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旺上師:我們認為的小惡,也會變成大惡業;要這樣做,善業力才會很大

2021-02-23 行願人間

阿旺嘉措金剛上師:

    皈依了上師三寶,雖然不會墮三惡道,但還要尊重因果。如果不尊重因果,不知道約束自己,胡亂造業,還是會下三惡道受苦。

    我們總覺得自己學佛了,也皈依了上師三寶,平時還念念經,受過戒的也還能持戒。覺得自己沒做過太大的壞事,好像離惡道很遙遠,不怎麼擔心會墮入惡道。其實,這只是因為不懂因果,不懂業報的本質特性,不善於觀察思考,產生的表相。

    能不能墮惡道由不得我們自己,是由我們所造的業決定的。我們無數的前世造了無數的業,但是我們覺察不到。臨終時,善惡業哪一種力量比較大,就會被十二因緣中的愛和取所觸發,然後就會隨業流轉。覺得自己今生沒造太大的惡業,但是如果前世造的大惡業今生成熟了,或是小的惡業長成大惡業了,怎麼辦呢?

    業力的大小,一方面與造業的發心動機、造作及結果等強弱有關係。所以,我們認為的小惡,實際上也會變成很大的惡業。

    比如,罵一個人,如果罵之前忍了很久,最後忍不住了,終於爆發了,或者因為其他原因,自己特別惱怒,帶有極大的怒氣;罵時又罵得特別惡毒、粗魯;罵完後心裡又覺得特別舒服,覺得自己罵得對。這樣的話,這次罵人的動機、造作、結果三者都做得很「圓滿」。這樣的一次罵人,就是只罵一個字:「滾!」,也產生了很大的惡業。

    再比如,有個蚊子讓自己睡不著覺,找了很久也沒找到,很惱火,終於看見它了,慢慢走近,一巴掌用力拍死,然後開心地想:「這下好了,終於能睡覺了。」這樣的一次殺生產生的業力,很可能就因為一隻小小的蚊子,就把我們帶進了地獄。

    另一方面,善業的增長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

    我們總覺得自己還不錯,好像做了很多善事,比如放生、供養三寶、念經等等,覺得自己善業的業力應該很大,其實是不一定的。

    善業力想要增長的話,除了要持續做善事,還要在每次做善事時,發心、正行和結行回向都要清淨圓滿,這樣累積起來善業力才會很大。

    現在想想我們做善事時的發心,就不要說上士道救護眾生的菩提心,以及中士道厭離輪迴的出離心了,就連下士道念死無常的心估計都沒有。首先想到的,一般都是希望這輩子能發財、平安等等,或者嘴上說「回向大菩提」,但是腦子裡還是希望這輩子富足,都是貪圖今生的安樂,這樣的發願,對後世解脫是沒什麼幫助的。《秘密總續》中說:「千萬不要貪求今世的果報,如果只是把希望寄托在今世,對來世不會有什麼利益,但如果希求來世的圓滿,今生的果報卻會廣博豐盈。」

    仲敦巴大師問阿底峽尊者說:「若是為了今生的安樂、利養恭敬,所作的業,它的果報是什麼呢?」

    尊者答道:「果報也就是能得到那些而已。」

    又問:「那麼後世又如何呢?」

    尊者說:「地獄、餓鬼、畜生!」

    尊者又說,譬如草木,若根是毒,則其枝葉也是毒,若根是藥,則其枝葉也是藥。所以說,由心裡的貪、嗔、痴等念頭髮起的任何事,都是惡業,都是惡因。這是發心方面。

    正行和回向也是如此。我們做善事時,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怎麼清淨。比如,學修時比較懶惰,念經時不是在瞌睡就是處於散亂中。結行時,回向發願也和發心時差不多,都是想滿足這輩子的願望。

    所以,我們以為自己做了很多的善業,實際上卻是不一定的。

    這樣說來,為了後世,僅僅向三寶求救是不夠的,還必須要聽從上師三寶的教導,並且認真按他們說的去做。《集法句經釋》中說:

諸佛非以水洗罪,亦非以手除眾苦,

非將所證遷於他,示法性諦令解脫。

    意思說,佛的悲心是最大的了,如果佛能用水來洗去我們的罪障,或是能用手來救拔我們出離輪迴,或是佛能將他的證果送給我們,那麼佛早就這麼做了,我們也就不用受輪迴苦了。但是這些都是行不通的,佛只能通過為我們講經說法,使我們解脫。

