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微生物威脅航天員健康?中國生物學家:用它們造啤酒、酸奶

2020-12-23 澎湃新聞

「來,大家嘗一嘗,這就是用太空歸來的微生物釀造的太空啤酒、太空酸奶,嘗嘗味道有什麼不同?」近日在朋友間一次聚會上,我國空間微生物學家、解放軍總醫院教授劉長庭興致勃勃地讓大家品嘗利用太空技術轉化的美食。他說:「我研究了一輩子空間微生物,退休之後最大心願,就是把空間微生物研究成果應用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走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地球上的微生物登上太空

微生物被譽為「地球之王」,在地球上已存在35億年,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類群,廣泛存在於空氣、水、土壤及其它生態系統中,在生物圈和地球物質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自然界,微生物參與元素循環、推動物質轉化,與人類關係十分密切。人體表面及體內的正常微生物菌群,有益於人類健康;而由各種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則是人類最為常見和多發的疾病。

隨著航天技術不斷發展,太空已成為人類活動的新空間。原本只在地球上生存的微生物,也隨著人類一起登上了太空。例如在「和平」號空間站,人們已經檢測到234種微生物。

劉長庭介紹,微生物進入太空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由航天員攜帶的。一般來說,健康人體都攜帶了至少10億個微生物(如細菌、真菌、病毒等),存在於人體的皮膚、口腔、鼻咽部、胃腸道等部位,這些微生物會隨著航天員一起進入太空。

另一種途徑是由各類太空飛行器材攜帶的。儘管載人飛船、航天服、裝船產品等各類太空飛行器材和設備,在進入太空之前都會進行非常嚴格的真空消毒,但由於微生物實在太小,總會有「漏網之魚」一起搭載進入太空。

空間微生物學家劉長庭

太空中的強輻射、微重力、弱磁場、高真空、極度溫差、粒子輻射等特殊環境,必然會誘導來自地球的微生物產生基因突變,進而影響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和功能。發生變異的微生物,不僅對航天員的身體健康帶來潛在威脅,還會在密閉的環境中形成微生物腐蝕,影響各類精密的航天儀器正常工作。

「國內外研究表明,太空極其特殊的環境,可以加速微生物變異、毒力、耐藥性等改變。人體在空間環境中免疫力下降,而病原菌毒力增強。因此,一旦航天員發生感染,治療難度無疑將會加大。在國際空間站中,曾經多次發生航天員呼吸道、皮膚、結膜等處的感染。」劉長庭介紹說。

為了保障載人航天穩健發展,空間微生物學在國際上方興未艾。科學家的初衷是解決航天活動中的微生物感染問題。但隨著研究走向深入,如何利用太空資源展開微生物研究、服務於地球上的人類,也成為空間微生物學的主要內容。

據劉長庭介紹,目前,空間微生物研究主要包括三種類別:一是病原微生物,包括航天員太空感染防控、地面難治性感染的防治;二是腐蝕微生物,包括空間站設備的防腐研究、新型抗菌材料的研製;三是工業微生物,包括空間微生物製藥產業、空間工業微生物的誘變育種。

開創我國空間微生物學

劉長庭在空間微生物會議上

根據計劃,我國將於2022年前後建成空間站。屆時,將有航天員長期駐守,這對深入開展我國的空間微生物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早在1997年,劉長庭就帶領團隊開展空間生物醫學研究,先後完成了神舟8、9、10、11號飛船、天宮一號飛船及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微生物搭載任務,進行了眾多開拓性研究。

例如,他帶領研究團隊在我國神舟8號搭載了重組人工幹擾素ɑ1b菌株,獲得了5株高產菌,產量最高可增加3倍,傳50代後,仍然穩定。

在神舟10號飛船搭載的產酶溶桿菌,產量提高了3.5倍,具有很好的穩定性,其代謝物可用於裂解重組蛋白的工業生產(如胰島素及其類似物),具有較高的特異性、效率和穩定性。

