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臥薪嘗膽20年,打敗了霸主吳國,為何越國卻因此走向沒落?

2021-02-13 歷史明智

推薦閱讀:雪中春信,蘇東坡為了這款香,準備了7年,此香如芳香佳人再雪中抱你

勾踐,百折不撓的代表,臥薪嘗膽的越王。「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從小我們就被告知:吳王夫差打敗越國後,勾踐整日睡在薪草上,品嘗蛇膽之苦,以此警醒自己要勤於治國、一雪前恥。《史記》如此描述勾踐的勤政:

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採,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越王勾踐世家》

勾踐、範蠡、文種君臣一心,如此披肝瀝膽20年,終於迫使夫差自盡、越國滅吳。

因此,所有老師都告訴我們,臥薪嘗膽的勾踐是大毅力的勝利者。

但卻沒人為我們補課,勾踐的勝利是「半截子式」的勝利,越國並沒有因此稱霸!

我們所熟知的「春秋五霸」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

第二個版本: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而在這兩個版本中:臥薪嘗膽的勾踐,與仁義之師的宋襄公,分別是其中的笑話——他們背後的國,配不上他們的霸王之名!

這麼說吧!談起越國你能想到誰?勾踐!

然後呢?沒了!連第二個出名國君都沒有的越國,只能算是曇花一現的繁榮。

勾踐之所以位列「春秋五霸」,不是因為越國變強了。而是因為吳王夫差,脅迫齊國黃池會盟,彰顯了吳國的強大。

讓齊國畏懼的吳國,卻讓越國給滅了,這就是勾踐位列五霸的原因!

但勾踐的霸主之位是名不副實的,他在消滅吳國的第二年,就大面積割地給了楚國:

勾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裡。——《越王勾踐世家》

夫差自盡後,勾踐確實風光過一段時間。渡過淮河北上;與齊國、晉國會盟徐州;周元王賜胙封為伯。

但南返後勾踐卻發現,越國守不住淮河以北的土地,於是就有了這次大規模割地。淮河上遊給了楚國;淮河以北還給了宋國;泗水以東百裡之地給了魯國。

勾踐擊敗了夫差,但吳國一半的土地,卻分給了周邊各國!勾踐為何做這般糊塗事?

懂得養生的人,都知道一個詞——虛不受補。就是說虛弱的身體,是不能一次性吃大量補品的,因為他的身體消化不了。越國就是這麼回事!

文身斷髮,披草萊而邑焉。

《史記》說越人身上刺有花紋、以草木為食,這是一種半原始的狀態。越國偏離中原,腹地多山多水,生活環境惡劣,民眾彪悍善戰。

因此,越國能擊敗吳國,是越人個個善戰,而不是人口眾多。而且勾踐臥薪嘗膽20年,擊敗的是夫差窮兵黷武的吳國:

吳王弗聽,遂伐齊,敗之艾陵,虜齊高、國以歸。

役反,使人賜子胥屬鏤劍以自殺。
吳王北會諸侯於黃池,吳國精兵從王,惟獨老弱與太子留守。

其後四年,越復伐吳。吳士民罷弊,輕銳盡死於齊、晉。——《越王勾踐世家》

夫差先是攻打齊國,贏了!得了地盤、但精銳有損失;

夫差好大喜功,殺了肱骨之臣伍子胥;

夫差帶精銳黃池會盟,勾踐攻破吳都、殺吳太子,積蓄多年力量偷家成功;

夫差帶精銳班師,勾踐揣測無法力敵,放棄吳都撤軍;

之後夫差連連與齊國、晉國開戰,吳軍精銳都死在了北方;

最後夫差窮兵黷武,吳軍損失殆盡,這才有了勾踐的勝利。

勾踐的勝利,並不是越國強過了吳國;而是昔日強盛的吳國,在與齊、晉爭霸中自然衰弱了;鄰近的地緣,讓勾踐完成了最後一擊罷了!

因此滅吳之後,勾踐卻守不住吳國遼闊的面積,最終割讓大半給了周圍鄰國。

「苦心人,天不負」,既然越國還不夠強,勾踐不應該繼續君臣同心,臥薪嘗膽讓越國變強嗎?

但事實證明,共患難易、同富貴難!當一個人面對生存危機時,他會傾盡一切去努力,不管是朝著哪個方向都容易做到極致。

可當危難消退之際,人的各種欲望就會隨之而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思,再想保持當初那份純粹就成了奢望,勾踐也是如此!

當吳王夫差自盡,越國吞併半個吳國,成為一方小霸後。勾踐不僅沒能繼續臥薪嘗膽,堅持勤政治國,反而權力之心益重,猜忌起了昔日共患難的範蠡、文種。

範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範蠡察覺到勾踐猜忌之心後,攜帶妻子、家人泛舟五湖,離開越國遠赴齊國。範蠡臨走前,給好朋友文種留下了一封遺書——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但善於政事的文種,並沒有聽取範蠡告誡離開,而是選擇留下來繼續治理越國。他始終相信,勾踐不會忘記昔日情分;他也始終堅信,自己會讓越國蒸蒸日上!

