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文化:鄉愁裡的陣陣餘聲

2021-02-22 言之有範

月娘(月亮)月光光,

起厝(房子)田中央,

樹仔叢花開香,親象(就像)水花園。

月娘月光光,照入房間門,

新被席新蠓帳,要睏(睡)新眠床。

月娘月光光,照到大廳門,

糖仔餅擺桌頂,愛甲(吃)三色糖。

這是廈門的方言——閩南語所演繹的童謠《月亮月光光》。輕輕吟唱,陣陣濃鬱的故鄉氣息撲面而來,縷縷思鄉之情也隨著字字方言瀰漫開來。而你有多久沒有說過方言了?你是否已經出現了「聽得懂,說不上來的」的窘境?隨著生活步伐的加快,能夠體現家鄉本土特色的交流工具——方言,正慢慢淡出我們的視野,方言是否還能激蕩起你心底最親切的那份鄉愁?

14位主持人方言合唱《最炫民族風》

語言既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人類重要的思維工具和文化載體。最近幾十年,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現代化浪潮中,人類語言多樣性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曾經最為熟悉的方言是否還在?作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一環——方言文化能否傳承發展下去?

前段時間,一則「汪涵出資500萬保護方言」的消息再次登上熱搜,引起不小的轟動。兩年前,他獨自出資465萬,在湖南發起了一項方言調查「響應」計劃,「響應」其實就是對應「鄉音」這兩個字。他們計劃用5年到10年的時間,對湖南53個調查地的方言進行搜集研究,用聲像方式保存方言資料,進行資料庫整理後無償捐獻給湖南省博物館,作為湖南省博物館永久的人文類史料保存起來。

汪涵在與身邊很多朋友的孩子交流時發現,不管這些孩子是哪裡人,他們大多聽不懂也不會說自己的家鄉話。「現在很多孩子只會說普通話和英文了,我覺得很可惜,因為每種方言都代表了一種地域文化。」汪涵曾說,「方言就是,我說,你懂,他不明白;也可能是,我說,你不懂,他也不懂。但是沒關係,至少我說得很親切,這就夠了。我們接下來要去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乃至金錢要去尋找這種『親切』。」一旦方言漸漸離我們越來越遠,這份親切也會越來越有距離,屬於每個人的鄉愁也將逐漸殆盡,傳統文化的守護也面臨缺失。

每一種方言都是一個知識體系,消亡一種方言,就是消亡一種知識體系。全世界現存6000多種語言,但是隨著全球化和城鎮化的進程加快,這些方言正以每兩周消亡一種的速度在減少,而方言背後的文化基因也在被我們不自覺或者不自知地剪斷,這無疑是可怕而需改變的。

普通話是漢民族共同語的標準語,是國家法定的語言,又是全國通用的語言,它是在北方話和北京話基礎上形成的,又不斷吸收方言成分豐富發展自己,它有比較明確的規範標準,在社會語言生活中發揮重要的全局性作用。而漢語方言是漢民族共同語的地域變體,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務,是地域文化的載體,記錄、保存、傳播地域優秀文化。它在普通話之下,受普通話的影響,又吸收普通話成分增強自己的活力,同時又豐富普通話。

語言多元化本是文化多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推廣普通話並不是非消滅方言不可。一個國家的公民有權利要求內部文化的多樣性,對語言的多樣性也是一樣。世界的傳統和現實是,凡多民族共存的國家或多方言存在的國家,只是規定以一種或幾種語言或方言為國家共同語而已。在我國,漢語普通話只是國家工作語言,而漢語與各少數民族語言、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中的各方言的存在,正是語言多樣性的表現,它們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1年通過的《文化多樣性宣言》中提到,「每個人都有權利用自己選擇的語言,特別是用自己的母語表達思想,進行創作和傳播自己的作品」。全球一體化不能取消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同理,推廣普通話也不能取消國內各地方言的多樣性。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方言作為地方文化的載體,是地域文化的鮮明標誌,也是文化存在發展的基礎。方言匯集了地方歷史上大量的語音、詞彙、語法、文化,通過方言,可以了解當地社會演變、人員遷徙、地理阻隔、民族融合、風俗民情等狀況,還從一個側面反映地方開發歷史、聚落方式、行政區劃、交通狀況、地方風物、習俗觀念等。因而方言具有「文化化石」之稱,一旦消亡,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方言不僅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具有民族的認同感和歷史文化的認同感。保護方言資源,傳承地方特色文化,就是留住文化的根脈,讓人記得住鄉愁。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詩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表達了一個離家在外遊子對家鄉濃鬱的情感。

