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 金江濤 實習生 丁陽光)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個獨屬於自己的故事,或是輝煌、或是衰落、或是繁榮、或有遺憾……皆是這個城市獨有的文化回憶。周口,三川交匯、因水而生,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重地之一。從明清時期的漕運重鎮到如今冉冉升起的「中原港城」,周家口經歷滄桑巨變,記者希冀用筆鋒描繪周口文脈,溯源周家口,還原一個生動鮮活的「周家口」。
三川一隅
窺一斑而知全「牛」 「一頭牛」見證周家口潮起潮落
華夏歷史,以水為脈、鄰水而興。依託著豐富的水資源,勤奮的中華民族造就了一座座美麗城市。隨著歷史節拍的奏響,潁河、沙河、賈魯河從上遊奔騰而下,終於在三川交匯,形成了歷史上的周家渡口,也形成了周口獨有的漕運文化、飲食文化等。
窺一斑而知全豹,但在周口,這句成語最後的「著眼點」可能要換成「牛」更合適。故老相傳「鎮河神牛」鐵水牛的故事最能體現周口的歷史,因鐵水牛見證了沙潁河兩岸的潮起潮落。現在位居中州路大橋北端西側的沙潁河岸堤,鐵水牛呈仰首向西虎視狀,牛首高昂生動,正與南岸上的奮進大鐵牛一高一低、交相輝映。
奮進大鐵牛
「『水牛喝水,上遊決堤。』咱們周口這神牛可靈驗了,河水漲至水牛嘴邊,河道就有可能決堤;水牛周邊水位下降,周口就安全了。」岸邊運動拳腳、幾近耄耋的劉姓老人告訴記者。他指著兩岸兩處鐵牛的位置,口齒穩重,似乎對人介紹了無數遍。
據老人介紹,周口這一小一大兩尊鐵牛其實是「一水一火」,北岸西側是老一輩口口相傳的「鐵水牛」,南岸的奮進大鐵牛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新鑄造的,又被百姓稱為「鐵火牛」。如今已是周口人的驕傲,成為周口人在改革開放中拼搏奮進、積極進取的象徵。
老周口「四珍「之一周家口牛肉
因此,周口大鐵牛見證了沙潁河兩岸的潮起潮落,帶來了流傳至今的周家口「八景四珍」的美麗傳說。其中八景中的「埠口渲渡」、「鬧市輪蹄」均和牛息息相關,四珍之一的「周家口牛肉」更是讓牛走進了百姓的「萬家燈火」,成為餐桌上的珍饈美味。
據傳,始於明朝永樂年間的「周家口牛肉」曾風光無限,名聞大河南北,香飄五湖四海。不僅是往來商賈返鄉必帶的周家口地方特產,還一度是清廷御用牛肉。遙想當年,古老的周家渡口客商南來北往,空氣縈繞的美酒香、牛肉香讓人垂涎三尺。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現如今,一群「尋根問祖」熱愛牛肉的周家口人不忘歷史傳承,帶著發揚光大「四珍」的使命感,查訪老周口三河兩岸牛肉老作坊,遍閱老周口特產美食傳記古籍,最終挖掘出「周家口牛肉」百年獨傳配方及製作工藝,後經多次配方試驗,最終找回周家口牛肉的原始風味,「始出牛肉臻品,重溢千年鼎鑊之香。」
老周口「八景「之一二板橋下風光
觀滴水可知滄海 「八景四珍」展望三川盛景
周口因水而生、臨水而盛,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繁盛的漕運文化。周口漕運,自戰國時期而起,歷秦漢至宋金元時期而興,至明清時期而盛。
據周口市博物館館長周建山介紹,明代萬曆年間,賈魯河河道疏浚完成,於是周家口成為南接江淮,北通山陝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明清時期,單單是通過扶溝晉橋、北石橋、擺渡口、呂家潭、白潭等5處碼頭的船隻每天就不下百艘。明代扶溝籍詩人李夢陽在《竹枝曲》中寫道:「黃河岸頭賣酒家,處處春風吹柳花。白馬寺前風浪惡,呂家潭上好停槎。」