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直到有一天,越王劍被勾踐抽出,扔給文種時。為越國操碎了心的文種,才茫然問道:「我文種為大王治理越國20年!如今兩鬢已然斑白,我何害于越、何危於王,為何非要以死相逼」?

勾踐回答道:「先生可還記得,當年夫差圍困會稽之事?

您為寡人進獻伐吳七策,寡人用了三策,夫差就自刎了!

現在還有四策存於先生心中,就勞煩先生去地下教導先王去吧」!

人性的陰暗面,在這一刻勾踐的嘴臉上,展現得淋漓盡致。絕望的文種,最終撿起越王劍,結束了一代名士的人生……

功成名就的勾踐,早已忘卻臥薪嘗膽的艱辛,也沒有正視越國的實際國力。迫害範蠡、文種之後,勾踐一生再無出彩事跡,越國之君再無一人揚名天下。浩浩蕩蕩20年的臥薪嘗膽,換來的只是史書上寥寥幾筆:

勾踐卒,子王鼫與立。王鼫與卒,子王不壽立。王不壽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王翳卒,子王之侯立。王之侯卒,子王無彊立。

人性的陰暗,最終毀滅了勾踐的光輝!那個誓要一雪前恥的越王,最終成了開族譜的家長!臥薪嘗膽典故的背後,多了一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今人睹之,不亦鑑乎?

