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文脈探尋:沿沙潁水路 見證周家口歷史興衰

2020-12-13 河南人客戶端

映象網訊(記者 金江濤 實習生 丁陽光)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個獨屬於自己的故事,或是輝煌、或是衰落、或是繁榮、或有遺憾……皆是這個城市獨有的文化回憶。周口,三川交匯、因水而生,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重地之一。從明清時期的漕運重鎮到如今冉冉升起的「中原港城」,周家口經歷滄桑巨變,記者希冀用筆鋒描繪周口文脈,溯源周家口,還原一個生動鮮活的「周家口」。

三川一隅

窺一斑而知全「牛」 「一頭牛」見證周家口潮起潮落

華夏歷史,以水為脈、鄰水而興。依託著豐富的水資源,勤奮的中華民族造就了一座座美麗城市。隨著歷史節拍的奏響,潁河、沙河、賈魯河從上遊奔騰而下,終於在三川交匯,形成了歷史上的周家渡口,也形成了周口獨有的漕運文化、飲食文化等。

窺一斑而知全豹,但在周口,這句成語最後的「著眼點」可能要換成「牛」更合適。故老相傳「鎮河神牛」鐵水牛的故事最能體現周口的歷史,因鐵水牛見證了沙潁河兩岸的潮起潮落。現在位居中州路大橋北端西側的沙潁河岸堤,鐵水牛呈仰首向西虎視狀,牛首高昂生動,正與南岸上的奮進大鐵牛一高一低、交相輝映。

奮進大鐵牛

「『水牛喝水,上遊決堤。』咱們周口這神牛可靈驗了,河水漲至水牛嘴邊,河道就有可能決堤;水牛周邊水位下降,周口就安全了。」岸邊運動拳腳、幾近耄耋的劉姓老人告訴記者。他指著兩岸兩處鐵牛的位置,口齒穩重,似乎對人介紹了無數遍。

據老人介紹,周口這一小一大兩尊鐵牛其實是「一水一火」,北岸西側是老一輩口口相傳的「鐵水牛」,南岸的奮進大鐵牛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新鑄造的,又被百姓稱為「鐵火牛」。如今已是周口人的驕傲,成為周口人在改革開放中拼搏奮進、積極進取的象徵。

老周口「四珍「之一周家口牛肉

因此,周口大鐵牛見證了沙潁河兩岸的潮起潮落,帶來了流傳至今的周家口「八景四珍」的美麗傳說。其中八景中的「埠口渲渡」、「鬧市輪蹄」均和牛息息相關,四珍之一的「周家口牛肉」更是讓牛走進了百姓的「萬家燈火」,成為餐桌上的珍饈美味。

據傳,始於明朝永樂年間的「周家口牛肉」曾風光無限,名聞大河南北,香飄五湖四海。不僅是往來商賈返鄉必帶的周家口地方特產,還一度是清廷御用牛肉。遙想當年,古老的周家渡口客商南來北往,空氣縈繞的美酒香、牛肉香讓人垂涎三尺。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現如今,一群「尋根問祖」熱愛牛肉的周家口人不忘歷史傳承,帶著發揚光大「四珍」的使命感,查訪老周口三河兩岸牛肉老作坊,遍閱老周口特產美食傳記古籍,最終挖掘出「周家口牛肉」百年獨傳配方及製作工藝,後經多次配方試驗,最終找回周家口牛肉的原始風味,「始出牛肉臻品,重溢千年鼎鑊之香。」

老周口「八景「之一二板橋下風光

觀滴水可知滄海 「八景四珍」展望三川盛景

周口因水而生、臨水而盛,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繁盛的漕運文化。周口漕運,自戰國時期而起,歷秦漢至宋金元時期而興,至明清時期而盛。

據周口市博物館館長周建山介紹,明代萬曆年間,賈魯河河道疏浚完成,於是周家口成為南接江淮,北通山陝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明清時期,單單是通過扶溝晉橋、北石橋、擺渡口、呂家潭、白潭等5處碼頭的船隻每天就不下百艘。明代扶溝籍詩人李夢陽在《竹枝曲》中寫道:「黃河岸頭賣酒家,處處春風吹柳花。白馬寺前風浪惡,呂家潭上好停槎。」

