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脾,是健康的根基,是一切疾病治療的關鍵

2021-02-16 銀杏學會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精氣皆仰賴脾的運化功能。

如果一個人的脾胃不好,那麼人體吃的穀物精華無法轉化成人體所需,身體的氣血就會生成不足,身體各個部分得不到滋養,就會出現「枯萎",時間一久就會百病叢生。補脾,是健康的根基,是一切疾病治療的關鍵。

脾胃是否健康自我檢查

脾胃不好的人,從外表上就能看出來。門診中常碰到這樣的病人:有的面色蒼白,口唇沒有一點光澤;有的過於消瘦,好像一陣風就能吹倒了;有的很胖,看似體格龐大,但一點都不結實;還有的說話有氣無力,精神不振,年紀輕輕卻未老先衰……多是由於他們的脾胃功能受損所造成的。因此,要知道脾胃好不好,常看以下幾個部位:

口唇:一般來說,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紅潤的,乾濕適度,潤滑有光;而脾胃不好的嘴唇發白、沒有血色,顯得非常乾燥,容易爆皮、裂口子。口臭、牙齦腫痛等症狀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關。另外,睡覺時會流口水,也是脾氣不足的表現。

鼻子:脾胃的經脈和人的鼻子相連。鼻腔乾燥、嗅覺失靈、流清鼻涕、鼻子出血,大多是脾胃虛弱所導致的。鼻翼發紅的人,多有胃熱;鼻頭髮青伴有腹痛,也說明脾胃功能不好。

眼睛:脾胃不好容易氣血不足,進而影響到肝,肝開竅於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勞,看不清東西。另外,脾和人體液的吸收關係很大,如果常出現眼睛紅腫、臉腫等現象,也可能是脾的問題。

耳朵:脾胃虛弱會導致人的腎氣不足,常常表現為耳鳴甚至耳聾。

此外,很多人的脾胃不好,是由過度勞累或情緒引起的。尤其是春天,肝火旺盛,人往往易怒。脾胃失調的人,春天常常覺得身上沒勁兒、手腳冰涼、有時還會拉肚子。脾胃受傷五臟都遭殃。

脾胃與五臟的關係

脾胃出了問題,很可能連累五臟。中醫裡有一句話,「養脾胃就是養元氣,養元氣就是養生命」,脾胃健康是決定人壽命長短的重要因素。

心與脾就像一對母子,心臟病要從脾胃治。脾負責統籌人的氣血,供養心臟。一旦脾出了問題,不能益氣生血,就會導致人的心血失調,引發心臟疾病。

肝與脾胃互相影響。常有病人講,吃完飯還感覺餓,但肚子卻是鼓鼓的,吃了胃腸藥也不管用。其實,這往往和工作壓力太大或情緒不好導致的肝鬱氣滯有關,必須先養好肝才能解決脾胃的問題。

反過來,脾胃也會影響肝臟,比如脂肪肝出現的根源就在於脾胃無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處理困難,堆積在肝臟裡,從而影響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脾胃虛最先影響肺。肺像個「宰相」,專門輔佐心臟這個「君主」。肺通過管理體內的氣,協助心臟治理全身。然而,肺氣的盛衰,取決於脾胃的強弱。脾胃虛的人往往會導致肺氣虛,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統疾病。

脾虛往往腎也虛。人的精力充沛腎氣就充足。腎的精氣強弱,還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營養滋養腎臟有關。長期脾虛會導致腎虛,表現為心裡煩熱、容易盜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涼。

脾胃生病的起因

脾胃四怕,生、冷、撐、生氣

脾胃有四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撐,四怕生氣。生冷的食物,如各種冷飲、生的蔬菜水果等,會帶著寒氣進入身體,最容易傷及脾胃。此外,脾胃最怕撐,飢一頓,飽一頓對它傷害最大。胃生病大多和人飲食不節制有關,脾生病則與人過度勞累有關(過勞憂思)。肝與脾胃互相影響。必須先養好肝才能解決脾胃的問題。

肝不鬱,則脾不虛

肝不鬱,則脾不虛,大家都知道「茶飯不思」「氣飽了」,其實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前面講有病人,吃完飯還感覺餓,但肚子卻是鼓鼓的,吃了胃腸藥也不管用。這往往和工作壓力太大或情緒不好導致的肝鬱氣滯有關,生氣動怒憂思鬱結,都會導致肝氣不疏,橫逆克脾胃,導致腹脹氣滯,胃脘不適諸多病症。