方言是中華民族語言體系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使用方言,不僅是對地方語言的保護、傳承,也是對中華民族地方語言文化特色的弘揚和貢獻。使用方言,不光是弘揚地域語言文化,也是對鄉音鄉愁的承載,是一個人對家鄉長久的眷戀。不論你走到哪裡、走得多遠、時間多長,對鄉音的親切感和認同感都是不會改變的。

方言更是國民精神幸福和悠然情調的重要構成。如蘇州方言的崑曲、紹興方言的越劇、安慶方言的黃梅戲、閩南話的高甲戲等,和方言聯繫密切。總而言之,保護好方言,就是保護好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態。

 

保護方言要從思想上認識方言文化的重要作用以及保護方言文化的重要意義,加大對方言民俗的理論研究力度。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要樹立方言保護意識,從思想高度重視方言的重要作用,把保護和搶救方言列入地方經濟發展規劃,設立專項資金,從輿論上加以引導,喚醒社會公眾的保護和參與意識。

家庭是傳承方言的土壤。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孩子的語言、生活、情感都帶有父母的影子,方言學習最適宜的環境就是家庭教育。我們應鼓勵家庭成員說方言,形成「兒童在家說方言,在校說普通話」的語言培養模式。這首先需要家長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覺意識,需要家長認識到傳承方言與保護文化多樣性之間的關係。

保護方言要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各級政府應當抓緊方言的保護,深入挖掘當地方言,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方言加以保護,比如用文字、錄音、錄像、傳統曲藝等形式,把方言採集保留下來,經過整理歸類,然後研究利用。

一句句方言,連綴著許多人關於故鄉的記憶。在長期的使用中,方言早已衍化為一種身份識別的「符號」,成為拉近人們情感、凝聚文化認同的重要媒介。「普通話可以讓你走得更遠,可以讓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讓你不要忘記你從哪裡出發,普通話讓你交流極其順暢,而方言讓你感受到無限的溫暖。」

傅雷在給兒子傅聰寫的信裡面,回答過一個問題:「我們做文化做音樂,最終該往何處去?」傅雷很簡單的一個回答:「往深處去。」汪涵對傅雷的這句話感同身受:「我想做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好,或者是鄉愁也好,到底該往何處去,還不是往深處去嘛。往深處去就是往泥土裡走,當你真正意義上兩隻腳踏進泥土裡的時候,你和泥土碰撞迴響出來的聲音,有大地的傾訴,也一定會有方言。」