清光緒《扶溝縣誌》載:「惠民河岸巨鎮呂家潭,下達淮泗,上接黃河,故艘艦雲中,珍奇蝟集,在遠疆識鎮而不識邑。」惠民河即賈魯河。

清乾隆年間,周家口鎮的發展達到頂峰。清初五十年間,賈魯河疏浚達十次,以確保河運暢通,開闢渡口16個,擁有街道116條,常住居民數萬人,流動人口達數十萬人。周家口這個繁華城鎮的「八景四珍」尤其引人入勝,展望周家口的繁華。所謂八景謂之埠口喧渡、虹橋燈火、濱河漁唱、鬧市輪蹄、普濟鐘聲、翠閣映霞、桅杆晩照和禹殿水雲。

「普濟鐘聲」乃寺內僧人每日敲鐘3次,每次凡108響,鐘聲清越,三鎮可聞;「虹橋燈火」,於暮色降臨之際,長橋臥波,燈火輝煌,宛如彩虹,直至深夜;鬧市輪蹄,舊周口全盛時期,河南、河北都有牲口市,成天萬頭攢動,輪蹄喧鬧,據云每天牲畜成交量達萬頭……

其實,老周口「八景四珍」作為民間認識,並非是官方確定的,所以有些景點並不統一。單單是如今流傳的「周口八景」加在一起最少有13處,有些因舊時代不文明現象或傳承斷絕並未列入,幾百年來傳承不一,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否認從「八景四珍」展望周家口的三川盛景。

觀滴水可知滄海,沙潁河中的一滴水可見當時周家口「萬家燈火侔江浦,千帆雲集似漢皋」的歷史輝煌。若能穿越時空,憑著「上帝之眼」重新遊覽一遍周家渡口,定能看到媲美於張擇端筆下《清明上河圖》的盛世美景。沿著沙潁河、賈魯河交匯上下遊尋水路,即能踏遍三川大地,探尋周家口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傳承之魂。

周口大閘

悠悠歲月述滄桑 周家口興衰沉浮煥新生

數百年的漕運變遷,三川河水奔流向前。只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之後的周家口由盛轉衰,正如沙潁河中的水流波濤沉浮不定。

周建山館長表示,清末民國時期,隨著平漢、津浦、隴海鐵路相繼建成通車,加之受戰亂、黃泛等影響,周口地區水運逐漸衰落。1949年除渦河基本斷航外,其他各河水運尚往來通行運送貨物。

據相關資料記載,清朝中後期,海運逐漸取代河運成為南北物資運輸的主要渠道。1843年,黃河在中牟決口,致使賈魯河淤積,賈魯河北上開封的航道被阻,自此再未恢復。周家口的商業開始走向蕭條。鹹豐同治年間(1851年後),戰亂波及周家口,周口鎮沿岸的諸多廟宇建築「三次焚毀,幾至於盡」。

「水路」周口港

1906年,隨著「京漢鐵路」的全線通車,未修鐵路的周家口錯失了巨大的發展「紅利」,周家口卻並沒未與鐵路「結緣」,原因眾說紛紜,較公認的說法是因為袁世凱篤信風水,認為鐵路從周口過,會破壞老家項城的風水,還可能會因鐵路導致戰亂發生。所以,京漢鐵路河南段錯開「周口」西移,中原南北交通運輸線路由此發生巨大變化。

周口興於水,也衰於水。1958年扶溝建閘,賈魯河斷航。沙河自舞陽建閘後,上遊先斷。此後,三川上下,修閘建橋,至1970年前後,全部斷航。至此,周家口500餘年的內河航運,全線消逝。至此,古渡口再不見當年繁華,繁榮盛況只能躲進歷史的塵埃裡,但周口的故事卻未曾停歇。

如今的新周口已破繭成蝶、煥發新生。「大幹快上三五載,請君再看周口城」這是新一代周口人的錚錚誓言和美好願景,也是新一代周口人的膽略和氣魄。周家口已從歷史迷霧中「披荊斬浪」,正大力發展臨港經濟,全力打造「滿城文化半城水,內聯外通達江海」中原港城新周口。

千年潮未落,風起再揚帆。

(映象網周口新聞熱線:15036826188,投稿郵箱:zhoukou@hnr.cn。映象網「大象陪辦」電話:180 0371 9699)

