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有故事:留住鄉愁 弘揚周家口農耕文化

2020-12-09 河南人客戶端

映象網訊(記者 金江濤 見習記者 丁陽光)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每座城都有自己的「小城故事」。周口,古稱「周家口」,沙河、潁河、賈魯河三川交匯之地。周口每一個街頭巷尾,都蘊藏著「周家口」歷史過往的點點滴滴。

周口,不單單是羲皇故都、老子故裡,還有很多精彩紛呈的「周口故事」,背後更蘊含著人文歷史、風土人情等方面的「周口元素」。那麼,周口到底是座什麼樣的城市,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記者探尋過往的歷史煙雲,穿過周口的大街小巷,希冀用筆鋒描繪、還原一個生動鮮活的「周家口」。

牛是勞動生產力 來源:韓九

耕田而食 「一頭牛」見證豫東大地的農耕文化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先秦民謠《擊壤歌》將農耕文明的樂趣描述的很自在:太陽落下就回家休息,開鑿井泉就有水飲,耕種田地就有飯吃。歌中「帝力於我何有哉!」甚至表達了不去羨慕「帝王權力」的思想,這是勞動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寫照,反映了農耕文化的顯著特點。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勤勞樸實是聞名於世的,在土地上更承載了太多感情。人類餐桌上的一切都源於土地、源於耕作。周口作為豫東大地的「糧倉」,更源於農耕文化,農耕文明的標誌性勞動力之一就是耕牛,而「牛」則見證了周口的農耕盛事。

耕牛拉磨勞作

牛是耕稼之本、衣食之本,作為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力,牛能獨立完成耕地、整地、播種等生產環節,所以牛自古就受到官府百姓的重視,牛的圖案作為傳統吉祥圖案得到了大量使用,華夏出土的青銅器、陶瓷等諸多文物都出現了牛紋裝飾圖案。

《說文》:牛,語求切。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牛作為古人早期馴化的大型牲畜,為人類的生活貢獻肉奶皮革,更是農田耕種的好幫手。為了表示對天地神靈祭祀的誠意,有「牛」作為祭祀犧牲被稱為「太牢」,無「牛」則是「少牢」。「牛」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周口這個三川匯聚之地與牛「結緣」更深,北岸「鎮河神牛」鐵水牛見證了三河兩岸的潮起潮落,南岸的「奮進大鐵牛」已成為周口人拼搏奮進、積極進取的象徵。「牛」更給古老的周家口帶來了流傳至今的「八景四珍」的美麗傳說。

周口「四珍」之一周家口牛肉

老周口「四珍」之一的周家口牛肉早已走入周口的千家萬戶,成為餐桌上的珍饈美味。百姓在大快朵頤吃牛肉的同時,背後少不了一群在牛肉行業默默耕耘的「牛人」。他們不忘歷史傳承,帶著發揚光大「四珍」的使命,查訪老周口三河兩岸的牛肉老作坊,遍閱老周口特產美食傳記古籍,最終挖掘出「周家口牛肉」百年獨傳配方及製作工藝,後經多次配方試驗,最終找回了周家口牛肉的原始風味,「始出牛肉臻品,重溢千年鼎鑊之香。」

農事桑梓 領略豫東農耕文明的特色魅力

上下五千年的農耕文化早已浸入中國人的骨髓和血液。古人男耕女織,講究琴瑟和鳴,尤其重視農事桑梓,天仙配歌詞中的「你耕田來我織布」更是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春天用汗水沁潤土地,期待秋日的豐收和冬日的溫暖富足。

其實,早在河姆渡時期,出土的穀物化石,則說明「農耕」已產生(或許時間更早)。耕作的農具凝聚著汗水與智慧,也解決了農民「以土為生」的溫飽問題。豫東農耕文明,也有其特色發展脈絡。

周口作為「豫東糧倉」,源遠流長。傳說炎帝神農初都於陳,教民稼穡,播種五穀,周口淮陽至今有「五穀臺」等地。而時莊遺址考古發現了我國最早糧倉倉城,也是目前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糧倉城邑」,都表明周口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對於研究中原地區這一時期的歷史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農耕(民俗)文化館 來源: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

在周口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記者看到了不少古建築構件、農耕文化器具等老物件。這裡收藏和展示了從新石器時代的石磨盤、石磨棒、石斧、石犁等至近現代的生產生活工具耬、犁、杈、耙等2000餘件。

「我們這裡有『農耕之家』、『農耕體驗園』及農耕(民俗)文化館,主要陳展中原農耕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史、農業技術的進步與革新,以及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周口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副館長杜超說道。據其介紹,周口農耕習俗已被列為第五批周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深入挖掘和弘揚農耕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牢記歷史根脈,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還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開設了農耕(民俗)文化展示館並多次舉辦中原農耕文明巡展等活動。