要讓脾健康,就要養肝柔肝,順暢肝的氣機,讓肝氣可以正常疏洩,這樣肝木與脾土處於和諧關係。因此說,養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永遠不要發怒,儘量減少發脾氣,這是舒肝養脾的一個重要因素。

胃以通為補,脾以健為運

現代城市人普遍吃的多,運動少,工作壓力大,心情抑鬱多見,容易導致痰溼內滯,直接的結果是體重易超標。因此說,對於痰濁偏重的人,用補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陽明,洩去濁毒,最利於健康。

不少人有體會,平時喝蘿蔔湯或者吃點炒香的萊菔子粉,即覺周身舒服。總之,痰溼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為主,千萬別濫吃補藥或各種營養品、保健品,以免壅滯氣機。

《臨證指南醫案》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靈樞.決氣》說,「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

可見,飲食充足同時機體氣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將其轉化為精氣,化生為血而濡養於神,人才會神氣充沛,生氣勃勃。

消食通腑、健脾益氣宜山楂山藥丸

中醫有「脾胃虛,百病生,諸病從脾胃論治」之說。上至高齡老人,脾胃虛弱,腹脹便秘;下至嬰幼孩童積食,食欲不振,大便不通;更有三高患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甘厚味,中焦食滯,噁心嘔吐,脘腹脹滿、口臭便幹,睡眠不安和手腳心發熱等症狀。都可以用消食通腑、健脾益氣之法。助消化消食積的良方莫過於山楂丸,健脾益氣食治良膳首推八珍糕。

山楂丸也叫大山楂丸,是助消化消食積的良方。山楂丸由山楂、麥芽、神曲三種藥味組成;山楂在方劑中是主藥,具有消食、除積、助消化的功能;神曲和麥芽也是消積化食的良藥;山楂善於消導肉食積滯;而麥芽、神曲善於消導澱粉類食物積滯。

八珍糕原方首見明代著名外科醫生陳實功所撰《外科正宗》,是陳氏家傳秘方,由人參、蓮子、芡實、扁豆、薏米、山楂、麥芽、山藥組成,研為細末,和以米粉,製成條糕,每日清晨服食數條,百日後可漸覺體健。

山楂山藥丸集「大山楂丸」與「八珍糕」功效,消食之餘兼可強健脾胃。方中以山楂山藥為君藥,佐以陳皮、麥芽、茯苓等以行氣健脾滲溼,共奏健脾益氣,消食化積、疏肝行氣之效。

山楂

早在《本草綱目》裡有如下記載:

「凡脾弱,食物不化,胸腹脹悶者,飯後食山楂二三枚,絕佳。」

《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也有記載:

「若以甘藥佐之,化瘀血而不傷新血,開鬱氣而不傷正氣,其性尤和平也。」

藥食皆佳的山楂,一直為人們所喜愛。山楂性味酸甘,微溫,歸屬胃和肝經,適量食用,可以促進消化、活血化瘀,降低血壓和膽固醇、軟化血管。除此之外,山楂還有平喘化痰、抑菌、治療腹痛腹瀉的神奇功效。

山藥

山藥,《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山藥的工作——「益腎氣、健脾胃、止洩瀉、化痰涎、潤皮毛」。山藥既是滋補食品又是補氣中藥,為藥食兩用佳品。祖國醫學認為,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功效。《本草經讀》記載:「山藥能補腎填精,精足則陰強……凡上品俱是常服食之物,非治病之藥,故神農另提久服二字。」

山楂山藥丸和普通的大山楂丸共同點是都有炒麥芽和山楂,區別在於沒有神曲,而是加入了健脾的山藥、茯苓、陳皮,在消食的同時,強健脾胃。山楂、陳皮、麥芽兼有行氣疏肝健脾之效。治療小兒脾胃虛弱、食少腹脹、面黃肌瘦、便溏洩瀉等症,有健脾養胃、益氣和效。後用於老年人保健,能養脾胃,久服輕身耐老。

