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最令人振奮的消息,除了開放跨省跟團遊,就是電影院復工了。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旗下中國電影票房App數據顯示,7月20日全國電影票房達350.46萬元,而據燈塔專業版,當日全國影院共售票15.79萬張。
儘管這樣的數據無法與過去相比,但也足以表明,年輕人對於「看電影」的需求已經被壓抑得太久。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年輕人寧可苦等影院開門,也不肯去電影酒店滿足自己的觀影需求呢?
01生當逢時的電影酒店
事實上,電影酒店的出現,幾乎是一種必然,是電影產業步入新階段與酒店行業亟需升級下的一拍即合,新與新的碰撞,更是為了吸引正在崛起的新客群。
在2007年,導演大衛· 林奇曾表示:「如果你在一部手機上播放電影,你一萬億年也無法體驗電影。」然而到了如今, 用手機、用電腦、用電視投影來看電影的人,可能遠多於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電影產業正進入「後電影時代」,這也就意味著,想要線下看電影,電影院已經不是唯一的去處。
在疫情期間,全國院線仍在停擺,但4月就復工的點播影院憑藉著獨立包間和不輸於影院的沉浸式觀感體驗,迎來了新的增長點,甚至被視為傳統院線的一支「生力軍」,成為電影院線產業的互補、增量業態。同樣能夠提供獨立觀影空間與優質觀影體驗的電影酒店,也是一種業態補充。
另一方面,是這幾年越來越被重視的酒店行業升級。根據酒店產權網研究中心的一份數據顯示,全國291個城市(地級市)共232425家酒店,如包含非地級市地區的酒店,預計中國酒店總數在250000家左右,預計國內酒店總床位數3000萬—3500萬個左右。在這樣龐大且仍在不斷增加的酒店存量之下,競爭只會越發激烈。越來越低的投資回報率,必須要尋找新的發展路徑。
為了找到新出路,酒店經歷了一番「跨界」風潮的洗禮,各式各樣的「酒店+」產物出現,如電競酒店、藝術酒店等,電影酒店也不例外。無論是電影產業的變化還是酒店行業的升級,最終都是為了迎合變得越來越年輕的消費群體,以更好地活下去。在新一輪消費升級趨勢下,新客群的需求只會更加多樣化,而還停留在舊模式的傳統酒店,顯然已滿足不了個性化住宿需求。
而像電影酒店這樣擁有新場景意義的新酒店,才可能成為新的「年輕人社交、娛樂和休閒」的發生地。數據顯示,2019年,近40%的電影酒店住客為95後,他們更敢於嘗試新潮玩法。電影酒店不一定是風口,但一定有存在的理由,因此,資本對電影酒店也頗為青睞,譬如在去年,有戲電影酒店僅A輪融資就達到1個億。
02178天,與影院一起「沉寂」
按照正常邏輯,更早復工的電影酒店,應該趁機補上影院的空檔,快速佔據下一塊市場。而事實上,在影院沉寂的178天裡,電影酒店的動靜並不算大。
/ 過去半年關於電影酒店相關新聞 /
01 逸柏酒店集團旗下的巨片電影酒店部分門店連續6天滿房;
02 居家隔離期間有戲電影酒店開啟了直播帶貨模式,還和多彩投平臺開啟了酒店消費眾籌,直播預售僅1分鐘,就達到了110萬元的銷售額;
03 有戲電影酒店,開業3家新店;
04 殿影酒店全球首家旗艦店在深圳海上世界開業,接著在杭州也開了一家……
幾個OTA平臺上對電影酒店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訂房情況跟蹤,價格不高但有品牌的電影酒店,入住率並不低(有戲電影創始人賈超曾在演講中提到遊戲酒店平均全國入住率為96%),但相比起入住一晚,小時房要熱門得多。