在大量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劉長庭還提出了「空間微生物分子效應」學說。這一學說有三個理論:空間微生物毒力突變與人體互利共生理論;空間微生物突變與代謝相關空間製藥理論;空間微生物腐蝕與洗消材料技術理論。

他由此提出我國空間微生物三個應用方向:保障航天員與人類健康及感染性疾病治療方向;藥物及功能性食品等研發方向;延長太空飛行器在軌運行時間方向。

截至目前,他帶領團隊在空間微生物領域獲得國家專利23項,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7項,並建立了世界上唯一的空間微生物數據中心。

推動空間微生物技術產業化

讓空間微生物造福人類,是劉長庭的不懈追求。他帶領團隊與北京富樂頓空間生物研究院合作,通過對空間酵母菌進行篩選育種,成功獲得多株性能優良的突變菌株,能在高溫和低溫中發酵,可用於啤酒、葡萄酒、果酒釀造工業的釀酒酵母。

其中,一種可釀造啤酒的葡萄酒發酵酵母已投入了生產。這就是在朋友聚會時,劉長庭帶給大家品嘗的「太空啤酒」。在啤酒特有的清爽中,含有丁香花的香氣,果然與眾不同。

太空啤酒

據介紹,用「空間啤酒酵母」生產的「太空啤酒」,目前正在進行工業化生產的前期準備,不久就有望走上老百姓的餐桌。此外,針對單一純種酸奶發酵劑,公司還成功篩選出了「空間羅伊氏乳桿菌」,也正在進行產業化前期準備。

太空酸奶

劉長庭還大力推動了一系列空間微生物學研究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例如,利用高效複合微生物技術、無機平板陶瓷膜微濾加活性炭技術,大幅提高飲用水的細菌去除率,為航天員的飲用水、生活用水提供保障。

這一先進的水淨化技術,可以直接將航天員的洗澡水、生活用水,淨化成為飲用水標準。通過高效複合微生物技術,對航天員的大小便進行淨化處理,使航天員在航空器有限的活動空間內,能夠正常的生活和開展工作。