平時脾胃消化不好的人,胃旺脾虛,有胃口但消化不良有肚子的人都可以經常食用,孕婦不宜。

胃主納,脾主運;胃宜降,脾宜升;胃喜潤,脾喜燥。脾胃之疾不宜呆補、漫補、壅補,應補中有通,靜中有動,使補而不滯,潤而不膩,能升能運,以順其脾胃升降或通降之性。補脾健胃最宜山楂山藥丸。

注意事項:


1、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

山楂是含糖較高的水果之一,所以糖尿病患者要謹慎食用。

2、吃完山楂後一定要漱口,否則容易導致蛀牙。

3、孕婦不宜多食。

由於山楂含糖量較高,容易引起孕期高血糖症狀。另外,山楂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若食用過多會刺激血液循環管、加速子宮收縮。

4、老人、大病初癒的人不宜多食

山楂有收縮和刺激胃黏膜的作用,而老人與大病初癒的患者,脾胃功能較弱,過多食用反倒會耗傷胃氣。這類人更適合溫和的使用方法,比如用山楂煮水、煮粥等。

5、空腹、胃動力障礙的人不宜多食

山楂會加速胃液的分泌,因此空腹,或是患有胃炎、胃潰瘍、胃食管反流症的患者,均不宜大量進食山楂。

養脾的七個要點要記牢

其一,食物喜溫燥

脾喜燥惡溼,喜溫惡寒,因此養脾要食些溫性的或燥性的食物或中藥。比如,我們廚房裡常用的各用香料多是溫性偏燥的,因此亦具養脾之功。如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良姜、乾薑等等。

脾主土,故需食多得土氣的食物,如地下長的地瓜、山藥等;脾喜溫惡涼,故需食溫;脾色為黃,故需食黃色食物,小米色黃,最養脾土;脾德在緩,故需食甘味以緩脾之情。

其二,香味入脾,可醒脾燥溼

香味入脾,香可醒脾,香可燥溼,亦可讓脾舒暢。炒香的食物多具養脾之功,如炒花生、炒瓜子等。再者,米或麵食烤成半焦半糊時即有香味,亦可養脾。小時候我最喜歡吃鍋邊上烤成焦黃色的玉米餅子或饅頭,大概小孩子天性知道此物健脾。推之,烤成金黃色的麵包又焦又脆,此當屬養脾之物。

其三,勿過食生冷

小孩子從小就要注意勿過食生冷,包括不少瓜果、冷飲、涼水等,因為會傷損脾陽。而對小孩子來說最好的零食是麥芽糖和鍋巴。有人擔心吃烤香的食物會不會上火,我認為不能吃剛烤出來還燙著的,可等涼至室溫時再吃即不會上火。脾虛之人又可堅持晨起喝生薑紅糖水,有助於溫脾,並能昇陽。

其四,養脾的中藥及湯方

脾為中土,為陽氣左升之樞機。

歷代有不少養脾的中藥及湯方:健脾燥溼有蒼朮,有平胃散;補脾化溼有茯苓,有四君子湯;醒脾助運有草果,有醒脾散;溫脾祛寒有乾薑,有理中湯;升脾益氣有黃芪,有補中益氣湯;養脾和中有人參,有桂枝人參湯。如此等等,皆是宣暢脾陽、調和中氣之方藥。

(附:補中益氣湯即用黃芪15克,白朮10克,黨參15克,當歸6克,陳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用水煎服,即可益氣昇陽、調補脾胃。)

脾主運化,若脾虛運化無力,常會吃什麼拉什麼,且面黃肌瘦,此時當重視養脾。脾喜甘淡而惡腥辣重濁,因此,甘淡可以養脾;脾氣太虛,千萬不可吃香喝辣。

養脾可用此方:茯苓、薏苡仁、芡實、山藥各30克,陳皮10克。

水煎服,日一劑。或上藥烘乾,共研細末,每次15克,日兩次,衝入溫熱的米粥中服下。

其五,艾灸有溫陽之功,最合於養脾之需。

凡脾虛之人皆可艾灸脾經原穴太白。脾經主時為上午9點至11點,因此若能在這個時間內艾灸效果更好。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濁,二者為氣機升降之樞機,故養脾之升要同時養胃之降,可配合針灸胃經合穴足三裡。脾應於季夏,小暑大暑時節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溼。