在博物苑內,能近距離目睹農耕器具的傳承演變,現場體驗、感受農耕文化的親和力,知曉豫東乃至中原區域農耕水利的興衰變遷,更能領略豫東農耕文明的特色魅力。

收集各類農耕器具 來源: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

在杜超和館長杜忠義兩人看來,建設博物苑的目的旨在不忘農耕初心、留住歷史根脈。雖然很多農具已被機械代替,但前人流傳下來的農耕用品,無不彰顯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尤其是現如今農耕嬗變,站在由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的歷史節點上,此舉對於如何傳承農耕文化、留住農耕記憶、弘揚農耕文明、教育子孫後代,都具有很好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也留住了展現豫東農耕文明的一張「特色名片」。

留住「鄉愁」 守護傳承優秀農耕文化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自古文人用躬耕表示志在千裡;「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有一些厭倦了廟堂之高的雅士則回歸土地,當起了隱士……自古以來,土是生命的開始,也是落葉歸根的所在。從遠古一步步走過來的農耕文化是鄉村的真正靈魂,春耕、夏種、秋收、冬藏,也是烙印在國人骨子裡的「記憶」。

現如今,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農耕勞作的人民紛紛湧向大都市,現代化的機械耕作取代人工,新生的孩童沉醉在智能設備的「虛擬世界」忘記了腳下土地的芬芳。

農耕體驗園 來源:華威民俗文化博物苑

「農耕文化的逐步消逝,體現在傳統村落、傳統耕種方式、傳統技藝等方面消亡。這對我們和後代都是一種遺憾,說不定再過上時間,我們的後代都不知道腳下的土地能長出什麼物種,不知道稻米是如何插秧、小麥如何變成麵條……」在周口某高等院校教授課程的陳強來看,後人一代代住在鋼筋混凝土中,最可怕的是忘記「鄉愁」,忘掉大家的「根」。

鄉愁是什麼?「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詩人余光中的詩句耳熟能詳,他被稱為「以鄉愁之詩撼動億萬華裔」,鄉愁是其眾多詩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題。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鄉愁就是自己的「根」,是面向未來寄出的一枚「會增值」的郵票。老話講「落葉歸根」,即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們漂泊他鄉,「故土」的一切始終是揮之不去的「鄉愁」,猶如回味甘甜的美酒,一口飲下去能憶起家鄉的美好,千般滋味。

那麼如何守護並傳承優秀農耕文化,留住「鄉愁」呢?杜超、陳強等人建議,沿襲數千年的農耕文化往往蘊含有趣的風俗和故事,還是要以「文化振興」為載體,弘揚農耕等地方特色文化元素,有條件的盡全力保護傳統自然村落,通過現代技術手段拍照攝影、搭建鄉土文化牆、建設農耕實景體驗等舉措,把這些農耕、民族等鄉土文化挖掘、利用、保護起來,這樣鄉村就有了靈氣和魅力,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留住「鄉愁」!

周口作為農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豫東糧倉」古來有之,不僅滋潤著我們的身體和精神,也給周口發展帶來了「文化沃土」。發掘周口農耕文化,讓「鄉愁」詩意棲居,給周口人一個「看得見綠水 記得住鄉愁」的美好未來。

(映象網周口新聞熱線:15036826188,投稿郵箱:zhoukou@hnr.cn。映象網「大象陪辦」電話:180 0371 9699)

