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芳園
醉翁摩崖石刻
雨後流泉
賞梅
深秀湖
醉翁亭李虎楊春惠何紅安張麗楊順寧/圖
太守宴,源於北宋文豪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宋朝是一個具有別樣魅力的朝代,尤其是北宋的文人官員,他們深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之理,官做得好,寬嚴有度的治政之外,超然灑脫,富有生活情趣。
著名的《西園雅集圖》描繪了神宗元豐年間,王詵邀請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的一場遊園聚會,類於蘭亭雅集。米芾為此圖作記云:「水石潺潺,風竹相吞,爐煙方嫋,草木自馨。人間清曠之樂,不過如此……」
歐陽修喜歡這種文人雅集,呼朋引伴,宴請賓客,聯詩鬥酒。年輕時「曾是洛陽花下客」,到了地僻民安的滁州,更是滿血復活。他為政寬簡,公幹之餘便優遊山水,訪古探奇,吟詩作文;也常與田夫野老為伴,以木石清音為伍,暢飲釀泉之酒,品嘗山餚野蔌,其樂陶陶。他主導修築醉翁亭、豐樂亭、醒心亭,開發山谷幽泉,手植梅樹、芍藥等佳木美草。醉翁亭如輕盈的飛鳥,凌於讓泉之上;豐樂亭位於豐山之谷,三面竹嶺環抱,其間有泉,泉上佳木蔥蘢。
此兩處建築既為山行者遮陽擋雨,提供休憩,也是歐公觀賞山水、聚會宴飲之處。歐公的手植梅樹,歷風雨千載,依然吐香如故。每年三月,醉翁亭內這株「千年歐梅」驚豔綻放,老樹虯枝,繁花如雪,層層疊疊,那種「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的意境,傘一樣鋪滿庭院。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太守邀文友嘉賓、同僚下屬遊覽琅琊勝景,賓主溪澗逮魚摸蝦捉山蟹、山上林中採摘野果野蔌,或就地烹煮或借炊山野人家,大家圍席而坐,推杯換盞,吟詩作對,盛大的太守宴就開始了。太守宴中美酒美食,自然來自滁州本土原生態風物。滁州,江畔淮左,山清水秀,稻香魚肥,物產豐饒。今天的明光老酒,秦欄滷鵝、雷官板鴨、女山湖大閘蟹、管壩牛肉、池河梅白魚、爐橋橋尾、鳳陽釀豆腐、琅琊酥糖……不勝枚舉的美食,想來都是當年獨具特色的「山餚野蔌」吧。
當然,歐陽修的太守宴不止於美酒佳餚,還有更重要的山水之趣、「醉」「樂」之意:有宴席邊滁人的遊賞之樂:「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有嘉賓僚屬的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沒有樂器伴奏,卻有山中禽鳥和鳴;沒有宮廷宴飲的奢華,卻有流觴曲水的雅趣,有猜拳射弈的歡暢;山水之間,廟堂近遠,醉翁亭中杯不空,這樣一場山林間的雅集,太守怎能不醉?「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於禽鳥山林之樂,醉於滁人宴遊之樂,醉於太守之樂其樂,與民同樂!
「醉翁之意不在酒」,歐公的快意中裹挾著的是對滁州山水小城鄉野民情的眷戀和沉醉;太守宴之「意」,是太守與滁人、嘉賓共享美酒、美食、美景的一場醉意山水、與民同樂的雅集之樂。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離聲。」慶曆八年,歐陽修離開滁州赴揚州任太守,他將這種「太守之宴,與眾賓歡,與民同樂」的雅集之「醉」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揚州至今還流傳著歐陽修坐花載月、風流宛在的典故。
今天的滁州歐公後人,根據《醉翁亭記》醉意山水、與民同樂的雅集之意,創造性發掘了滁州「太守宴」的美食文化意蘊,推出了「五彩豐樂、非絲非竹、風霜高潔、暮色琅琊」等詩情畫意的美食系列。
這既是一種美食融於山水、人文的文化傳承,也是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精神傳承吧。
王連俠 來源 市場星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