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娘(月亮)月光光,
起厝(房子)田中央,
樹仔叢花開香,親象(就像)水花園。
月娘月光光,照入房間門,
新被席新蠓帳,要睏(睡)新眠床。
月娘月光光,照到大廳門,
糖仔餅擺桌頂,愛甲(吃)三色糖。
這是廈門的方言——閩南語所演繹的童謠《月亮月光光》。輕輕吟唱,陣陣濃鬱的故鄉氣息撲面而來,縷縷思鄉之情也隨著字字方言瀰漫開來。而你有多久沒有說過方言了?你是否已經出現了「聽得懂,說不上來的」的窘境?隨著生活步伐的加快,能夠體現家鄉本土特色的交流工具——方言,正慢慢淡出我們的視野,方言是否還能激蕩起你心底最親切的那份鄉愁?
14位主持人方言合唱《最炫民族風》
語言既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人類重要的思維工具和文化載體。最近幾十年,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現代化浪潮中,人類語言多樣性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曾經最為熟悉的方言是否還在?作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一環——方言文化能否傳承發展下去?
前段時間,一則「汪涵出資500萬保護方言」的消息再次登上熱搜,引起不小的轟動。兩年前,他獨自出資465萬,在湖南發起了一項方言調查「響應」計劃,「響應」其實就是對應「鄉音」這兩個字。他們計劃用5年到10年的時間,對湖南53個調查地的方言進行搜集研究,用聲像方式保存方言資料,進行資料庫整理後無償捐獻給湖南省博物館,作為湖南省博物館永久的人文類史料保存起來。
汪涵在與身邊很多朋友的孩子交流時發現,不管這些孩子是哪裡人,他們大多聽不懂也不會說自己的家鄉話。「現在很多孩子只會說普通話和英文了,我覺得很可惜,因為每種方言都代表了一種地域文化。」汪涵曾說,「方言就是,我說,你懂,他不明白;也可能是,我說,你不懂,他也不懂。但是沒關係,至少我說得很親切,這就夠了。我們接下來要去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乃至金錢要去尋找這種『親切』。」一旦方言漸漸離我們越來越遠,這份親切也會越來越有距離,屬於每個人的鄉愁也將逐漸殆盡,傳統文化的守護也面臨缺失。
每一種方言都是一個知識體系,消亡一種方言,就是消亡一種知識體系。全世界現存6000多種語言,但是隨著全球化和城鎮化的進程加快,這些方言正以每兩周消亡一種的速度在減少,而方言背後的文化基因也在被我們不自覺或者不自知地剪斷,這無疑是可怕而需改變的。
普通話是漢民族共同語的標準語,是國家法定的語言,又是全國通用的語言,它是在北方話和北京話基礎上形成的,又不斷吸收方言成分豐富發展自己,它有比較明確的規範標準,在社會語言生活中發揮重要的全局性作用。而漢語方言是漢民族共同語的地域變體,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務,是地域文化的載體,記錄、保存、傳播地域優秀文化。它在普通話之下,受普通話的影響,又吸收普通話成分增強自己的活力,同時又豐富普通話。
語言多元化本是文化多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推廣普通話並不是非消滅方言不可。一個國家的公民有權利要求內部文化的多樣性,對語言的多樣性也是一樣。世界的傳統和現實是,凡多民族共存的國家或多方言存在的國家,只是規定以一種或幾種語言或方言為國家共同語而已。在我國,漢語普通話只是國家工作語言,而漢語與各少數民族語言、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中的各方言的存在,正是語言多樣性的表現,它們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1年通過的《文化多樣性宣言》中提到,「每個人都有權利用自己選擇的語言,特別是用自己的母語表達思想,進行創作和傳播自己的作品」。全球一體化不能取消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同理,推廣普通話也不能取消國內各地方言的多樣性。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方言作為地方文化的載體,是地域文化的鮮明標誌,也是文化存在發展的基礎。方言匯集了地方歷史上大量的語音、詞彙、語法、文化,通過方言,可以了解當地社會演變、人員遷徙、地理阻隔、民族融合、風俗民情等狀況,還從一個側面反映地方開發歷史、聚落方式、行政區劃、交通狀況、地方風物、習俗觀念等。因而方言具有「文化化石」之稱,一旦消亡,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方言不僅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具有民族的認同感和歷史文化的認同感。保護方言資源,傳承地方特色文化,就是留住文化的根脈,讓人記得住鄉愁。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詩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表達了一個離家在外遊子對家鄉濃鬱的情感。
方言是中華民族語言體系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使用方言,不僅是對地方語言的保護、傳承,也是對中華民族地方語言文化特色的弘揚和貢獻。使用方言,不光是弘揚地域語言文化,也是對鄉音鄉愁的承載,是一個人對家鄉長久的眷戀。不論你走到哪裡、走得多遠、時間多長,對鄉音的親切感和認同感都是不會改變的。
方言更是國民精神幸福和悠然情調的重要構成。如蘇州方言的崑曲、紹興方言的越劇、安慶方言的黃梅戲、閩南話的高甲戲等,和方言聯繫密切。總而言之,保護好方言,就是保護好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態。
保護方言要從思想上認識方言文化的重要作用以及保護方言文化的重要意義,加大對方言民俗的理論研究力度。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要樹立方言保護意識,從思想高度重視方言的重要作用,把保護和搶救方言列入地方經濟發展規劃,設立專項資金,從輿論上加以引導,喚醒社會公眾的保護和參與意識。
家庭是傳承方言的土壤。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孩子的語言、生活、情感都帶有父母的影子,方言學習最適宜的環境就是家庭教育。我們應鼓勵家庭成員說方言,形成「兒童在家說方言,在校說普通話」的語言培養模式。這首先需要家長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覺意識,需要家長認識到傳承方言與保護文化多樣性之間的關係。
保護方言要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各級政府應當抓緊方言的保護,深入挖掘當地方言,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方言加以保護,比如用文字、錄音、錄像、傳統曲藝等形式,把方言採集保留下來,經過整理歸類,然後研究利用。
一句句方言,連綴著許多人關於故鄉的記憶。在長期的使用中,方言早已衍化為一種身份識別的「符號」,成為拉近人們情感、凝聚文化認同的重要媒介。「普通話可以讓你走得更遠,可以讓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讓你不要忘記你從哪裡出發,普通話讓你交流極其順暢,而方言讓你感受到無限的溫暖。」
傅雷在給兒子傅聰寫的信裡面,回答過一個問題:「我們做文化做音樂,最終該往何處去?」傅雷很簡單的一個回答:「往深處去。」汪涵對傅雷的這句話感同身受:「我想做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好,或者是鄉愁也好,到底該往何處去,還不是往深處去嘛。往深處去就是往泥土裡走,當你真正意義上兩隻腳踏進泥土裡的時候,你和泥土碰撞迴響出來的聲音,有大地的傾訴,也一定會有方言。」
後臺編輯:張天意
校對:陳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