相關焦點

  • 周口文脈探尋:沿沙潁水路 見證周家口歷史興衰
    映象網訊(記者 金江濤 實習生 丁陽光)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個獨屬於自己的故事,或是輝煌、或是衰落、或是繁榮、或有遺憾……皆是這個城市獨有的文化回憶。周口,三川交匯、因水而生,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重地之一。隨著歷史節拍的奏響,潁河、沙河、賈魯河從上遊奔騰而下,終於在三川交匯,形成了歷史上的周家渡口,也形成了周口獨有的漕運文化、飲食文化等。窺一斑而知全豹,但在周口,這句成語最後的「著眼點」可能要換成「牛」更合適。故老相傳「鎮河神牛」鐵水牛的故事最能體現周口的歷史,因鐵水牛見證了沙潁河兩岸的潮起潮落。
  • 稷山縣縣直幼兒園黨支部開展「傳承稷王文化 弘揚農耕文明」研學
    稷山縣縣直幼兒園黨支部開展「傳承稷王文化 弘揚農耕文明」研學實踐活動稷山教科運城教育昨天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引領廣大黨員、教師深入了解稷山農耕文明、板棗文化,紮根稷山本土文化辦教育,近日
  • 留住美麗鄉愁 弘揚家國情懷 永和《初心印記》出版暨贈書儀式舉行
    探尋「永和印記」  留住美麗鄉愁  這本飽含永和歷史文化與情懷的《初心印記》涵蓋了全鎮22個行政村63幢古厝、番仔樓共計248張楹聯、家訓、磚雕、博古圖等,以及拓片的資料、文字註解,並分門別類成「仁、義、禮、智、信」五部分。
  • 喚起鄉愁 石首村民投資15萬元建農耕文化展示館
    為配合美麗鄉村建設,蔣家衝村今年投資15萬元,利用農戶空閒房屋及空地建成佔地面積500平方米的農耕文化展示館。該館坐落在該村第15村民小組,地處湘鄂邊界,現有展品200餘件,較為詳細地展示了農耕器具、炊事飲食、生活器具等。其目的是喚起人們的鄉愁,讓大家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展館開放以來,參觀人員絡繹不絕。
  • 三峽「泥倉子」:傳承和弘揚中華農耕文明
    「泥倉子」是一種勞動田祭遺風 周星亮 攝中新網宜昌9月23日電 題:三峽「泥倉子」:傳承和弘揚中華農耕文明作者 董曉斌 姚紅 黃路遙敲響栽秧鑼鼓,「栽秧婦女」與「首屆三峽「泥倉子」農耕文化旅遊節在這裡舉行,農耕民俗「泥倉子」以實景演繹的形式再度亮相。枝江地處江漢平原西緣,農耕歷史悠久,境內有著距今4000至6000年的關廟山遺址。「泥倉子」是一種勞動田祭遺風,在枝江沿襲了近千年,已被列為宜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最美不過家鄉話最親莫過故鄉人——一群遊子,用文字留住鄉愁
    一個人,大概從離開故鄉的那刻起,便開始懂得了鄉愁的滋味。那滋味,越咀嚼越令人沉醉。要留住鄉愁,不僅僅是留住影像,留下建築,還要留住綿長的記憶和濃濃的情感。對一群漂泊在外的社旗遊子來說,何以解鄉愁?就是寫下記憶、抒發情感,用一行行文字回望並宣傳故鄉的歷史人文、風土人情、發展變化……故事要從2017年說起。那一年,在鄭州鐵路部門工作的趙華勝在一次聯誼會上,聽到大家回憶社旗家鄉的往事,你一言我一語充滿了思鄉之情。
  • 沐川農耕博物館:守望鄉愁記憶_頭條新聞_樂山頻道_四川在線
    時值春耕備耕、踏青賞花之際,沐川農耕博物館迎來一批又一批客人。從這些恍若隔世的舊物裡,孩子們看的是新鮮與好奇,大人們看見的則是滿滿的記憶與鄉愁。「一直都是免費開放,今年春節期間接待了3萬多人次。」近日,博物館館長肖均帶領記者走進館內,從一件件展品中品味農耕文化。
  • 發揮黃河文化優勢 弘揚傳統節日文化
    發揮黃河文化優勢 弘揚傳統節日文化 2020年02月04日 12:48 來源:河南日報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中原大地作為黃河流經的核心區域,孕育了黃河文化的核心和骨幹,積澱了傳統節日的重要內容
  • 在城市中心留住田園鄉愁,南通崇川投資10億元打造都市農業公園
    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賁 騰 通訊員 石 唯)在城市中心如何留住田園鄉愁?1月8日,南通都市農業公園項目在崇川區正式啟動。崇川區計劃投入約10億元,在主城區打造集生產、生活、生態等空間於一體的都市農業公園,探索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子。
  • 【人文廣東】佛山:600年古村桑基魚塘美如畫,嶺南農耕文化源遠流長
    (攝影:霍廣良)&nbsp&nbsp&nbsp&nbsp七星村已有600多年歷史,坐落於西樵山南麓,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是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佛山基塘農業系統的核心區。這裡有以嶺南水鄉自然風光和桑基魚塘文化為主題的西樵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吸引八方遊客。
