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當不僅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演變成了一種文化。在日本,很多孩子的午飯都是媽媽親自準備的。國內的孩子,互相攀比穿的衣服、用的手機,而日本孩子,則總愛把媽媽準備的便當炫耀一番,越豐盛的便當,代表媽媽對自己的愛越多。
便當這個詞,其實早在我國宋朝時期就出現了。後來輾轉流傳到日本後,有了自己獨特的內涵。最初的日本便當,看起來甚至有點寒酸,無非是用一個盒子,裝了點飯糰和醬菜而已。後來日本經濟飛速發展,便當的種類也大大地豐富了。除了作為快餐,便當還可以用作零食、點心等用途。
在日本,大多數孩子的午飯,都是在學校解決的。雖然日本很多學校,都提供營養餐,但還是有很多家長,會為孩子準備美味的便當。這些便當形式各異,充滿了媽媽們的奇思妙想。
豐富而全面的營養,肯定是一份好便當的重中之重。日本媽媽非常注重便當的食材搭配。除了最常見的米飯和飯糰外,蔬菜和肉類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蛋類也要有,為得就是讓孩子不但吃飽,而且吃好。
有的便當不僅是美美的一餐,更像是一件藝術品。媽媽們會用各種方式,將便當做得色香味俱全,甚至會有意做出各種形狀、各種圖案,讓孩子在吃飯之餘,也能有個好心情。
如果趕上特別的日子,比如孩子的生日、大型的活動,日本媽媽的便當便會化身為一種慶祝工具。比如下面的這個便當,寫著「勝利」的字樣,還有一面德國國旗,應該是在世界盃期間,做給孩子的。
便當除了裡面的飯菜外,裝便當的盒子也很有講究,有的甚至可以稱之為藝術品。不同的餐盒,樣式不同,材質不能,作用也不相同。這也給便當帶來了更多變化的可能。
相比於國內常見的快餐盒飯,雖然在營養和衛生方面,我們絕對不比日本差,但在形式和花樣上,日本便當確實勝我們一籌。
這種便當文化,可能也體現了日本和中國家庭育兒理念的不同:日本家長更注重孩子的身體成長和思想教育,而中國家長則喜歡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在國內,家長更常見的做法,可能是給孩子一點錢,讓孩子自己解決午飯問題。而在日本,只要媽媽有時間,還是願意為孩子親自準備午飯的。
我們從中應該學習到日本母親和孩子的交流方式:除了平時的溝通,通過便當這樣一種特別的形式,進行情感的聯絡。國內的家長對此可以思考一下,我們平時除了日常生活的接觸,還有沒有其他和孩子交流的方式呢?
同時我們也不用妄自菲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任何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都是不容置疑的。就算是不做這麼好的便當,我們同樣可以用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愛意。只是,能被表達出的愛,才是最高級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