「空間微生物技術應用廣泛。未來,我們不僅可以喝到太空啤酒,吃到太空酸奶,還能使用太空益生菌生產化妝品、抑菌洗液等日用品,用空間微生物育種技術開發藥品、保健品、生物飼料、以及各類新材料等。我願為這一天的早日到來盡心竭力。」劉長庭說。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太空微生物威脅航天員健康?中國生物學家:用它們造啤酒、酸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來杯太空雞尾酒!近地軌道品酒簡史
    尼古拉斯·高梅指的是他的同胞、法國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的開創性實驗。當時巴斯德受拿破崙三世的委託,研究葡萄酒變質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是細菌生長導致葡萄酒變酸,可以通過加熱來應對。他隨後創立了著名的「巴斯德消毒法」(以60至65攝氏度做短時間加熱處理以殺死有害微生物),應用在各種食物和飲料上。
  • 神九航天員太空生活全揭秘:按北京時間進行作息
    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任務中,航天員將在軌停留13天,這是中國載人航天飛行由短期向中長期過渡的重要裡程碑。  13天的太空生活,航天員的衣食住行到底怎麼樣?  穿:為女航天員訂製新型號航天服  曝光率最高、最為大眾熟知的航天員標誌性服飾,當屬藍白相間的航天服。
  • 航天員在太空一般都吃什麼?
    很多小夥伴都很奇怪,航天員一般在太空都吃什麼?蓋飯餃子還是來一碗紅燒牛肉麵?首先我們要了解,航天員的一個生存環境,在太空艙內,航天員是處於失重狀態,在失重狀態下,優雅地吃東西就成了一種奢侈,比如餅乾這類容易掉渣的食物,必須先用明膠包裹住才行,不然吃完就是滿艙的餅乾渣。而最早的航天食品,由於技術和安全因素考慮,帶的都是類似牙膏狀半流體食物,通過擠牙膏一樣擠到口腔內。
  • 太空行走可不是在宇宙空間中散步,為何女航天員太空行走少?
    種類繁多用手走不少人以為太空行走是在宇宙空間中散步,其實不然,因為在載人太空飛行器艙外活動一是開放的太空無路可走;二是航天員處於失重狀態,也沒法行走,他們移動身體是靠手或機動裝置。為了方便航天員艙外活動,艙外專門裝了一些扶手,航天員可像攀巖一樣移動身體。所以,太空行走不是用腳走,而是用手走,嚴格地講應該叫太空出艙活動。
  • 太空科技孕育佳釀 富樂頓太空啤酒斬獲「天祿獎」
    近日,備受矚目的2020中國國際啤酒挑戰賽暨頒獎盛典在中國瀘州落下帷幕。在眾多參賽品牌中,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富樂頓生物工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研發的「ESPACENO」系列太空啤酒「SPACE 1」榮獲賽事最高獎「天祿獎」。這款啤酒將空間酵母技術與現代啤酒工藝相結合,實現了口感、健康與科技元素的完美融合,受到評委會的一致好評。
  • 來自空間站微生物的危害
    已經影響太空的微生物 空間站密閉環境中,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將會對航天員的表現以及太空飛行器材或居住環境的安全性產生副作用。 航天飛行時,航天員自身的免疫系統功能會下降,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無疑對航天員的健康存在潛在的威脅。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太空飛行器中的微生物可以長時間懸浮在艙內空氣中,導致空氣品質下降。由於空間艙室中影響灰塵和雜物的只有流動空氣,如果灰塵沒被空氣淨化系統清除,就會隨著其他設備產生的流動空氣而擴散。
  • 「媽媽,我和航天員叔叔一起做太空訓練了!」
    面對孩子們的問題,隨行的科普老師一一予以詳細解答,現在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食譜相當豐富,粽子、宮保雞丁、八寶飯等家常美味都能吃得到,甚至連冰淇淋都可以帶上太空!只要達到了航天品質,都可以成為太空食品。"那飛船上有冰箱嗎?食物要怎麼保鮮呢?"孩子們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食物要保鮮不止有用冰箱這一種方式,許多航天科技都可以讓食物保鮮,比如FD凍幹技術就是重要的一種"。
  • 國際載人航天日|航天員在太空中如何生活?
    今天,小編就帶領您看看航天員在太空中的生活。 航天員在太空中是怎樣吃飯喝水的呢?在微重力條件下,即使把杯子倒轉,水也不會自動流進航天員的嘴裡。因此,航天員在太空都是用吸管喝水的。裝飲料的容器一端有一個注水孔,航天員用塑料吸管插入注水孔吸飲。
  • 中國首位最美女航天員,登上太空後卻銷聲匿跡,如今怎麼樣了?
    --《俠客行》劉洋,作為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曾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何為巾幗不讓鬚眉,她的名字也因此享譽中外,劉洋剛返回地球時,接受過多家媒體的採訪,並出席了不少活動,可如今卻音訊全無,我們很難於公共場合再看到她的身影,劉洋勵志艱辛的前半生究竟是怎樣的