某種程度上來說,電影酒店正在成為電影院的替代品,但為什麼卻沒有太大動靜呢?一方面,在消費者大休閒的需求中,電影比起旅遊、演出等,並沒有那麼重要。根據貓眼娛樂、愛奇藝電影、微博電影聯合推出《2020上半年度電影市場數據洞察》顯示,2月份愛奇藝、騰訊等平臺月活平均增幅達8.3%。疫情期間有越來越多的線上觀眾願意付費觀影,目前已有73%的觀眾有過線上消費經歷,普遍能接受單片3-5元的付費點播。除了電影發燒友,大多數的消費者,其實並不會那麼在乎看電影線上與線下的差別。
在疫情緩解後,最先恢復的、動靜最大的是度假酒店、郊區民宿等住宿業態,畢竟,光靠「雲旅遊」解不了渴,但電影卻不一定非要到線下。
另一方面,則在於儘管電影酒店的出現,是順應客群變化而來的,但事實上,很多電影酒店並沒有戳中大多數年輕人的痛點,甚至是在一廂情願地滿足著潛在消費者的「偽需求」。譬如自由觀影,吃東西玩手機都不會被當做「低素質」、可以躺著看電影、可以選自己想看的一次看個夠,結果卻是既多花錢,又不過癮。這就很容易陷入一種尷尬,真影迷看不上,普通觀眾看不起。雖然酒店有不錯的復購率,但客群的局限性依然不小。
此外,電影酒店雖然有不少電影的片源版權,但不少消費者表示,質量上沒有什麼優勢,可能只比有線電視上的稍微好點,但小眾片源有限。對於一些電影發燒友來說,幾乎沒有購買DVD有吸引力。
03吸引年輕人,情趣不能脫離情懷
在寫這篇稿子的時候,我問了幾個95後的年輕人,是否會選擇入住電影酒店,有願意嘗試的,更有對於電影酒店「正當性」表示懷疑的。其實這一點也並不奇怪,除了頭部的幾個電影酒店,市面上還有很多粗糙劣質的單體電影酒店,簡單裝修就對外宣稱電影酒店,所謂的「電影元素」就是在牆上貼幾張電影海報,把床做成賽車形狀,電視裡預存好幾部電影,條件好一點的有投影儀,與街邊的私人小影院,可能只是一張床的差別。
然而,就像所有跨界的酒店一樣,IP、元素,是讓酒店錦上添花的,最終落腳點,還是在於酒店自身的氣質。如果消費者想要看電影,線上線下他們有多得是選擇,美的事物在骨不在皮,能讓他們心甘情願留在酒店24小時的,不是那些用硬裝、軟裝堆砌出來的「情趣」,而是真正懂電影的「情懷」,是經營者與消費者的惺惺相惜。
關於什麼是電影的情懷,前段時間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在催電影院開門:只要開門就好,放老片都無所謂,只想坐在電影院裡再看一次電影......還有在豆瓣社區上,一個關於「你最後一次在電影院看的電影是什麼」的話題,得到了幾百萬的點擊量。對於觀眾來說,電影的情懷往往是與電影院掛鈎的——在電影院的幽閉環境中,有著更刺激的視聽感受,黑暗之中,讓人更為專注投入,可以從一切現實中抽離,全身心沉浸到電影中,在那兩個小時之中,每個觀眾之間、與電影之間的精神是共通的,也更容易有記憶、場景與電影劇情的糾纏,從而產生情懷。
這種情懷,不在於是否是最新大片,而在於能否在長久的時光之中,與人、與物,依託著一部電影而產生的持續不斷的碰撞。不要小看資深影迷的挑剔與消費能力,在不少人看來,為喜愛的電影與IP消費,是「充值信仰」,當然前提是這個產品值得,哈利波特、復仇者聯盟、漫威等,都是絕佳的佐證。
我們或許可以說,電影酒店賣的並不是「電影場景」,而是「電影精神」,是一種身份認同。因此,在電影酒店中,契合主題的場景打造固然重要,但參與感&儀式感更應成為核心。
04電影酒店的未來,在2小時之外
誠然,電影酒店比普通酒店可以售出更多鐘點房,房間利用率更高,但從有戲、殿影等幾家頭部品牌的布局與規劃中,電影酒店的未來,絕不止於電影播放的2小時,而是上升與下沉,外放與內化的四驅協同進步。
NO.01
上升,打造真正的電影酒店品牌
這裡的「上升」,主要還是酒店檔次與質量的上升。諸如前文提到的,在客房貼電影海報的所謂電影酒店,充其量只能算是主題房,而不能作為「新物種」,成為真正的電影酒店品牌,而這樣的酒店,是根本無法吸引到既有情懷,又有消費能力的客群的。
電影酒店的出現,是由於傳統酒店發展到一定階段,遭遇了瓶頸,找不到新的盈利增長點,必須要依靠改造來提升酒店的品質,而選擇用住宿+電影這種形式,就是探索新的可能的一種嘗試。