相關焦點

  • 周口有故事:留住鄉愁 弘揚周家口農耕文化
    映象網訊(記者 金江濤 見習記者 丁陽光)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每座城都有自己的「小城故事」。周口,古稱「周家口」,沙河、潁河、賈魯河三川交匯之地。周口每一個街頭巷尾,都蘊藏著「周家口」歷史過往的點點滴滴。
  • 周口的變化日新月異——異地周口商會會長暢談家鄉大變化
    周口日報周道客戶端記者 王偉宏 王泉林遊子離開故鄉,是夢想的邀請,而今回到家鄉,是鄉情的牽絆。11月28日,在外打拼的廣大周商紛紛回到周口參加首屆周商大會,見證家鄉變化,聆聽最美鄉音,感受熾熱鄉情。北京周口企業商會會長訾付業最近這兩年常回周口。疫情期間,訾付業往來於北京與周口之間,協調防控物資,組織在京周口人士捐款捐物,為家鄉疫情防控盡心盡力,共籌集400多萬元疫情防控物資。
  • 探尋南京文脈,走進名著《紅樓夢》中的南京城
    探尋南京文脈,走進名著《紅樓夢》中的南京城 2020-12-03 0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華夏先驅,九州聖跡」周口十大景點
    以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世界著名歷史文化名人老子的誕生與成長以及後人對其祭祀活動所遺留文物古蹟為主體,配以周圍其他著名的歷史遺蹟人文景觀,並與該地所特有的自然景觀相結合的一個集歷史文化、自然風情、休閒養生為一體的綜合旅遊區。老子故裡旅遊區的重點以太清宮景區、明道宮景區和老子天下第一園景區為中心,充分發揮其人文景觀優勢,向遊客展示一個真實的老子故裡形象。
  • 【專項債券案例】河南省沙潁河周口至漯河段航運工程
    1、項目背景 沙潁河通航歷史悠久,是河南省傳統的西煤東運以及腹地與華東地區物資文化交流的水運要道,對河南省及華東地區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周口沙潁河一中學生垂釣不慎溺亡,家長們都長點心吧!
    據悉,在2020年7月4號下午5時,咱周口市遊泳協會水上義務救援隊,接到求助信息,稱在周口市區沙潁河周口大道橋東側水域,一名在河邊釣魚的男子不慎溺水。據初步了解,該男子還是周口市區某中學的一名學生,今天剛放暑假,於是下午男子就獨自來到沙潁河邊垂釣魚,由於魚鉤掛住河中地籠,便下水摘取,結果就發生了這樣的悲劇,不慎落水溺亡。
  • 河南周口非常值得去觀光的7個景點……保證你不說「不」字!
    河南周口歷史悠久,又名周家口或口上。有中國「小武漢」之盛名。前段時間很多朋友們問我周口哪裡好玩?到底周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其實周口還是很值得大家去,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一一列舉出非常值得去觀光的7個景點,一切為了您的完美旅行。
  • 「周口書屋」亮相杭州 入駐「世界城市博物館」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於揚 實習生 郭磊 讓世界「傾聽」周口,讓周口「走向」世界。日前,首個「周口書屋」正式入駐位於杭州的「世界城市博物館」。據介紹,「周口書屋」展品主要有文獻資料和文創產品。其中,文獻資料包括周口市(縣)志、周口年鑑、周口文化系列叢書、周口作家群系列叢書等近1000冊,系統展示了周口地方歷史文脈;精選的淮陽泥泥狗、鄲城泥塑等「非遺」產品、文創產品100餘件,體現了周口的厚重文化與創新活力。書屋是講好周口故事、傳播周口文化、展示周口形象的重要平臺,將助力周口加強與各大城市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 周口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順利通過初審
    當日上午,評審組查看了周口森林公園、沙潁河公園、引黃調蓄工程、淮陽太昊陵等處,實地查看並對周口市一帶四林百園、沙潁河生態廊道打造、中心城區綠化,海綿城市建設等方面深入交流,就《周口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20-2029年)》開展質詢討論。
  • 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文生赴周口調研臨港經濟
    調研組沿沙潁河兩岸,實地查看了沙潁河周口至省界航道升級改造工程沈丘航運樞紐、鄭埠口複線船閘、周口中心港以及安鋼產能置換等項目,聽取了項目公司關於項目建設進度、施工節點安排、存在問題、下步推進措施等情況介紹;深入豫東LNG應急儲備中心、益海糧油公司等企業車間,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及下步發展思路;考察了漯阜鐵路實業有限公司鐵路專用線、沈丘港口物流園、周口港區中心港碼頭等鐵路專用線項目,進一步摸底排查影響項目推進的制約因素
