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紀行之一:鳳山拍攝【圓中蓬萊閣】
攝影撰文李 春
中國有句成語:心想事成。多年來我多次穿行在秦安周邊,但均因有事都是匆匆而來,匆匆返回。所以好好欣賞一下秦安的絢麗美景,了解古成紀的民俗風情,成為心中一直留下的願望。
說曹操,曹操到。2020年11月7日上午接到羲皇美術學校趙校長的電話,邀請8日早晨赴秦安參加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郭忠之書畫印藝術展,便有了順理成章遊覽秦安的機會。
11月8日上午10點半,郭忠之書畫印藝術展開幕式結束後,我們在羲皇美術學校和螢火蟲計劃公益協會小曹的帶領下,我和甘谷縣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王永明、中長跑會員張元琴、由米服裝定製汪老闆、甘谷京牌襪業郭老闆等朋友一行7人,奔赴鳳山公園旅遊。
遊覽鳳山,首先要了解她的由來。鳳山是從大地灣飛來的,猶如一隻鳳凰雄踞在秦安縣城,故名鳳山。就是這座形似鳳凰鳳的山,卻擁有甘肅省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是一處集傳統、宗教、民俗、建築、雕塑、自然風光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我們的旅行是從後山直接上山的,第一站遊覽的是太平堡。太平堡明志中稱為天齊堡。清代堡與舊城牆連一體,位居險隘,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為守衛縣城的重要軍事設施。雖然歷史上多次被攻破,但她見證了慘烈的戰鬥,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依然屹立於鳳山之上,讓許多旅遊者觸景生情,懷古幽思。站在太平堡居高臨下360度俯視,秦安縣城全景盡收眼底,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正在崛起。在邀月亭旁,使人禁不住想起了李白滿懷深情的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宅天水之北隅,漾龍石而奎聯。憤金氛之忽熾,慨宋祚之稍遷,郡猶扼於雄武,砦分峙與秦巔。隴南分乎麥積,秦北割於長山。附四六之漢裡,汗八九之番釐。畫漢陽之秦壘,邑乃建曰秦安。
站在龍鳳碑前,我吟誦著明朝胡纘宗撰寫的《秦邑賦》,一字一句,大氣迴腸,如筆走春風,瀟灑得當,引人入勝,詩情畫意之感,脫碑而出,向我擁抱而來。
「我顛覆了整個世界,只為擺正你的倒影」。在天地大觀門前,我發現一幅精彩奪目的畫中畫:只見蓬萊閣映照在圓門之中,恰似一幅九天盛景,美麗得實在為之動容。我馬上蹲下拍攝,但就是無法拍攝到蓬萊閣頂,於是張元琴為我找到了一些紙張,我便睡倒在青石地板上,拍下了一張令人滿意的照片,當即起名《圓中蓬萊閣》,王永明為我拍攝了幾張睡倒拍照的畫面,令我感動不已。
我喜歡旅遊,喜歡攝影+旅遊,更喜歡攝影+旅遊+採訪。所以每到一個旅遊景點,就想了解她的歷史文化。據了解鳳山佔地面積約1150畝,由鳳山森林公園生態水域景觀、太平堡「青蓮念佛堂」、泰山廟古建築群、春場行宮及明清古街五部分組成。泰山廟至今現存殿宇41座,前山門而上依次是:財神殿、東嶽泰山殿建築群、蓬萊閣、魯斑殿建築群、五臺觀建築群、碑林、三法宮、玉皇殿、三清殿、邀月亭和太白樓。
燦爛的文化往往是從厚重的歷史煙塵中而來。秦安鳳山的厚重不僅僅是她的山形如鳳凰展翅,更是她文化的光彩奪目。全山有樹齡在300年以上的古柏32棵、石碑12塊、儒、釋、道三教塑像63座,大量的彩繪壁畫,明清迄今的秦安名人和全國書法名家為鳳山題寫楹聯牌匾41副。被譽為「隴上鐵漢」的清代邑人安維峻有詩讚曰:洞天高處是,煙井望中多。建於乾隆十四年的蓬萊閣,成為景區標誌性建築和古城秦安的文化象徵。現在鳳山已經成為集傳統、宗教、民俗、建築、雕塑、自然風光為一體的鳳山文化。
離開鳳山之時,我衷心祝願:
古老鳳山,鳳凰雄踞;
人文秦安,展翅飛翔。
攝影編輯李春,甘肅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喜歡攝影,攝像,旅遊,寫作。人生格言: 用腳步丈量大地,用鏡頭書寫人生,把生活過得與詩一樣,是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