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 金江濤 見習記者 丁陽光)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每座城都有自己的「小城故事」。周口,古稱「周家口」,沙河、潁河、賈魯河三川交匯之地。周口每一個街頭巷尾,都蘊藏著「周家口」歷史過往的點點滴滴。
周口,不單單是羲皇故都、老子故裡,還有很多精彩紛呈的「周口故事」,背後更蘊含著人文歷史、風土人情等方面的「周口元素」。那麼,周口到底是座什麼樣的城市,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記者探尋過往的歷史煙雲,穿過周口的大街小巷,希冀用筆鋒描繪、還原一個生動鮮活的「周家口」。
牛是勞動生產力 來源:韓九
耕田而食 「一頭牛」見證豫東大地的農耕文化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先秦民謠《擊壤歌》將農耕文明的樂趣描述的很自在:太陽落下就回家休息,開鑿井泉就有水飲,耕種田地就有飯吃。歌中「帝力於我何有哉!」甚至表達了不去羨慕「帝王權力」的思想,這是勞動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寫照,反映了農耕文化的顯著特點。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勤勞樸實是聞名於世的,在土地上更承載了太多感情。人類餐桌上的一切都源於土地、源於耕作。周口作為豫東大地的「糧倉」,更源於農耕文化,農耕文明的標誌性勞動力之一就是耕牛,而「牛」則見證了周口的農耕盛事。
耕牛拉磨勞作
牛是耕稼之本、衣食之本,作為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力,牛能獨立完成耕地、整地、播種等生產環節,所以牛自古就受到官府百姓的重視,牛的圖案作為傳統吉祥圖案得到了大量使用,華夏出土的青銅器、陶瓷等諸多文物都出現了牛紋裝飾圖案。
《說文》:牛,語求切。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牛作為古人早期馴化的大型牲畜,為人類的生活貢獻肉奶皮革,更是農田耕種的好幫手。為了表示對天地神靈祭祀的誠意,有「牛」作為祭祀犧牲被稱為「太牢」,無「牛」則是「少牢」。「牛」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周口這個三川匯聚之地與牛「結緣」更深,北岸「鎮河神牛」鐵水牛見證了三河兩岸的潮起潮落,南岸的「奮進大鐵牛」已成為周口人拼搏奮進、積極進取的象徵。「牛」更給古老的周家口帶來了流傳至今的「八景四珍」的美麗傳說。
周口「四珍」之一周家口牛肉
老周口「四珍」之一的周家口牛肉早已走入周口的千家萬戶,成為餐桌上的珍饈美味。百姓在大快朵頤吃牛肉的同時,背後少不了一群在牛肉行業默默耕耘的「牛人」。他們不忘歷史傳承,帶著發揚光大「四珍」的使命,查訪老周口三河兩岸的牛肉老作坊,遍閱老周口特產美食傳記古籍,最終挖掘出「周家口牛肉」百年獨傳配方及製作工藝,後經多次配方試驗,最終找回了周家口牛肉的原始風味,「始出牛肉臻品,重溢千年鼎鑊之香。」
農事桑梓 領略豫東農耕文明的特色魅力
上下五千年的農耕文化早已浸入中國人的骨髓和血液。古人男耕女織,講究琴瑟和鳴,尤其重視農事桑梓,天仙配歌詞中的「你耕田來我織布」更是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春天用汗水沁潤土地,期待秋日的豐收和冬日的溫暖富足。
其實,早在河姆渡時期,出土的穀物化石,則說明「農耕」已產生(或許時間更早)。耕作的農具凝聚著汗水與智慧,也解決了農民「以土為生」的溫飽問題。豫東農耕文明,也有其特色發展脈絡。
周口作為「豫東糧倉」,源遠流長。傳說炎帝神農初都於陳,教民稼穡,播種五穀,周口淮陽至今有「五穀臺」等地。而時莊遺址考古發現了我國最早糧倉倉城,也是目前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都表明周口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對於研究中原地區這一時期的歷史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農耕(民俗)文化館 來源: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
在周口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記者看到了不少古建築構件、農耕文化器具等老物件。這裡收藏和展示了從新石器時代的石磨盤、石磨棒、石斧、石犁等至近現代的生產生活工具耬、犁、杈、耙等2000餘件。