  • 貫徹「文化微治理」模式,激發農耕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12月2日,導讀人湖南省政協委員、湖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兼培養辦主任廖蕾,以「發揚中華優秀農耕文化,助力鄉村社會治理」為交流主題,在全國政協書院「新時代鄉村振興」湖南讀書群與湖南省政協委員們繼續重點學習《習近平關於「三農」工作論述摘編》中的第七章「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化」,圍繞如何進一步傳承和弘揚農耕文化、如何用中華優秀農耕文化推動鄉村社會治理創新發展等方面開展深入討論。
  • 笑語柔桑陌上來——吳志昆與他的《農耕鄉愁》
    出現在志昆兄《農耕鄉愁》中的事物,在你讀過五六篇至多八九篇之後,肯定會若有所思,這時連忙往回翻,看它們在「目錄」上的排列:《鄉愁是一條河》、《親親草木》、《鄉戲》、《村味》、《鄉村手藝人》、《哭嫁:民俗的化石》、《方言俚語中的文化鄉愁》、《鄉俗四題》、《苦牛齋夜話(7則)》、《村樹志(7章)》……再把大題目裡的小題目如《村樹志(7章)》展開,依次是桐、棕、柏、楓、楝、松、樟等南方鄉村最常見的樹,篇名都是一個字
  • 高州「鄒氏大屋」華麗轉身成為「高涼鄉土文化博物館」
    從博物館門口往裡走,兩千多平方米的空間裡,無處不讓人感受到一股濃濃的古香古韻氣息,這裡的每一處藏品、每一間老房子似乎都有著說不完的故事。鄒繼科是高涼鄉土文化博物館館長,同時也是鄒氏家族的第四代後人。他向記者介紹到,鄒氏大屋始建於民國末年,已歷經近百年的風雨。老屋最早由鄒家祖輩鄒日富開始建造,後經兒孫擴建,主體有三排11間房屋、東南西北四個大門、中間有六個天井、南北有地堂和副屋等。
  • 方言文化:鄉愁裡的陣陣餘聲
    而你有多久沒有說過方言了?你是否已經出現了「聽得懂,說不上來的」的窘境?隨著生活步伐的加快,能夠體現家鄉本土特色的交流工具——方言,正慢慢淡出我們的視野,方言是否還能激蕩起你心底最親切的那份鄉愁?14位主持人方言合唱《最炫民族風》語言既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人類重要的思維工具和文化載體。
  • 山東科技大學泰山科技學院首屆「留住鄉愁」民俗創意文化展圓滿結束
    中國教育在線訊 11月18日—11月20日以「再現非遺民俗文化,譜寫泰科學子風情」為主旨的第二屆「十分創意」大學生創意文化節暨首屆「留住鄉愁」民俗創意文化展在山東科技大學泰山科技學院瞻巖書院會客廳順利舉辦。
  • 瀘州老街老景:一支畫筆留住濃濃「鄉愁」
    他,自幼生長在瀘州這片熱土上,無論時光怎麼流逝,歲月如何變遷,用畫筆留住鄉愁的執著,始終矢志不渝;他的畫,記錄著老瀘州的日月交替,攪動著在瀘州生活過人的鄉愁……他就是瀘州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王偉,年輕時就酷愛繪畫,瀘州各處老地標景點是他時刻關注的素材,但在他心中有個遺憾,很多兒時景色沒有留存下來,於是他開始用國畫白描的手法
  • 河南周口非常值得去觀光的7個景點……保證你不說「不」字!
    河南周口歷史悠久,又名周家口或口上。有中國「小武漢」之盛名。前段時間很多朋友們問我周口哪裡好玩?到底周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其實周口還是很值得大家去,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一一列舉出非常值得去觀光的7個景點,一切為了您的完美旅行。
  • 土地、種子的生命故事 | 傳統農耕文化大地藝術攝影展暨《種子...
    播厥百穀,藏種於民 種子與傳統農耕文化薈萃北京,即將啟程 傳統農耕文化大地藝術攝影展 Traditional Farming Culture Exhibition
  • 留住鄉愁 傳承根脈 凝聚共識 鄉賢館喚醒鄉村記憶
    集中展示了瓜畲鄉的歷史文化名賢、當代新鄉賢人物事跡、新安村的歷史變遷、以及瓜畲鄉的鄉風民俗和風土人情。在這裡,除了能欣賞到鄉賢美德和善行義舉,還能領略到瓜畲鄉厚重的歷史文化。瓜畲鄉鄉賢館的建立,旨在傳頌鄉賢美德,凝聚社會共識,匯聚建設家鄉的巨大合力,讓更多人了解瓜畲鄉賢文化,留住鄉愁、記下歷史、傳承根脈。
  • 幼兒園成了留住鄉愁的「名片」
    翔安教育集團創辦近三年來,堅持用活本地田園與民俗資源,讓孩子們親近自然、感知鄉土、體驗鄉情,也讓幼兒園留住鄉愁,找到正確的辦園方向。用活田園資源,讓孩子在自然中成長許厝幼兒園是翔安教育集團首批開辦的幼兒園之一。幼兒園周圍是成片的西瓜地、紅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