    所以,一定要認識到:為了不墮惡道,我們要皈依上師三寶;皈依後一定要依教奉行,才能徹底解脫;解脫是果,因上就要斷除惡業;為了不造惡業,就要深信因果,就要認識業報的本質特性,所以就要學習因果規律。

相關連結:

35-因果(認識因果-上)

36-因果(認識因果-下)

37-因果(十業道-十惡業的果報)

38-因果(十業道-如何消除業障)八福德人生/下士道總結

以上根據阿旺嘉措金剛上師開示整理,摘自《法海寶藏三》

相關焦點

  • 阿旺說牙之-牙齦炎
    「阿旺牙醫」開篇介紹: 「醫生,為什麼我吃點東西,牙齒就老出血?」 「醫生,為什麼我就刷個牙,也要吐半缸子血?」 「醫生,我就喝口涼水牙齒也酸酸的!」
  • 阿旺綿羊產業: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記者 周婷婷 攝 繁衍千百年的阿旺綿羊,是貢覺縣的特色畜產品第一大品牌,不僅提升了縣的知名度,其衍生出的產業鏈更是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了增收致富。 貢覺縣阿旺綿羊產業負責人格桑次仁說:「為打造阿旺綿羊品牌,我們建立了『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逐步建成了科研、育種、擴繁、加工、物流、銷售一體的阿旺綿羊產業鏈。」
  • 阿旺上師:戒律清靜了,很多煩惱自然斷掉,還積很大的福報
    那我們要解脫,那眾生都有這麼多痛苦,痛苦的根源就我們今天找到了,根源就是煩惱,煩惱裡面的就是無明煩惱。    那現在要斷煩惱,斷了煩惱我們會解脫。斷煩惱要怎麼做呢?斷煩惱要修道。修戒定慧,這個修了你可以解脫,這個修道裡面有幾個非常重要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告訴我們,看清生活的真相後要依然熱愛生活
    這樣的行為不僅大眾不理解,就連他的妻子也不理解。王赦到底是在追求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一方面,作為一名律師,他始終在維護民主法治,他認為在民主法治面前,人都是平等的,哪怕這個人殺了人,他也享有人權,任何人都不得剝奪,且民主法治是用來維護人權的,不是用來討好人民、討好媒體的,不能因人民、媒體的導向而屈服。
  • 《我們與惡的距離》:人性的反思與救贖,王律師這個角色爭議很大
    我們現在所追的劇當中,已經很少涉及到現實題材了。要麼是偶像劇要麼古裝劇,但是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說的是一部臺劇,針對現如今網絡越加發達的現實,來看看有的時候僅僅是你不經意的一句話,也許就給別人帶來了很大的傷害。非常值得一看。
  • Masaki:《惡的科學》為什麼我們會殘酷地對待他人
    實施暴行的人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行為可恥,即使被指出,也無法體會悔恨和內疚。可是總有一些時候,一個人的功能在我們眼裡要大於他的人格。人們常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我們在日常人際交往中對他人時常懷有目的。然而零度共情也分為正面和負面,零度正面的人雖然具有共情障礙,卻不一定會傷害他人,而零度負面則完全沒有值得提倡的優點,雖然並不能和「惡」劃上等號,但只要在這樣的人身邊,你就有可能受到傷害。零度負面有三種形式,表現為「邊緣型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及「自戀型」。
  • 深度解讀《我們與惡的距離》後的醒悟:惡的對立面,是愛與寬容
    我們不要迴避自己的任何不足,不要迴避自己的任何惡的想法,因為你的迴避只是一種懦弱的表現,弊大於利。我們要勇於承認自己的惡還有不足,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就要一直去想它們,越想你只會越煩躁而已。我們要懂得去愛自己的行為和情緒思維,如何愛呢?就用理智和自制力。在自己惡的念頭即將被實施的時候,自己要想一想自己做了這個惡,自己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
  • 我們與惡的距離,與善的距離
    而兩年下來,黃只賠償了2.6萬元,而這期間,給女兒添車買房,出國旅遊過新年,這是一種怎樣的惡呢?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所以我們懂得尊老愛幼,見義勇為,我們可以不夠富有,不夠聰慧,但是不能沒有德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彈!看看「無情」總監宋喬安
    《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二彈!看看「無情」總監宋喬安文/影視雜談小弟弟 圖/網絡《我們與惡的距離》有一句很經典的臺詞,「到底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相信這一定是很多人心中的一直疑惑的問題。一個媽媽在承受了喪子之痛的情況下,竟然變成了女兒眼中的失敗母親。
  • 阿旺上師:真正的解脫是這樣的