其六,脾氣通於口,脾和順則口唇能納五穀

脾有病則唇色改變,或發黃,或發暗,會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又按面部診斷,脾應於鼻頭。鼻頭色黃,必屬脾虛。按手掌診斷,手掌中間及大魚際對應脾,若發暗亦是脾虛之相。

平時認真調理,自己注意觀察這些部位的變化,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脾陽充足的改變。

其七,笑是給脾胃最好的禮物

笑是給脾胃最好的禮物。人憤怒、怨恨或焦慮時,胃和臉一樣充血而發紅;人悲傷、沮喪或憂鬱時,胃就變得蒼白,胃液分泌不足,活動也減少。中醫也認為,不良情緒會影響肝的調節功能,進而會影響脾胃。可見,學會笑是給脾胃最好的禮物。

補法之二  治療脾虛證的方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精氣皆仰賴脾的運化功能。故脾虛可導致其他臟器的不足,其他臟腑的疾病也常影響脾,形成脾虛證。脾虛時,臨床上則可表現出納呆化遲,脘腹脹滿,腹瀉便溏,倦怠乏力,水腫,肌肉消瘦,以及便血、衄血、婦女月經過多等出血症。補脾能使脾氣健旺,使脾的運化、升清、統血、榮養肌肉、四肢的功能恢復正常。常用的補脾藥有人參、黨參、白朮、山藥、雲苓、蓮肉等。脾虛證主要有脾氣虛和脾陽虛。補脾法的具體運用可分為補脾益氣、溫補脾陽、益氣昇陽、益氣攝血等治法。

補脾益氣

適用於治療脾氣虛弱證的治法。證見納呆化遲,大便稀溏,少氣懶言,倦怠乏力,肌肉消瘦,面色萎黃不華,舌淡苔白,脈緩弱等,常用四君子湯治療。若瀉洩為主症,可用參苓白朮散治療。

溫補脾陽

適用於治療脾陽虛證的治法。證見納少腹脹,脘腹冷痛而喜溫喜按,口淡不渴,四肢或手足不溫,大便稀溏,完谷不化,或肢體水腫,小便不利,婦女可見白帶多而清稀,舌質淡嫩,苔白滑,脈沉細或遲弱,常用理中丸或小建中湯治療。肢體水腫,小便不利可用實脾散。婦女白帶多而清稀可用完帶湯。

益氣昇陽

適用於治療脾氣虛弱,脾不升清,脾氣下陷證的治法。證見頭暈目眩,語言低怯,氣短乏力,自汗食少,食入則脹,瀉洩,或久洩脫肛,或婦女子宮下垂。舌淡苔白,脈虛弱,常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見昇陽)。

益氣攝血

適用於治療脾氣虛弱,脾不統血證的治法。除見脾氣虛或脾陽虛的一般症狀外,還有便血,衄血,婦女月經過多等多種出血症。常用歸脾湯治療。

補脾法常與其他治法配合使用。

脾陽賴腎陽的溫煦,腎陽虛每導致脾陽虛,脾陽虛日久易損傷腎陽,出現脾腎陽虛,證見形寒肢冷,面色白,腰膝或少腹冷痛,下利消谷,或五更瀉洩(每於黎明時即腹痛腹瀉),補脾與補腎合用,溫補脾腎,常用四神丸治療。肝病易影響脾而導致脾虛。如肝鬱脾虛證,除見脾虛的一般症狀外,還見有胸脅脹滿疼痛,善太息,精神抑鬱或性情急燥等症,補脾與疏肝合用,常用逍遙散治療。

臨床注意事項 

因風寒外襲,痰濁中阻,水溼內盛,飲食積滯等實邪所致的胃脘痛,腹瀉,水腫,以及因血熱或瘀血所致的出血證等,不宜用補脾法。

補脾健脾的食物

馬鈴薯(洋芋、土豆、山藥蛋)

味甘、性平,可補氣、健脾。宜於脾虛體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發芽的馬鈴薯芽與皮有毒,忌食。

紅薯(甘薯、地瓜、番薯)

味甘、性平,歸脾胃經,可補脾胃、益氣力、寬腸胃。宜於脾胃虛弱、形瘦乏力、納少洩瀉。多食易引起反酸燒心、胃腸道脹氣。

山藥

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可補氣健脾,養陰益肺,補腎固精。宜於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慢性洩瀉。溼盛和氣滯脹滿者忌食。

