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困惑:
列計劃的時候總是信誓旦旦,覺得地鐵上的三四十分鐘、午休的半小時、睡覺前的1小時,拿來讀書是「應該」的,順理成章,好無壓力。書單也列了,覺得一個月兩本沒什麼問題,不僅能讀完,而且還能輸出一點讀後感什麼的。
可結果呢,總是忍不住刷手機!
明明只是想打開微信回個消息,結果就不小心打開了其他軟體,然後,再一個不小心,半小時過去了,公司到了,下午要開會了,小愛同學提醒你要睡覺了……
最後回顧這個月的讀書進度,發現書籤還在第五頁紋絲不動……
頓感失敗,怎麼辦呢?
怎麼才能把碎片時間投入到有價值的事情上呢?
其實,這種情況,幾乎每個人都遇到過。
特別是現在年底了,計劃或flag沒有完成的焦慮會越來越比平時更敏感。
在對付這件事上,我有幾條切身的經驗和方法。
首先,不要責怪自己。
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覺得自己沒有自制力,不能自律,這點事都做不到還談什麼成功,簡直太失敗了……
stop!
請停止這樣的自責,因為它毫無用處。
自責只能讓你陷入一種名為「沮喪」的情緒,而這種情緒,正是扼殺行動力的源頭。
一方面,它會讓你的「啟動」阻力越來越大,感覺離開沙發越來越難;
另一方面,它還會讓你體會不到「刷手機」的樂趣。如果這段時間註定不能有閱讀的收穫,那就真的開心一下,放鬆心情,消除壓力,也未嘗不是一種用途吧。可此時「沮喪」情緒一來,那這半小時的時間所發揮的唯一一點用途也會立馬「蕩然無存」了,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其次,將目標最小化。
不管在我們的預想中,讀書半小時是一件多麼簡單的事情,可事實告訴我們,作為上班族的我們和學生時代的我們已經大不一樣了,別說讀書半小時,就是專注閱讀10分鐘,認真讀完一篇深度報導,我們的耐心也未必夠用。
當然,小說、漫畫、短視頻除外。
所以,如果你自己的原計劃——「利用通勤時間閱讀40分鐘」沒有完成,那麼你可以嘗試難度。
這裡有兩種選擇:
第一,把「用眼睛」的閱讀改成「用耳朵」的聽讀。
這樣做的好處非常明顯,那就是:你可以把手機放進包裡,這樣就自然避免了「情不自禁打開某音」的動作,自然就不會「浪費時間」了。
另外,聽書的時候,節奏是被主播控制的,如果前面的內容不仔細聽,不不像看書那樣容易「回退」,所以能自然提高一些專注度。
第二,把「閱讀40分鐘」改成「打開某某讀書軟體」。
這是《微習慣》的作者史蒂芬·蓋斯非常提倡的一種方法,他稱之為「一個伏地挺身法則」。
指的是:
在你不能堅持鍛鍊的時候,就定一個最小的目標——每天做一個伏地挺身。
當然,這麼做的結果往往是「既然做了一個,那就再做幾個吧」,最後可能半小時的鍛鍊就沒有心理負擔的完成了。
後來作者將這一點舉一反三,發現在幾乎所有和習慣有關的地方都能用。
原理就在於:
阻止我們行動的,往往不是任務本身,而是「預感這件事很花時間或者很難」的感覺。一旦我們有這樣的感覺,我們就會找工作「簡單」的小事來代替。
例如不想做年度總結的ppt,感覺很花時間,那我們最可能做什麼?一面跟自己說:這件事很重要,我一定要找一個不被打擾的時間才行。另一面,挑些其他的事情消磨時間,比如列印個文件,整理個書桌什麼的。最後的結果我們也知道,如果不是有deadline逼著,年度總結這件事可以無限延期。
所以,回到讀書這件事上,你可以定一個最小的目標:打開書本,或者打開閱讀軟體。
這樣,消除了「閱讀40分鐘」的壓力,你就會覺得「哪怕讀了一分鐘也是賺的」。
你發現了嗎,前者的感覺是「完成目的」,「如果沒有做到就很失敗」,這是一種壓力;而後者則是「讀多少都是賺的」,「既然開始了就把這一章看完唄」,然後閱讀的時間,在不知不覺中就延長了。
對了,在《微習慣》被……讀者認同之後,作者針對減肥瘦身的問題還專門出了一本《微習慣·瘦身篇》,詳細講解了微習慣在瘦身這件事的應用,有興趣可以了解一下。
最後,可以考慮「建立契約」。
提前說明一下,和微習慣不同,這個方法適用於「需要外界監督才會行動」的人。
比如,你會覺得「要是這事被別人知道了就太丟臉了」,那麼你可以嘗試一下,用「不想丟臉」這件事逼自己一把。
最常見的做法有三種:
第一種,加入讀書的打卡群,最好是「一天不打卡就取消資格」的那種。
這是一種外部監督,所謂「一群人走的遠」也是因為互相激勵,畢竟我們還是在意他人眼光的。
第二種,不規定過程,而定一個結果。
也就是說,不把「讀書40分鐘」這個過程當做計劃的全部,而把「輸出一段300字的想法」當做目標。最好放在一個公開的平臺上,這樣你一旦「斷更」,就會「有人知道」,你也不會輕易「失約」了。更何況,在公開平臺上,寫的好還有人給你點讚、評論,豈不是更受鼓勵?
第三種,許諾一個禮物。
我曾經給自己做個一個「積分卡」,把每天的閱讀時間記下來,一分鐘等於1塊錢,累計一個月,如果我的「帳戶」上有了300塊錢,我就給自己買一個300塊的禮物。
這種自己跟自己「玩遊戲」的想法,不僅常常阻止了我切換讀書軟體去打開某音的衝動,還意外的減少了我剁手的次數。
畢竟,要為一個「大目標」攢錢,那些可有可無的東西反而慎重了,小錢花的少了,居然總體算下來我還「賺」到了。
不過,這裡有一點要注意,那就是:答應的禮物一定要買,而且金額不能縮水。
別想著「目標完成了就好了,錢還是省省吧」,這就是一個我們給自己承諾的過程,完成它很有成就感,禮物會加深這種感覺,讓你後面的計劃更有動力執行。如果「自己騙自己」,你很快就會失去這種「遊戲」的樂趣,這個方法也就失效了。
最後,希望這三點建議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歡迎留言告訴我,我也來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