參考來源:新華每日電訊,《方言保護需「防患於未然」》公眾號「聯創世華」,《傳統文化與方言保護》網易娛樂,《汪涵花500萬保護方言:相信人們會為這份溫暖買單》

後臺編輯:張天意

校對:陳悅

相關焦點

  • 安徽人的鄉愁裡,藏著什麼?
    鄉愁,大概鐫刻於每一個中國人的基因裡。安徽,從南向北。雲氣蒸騰的大川環抱星星點點的湖泊;候鳥翔遊在丘陵茂密的林海;河流在平川肆意奔流。先人棲息於斯。廬江縣馬廠村,採收優質蓮藕 by 程兆人工收割變成了體驗農耕文化的一項活動,是回味鄉愁,傳遞農耕文化的載體。03村落,是鄉愁最重要的具象之一。
  • 讓海棠文化成為鄉愁
    讓海棠文化成為鄉愁區領導調研文化興區相關工作本報訊(記者王雨詩)4月1日,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廖文麗率隊前往海棠園,實地調研文化興區相關工作開展情況。當天,廖文麗走進海棠園,仔細察看海棠文化建設情況。
  • 【食匯經開】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品味安順美食 感受鄉愁文化
    【食匯經開】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品味安順美食 感受鄉愁文化 2020-12-10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漫評:在艾香粽裡追憶文化鄉愁
    今年的端午節跟往年有所不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地文化活動受到不少限制。但「文化盛宴」無需「山珍海味」,一枚粽子、一杯黃酒,亦可咀嚼出濃濃的文化鄉愁。端午節承載的是中華兒女共同的文化基因。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由驅毒闢邪的節令習俗逐漸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遊藝、保健等民間活動。
  • 主持人餘聲靠體香吸引富豪老公?近照下巴超尖,眼神撩人不似娃媽
    1月8日,主持人餘聲在社交平臺曬出了一段視頻並稱"一見鍾情,不是你一眼看上我或者是我一眼看上你,而是味道"。對此她還提及富豪老公並配文調侃,"請當事人來說說看"。
  • 陝北方言:古之遺直,滿足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差異性
    一相對於通用語「官話」,無論山南海北,圪裡圪嶗的其他語言一掃帚統統被摺掃進「方言」的笸籮裡,逐棄其邊緣化,放任自流,自生自滅。在我以為,方言一詞本身就帶有一定成分的主流歧視意味,雖說方言無妨可以作為學術稱謂行世。雅言官話有出塵之美,方言俗語有親切之已。
  • 江西方言與語文的特殊關係
    如果能將方言俚語民間文化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必然相得益彰,必然會給語文教學開闢一條新路徑,必然會給地方文化的繼承發展作出有益的貢獻。本文從思想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贛語對漢語的貢獻、方言文化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輔助作用等方面闡述論題。希望對各位同仁對「大語文」①的建設有所幫助。感謝閱讀!
  • 節後餘聲什麼意思什麼梗? 上班族、學生在剛剛經歷完大假期之後的...
    節後餘聲什麼意思什麼梗? 上班族、學生在剛剛經歷完大假期之後的病症時間:2020-04-30 16:24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節後餘聲什麼意思什麼梗?上班族、學生在剛剛經歷完大假期之後的病症 是一種病症,中病者多是上班族、學生,他們在剛剛經歷完大假期之後,比方國慶、五一之類長假之後,在放假回來上班或上課的第一天,總是無法凝神工作,腦子裡全都充斥著假期的歡樂時光的聲   原標題:節後餘聲什麼意思什麼梗?
  • 安徽臺一姐餘聲穿浴袍出鏡,產後身材太好,曝兒子正臉大眼很像媽
    視頻中,餘聲頭上扎著可愛的大蝴蝶結,皮膚白皙,面部緊緻,整體狀態看起來十分年輕,而一邊還沒學會走路的小布溜則趴在小床上,不時將頭湊到餘聲懷裡,水靈靈的大眼睛更是像極了媽媽。
  • 方言融入年曆 呂橋牛年「結棍」
    圖為村民們拿到日曆欣喜不己新年前夕,奉賢區莊行鎮呂橋村的881戶村民,從村幹部手中接過一份頗有創意的新春禮物——一本融入奉賢西鄉呂橋方言,寓意牛年更牛的2021年掛曆,大家非常開心。這本由上海海國文化集團公司幫助設計、呂橋村鄉賢聯誼會贊助印製的2021年掛曆本,獨具匠心富有創意,文字、配圖更接地氣。
  • 經開區:品特色小吃 感鄉愁文化
    > 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是經開區重點打造的全域旅遊示範項目,主要以旅遊文化餐飲為主,融合現代元素,打造文化+旅遊+美食的網紅打卡點和旅遊目的地