其他簡單易行的補脾方法

民以食為天,中醫裡「脾胃相表裡。」即胃屬髒,它們之間屬於表裡關係,並同為「氣血生化之源,就是說,氣血是由肚子裡食物在脾胃功能的作用下生化而成的,中醫根據五臟的特點用官稱形容它們,脾被稱為「諫議之官」,「脾者,諫議之官,知周出焉」諫的意思就是諫者,多將善以陳於君,它是將善惡報給君臣的特權,就像審計一樣,監督我們的健康和免疫系統,而且《黃帝內經》裡說「脾主身之肌肉。」想要自己豐滿又健壯就要多補脾,脾不好一般都會影響到四肢,皮膚枯燥,毛髮乾枯,甚至會導致心神不寧,健忘,五心煩熱,面容乾枯等症狀。這裡介紹簡單易行的補脾方法。

第一,脾和胃相連,那就是吃,我們都知道黃色入脾,所以要多吃黃色的食物,像大豆了,胡蘿蔔,南瓜,黃花魚,橙子,橘子那些,而且甘味也是入脾的,可以適當吃一點甜的食物,不要太多食物的五分之一就好,物極必反,補脾一個很好的食物,就是蓮藕,最好熟吃,做熟的蓮藕會寒涼變甘溫,而且古人也說女人不可三日無藕,蓮藕又滋陰又補脾,益血生肌,不過如果生病的話,最好就別吃了。還有山藥,常吃有很好的美顏效果,像棗子蜂蜜紅糖也不錯。

第二,生活習慣,久坐傷脾,所以要多運動,少熬夜,不要在潮溼的地方久呆,會讓脾有負擔,要有一個好心情,要不會脾氣鬱結,少吃辛辣的食物,特別是夏天,補脾的時候,不要老吹空調喝太多冷飲,也傷脾。

第三,就是按摩了,三陰交,足太陰脾常用的腧穴之一,長按對月經,補脾,失眠都有效果,而且還被說為不老穴;太白穴,是健脾的要穴,可以治療各種脾虛,肝旺脾虛,心脾兩虛,脾肺氣虛都可以;還有很多人都知道的足三裡,都說常摁足三裡勝吃老母雞,所以多按也很好,脾俞穴,有健脾和胃,利溼升清的作用。