  • 見證中國第一座油城興衰的電影院,西北荒漠戈壁上的天堂電影院
    見證中國第一座油城興衰的電影院,西北荒漠戈壁上的天堂電影院 2020-12-21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探尋華南教育烽火足跡丨雙節期間韶關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迎來...
    韶關坪石、大村的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迎來了珠三角地區的自駕車熱潮,一個個家庭扶老攜幼驅車數百公裡,只為探尋那一段不容忘卻的歷史。據不完全統計,國慶期間韶關樂昌坪石、湞江大村等與華南教育歷史相關的研學地點,每天平均約有千餘名遊客前來造訪,截至記者7日發稿時止已累計迎來了近萬名遊客前來探尋華南教育烽火足跡。
  • 百年夢劇場:一座球場見證了紅魔的百年榮辱興衰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有夢劇場之稱的老特拉福德球場,了解這座見證過紅魔曼聯百年榮譽興衰的殿堂。 百年夢劇場:見證過紅魔百年榮辱興衰 建成之的百年裡,夢劇場作為曼聯的主場,既經歷過二戰戰火的洗禮,也在戰後見證過曼聯從巴斯比爵士到弗格森爵士的輝煌歲月以及丹尼斯·勞反戈一擊的灰暗時刻。接下來,我們就跟隨著時光的腳步,一起尋找建成後的夢劇場的回憶錄。
  • 周口中心港:政府出臺專項資金獎勵政策 貨櫃航運迎來開門紅
    2月28日,44個水運貨櫃從周口中心港碼頭出發,南下廣東,這是復產復工以來周口市發出的首批保障生活物資供應的水運貨櫃。記者從中心港碼頭獲悉,隨著周口市政府鼓勵貨櫃航運政策的出臺,運輸企業在周口市貨櫃水運業務,將受到市財政專項資金獎勵,周口航運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 【古都文脈】千裏運河通惠始
    即日起,本報推出「古都文脈」系列報導,探訪那些體現著「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金名片,記錄這座古都「傳承文脈、託寄鄉愁、彰顯魅力」的生長軌跡。運河重生 河畔蒲柳享生活老輩人有句俗話:「北京城是漂來的。」
  • 「三高四新」,需要些嶽麓書院的歷史文脈
    「三高四新」,需要些嶽麓書院的歷史文脈 2020-12-20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華流浪土貓的由來,見證著人類歷史文明(下)
    #流浪貓#前文,我們說了中華流浪土貓的由來,現在講講他們怎麼見證人類歷史文明的歷史上老朱家,是崖山之後公認的最勤勞鐵血的家族,君子守國門,能看身後100年的朱元璋知道,北邊的遊牧民族是他最大的威脅。於是他決定從南京遷都至北京。為什麼推測朱元璋是貓奴?紫禁城是為了朱元璋從南京遷都至北京興建的。朱元璋這個人,啥事情都一手包辦,朱元璋的首都紫禁城,是他設計定稿的。
  • 到迪士尼的「隔壁鄰舍」,感受浦東的歷史文脈
    這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行走著一支追古溯今的「行讀」隊伍。延續文博宣傳月「人在浦東走·雲上新區遊」的形式,線上直播的鏡頭首先對準了浦東新區收藏協會會長馮建忠,他在川沙新鎮文化服務中心呈現了「古鎮回眸」川沙記憶收藏展,這裡有近300件書、報、刊、地圖、契約、照片、證章等歷史原件。對於川沙過去的社會文化影響力,他了如指掌:「全國都知道川沙誕生了《養豬阿奶》,也誕生了『赤腳醫生』!」
  • 保護文脈讓城市留下鄉愁記憶
    這本書從不同角度記述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福州工作的主要經歷,其中保護城市文脈、進行舊城改造就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歷史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歷史的血脈。」時間迴轉至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為《福州古厝》一書撰寫了序言,深刻揭示了福州本地古建築的豐富文化內涵,作出了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文脈的重要論斷,闡明了經濟發展和生態、人文環境保護同等重要的關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有力推動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