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瘋狂了!
「1分錢一袋食鹽」
「9毛錢一份青菜」
「1分錢一個橙子」……
這是正站在風口上的社區團購
號稱是中國零售最後一戰
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燒錢大戰愈演愈烈
你薅過這些羊毛嗎?
新用戶專享1分錢購買蔬菜。某社區團購平臺截圖。
目前各個平臺對社區團購的理解不盡相同,一般來說,社區團購是以社區為單位,以社群為交易場景,依靠團長向社區居民推薦商品、促成交易的一種電商模式。
社區團購平臺、團長、消費者是社區團購中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社區團購平臺根據需求採購貨品,然後送至團長指定地點,由消費者自提,也有少數團長(或其團隊)會送貨到家,幾種模式都是團長從中抽取佣金。
得團長者得天下
廣場舞大媽成香餑餑
「到處挖人、到處燒錢、到處開店是社區團購目前典型的三個特點。」 有分析稱。
某社區團購平臺招聘團長要求。截圖
團長是社區團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有說法稱,「得團長者得天下」。不少平臺顯示,長期招聘團長,幾乎無門檻。
如某電商招聘團長頁面顯示,作為團長,你只需要線下收貨,安排送貨就行,即平臺每日免費送貨上門,團長妥善保管,然後通知消費者上門取貨。「這簡直就是坐等收錢的生意。」有網友如此評價。
但如果想賺得多一點,那麼團長要建立社群(一般是微信群),維護社群關係,在群內分享商品,組織顧客團購,等等。
所以,團長的核心優勢是有「人脈」,最起碼要混個社區臉熟。
64歲的武阿姨5個月沒有跳廣場舞了。每天晚上7時,距她門店只有200來米的廣場舞準時開場,熱鬧的音樂一路傳到武阿姨耳朵裡,她說自己內心已沒有一絲波瀾。
武阿姨創業了,附近小區居民都喊她「武團長」。高峰時期,她上線了7個社區團購平臺,為周圍3個小區居民服務著一日三餐和家庭日用。
去年6月,兒子幫她在一家社區團購平臺註冊成為一名團長後,武阿姨再也沒有時間跳廣場舞了。
附近居民通過微信小程序下單,武阿姨接單,次日平臺送貨,武阿姨收發。「這麼容易就賺錢了?」武阿姨覺得不難,這和做快遞差不多。
她的第一批顧客是相熟的廣場舞姐妹。有了舞友姐妹們的口口相傳,加入團購群的人越來越多。很快,武阿姨發現時間不夠用了。
微信群從最初的20餘人,擴張到100餘人,如今,近500人的客戶掌握在武阿姨手中。團購平臺的訂單量也從幾單增加到了幾十單,目前穩定在日均百單的水平。找武阿姨做團長的人也越來越多。
那麼農民作為生產者
這些低價農產品會損害他們的利益嗎?
從短期看,「跳樓價」來自平臺補貼,未必影響農民收入,甚至通過平臺的「虧本賺吆喝」,對應的農產品銷量還可能增長。可從長期看,社區團購到底是真風口還是偽風口的爭議尚無定論,如果巨頭不「燒錢」了、「跳樓價」沒有了,農產品還能賣那麼多、那麼快嗎?
答案估計是「不能」。但這並不意味著農民就沒有機會。筆者覺得,在社區團購的戰場上,農民可能比網際網路巨頭更加「幸福」——巨頭需要「燒錢」爭奪市場份額,還要完善商業模式努力實現盈利。但對農民來說,只要種得出、養得好市場需要的品質農產品,就不怕沒有消費者,畢竟「民以食為天」;而且眼下的社區團購熱潮,更是為農民銷售農產品打開了新思路:農產品原來可以這麼賣。
以前,絕大多數農民銷售農產品都按照「田頭-批發市場-經銷商/菜販」模式,生產基地的農產品經過層層轉手後,才會送到消費者餐桌,直接面對消費者的農民少之又少,因為直接賣給消費者的物流和銷售成本都很高,農民承擔不了。結果,農產品的田頭批發價不到零售價的一半,農民賺的也不如批發商和經銷商多。
生鮮電商的誕生,為農產品銷售打開一條新路:平臺前往生產基地直採、配送員送貨上門。問題是,點對點配送的物流成本不低,倉儲損耗也大,農民獲得的收益不一定能增加,平臺也未必賺得到錢,還有些習慣現場挑挑揀揀的消費者並非很認可線上買菜。
社區團購火起來後,展示出生鮮電商之外,農產品銷售還有新途徑:平臺培養社區「團長」並對接生產基地,團長向社區介紹農產品並組織拼團,再由基地根據社區需求配送,居民就近提取。拼團形成了一定規模,使得田頭到社區送貨的物流成本能降低;社區居民從團長處提貨,既有「現場選購」的感覺,又能省去「最後一公裡」的配送成本。
歸根結底,社區團購做的是「田頭-社區」的生意,網際網路巨頭在其中發揮的仍舊是中介作用。那麼,不需要網際網路巨頭,而是由生產基地、由農民自己做社區團購,行不行?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上海已經有不少頭腦靈活的農民合作社做過類似探索,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上海崇明、金山、嘉定等涉農區,各有一些已經建立了「社區朋友圈」的農民和農民合作社。他們有的定期將基地農產品送到市區的社區、企事業單位;有的時不時發布最新的生產信息,接受社區和企事業單位預定,然後配送。不管哪一種,效果都不錯:「社區朋友圈」匯總了市民的需求,使得需求量能達到一定規模,這樣市郊農民專門為市區社區或單位「跑一趟」,也不覺得物流成本過高。更重要的是,由於沒有中介、沒有經銷商,農民獲得的收入能比批發價高、市民獲得的定價又比常規零售價低,加上農產品來自基地直送,品質看得見,更容易建立起供求雙方的信任關係,使得合作更長久。
當然,取得這樣的結果,與農民的努力也分不開:只會語音輸入的農民學會了將語音轉換成文字,從而更好地管理社區群、不會用電腦的農民學會了用EXCEL表格統計社區居民的個性化需求,還有合作社專安排了專人負責售後服務……總而言之,農民建立起與新銷售模式配套的服務方式。
在社區團購「混戰」的當下,撇去資本泡沫,仍能看到農民的機會。社區團購會火起來,並不僅僅來自「跳樓價」農產品的刺激,而是與新的市場需求有關。對於農民來說,不能也不應忽視其中所體現的消費新習慣。這個時候,正適合藉助網際網路巨頭「燒錢」培養市場的大背景,建立自己的朋友圈、擁抱新的消費方式。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