相關焦點

  • 補脾,是一切疾病治療的關鍵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是人體氣血生化的關鍵,如果一個人的脾胃不好,那麼,身體的氣血就會出現生成不足,身體各個部分得不到滋養,自然就會出現「枯萎",就會百病叢生。補脾,是一切疾病治療的關鍵。「吃了嗎?」
  • 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補脾是一切疾病治療的關鍵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是人體氣血生化的關鍵,如果一個人的脾胃不好,那麼,身體的氣血就會出現生成不足,身體各個部分得不到滋養,自然就會出現「枯萎",就會百病叢生。補脾,是一切疾病治療的關鍵。在中醫裡,提到胃就不能不說脾,脾胃是健康的「根」,若脾胃功能不強,就會引發很多疾病。因此養生必須先養脾胃,胃強身體才強壯,胃弱身體就虛弱。如果把長壽比喻成蓋房子,保護好脾胃就是打地基,根基不牢,吃再多營養品、保健品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 北京醫生再三建議:補脾,是一切疾病治療的關鍵,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好文收藏)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是人體氣血生化的關鍵,如果一個人的脾胃不好,那麼,身體的氣血就會出現生成不足,身體各個部分得不到滋養,自然就會出現「枯萎" ,就會百病叢生。補脾,是一切疾病治療的關鍵。"
  • 中醫一碗湯,補脾益氣,脾胃一調百病安
    在中醫當中脾胃具有非常不一般的作用,大家熟知的它們對飲食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作用,這種作用脾叫做運化,胃叫做受納,兩者配合對保持機體正常運轉有著關鍵的作用,被稱為「後天之本「外」指皮毛、肌膚、軀殼、四肢、感官等;「中」就是體內的一切臟腑。於是,一切臟腑之氣虛,用補中益氣法都應該有效。所以,後世中醫把「中」的含義特化,即指動物的消化系統。中醫稱為脾胃。《黃帝內經》裡說:「脾在志為思,過思則傷脾。」這裡的「思」是思慮、思考的意思,思慮過度,就會傷害到脾。
  • 補脾,是調理一切疾病的關鍵,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
    人如果到了應該吃飯的時間卻沒有食慾,根本不餓或者飯後兩小時以後還是很飽,這肯定是脾運化的功能有問題了,因為飯後兩小時以後食物已經經過了胃的初步腐熟,下一步該脾去幹活「加工」了。圖片源於網絡,如有異議請聯繫我方刪除脾最忌諱的是「脹和冷」,喜甜;我們吃飯時絕不要海吃海喝,更不能喝冰鎮啤酒。喜甜,並不是大甜特甜的巧克力,適可而止,甜過了,反過來又傷脾。
  • 這篇文章,把補脾的知識全講明白了,收藏!
    脾胃為後天之本,是人體氣血生化的關鍵,如果一個人的脾胃不好,那麼,身體的氣血就會出現生成不足,身體各個部分得不到滋養,自然就會出現「枯萎",就會百病叢生。補脾,是一切疾病治療的關鍵。中醫裡有一句話,「養脾胃就是養元氣,養元氣就是養生命」,脾胃健康是決定人壽命長短的重要因素。心與脾就像一對母子,心臟病要從脾胃治。脾負責統籌人的氣血,供養心臟。一旦脾出了問題,不能益氣生血,就會導致人的心血失調,引發心臟疾病。肝與脾胃互相影響。
  • 健脾並不等於補脾
    一說到健脾,很多人的下意識反應就是補脾。雖說補脾是健脾的常用方式,但並不代表補脾就等於健脾,健脾的內涵遠大於補脾。所謂脾主運化,這個「運」是指運轉輸送;而「化」則是指消化吸收。所以,脾主運化是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運化精微」,就是把水谷化為精微,然後再把這些精微吸收輸送至全身;二是「運化水溼」,配合肺、腎、三焦、膀胱等臟腑,把人體所需要的水液運送到周身各組織中去,以發揮其滋養濡潤的作用,再把代謝的水液下輸給腎,由膀胱排出體外。如果脾的運化精微的功能減退,即稱作脾失健運,而出現便塘、食欲不振,以致倦怠、消瘦和氣血生化不足等病變。
  • 補脾14法!
    補脾法為《脾胃論》中重要治療方法之一,它不僅適用範圍廣泛,且運用得當,收效確甚顯著。茲將臨床所得提出研究。一、助運脾主消化食物和輸布精微。如脾氣虛弱,不能健運,可出現消化呆滯,納減腹脹,腸鳴洩瀉,脈濡弱,苔白膩等消化功能低下症狀。久則眩暈倦怠,面色萎黃。治療時應先健脾助運,使納運正常。
  • 芡實和蓮子補脾益腎,可做粥,固澀止瀉止帶