  • 中國方言流浪史真讓人感慨萬千……
    傳統來講,泉州方言是最傳統和標準的閩南語。這就是閩南地區傳統的梨園戲和南音中所用的方言。泉州話被認為擁有最純正和傳統的閩南語口音。我們從來都低估了閩南語的文化輻射力。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閩南語跟普通話相比宛如外語有關。抖音上有以毛毛姐為代表的西南方言網紅,也有粵語播主,但卻沒有一個大範圍火的閩南語網紅。
  • 易白文化「心系潮海」潮汕方言流行音樂計劃
    《黑夜裡的太陽》;歌曲發布後,許多在外地打拼的潮汕人聽後紛紛觸動,有的甚至淚目。易白工作室(深圳市易白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音樂主創團隊表示,他們計劃與更多潮汕企業,潮汕社會團體和熱心推動潮汕文化的潮汕人積極商洽,爭取贏得更多潮汕人通力合作和支持;進而推出以潮汕方言為主,打造的流行音樂作品,並拍攝MV和音樂微電影面向全國和海外推出,力求讓更多聽眾通過潮汕方言歌曲,認識潮汕文化與人文思想。 一些企業和社會團體希望能和易白合作,推出新的音樂作品。
  • 安順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品特色小吃 感鄉愁文化
    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是安順經開區重點打造的全域旅遊示範項目,主要以旅遊文化餐飲為主,融合現代元素,打造文化+旅遊+美食的網紅打卡點和旅遊目的地,在這裡可以品嘗到安順特色的小吃,感受「鄉愁」文化  今年10月,一個人的安順鄉愁文化園開園後,安順本土知名餐飲企業就進駐該園,入園後,企業更注重安順本土特色的美食傳承和推廣,這裡不僅能展現安順特色小吃文化品牌,也成為安順餐飲集散的代表,將特色餐飲文化帶給來賓的同時,滿足美食愛好者的需求。
  • 詩與鄉愁 | 江弱水
    這就是鄉愁的滋味,它溫和、細膩、私密,令人情不自禁耽溺於其中,簡直算得上情感上小小的縱慾了。所以說,鄉愁是一種病,但卻是一種審美的病。 詩是鄉愁,因為詩也是一種撫慰人心的軟力量,像尼採所說的歷史一樣,具有治癒創傷、彌補損失、修補破碎模型的文化的「可塑力」(plastic power),能夠將過去的、陌生的東西與現在的、親和的東西融為一體。
  • 周口有故事:留住鄉愁 弘揚周家口農耕文化
    留住「鄉愁」 守護傳承優秀農耕文化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自古文人用躬耕表示志在千裡;「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有一些厭倦了廟堂之高的雅士則回歸土地,當起了隱士……自古以來,土是生命的開始,也是落葉歸根的所在。
  • 蘇州歌手唱響「漢味鄉愁」 兩地音樂人以歌結緣
    湖北日報訊(記者農新瑜、通訊員淡定)「淡淡的鄉愁,你有我也有……」近日,江蘇蘇州「十佳歌手」李晶演唱的武漢原創歌曲《淡淡的鄉愁》在兩地樂友的微信朋友圈、QQ群中被頻頻轉發點讚。傳統中秋佳節來臨之際,遙隔千裡的兩地音樂人同吟「漢味」鄉愁,成為樂壇佳話。
  • 我國方言文化中,東北話「殺傷力」最大,為何東北話這麼「洗腦」
    方言又稱為「土話」或「土音」,指的是區別於標準語的某一地區的語言,這種叫法不考慮語言間的親屬關係。如今隨著我國的發展變遷,我國的城市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科技發展也是日新月異的,不過方言文化卻並沒有隨著發展而被人們遺忘,方言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它傳承千年,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我國幾乎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其中當屬東北話最為洗腦了,為什麼有人說東北話是我國殺傷力最大的語言武器呢?
  • 笑語柔桑陌上來——吳志昆與他的《農耕鄉愁》
    出現在志昆兄《農耕鄉愁》中的事物,在你讀過五六篇至多八九篇之後,肯定會若有所思,這時連忙往回翻,看它們在「目錄」上的排列:《鄉愁是一條河》、《親親草木》、《鄉戲》、《村味》、《鄉村手藝人》、《哭嫁:民俗的化石》、《方言俚語中的文化鄉愁》、《鄉俗四題》、《苦牛齋夜話(7則)》、《村樹志(7章)》……再把大題目裡的小題目如《村樹志(7章)》展開,依次是桐、棕、柏、楓、楝、松、樟等南方鄉村最常見的樹,篇名都是一個字
  • 遵義播州"鄉愁"新夢 看歷史文化名城的華麗轉身
    東方網記者朱雯7月4日報導:當大巴從高速駛入貴州遵義市的時候,一座座鱗次櫛比的現代化高樓徹底顛覆了記者對遵義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印象。然而,當走進貴州遵義會議會址的時候,厚重的歷史感又撲面而來,又仿佛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