「我們這裡有『農耕之家』、『農耕體驗園』及農耕(民俗)文化館,主要陳展中原農耕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史、農業技術的進步與革新,以及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周口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副館長杜超說道。據其介紹,周口農耕習俗已被列為第五批周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深入挖掘和弘揚農耕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牢記歷史根脈,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還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開設了農耕(民俗)文化展示館並多次舉辦中原農耕文明巡展等活動。
在博物苑內,能近距離目睹農耕器具的傳承演變,現場體驗、感受農耕文化的親和力,知曉豫東乃至中原區域農耕水利的興衰變遷,更能領略豫東農耕文明的特色魅力。
收集各類農耕器具 來源: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
在杜超和館長杜忠義兩人看來,建設博物苑的目的旨在不忘農耕初心、留住歷史根脈。雖然很多農具已被機械代替,但前人流傳下來的農耕用品,無不彰顯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尤其是現如今農耕嬗變,站在由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的歷史節點上,此舉對於如何傳承農耕文化、留住農耕記憶、弘揚農耕文明、教育子孫後代,都具有很好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也留住了展現豫東農耕文明的一張「特色名片」。
留住「鄉愁」 守護傳承優秀農耕文化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自古文人用躬耕表示志在千裡;「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有一些厭倦了廟堂之高的雅士則回歸土地,當起了隱士……自古以來,土是生命的開始,也是落葉歸根的所在。從遠古一步步走過來的農耕文化是鄉村的真正靈魂,春耕、夏種、秋收、冬藏,也是烙印在國人骨子裡的「記憶」。
現如今,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農耕勞作的人民紛紛湧向大都市,現代化的機械耕作取代人工,新生的孩童沉醉在智能設備的「虛擬世界」忘記了腳下土地的芬芳。
農耕體驗園 來源: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
「農耕文化的逐步消逝,體現在傳統村落、傳統耕種方式、傳統技藝等方面消亡。這對我們和後代都是一種遺憾,說不定再過上時間,我們的後代都不知道腳下的土地能長出什麼物種,不知道稻米是如何插秧、小麥如何變成麵條……」在周口某高等院校教授課程的陳強來看,後人一代代住在鋼筋混凝土中,最可怕的是忘記「鄉愁」,忘掉大家的「根」。
鄉愁是什麼?「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詩人余光中的詩句耳熟能詳,他被稱為「以鄉愁之詩撼動億萬華裔」,鄉愁是其眾多詩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題。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鄉愁就是自己的「根」,是面向未來寄出的一枚「會增值」的郵票。老話講「落葉歸根」,即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們漂泊他鄉,「故土」的一切始終是揮之不去的「鄉愁」,猶如回味甘甜的美酒,一口飲下去能憶起家鄉的美好,千般滋味。
那麼如何守護並傳承優秀農耕文化,留住「鄉愁」呢?杜超、陳強等人建議,沿襲數千年的農耕文化往往蘊含有趣的風俗和故事,還是要以「文化振興」為載體,弘揚農耕等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有條件的盡全力保護傳統自然村落,通過現代技術手段拍照攝影、搭建鄉土文化牆、建設農耕實景體驗等舉措,把這些農耕、民族等鄉土文化挖掘、利用、保護起來,這樣鄉村就有了靈氣和魅力,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留住「鄉愁」!
周口作為農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豫東糧倉」古來有之,不僅滋潤著我們的身體和精神,也給周口發展帶來了「文化沃土」。發掘周口農耕文化,讓「鄉愁」詩意棲居,給周口人一個「看得見綠水 記得住鄉愁」的美好未來。
(映象網周口新聞熱線:15036826188,投稿郵箱:zhoukou@hnr.cn。映象網「大象陪辦」電話:180 0371 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