  • 康師傅航天科普進校園:航天員回信激勵少年築夢太空
    隨著嫦娥五號返回器順利返回陸地,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正式收官,中國航天事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從嫦娥五號發射、進入月地轉移軌道、月球著陸、採樣取材……直至返回地球,每一個瞬間都牽動著國人的目光,中國航天、嫦娥五號已成為「全民熱點」。在最近舉辦的「康師傅航天科普進校園」活動中,許多小朋友通過「太空郵局」表達了對航天人的敬佩和航天事業的嚮往。
  • 護航11名航天員進太空 神舟團隊二十載書寫驕人成績
    將6艘載人飛船、5艘無人飛船和2個空間實驗室順利送入太空;護航11名中國航天員、14人次完成太空之旅——神舟二十載 問天不停歇(講述⋅特別報導)築夢太空,問鼎九天。轉眼20年,作為我國載人太空飛行器研製設計工作的主力軍,神舟團隊書寫了一項又一項驕人成績:將6艘載人飛船、5艘無人飛船和2個空間實驗室順利送入太空;護航11名中國航天員、14人次完成太空之旅,最長在軌時間達30天;實現太空出艙、交會對接、太空授課……而這支優秀的團隊,平均年齡僅有33歲,他們將自己的熱血青春與祖國發展同頻共振,時刻以衝鋒的姿態,託舉起中華民族的載人航天夢。
  • 中國航天員中心最新動態:備戰 中國空間站
    這是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全力備戰空間站任務的一個縮影。  都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有航天人表示,對於載人航天工程來說,可以稱之為「太空一分鐘,地面十年功」。  據俄羅斯和美國的統計資料,航天員在太空完成數小時的作業,在地面就要進行10倍時間的模擬訓練。
  • 女航天員太空授課演示水膜變水球 如變魔術(圖)
    王亞平把中國結貼到水膜的表面。王亞平用注射器向水球中注入顏色。航天員用吸水紙將水球回收。(新華社發)    神十航天員太空授課如變魔術  為我國載人航天史上首次,王亞平演示水膜變水球  據新華社6月20日電 「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主講。」當神舟十號女航天員王亞平從距離地球300多公裡的太空中傳來熟悉的問候時,作為太空授課的「地面課堂」中國人大附中報告廳裡發出熱烈掌聲。
  • 航天員回信「10後」:加油,你一定會成為太空中那顆閃亮的星!
    、「航天員平時在太空都吃什麼?」等等。嫦娥五號順利返回的時候,幾位幸運的小朋友收到了航天員叔叔趙傳東的溫暖回信,鼓勵他們朝著自己的夢想勇敢前行。孩子們在「太空郵局」投遞夢想來自「太空」的驚喜,航天員叔叔回信了收到回信的小朋友們異常興奮,一位小朋友說到,「航天員叔叔平時工作那麼忙,竟然還抽出時間給我回信,
  • 楊利偉為何帶著手槍進入太空?應對什麼威脅?蘇聯太空人給出答案
    中國對外太空的探索步伐從未停止,到現在我們已經成功地把「嫦娥五號成功落月」開始挖土採樣,接下來將會是為期2個多月的探索,挖土採樣分析數據收集,這將給中國人登月創造先行條件數據,為了太空探索,中國對航天的每一個細節都會嚴謹的把握。
  • 【微科普】航天員太空行走時,為什麼要背一個大背包?
    由於太空為微重力環境,航天員進行太空行走時會處於漂浮狀態,如果想在太空移動身體,只能用手握住一個一個扶手向前移動,或者使用特製的身體移動工具,這種移動工具的正式名稱是「太空機動裝置「。這是一種使用噴嘴噴出高壓氣體的推動裝置,可以推動航天員的身體朝一定方向移動。而俄羅斯航天員太空行走所使用的身後的太空機動裝置就「藏」在「背包」裡。
  • 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列鞋靴首次展出 太空行走須穿高科技出艙靴
    本報訊 記者廖明山報導:「航天員執行飛天任務,他們在出徵前、飛船裡面和太空行走時穿的靴子都不一樣。」 昨日,在6號展館的軍需品展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道,新興際華集團研發製造的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列鞋靴填補了我國航天裝備的空白,本屆航展上是首次展現。
  • 揭秘:中國航天員未來的「座駕」有多牛
    作為未來我國航天員馳騁太空的全新「座駕」,新飛船近可送航天員往返中國空間站,遠可去更遠的深空探險,既能載人又能載物,還可重複使用,將大大提高我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能力。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吊裝現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
  • 為什么女性航天員太空回來之後,會被要求禁止生娃?專家說出了實情!
    航天員這個職業,相信大家應該都有所了解。 這是一個非常神聖的職業,他們能夠為我們人類去探索太空。 當然這也是一個非常具有危險性的職業,因為外太空有非常多我們大家都沒有辦法預料的危險。
  • 科學網—空間站菌株威脅太空人健康?
    目前,科學家發現在國際空間站存在的腸桿菌菌株,與一些醫院環境中發現的機會主義感染微生物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