推薦閱讀:那個倒插門的窩囊廢,竟然是個仙尊。

相關焦點

  • 臥薪嘗膽的勾踐,還留下了兩個臭名昭著的成語
    春秋後期,吳國和越國交戰頻繁。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率軍攻打越國,越軍大敗吳軍,還殺死闔閭。闔閭的兒子夫差繼位後,立誓要報復仇。他勵精圖治,過了三年向越國復仇,大敗越軍,圍困了越王勾踐。勾踐走投無路,向吳王夫差投降。之後勾踐就給夫差做奴隸,非常用心地伺候夫差。
  • 越王勾踐和王后雅魚,吳國共同經歷屈辱,為何復國後雅魚要自殺?
    尊貴為越國王后的雅魚,勾踐兵敗後隨勾踐入吳國為奴三年,直到勾踐臥薪嘗膽、破吳興越之後才回到越國,雅魚卻選擇在這苦盡甘來之時自盡,只因保留丈夫勾踐與自身名聲。按理說,勾踐與雅魚在經歷吳國為奴、臥薪嘗膽之後,夫妻兩個的感情會更加真摯,沒成想雅魚面對重新當上越王的丈夫勾踐之時,她選擇了一條自盡的道路,她只是不想讓勾踐親自下手,保護自己丈夫的名聲。雅魚貴為勾踐的王后,她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女子?
  • 臥薪嘗膽的主人公是誰,臥薪嘗膽的故事
    中國的成語也是數不勝數,那麼, 臥薪嘗膽的主人公是誰呢?你知道臥薪嘗膽的故事嗎?下面為你來揭秘臥薪嘗膽的主人公是誰。臥薪嘗膽的主人公是誰臥薪嘗膽的主人公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成語臥薪嘗膽的故事主要講述了越王勾踐立志報仇。吳國和越國是鄰國,吳王闔閭發兵攻打越國,結果吳國戰敗,闔閭受重傷,最後死去。
  • 臥薪嘗膽的故事簡介 臥薪嘗膽的主人公是誰?
  • 吳王夫差兵敗自殺,死前用白布蒙上眼睛,勾踐:幸虧你殺了伍子胥
    一時間,闔閭稱霸江淮,徐、魯、齊均被闔閭打敗,周邊諸國紛紛臣服,闔閭也因此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荀子·王霸》版本的「春秋五霸」指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闔閭能夠成為一方霸主,有一個人功不可沒,此人就是伍子胥,為了感謝伍子胥,闔閭願意把吳國的國土分裂一部分給伍子胥,但伍子胥拒絕了。
  • 從越王勾踐,看小人得志的樣子
    舉個例子,敵對兩國之間講究不加喪、不困兇,不加喪是指如果敵對國處於國君去世,局勢存亡危難之際,不能發動對該國的戰爭;不困兇是說敵對國家遭逢災年歉收,不能對其用兵。今日的許多地處偏僻的農村依然存在這種風氣:鄰裡之間矛盾再大、仇恨再深,一旦對方家庭出現天災人禍,或者成員去世了,都會主動上門慰問或者燒紙磕頭,以示同情和關心,這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美德。
  • 「臥薪嘗膽」的故事是事實還是傳說?如果有,究竟是誰臥薪嘗膽?
    「臥薪嘗膽」,能成為含有完整意義的一條成語,被用來專門比喻刻苦自勵、發憤圖強,這跟它源自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歷史故事是分不開的。春秋末年,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志要報仇雪恨。經過自強不息的努力,越國強大起來,終於滅亡了吳國。有的成語詞典在引用歷史故事解釋後,還引文注釋。如寫到:成語源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的「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中有「自受遺以米,臥薪嘗膽」。可是,有心人稍加注意會發現《史記》中僅提到勾踐嘗膽一事,而沒提到臥薪。
  • 夫差勾踐二王,恐非昏庸之輩;一把屬鏤劍,殺了伍子胥和文種二臣
    夫差不忘父仇而日日提醒終敗越國,勾踐不忘國讎十年生息終滅吳國。吳越爭霸,臥薪嘗膽,在春秋時代,中國人已經把忍耐和謀略發揮到了極致。公元494年,吳王闔閭率兵攻打越國,結果被越國打敗,吳王闔閭被殺。兩年之後吳王夫差為了報自己殺父之仇,派兵攻打越國,大獲全勝俘虜了越王勾踐。
  • 埋藏2500年的越王勾踐劍,為何不生鏽?專家:你家菜刀都比它鋒利
    新王朝的誕生,舊王朝的衰落,這是時代的變遷,同時也是為了促進國家的發展和統一;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有五霸,傳說最多的是最後一位霸主。這就是越王勾踐的故事,公元前496年,勾踐的父親退位,勾踐登基治國。在勾踐的精心調整下,越國的國力越來越強,人民群眾無比幸福。在公元前482年,他利用黃池之會的機會,率領部隊一舉攻佔吳國。後來,吳國竭盡全力的報仇,越王勾踐就成了吳王的俘虜。
  • 「臥薪嘗膽」:一個被人為誤讀千年的勵志雞湯
    (圖)臥薪嘗膽出自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後演變為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最後果真可以苦盡甘來臥薪嘗膽說的是春秋時期,吳越大戰,越國戰敗。越王勾踐在吳國受盡屈辱,臥薪嘗膽。回國後勵精圖治,最終帶領越國戰勝吳國,完成復國大業的故事。這個故事在中國,人盡皆知。後人甚至對其有「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正面評價。可歷史的真相的確是這樣麼?要明白,當年的吳越戰爭是越國挑起的。越國乘吳國進攻楚國之時,發兵偷襲吳國。吳王闔閭震怒,遂率兵反擊,不幸死於戰場。後來闔閭的兒子夫差繼位,誓報父仇。
  • 每日詞摘 ||臥薪嘗膽
    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成語故事叫做臥薪嘗膽。 臥薪嘗膽出於《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吳既赦越,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個成語說的是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的故事。臥薪嘗膽的主人公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薪」指的是柴草,「膽」就是苦膽,也就是說睡在柴草上,嘗著苦膽!有同學說好重口味,喜歡嘗苦膽,平常我把苦膽扔掉還來不及!
  • 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國,為何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呢?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其中,就越國來說,無疑是戰國七雄之外的大國。越國(公元前2032年—公元前222年),是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東南方的諸侯國。越國處在東南揚州之地,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
  • 伍子胥:我多次苦勸夫差殺勾踐,他卻要了我的性命,我低估了對手
    機會來了,公元前494年,吳國滅掉了越國。越王勾踐成為吳國的俘虜,性命危在旦夕。伍子胥分析了當前天下大勢,認為越王勾踐非一般人物,如果今天不除掉他的話,日後必成大患。所以,他左思右想,還是得進諫吳天夫差殺掉勾踐,以絕後患,進而又彰顯了自己的慧眼,今後吳王必定會對自己像先王一樣重用。伍子胥將此想法上奏吳王夫差,吳王聽後搖了搖頭。
  • 臥薪嘗膽故事裡的失敗者吳王夫差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因為他曾經打敗過越國,差一點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在本屬於他的時代,他和文種、勾踐、範蠡、西施等等人上演了一出美妙的歷史劇,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些故事似乎在告訴我們,夫差是一個失敗者,但歷史真的是這樣嗎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因為攻楚時相鄰的越國常來襲擊騷擾,心中惱怒,便下令伐越。越王勾踐迎擊,雙方在欈李(今浙江嘉興西南)爆發了一場著名決戰。
  • 越王勾踐劍為何能千年不鏽?用X光檢測後,專家給出了答案
    這柄劍是以它的主人「越王勾踐」命名的,對于越王勾踐想必大家不會太陌生感,成語「臥薪嘗膽」的典故便是出自于越王勾踐,《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 睽卦九二「遇主於巷」,展示弱君強臣攜手共進,如範蠡輔勾踐滅吳
    正是因為「柔中之主」的六五勾踐和強中之臣的九二範蠡強強聯合,縱然他們商議大事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但他們後來還是得以復國滅吳,成就大業。勾踐的父親允常在位時,就和吳國矛盾不斷而發生了多次的戰爭,那時吳國的國君是夫差的父親闔閭。允常死後,其子勾踐繼越國國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