課和線上教學交流研討活動,分享總結線上教學經驗,優化教學內容供給,加強教學監督檢查和教學日常運行管理
  • 強勢學科領航,打造思政「金課」
    在同濟大學,隨著一批名師、明星教授紛紛站上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最前沿,新的變化悄然發生—— 課堂裡,總有一種無形的「磁力」。在土木工程學院,從「傑青」「長江」到院長、院士,大牌教授常常聯袂出現在同一門《新生研討課》。和新生第一次見面,就是一個「烙印」的過程,在這門課上,和學生面對面的教授,幾乎每個人的名字都和國家的重大工程相連。
  • 弘揚工匠精神 創新思政實踐
    三、育人載體與項目我校富有工匠精神特色的思政實踐,堅持黨的領導,通過課程、科研、實踐、環境等一系列載體予以落地落實。具體上:(2)成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精品資源共享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特色即為「在思修課中強化職業精神教育」,前期收集有關於「工匠精神」方面的約20G線上大容量資源庫,力求講好工匠故事。文化素質課。學校注重工匠精神類的文化素養課的培育與開設,現共計10餘門,如《中國書畫鑑賞》、《汽車文化》等。專業課課程思政。
  • 一堂有溫度的紅巖精神特色思政課
    希望這堂思政課越來越精彩。  (作者系重慶話劇院副總經理)  將紅巖這堂特色思政課打造成精品和金課  鄒渝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此次展演走進四川外國語大學,給青年大學生上了一堂有深度、有溫度、觸及靈魂的思政課,對於進一步發揮紅巖精神在我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四川外國語大學位於歌樂山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在「紅巖革命聖地」熱土上成長壯大,是一所擁有「雙紅」基因的高校。
  • 搶鮮兒|河北農業大學思政課主題實踐活動精彩紛呈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桑珊 通訊員李曉穎)從河北農業大學獲悉,日前,該校舉行建行杯「知農愛農 勇擔使命」主題教育活動暨「講好李保國故事 弘揚李保國精神」思政課主題實踐活動頒獎儀式,現場精彩紛呈。圖為活動現場。
  • 提質創優,點石成金,打造「硬核」思政課!
    提質創優,點石成金,打造「硬核」思政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行,思政課有了「四位一體」的課程「套餐」。在學校制定的「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創新教育+思政教育+國際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下,馬克思主義學院加快構建思政工作體系,研究制定了「四位一體」(即「課程思政+實踐思政+作品思政+活動思政」)課程建設方案。疫情期間,學校將「畢業寄」融入實踐思政建設之中。學校師生在40度的高溫酷暑環境下將4000餘名畢業生的行李打包、郵寄,以實際行動為畢業生上好「最後一課」。
  • 堅持「八個統一」講好思政課
    在「八個統一」的指導下,我們歷經一年的實踐反思,更加明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定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學理解析的政治課。思政課是對大學生系統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根本解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在堅持思政課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過程中,首先就要講政治。
  • 浙江樹人大學精準打造防疫思政「金課」
    浙江在線杭州4月1日訊(通訊員 芮嫣楠 曾曉江)疫情就是最好的教材,如何精準施策,「對症下藥」講好戰「疫」故事,保質保量的上好這堂生動又深刻的戰「疫」思政課,成為了浙江樹人學院本學期思政理論線上教學的重點。
  • 東華這些國家級「金課」,你上過哪些?
    東華這些國家級「金課」,你上過哪些?東華這些國家級「金課」你上過哪些?錦繡中國負責人:王治東課程類別: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課程簡介:本課程依託「四位一體」的課程建設模式,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 聽 這堂思政課走心更入心
    社團活動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在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第一中學階梯教室裡,一場別開生面的思政課引發了在場150餘名師生的陣陣掌聲。這是民和縣全面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水平,激活思政課堂,創新教學方式,統籌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生動實踐。
  • ...人才培養「最後一公裡」教學質量關——《稅務會計》金課建設實踐
    二、項目教學方式滿足創新性標準,打通理論與實踐結合「最後一公裡」創新性是《稅務會計》「金課」的發展動力。創新性需要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技術手段和教學重難點著手。一是教學理念創新。要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 高新三小「名校+」教育聯合體思政一體化大教研活動
    為進一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思政課的講話精神,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主體作用,近期,高新三小「名校+」教育聯合體在高新教育局指導下,攜手西安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區內中小學,隆重舉辦「逐夢魅力思政 培育時代新人」思政課大教研活動。
  •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調研推進會發言摘登
    高度重視「金課」建設,從精品視頻公開課、資源共享課到在線開放課,再到國家一流課程,產生了一批課程思政的優秀案例。如南京中醫藥大學在疫情防控期間,創建了課程思政「空中課堂」,結合疫情防控和中醫藥學科專業特色,打造立德樹人、課程思政育人高地。四、積極組織交流培訓,不斷增強教師課程思政能力。
  • 宋敏: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從學校自身特點出發進行頂層設計
    她認為,課程思政如何建設,需要學校進行頂層設計。「中央民族大學是黨和國家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高級專門人才而創建的一所具有鮮明特色的高等學校。學校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進行系統設計,打造了思政鑄魂工程、文化育人工程、實踐育人工程,希望通過這三個工程能夠使我們的思政鑄魂工程有人文情懷、有生動實踐。」
  • 這裡的思政很親切——記艾青小學學科思政的實踐
    在習總書記的「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號召下,開展了學科思政的探索實踐,取得了有意義的效果。從上課伊始,我們聽不出和思政有什麼關係,這就是純粹的解決問題而已。大約課進行到二十五分鐘左右,老師問了同學們一個問題:同學們,大家覺得分段計費與一次性計費,哪種比較方便?學生普遍認為分段計費太煩了。老師接著又問:既然分段計費這麼煩,為什麼要設計分段計費這種計費方法呢?同學們開始了熱烈討論。
  • 思政課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金鑰匙
    七臺河市第四中學 郭申飛 思政課是中學一門主要的國家課程,通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學生對世界、對社會和對人生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廣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才能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