清光緒《扶溝縣誌》載:「惠民河岸巨鎮呂家潭,下達淮泗,上接黃河,故艘艦雲中,珍奇蝟集,在遠疆識鎮而不識邑。」惠民河即賈魯河。
清乾隆年間,周家口鎮的發展達到頂峰。清初五十年間,賈魯河疏浚達十次,以確保河運暢通,開闢渡口16個,擁有街道116條,常住居民數萬人,流動人口達數十萬人。周家口這個繁華城鎮的「八景四珍」尤其引人入勝,展望周家口的繁華。所謂八景謂之埠口喧渡、虹橋燈火、濱河漁唱、鬧市輪蹄、普濟鐘聲、翠閣映霞、桅杆晩照和禹殿水雲。
「普濟鐘聲」乃寺內僧人每日敲鐘3次,每次凡108響,鐘聲清越,三鎮可聞;「虹橋燈火」,於暮色降臨之際,長橋臥波,燈火輝煌,宛如彩虹,直至深夜;鬧市輪蹄,舊周口全盛時期,河南、河北都有牲口市,成天萬頭攢動,輪蹄喧鬧,據云每天牲畜成交量達萬頭……
其實,老周口「八景四珍」作為民間認識,並非是官方確定的,所以有些景點並不統一。單單是如今流傳的「周口八景」加在一起最少有13處,有些因舊時代不文明現象或傳承斷絕並未列入,幾百年來傳承不一,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否認從「八景四珍」展望周家口的三川盛景。
觀滴水可知滄海,沙潁河中的一滴水可見當時周家口「萬家燈火侔江浦,千帆雲集似漢皋」的歷史輝煌。若能穿越時空,憑著「上帝之眼」重新遊覽一遍周家渡口,定能看到媲美於張擇端筆下《清明上河圖》的盛世美景。沿著沙潁河、賈魯河交匯上下遊尋水路,即能踏遍三川大地,探尋周家口生生不息的歷史文脈傳承之魂。
周口大閘
悠悠歲月述滄桑 周家口興衰沉浮煥新生
數百年的漕運變遷,三川河水奔流向前。只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之後的周家口由盛轉衰,正如沙潁河中的水流波濤沉浮不定。
周建山館長表示,清末民國時期,隨著平漢、津浦、隴海鐵路相繼建成通車,加之受戰亂、黃泛等影響,周口地區水運逐漸衰落。1949年除渦河基本斷航外,其他各河水運尚往來通行運送貨物。
據相關資料記載,清朝中後期,海運逐漸取代河運成為南北物資運輸的主要渠道。1843年,黃河在中牟決口,致使賈魯河淤積,賈魯河北上開封的航道被阻,自此再未恢復。周家口的商業開始走向蕭條。鹹豐同治年間(1851年後),戰亂波及周家口,周口鎮沿岸的諸多廟宇建築「三次焚毀,幾至於盡」。
「水路」周口港
1906年,隨著「京漢鐵路」的全線通車,未修鐵路的周家口錯失了巨大的發展「紅利」,周家口卻並沒未與鐵路「結緣」,原因眾說紛紜,較公認的說法是因為袁世凱篤信風水,認為鐵路從周口過,會破壞老家項城的風水,還可能會因鐵路導致戰亂發生。所以,京漢鐵路河南段錯開「周口」西移,中原南北交通運輸線路由此發生巨大變化。
周口興於水,也衰於水。1958年扶溝建閘,賈魯河斷航。沙河自舞陽建閘後,上遊先斷。此後,三川上下,修閘建橋,至1970年前後,全部斷航。至此,周家口500餘年的內河航運,全線消逝。至此,古渡口再不見當年繁華,繁榮盛況只能躲進歷史的塵埃裡,但周口的故事卻未曾停歇。
如今的新周口已破繭成蝶、煥發新生。「大幹快上三五載,請君再看周口城」這是新一代周口人的錚錚誓言和美好願景,也是新一代周口人的膽略和氣魄。周家口已從歷史迷霧中「披荊斬浪」,正大力發展臨港經濟,全力打造「滿城文化半城水,內聯外通達江海」中原港城新周口。
千年潮未落,風起再揚帆。
(映象網周口新聞熱線:15036826188,投稿郵箱:zhoukou@hnr.cn。映象網「大象陪辦」電話:180 0371 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