    你通過修行把染垢除掉了,靈魂慢慢越來越會清靜,然後你再積福報,你的福報的力量會把你中脈裡的靈魂變成意識智慧光體——像八歲的小孩子那樣的,又是意識,又是智慧,又是一個光體。那時候你的中脈不用變大,你的光體也不用變小,因為它是光體所以能融進去。融到裡面,變成這樣。這個意識智慧光體從生老病死裡面解脫了。你得到了這個意識智慧光體之後,意識智慧光體不會老,不會死,不會病,它是永恆的,身老病死完全能解脫。
  • 《我們與惡的距離》——「永遠不要挑戰人性」
    這部劇十分真實,真實到在片頭會有這樣一個畫面來提醒觀看的人們。這部十集的電視劇信息量很大,簡單來說是一起無差別殺人案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語言文字與概括能力有限,就不試圖介紹劇情了。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個劇名也許看起來莫名其妙,「我們都是好人誒」,我們常常以為我們與惡之間有一道涇渭分明的界限,善與惡非此即彼。
  • 專訪王雷軍:營養師要會說 更要會做
    但每一個新興的職業,在帶著其清新風格迎著朝陽而來時,不可避免地也會在身後留下一串陰影。如何利用政府、行業、企業、媒體等各種不同的光源製造「無影燈」,打造不帶陰影和短板的過硬營養師隊伍?在北京營養師俱樂部深圳分部舉辦的《首屆深圳營養與健康行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國家一級營養師王雷軍對39健康網談了自己的看法。
  • 言情||一直自認為自己在做壞事的惡貓《想當惡貓好難呦》 作者:羽小樹
    《想當惡貓好難呦》作者:羽小樹楊楊小短評:我太喜歡貓貓了,世界上怎麼可以有這麼可愛的存在,所以這篇文必須看呀。我把這個直接當萌寵文看的,有點靈異色彩,還從貓貓的角度來寫出一些人世間人心的善與惡,不禁引起一些思考,很治癒,還不錯。
  • 《我們與惡的距離》比你想像中要近
    年末的《想見你》刷爆了朋友圈,確實也是臺灣偶像劇的一個新高峰,而年初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更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劇。整部劇圍繞著兩個社會問題來做探討:一個是新聞媒體的理想和現實,另一個是對精神病患的偏見。其實選任何一個話題就足以拍出一部很深刻的劇。編劇著實優秀,用短短十集表達出對這兩個問題的觀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悲劇為什麼會發生?
    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去年上映的一部劇,豆瓣評分9.5,名字就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從多重視角展開: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法扶律師及其家人、媒體、民眾、精神醫生及患者。當我們不再以單一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所有的悲劇都沒有贏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都有自己的難處,並且我們很難去體會別人的感受。因為,永遠沒有人能看到事件的全貌。劇中的人究竟犯了什麼錯,致使了這麼多悲劇的發生?
  • 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你就會活在很狹窄的世界,衝突、對立不斷的世界,這樣就形成苦,而且這個社會、家庭裡面也會衝突。很多人會自認為:我就是好人,我看不順眼的那個人就是壞人。我是正義之師,別人是邪魔惡道。他會把自己標榜為:我就是對的,我就是善的,我就是好的。那個跟我對立的人;沒有捧我場的人,還在那裡批評我的人就是壞人。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
    問一個九歲小孩,他會告訴你:「勿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好壞之間從來就沒有準確的鴻溝,做與不做全在一念之間。新聞高管宋喬安,公報私仇,用媒體公器惡意曝光下屬隱私,是惡。律師王赦,小時候加入幫派,由於生病而錯過跟兩位哥哥去殺人的車子,他從前差點殺人,是惡。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即使眾生皆有病,還是要向前看
    其實,我們與惡的距離,似乎僅在一念之間。李曉明殺害許多無辜的人是惡,喬安派人跟拍李大芝的時候也是惡,人心險惡,新聞輿論也在無形之中殺人。news哥說:其實我們都是好人。這我贊同。世界溫暖以待善待這個世界的人。善惡一念之間,成惡比成善容易,不如挑戰自己去成善。原諒與懲罰之間,原諒是聖母會做的,但懲罰也不能終結自己的傷痛。
  • 阿旺說牙之-智齒
    「阿旺牙醫」開篇介紹: 智齒也叫第三磨牙,處於我們口腔牙槽骨上最裡側的位置。分別分部口腔的上下左右末端,合起來共計4顆。 比起其它恆牙,智齒總會晚了10年才能出來,這時候人的生理及心理都漸漸成熟,象徵智慧已經到來,「智齒」這一說法便是由此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