目前,國內的有戲電影酒店、殿影酒店,算得上電影酒店品牌中的佼佼者與領路人,兩者背後,都有集團依託,無論是從軟硬體還是運營方式上來說,在目前都可以作為酒店跨界電影的典範。
大多數消費者,都對品牌有著天然的忠誠,就像那些知名而又獨特的酒店品牌都有其擁躉一樣,電影酒店品牌也能以其優秀的品質與特質,吸引到一批影迷住客。
NO.02
下沉,觸及有志趣的小鎮青年
最近幾年,隨著一二線城市的酒店數量趨於飽和、競爭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酒店開始選擇下沉,掘金小鎮青年經濟。儘管電影酒店的市場尚未面臨飽和,但下沉,也是遲早要邁出的一部。
巧合的是,「小鎮青年」一詞的由來,與電影頗有淵源。2013年,郭敬明導演的電影《小時代》和《小時代2:青木時代》在一片網絡爭議與罵聲之中,相繼獲得了4.88億和2.96億的高票房。騰訊娛樂在《「小鎮青年」撐起中國電影大半個天》中這樣說道:「小鎮青年正用他們驚人的消費能力,縮短著城鄉票房差異,『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為票房主力的地位已瀕於失守。」
小鎮青年們的觀影審美取向,正在成為想要下沉的電影酒店必須考慮的事情,甚至比起普通酒店,紮根本地的小鎮青年更能為電影酒店帶來收益,以有戲電影酒店的數據為例,其客群中,本地客源消費超過40%,比快捷酒店20%高出不少。
這些並不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輕人,或許並不會在乎豆瓣評分、IMDb評分(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nternet Movie Database),但他們同樣有自己的情懷電影情懷與志趣,是下沉的電影酒店所必須考慮的。
NO.03
外放,連鎖與輸出
在中國,酒店的連鎖率還不到20%,與美國的70%相比,還有著極大的增量。低端連鎖正在被洗牌,個性化、性價比高的中高端連鎖酒店品牌,則將成為趨勢。
電影酒店要有未來,走上連鎖化標準化的道路,才是最合乎商業邏輯的。如今的電影酒店品牌,都已經形成了連鎖的趨勢,殿影已經有了兩家門店,有戲電影酒店則在全國多點開花。
另一方面,根據年輕人的觀影需求,電影主題客房成為越來越多酒店會提供的特色,電影酒店也可以憑藉自身優勢,輸出影音系統服務,對外輸出跨界方案,找到新的盈利路徑。根據有戲電影創始人賈超介紹,全國已經有7,500多家門店在用有戲的系統,有30萬塊屏幕在使用其影音平臺。
NO.04
內化,突破傳統酒店邊界
電影酒店的出現,就是對傳統酒店的挑戰,而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更是要不斷突破傳統酒店的邊界,才能保證其生命力。電影酒店,既要用「看電影」將住客留在客房,又要在看電影的2小時之外,讓住客充滿驚喜。這就考驗著電影酒店對於酒店公共空間與營銷活動的打造。
與客房一樣,公區同樣也是體驗酒店「情懷」的地方,如何將電影元素巧妙融入,造一個關於電影的夢,是所有電影酒店都需要摸索的重點。
此外,重塑酒店消費體驗空間同樣至關重要,情懷也是需要「收割」的,影展、粉絲經濟、囊括酒店、辦公、零售的多業態綜合體,都能提升酒店的商業價值,帶來更多非房收入。
盲目跨界的時代早已過去,電影酒店作為行業的細分品類,在市場潛力、驅動力上,都足夠醒目。178天的影院停擺時間,電影酒店再也無法用「搶不過影院的客流」這一理由,來遮掩自身仍存在的問題。龐大的電影市場與觀影人群,並非全擠在電影院,對電影酒店不「買帳」的年輕人,或許是對此毫不知情,也更可能是小心試探。唯有開始明確自身定位與真正優勢的電影酒店,才能挖掘到「2小時」之外的金礦。
作者 / 許柚
酒店戰略諮詢專家,擁有10餘年酒店業投資和運營管理工作經驗,致力於對高端服務行業商業模式以及運營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