    下面看芡實的象:芡實性甘平,入脾腎兩經。芡實是長在水裡,所以可以利溼,健脾利溼。芡實開的花向陽,花隨陽而生,同時下於水中,得水之精氣,則可以益腎。《神農本草經》記載可以治療溼痺,補中,益精氣。臨床上主要用於1 治療帶下、遺精滑精,芡實性澀,能補脾益腎,比如《傅青主女科》裡的易黃湯,治療黃帶,溼熱帶下粘稠,病症為脾虛溼勝,腎熱,與山藥黃柏車前子同用,芡實發揮了健脾利溼,還同時止帶。 在《醫方集解》的金鎖固精丸裡,治療腎虛不固,遺精滑精。與蓮子、蓮須、牡蠣同用。
  • 脾虛「對手」被公開,山藥不沾邊,若愛吃,補脾祛溼,脾感激你
    脾是我們體內有著「金字塔」般存在的說法,因為它在我們體內主要起著運化的作用,要是脾出現了問題,那麼水液運化就出現失衡,水溼就會聚集在體內,導致脾虛、溼氣重,一旦脾虛溼氣重,那麼將會危害我們的健康,滋生一系列疾病。
  • 「餓瘦」不如「補瘦」!中醫教您補脾減肥~
    而雙唇的豐潤恰好也與脾關係不小。所以,想要減肥,想要性感身形,就要先補脾。其實,好身形的關鍵並非減肥,而是塑型。所謂塑型就是要讓我們的身材被塑得很有型,皮包骨頭的體型則絕非好看之型。真正美的是全身沒有贅肉、肌肉緊緊的健康美。更何況只有當肉肉變緊實之後,你整個人才會看起來顯得瘦,即使體重因為肉肉變成肌肉而變重了,你的身材還是會均勻地變小一號。
  • 脾好,皮膚才好!老中醫教你3穴位5食材補脾健胃!
    脾胃好的人皮膚細嫩、有光澤;營養充分消化吸收,吃下去的東西也不會白吃。  因為脾胃在營養消化、吸收和運送中起重要作用,古時甚至有「補腎不如補脾」的說法。胡乃文舉例,中醫認為腎代表人體先天的部分,而脾胃是後天之本。一些難懷孕的女性是因為腎有問題,治療上要補腎並暖養子宮,但很多人治療一段時間仍不見效,主要是因為脾胃的運化、消化功能不好,需要在補腎的同時補脾,才能收到好的治療效果。  脾胃的作用也反映到人的外表上。
  • 心、肝、脾、肺、腎!最滋補五臟的健康食物表
    性溫,味甘,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脾虛者宜用之煮粥服食。2. 紅薯  性平,味甘,有補脾益氣之功。4.薏仁  俗稱苡仁米、六穀米,有補脾健胃的作用。脾虛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1. 銀耳  熟食或煎湯,對治療肺癆久咳、乾咳咽痛等呼吸系統疾病及各種秋燥病症有一定效果。1. 慄子
  • 【每日一膳】一款補脾益胃的湯水-塘葛菜生魚湯!
    感恩自然所賜予毎一種食材的特性,感恩毎一種食材為人的健康帶來無限的可能。人類在獲得健康的同時,我們更要愛護地球,地球健康人才能長久健康。生魚為淡水魚類,是一種營養全面、肉味鮮美的高級保健食品,具有祛風治疳、補脾益氣、利水消腫之效。整個湯膳可以補脾益胃,利尿解毒,特別適合水腫、小便不利等不適。
  • 健脾=補脾嗎?
    本  期  導  讀    補脾雖然是健脾的常用方式,但補脾與健脾的意思並不對等,健脾的內涵遠大於補脾
  • 秋季慄子怎麼吃健腎補脾
    秋季慄子怎麼吃健腎補脾慄子不僅含有大量澱粉,而且含有蛋白質,維生素等多種招牌營養素,素有 " 乾果之王 " 的美稱。
  • 不補脾,你就減不了肥!
    脾屬土,對應於黃色。面色發黃、皮膚很鬆軟的人,往往不但脾氣不好,還很容易得胃病。《黃帝內經》裡說,脾掌管我們的肌肉,它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全身肌肉的營養要依靠脾來運輸和化生來供應。脾氣健運,則肌肉豐滿;若脾失健運,則肌肉漸消。
  • 補脾
    補脾猛將白朮〔害〕五臟皆陰,世人但知補脾,此指脾為溼土之髒,術能燥溼,溼去則脾健,故曰補也。
  • 補脾,有這十四種方法
    補脾法為《脾胃論》中重要治療方法之一,它不僅適用範圍廣泛,且運用得當,收效確甚顯著。茲將臨床所得提出研究。一、助運脾主消化食物和輸布精微。補脾即可以益氣,此為治氣虛經驗。顯效方: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四、補血營血形成於脾功健運,否則飲食不能生化營血,致面色㿠白,頭昏心悸。脾胃功能衰微時,血虧即不能直接補血,必先補脾以生血,則收效較易。顯效方:大劑量四君子湯加首烏或黃精,小劑量歸脾湯。
  • 脾腎互相滋養,脾功能下降男女都會出現問題,固精補腎脾腎同補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同時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當脾虛的時候,容易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情況,同時伴有氣血不足、全身倦怠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如果脾虛運化水液的功能下降,還會出現脾虛溼盛的表現,表現為肢體困重、乏力、四肢倦怠,女性則容易出現一些婦科的炎症,男性容易出現陰囊潮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