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荼蘼是一種傷感的花。荼蘼花是春天最後開花的植物,它開了也就意味著春天結束了,正所謂「三春過後諸芳盡」。
花開荼蘼,聽起來美麗,卻傷感。因為它代表了女子即將逝去的青春,同時也代表了感情的終結。
世間的很多東西初始很美,可是離去和凋謝時卻異常荒涼,比如荼蘼花開。
我們很容易在幸福的氛圍中變成孩子,卻也很容易在悲傷和磨難前一瞬間長大。作家村上春樹說:「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
小時候,看世界簡單明澈,花就是花,哪管它是什麼意思?可是,長大後,無論是花,還是人,卻變了一番模樣。
報喜不報憂的親情
小時候,受了委屈會找父母。那時,父母是孩子的天;而長大後,父母卻成了孩子最想保護的人。所以,哪怕外面受了天大委屈,最想瞞的人,卻成了父母。
亦舒在《花開荼蘼》中,寫19歲的韻娜遭遇感情變故後,遠赴英國。七年後,韻娜回國,那時已是26歲的成熟女子。
原以為回來後的韻娜會粘著父母,而實際上她卻成了孤獨的大人——成長的第一個標誌就是喜歡獨處。
就像韻娜自己說的那樣:
我喜歡獨自佔據一間公寓,浴後用一塊毛巾包著身子良久不穿衣服也不要緊。我又喜歡深夜獨自看電視裡的舊片,還吃芝士喝白酒。媽媽其實是明白的,只不過她們一貫不肯放鬆子女。無奈家中即使再好吃好住,也留不住成年的孩子。
成熟是從距離感開始的,哪怕韻娜在母親的眼睛中看出了深深的寂寞,她也假裝自己沒有看見。
不是因為不愛,而是怕愛得熾烈反而是傷害。父母經歷一輩子的世事滄桑,身體已經不起任何的風吹雨打,而子女此時卻經歷著人生巨變,一個沒看顧好,很可能殃及父母。
所以到後來,韻娜被人陷害故意殺人時,她對表妹叮囑道:「這一切請暫時瞞住我父母,雖然紙包不住火,但遲一日揭露,他們又可以自在一日,家父有心臟病,實在不能受刺激了。」
成長,就是雨天的那把傘還在,但下面的持傘人卻換了。
友情,有話說「三分」,無話便沉默
韻娜被人陷害故意殺人,危難中,打電話給朋友。而朋友還沒等韻娜把話說出,就以為她是要借錢,說了一大堆,還賣了半天慘。最後搞得韻娜只好把將要說出的話又裝回了肚子裡。
掛掉電話,就連旁邊的警探們都搖頭嘆息,同情她的遭遇,道出一句亙古不滅的道理——朋友,原是用來陪吃飯的。
先不說朋友是不是用來陪吃飯的,但這世間,錦上添花的朋友的確眾多,而雪中送炭的則寥寥無幾。
這個世界上,一定有慷慨之人、善良之人,也一定存在著一個和你脾氣、性情吻合的人,但是,你卻不一定能碰上。
世事弄人。
所以,安全的方法,就是逢人只說三分話,話不投機半句多!
成長,便是學會識人、辨人!
關於愛情,不再抱著「我愛你,即是天長地久」的天真幻想
年少,誰沒有夢想過「一生一世」的愛戀,可現實是:相愛容易,相處太難。
亦舒在這部小說中,安排19歲的女主提前經歷了丈夫背叛的痛苦,待七年後,女主歸來,已然曾經滄海。
可現實是,26歲的現代人,恐怕連談一次戀愛都沒有。也許是知道的太多,怕了愛情。
曾經看過一本書,書上有這樣一句話:愛情是個容器,人們喜歡什麼都往裡放。就像書中的韻娜,她後來愛上了一個男孩,可由於其他原因,他們必須分開。
男孩的姐姐找她,與她談心,說「你這麼愛他,為何要與他分手?」
韻娜回答的好,她說:「可是我們生活中,除了男女之愛,還有許多其他。」
成長,就是知道生命原是一條河,而愛情只佔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年少會為愛要死要活,而長大後則學會放手、容忍和原諒。
S.H.E有一首歌,名叫《不想長大》。可是,如果一個人不長大,那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就像《開到荼蘼》中寫的那樣:「人的本性也許不會變,但觀點、嗜好、習慣、品味,這些,都隨時日成熟,留於原地不長大是極其可怕的一件事。」
那麼,你還記得,是在哪一刻突然長大的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